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阿史那·攝圖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北周宣帝宇文贇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封為千金公主嫁給他為妻。
娉娶時,北周與沙缽略可汗各自炫耀本國實力,都精選驍勇之士作為使者。
有一次,使團跟隨沙缽略可汗出遊,遇到兩隻雕飛著爭肉吃,沙缽略可汗為炫耀武力,拿出兩支箭,詢問眾人誰能引弓射鵰。
古語說得好:「空中飛鳥,唯雕難射。」草原上的大雕,要想射中它的身體有兩大難點。
一是它的兩翼粗壯結實,翼展很長,兩翼對身體形成天然的保護,它一拍打,箭便飄飛、滑落。
而且箭射到兩翼上是沒有用的,那傷不了雕,必須直直的射入身體之中。二是草原上的雕都飛得很高,尋常弓箭手,沒有氣力把箭射到這麼高那麼準。
故而只要是能射鵰的弓箭手,在草原上都被稱為射鵰手,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和崇拜。沙缽略可汗此舉也有為難使節,進而派出自己手下的射鵰手顯示武力的意圖。
卻不想,使團中有一青年縱馬駛出,卻只拿了一支箭,他等待時機,見二雕為爭奪食肉,身形相和之時,射出一支箭,二雕應聲而落馬下,直接將全場人員震懾的鴉雀無聲,並留下一箭雙鵰的成語傳名於後世。而這位一箭雙鵰的神射手便是後來的隋朝名將-長孫晟。
從此在草原上,長孫晟一箭雙鵰的大名便流傳開來,突厥首領無不對長孫晟心生敬佩,便吩咐弟子要多向長孫晟學習箭法。長孫晟在出使的這一年中,不僅得到可汗的欣賞,還結交了許多突厥貴族。
也是藉助這樣的便利條件,智勇雙全的長孫晟了解了突厥各方面的情況,為日後經略突厥打下很好的基礎。
當時,隋高祖楊堅時任北周丞相,長孫晟將這次出使的所得向楊堅做了陳述。對於長孫晟的所作所為,楊堅非常滿意,升遷長孫晟為奉車都尉,就這樣長孫晟得到了楊堅的認同與賞識,為其在隋朝一展所長打下了根基。
說起長孫晟這個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說起他的兒女可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他的女兒就是日後嫁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代賢后長孫皇后,他的兒子就是在唐太宗的頭號功臣大唐宰相長孫無忌。
雖然長孫晟在後世不如自己的兒女名聲大,但是其所建立的功績卻並不差。
開皇元年(581年),楊堅篡周建立隋朝,此時政局還不穩定,尚未完成南北的統一,還有陳朝偏安一隅。隋文帝即位後,為了穩固統治,在各方面進行革新,為了加強自己統治的合法性,他決定出兵伐陳,統一整個中國。
但是對新建立的隋朝來說,北疆的突厥是其最大的威脅,如何確保出兵南方的時候,突厥不趁機入侵,是當時隋朝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隋文帝一面派重兵備守邊關,加修長城;一面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討對突厥的政策與方略。
而對突厥內情甚為了解的長孫晟,面對隋之北境的複雜形勢上書隋文帝,將突厥的情況解說於隋文帝。突厥內部玷厥(達頭可汗)的軍事力量超越攝圖(沙缽略可汗),但是地位卻低於攝圖,心裡難免有憤憤不平的感覺,但外表還是以兄弟相稱,這是一個潛在的可拉攏支系。
攝圖的弟弟處羅侯,部眾不算很多,但謀略奇多,部眾非常擁戴他,這一點遭到了攝圖猜忌,處羅侯內心恐懼。另外一支大邏便(阿波可汗),畏懼攝圖但又受其牽制,沒有安定之心。
針對突厥內部這些不穩定因素,長孫晟明確提出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意思就是結交遠方的盟友,攻打與鄰近的地區敵人,離間強者結盟弱者。
