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射鵰英雄傳—為大隋朝守衛北方邊疆的突厥剋星:長孫晟

2020-12-23 騰訊網

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阿史那·攝圖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北周宣帝宇文贇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封為千金公主嫁給他為妻。

娉娶時,北周與沙缽略可汗各自炫耀本國實力,都精選驍勇之士作為使者。

有一次,使團跟隨沙缽略可汗出遊,遇到兩隻雕飛著爭肉吃,沙缽略可汗為炫耀武力,拿出兩支箭,詢問眾人誰能引弓射鵰。

古語說得好:「空中飛鳥,唯雕難射。」草原上的大雕,要想射中它的身體有兩大難點。

一是它的兩翼粗壯結實,翼展很長,兩翼對身體形成天然的保護,它一拍打,箭便飄飛、滑落。

而且箭射到兩翼上是沒有用的,那傷不了雕,必須直直的射入身體之中。二是草原上的雕都飛得很高,尋常弓箭手,沒有氣力把箭射到這麼高那麼準。

故而只要是能射鵰的弓箭手,在草原上都被稱為射鵰手,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和崇拜。沙缽略可汗此舉也有為難使節,進而派出自己手下的射鵰手顯示武力的意圖。

卻不想,使團中有一青年縱馬駛出,卻只拿了一支箭,他等待時機,見二雕為爭奪食肉,身形相和之時,射出一支箭,二雕應聲而落馬下,直接將全場人員震懾的鴉雀無聲,並留下一箭雙鵰的成語傳名於後世。而這位一箭雙鵰的神射手便是後來的隋朝名將-長孫晟。

從此在草原上,長孫晟一箭雙鵰的大名便流傳開來,突厥首領無不對長孫晟心生敬佩,便吩咐弟子要多向長孫晟學習箭法。長孫晟在出使的這一年中,不僅得到可汗的欣賞,還結交了許多突厥貴族。

也是藉助這樣的便利條件,智勇雙全的長孫晟了解了突厥各方面的情況,為日後經略突厥打下很好的基礎。

當時,隋高祖楊堅時任北周丞相,長孫晟將這次出使的所得向楊堅做了陳述。對於長孫晟的所作所為,楊堅非常滿意,升遷長孫晟為奉車都尉,就這樣長孫晟得到了楊堅的認同與賞識,為其在隋朝一展所長打下了根基。

說起長孫晟這個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說起他的兒女可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他的女兒就是日後嫁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代賢后長孫皇后,他的兒子就是在唐太宗的頭號功臣大唐宰相長孫無忌。

雖然長孫晟在後世不如自己的兒女名聲大,但是其所建立的功績卻並不差。

開皇元年(581年),楊堅篡周建立隋朝,此時政局還不穩定,尚未完成南北的統一,還有陳朝偏安一隅。隋文帝即位後,為了穩固統治,在各方面進行革新,為了加強自己統治的合法性,他決定出兵伐陳,統一整個中國。

但是對新建立的隋朝來說,北疆的突厥是其最大的威脅,如何確保出兵南方的時候,突厥不趁機入侵,是當時隋朝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隋文帝一面派重兵備守邊關,加修長城;一面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討對突厥的政策與方略。

而對突厥內情甚為了解的長孫晟,面對隋之北境的複雜形勢上書隋文帝,將突厥的情況解說於隋文帝。突厥內部玷厥(達頭可汗)的軍事力量超越攝圖(沙缽略可汗),但是地位卻低於攝圖,心裡難免有憤憤不平的感覺,但外表還是以兄弟相稱,這是一個潛在的可拉攏支系。

攝圖的弟弟處羅侯,部眾不算很多,但謀略奇多,部眾非常擁戴他,這一點遭到了攝圖猜忌,處羅侯內心恐懼。另外一支大邏便(阿波可汗),畏懼攝圖但又受其牽制,沒有安定之心。

針對突厥內部這些不穩定因素,長孫晟明確提出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意思就是結交遠方的盟友,攻打與鄰近的地區敵人,離間強者結盟弱者。

長孫晟所提的看法得到隋文帝重視,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隋朝對突厥的基本策略。並任命長孫晟全權負責此事。

開皇元年(581年),長孫晟作為勸誘撫慰使者的出使,他先是到玷厥(達頭可汗)處,許諾歸順隋朝可以封其爵位提高地位。然後又去勸誘處羅侯內附隋朝,許諾給其資助增強其勢力。長孫晟憑藉其熟知突厥各部眾離合情況,運用「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初步取得成果,孤立了沙缽略,達到分化突厥目的。

公元 583 年(開皇三年)二月,突厥來犯邊境,隋秦州總管竇榮定受命出徵,發兵涼州,在高越原與突厥阿波可汗遇見,阿波可汗力量有限,屢遭重創。

長孫晟前往阿波可汗軍中,為其分析形勢,長孫晟告訴阿波可汗:現在攝圖(沙缽略可汗)的勢力本來就很強大,再加上這次行動中兵敗,攝圖定會以此為藉口,加罪於你,而今達頭可汗已經與隋朝結盟,你何不和其結盟,和他一樣歸附隋朝,一起對抗攝圖(沙缽略可汗),這樣攝圖必定投鼠忌器不敢動你。

阿波可汗權衡利弊,認同長孫晟的看法,決定改變態度,依附隋朝天子。派遣使者隨長孫晟入朝,表明阿波可汗願意歸附隋朝,這樣實現了長孫晟策略中的離強合弱之策。為抵抗沙缽略,阿波與達頭聯合。而沙缽略部則逐漸衰弱,被迫並向隋朝進貢。

於是在這一番操作下,突厥的兄弟子侄之間互相猜忌,逐漸失去民族凝聚力。就這樣突厥各屬部之間的矛盾被激發,朝廷只要付出一些錢財,就使得突厥陷入內亂之中,為隋朝統一全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長孫晟對於突厥情勢的分析,正是突厥內部存在的弊端與脆弱之處。突厥的政治制度是實行設立大小可汗,分管其眾。

大小可汗之間的關係類似於中原的天子與臣子,大小可汗實行繼承制。外表看似強大的突厥,叔侄相忌,兄弟相猜,內部已經出現了分裂的跡象。

正因為長孫晟熟知突厥內情,故而能提出這樣的針對之策,不戰而屈人之兵,使得隋朝花費了很少的代價,便讓突厥陷入內亂,分裂成東、西突厥,二者互相徵伐,再也無力入侵隋朝,由此維護了隋朝北方邊疆的安定。

後來沙缽略可汗去世,其子都藍可汗即位,而處羅侯的兒子染幹,則被封為突利可汗。都藍可汗按照突厥舊制,娶後母為妻,即北周趙王宇文招之女,號千金公主,後改封大義公主。隋滅陳後,隋文帝