長孫晟所提的看法得到隋文帝重視,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隋朝對突厥的基本策略。並任命長孫晟全權負責此事。
開皇元年(581年),長孫晟作為勸誘撫慰使者的出使,他先是到玷厥(達頭可汗)處,許諾歸順隋朝可以封其爵位提高地位。然後又去勸誘處羅侯內附隋朝,許諾給其資助增強其勢力。長孫晟憑藉其熟知突厥各部眾離合情況,運用「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初步取得成果,孤立了沙缽略,達到分化突厥目的。
公元 583 年(開皇三年)二月,突厥來犯邊境,隋秦州總管竇榮定受命出徵,發兵涼州,在高越原與突厥阿波可汗遇見,阿波可汗力量有限,屢遭重創。
長孫晟前往阿波可汗軍中,為其分析形勢,長孫晟告訴阿波可汗:現在攝圖(沙缽略可汗)的勢力本來就很強大,再加上這次行動中兵敗,攝圖定會以此為藉口,加罪於你,而今達頭可汗已經與隋朝結盟,你何不和其結盟,和他一樣歸附隋朝,一起對抗攝圖(沙缽略可汗),這樣攝圖必定投鼠忌器不敢動你。
阿波可汗權衡利弊,認同長孫晟的看法,決定改變態度,依附隋朝天子。派遣使者隨長孫晟入朝,表明阿波可汗願意歸附隋朝,這樣實現了長孫晟策略中的離強合弱之策。為抵抗沙缽略,阿波與達頭聯合。而沙缽略部則逐漸衰弱,被迫並向隋朝進貢。
於是在這一番操作下,突厥的兄弟子侄之間互相猜忌,逐漸失去民族凝聚力。就這樣突厥各屬部之間的矛盾被激發,朝廷只要付出一些錢財,就使得突厥陷入內亂之中,為隋朝統一全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長孫晟對於突厥情勢的分析,正是突厥內部存在的弊端與脆弱之處。突厥的政治制度是實行設立大小可汗,分管其眾。
大小可汗之間的關係類似於中原的天子與臣子,大小可汗實行繼承制。外表看似強大的突厥,叔侄相忌,兄弟相猜,內部已經出現了分裂的跡象。
正因為長孫晟熟知突厥內情,故而能提出這樣的針對之策,不戰而屈人之兵,使得隋朝花費了很少的代價,便讓突厥陷入內亂,分裂成東、西突厥,二者互相徵伐,再也無力入侵隋朝,由此維護了隋朝北方邊疆的安定。
後來沙缽略可汗去世,其子都藍可汗即位,而處羅侯的兒子染幹,則被封為突利可汗。都藍可汗按照突厥舊制,娶後母為妻,即北周趙王宇文招之女,號千金公主,後改封大義公主。隋滅陳後,隋文帝擔心大義公主煽動都藍可汗入侵,打算剷除公主。
此時正好突利可汗向隋請婚,文帝派裴矩對其使者說:「當殺大義公主者,方許婚。」突利勸告都藍,後者便殺了公主。
597年,突利向隋遣使求婚。隋文帝以宗室女安義公主妻之。隋為了離間都藍、突利,厚賜突利,都藍果怒,於是與隋絕交,並聯盟西突厥達頭可汗合攻突利。599年突利兵敗於塞下,只剩下部眾數百人,但其聯軍旋即為隋朝援兵所敗。
此時,突利想降隋,但其現在實力微弱,又恐不被重視,於是又想投奔達頭可汗,正猶豫不決。而隋正是要利用他的名號,勢力弱小,利用起來更方便。
故隋長孫晟設計挾突利可汗到長安歸降。入塞降隋後,被隋封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意思是「意智健」,簡稱啟民可汗),在朔州定居。因為都藍的侵逼,突利遷居於黃河以南,夏、勝二州之間。
在公元600年,都藍部出現混亂,都藍可汗在隋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被部下所殺。達頭自立為步迦可汗,起兵攻隋。仁壽元年(601年),隋派楊素協助啟民北徵,當時漠北大亂,許多部落歸附啟民,啟民便成為東突厥大可汗。
隋朝通過長孫晟的離強合弱策略,又一次實現了突厥的分化和制衡。將突厥牢牢控制在手中,而長孫晟作為勸誘撫慰使者,出使突厥,影響了突厥內部勢力的分化,加速了突厥內部的分裂。
公元 604 年(仁壽四年),隋文帝病崩,這一年長孫晟 53 歲。公元 609 年(大業五年),長孫晟去世,時年 58 歲。
隋煬帝深表惋惜,賜贈豐厚,並停止朝會三天。同年,啟民可汗也去世,他的兒子咄吉繼任,是為始畢可汗。從此隋朝與突厥的交往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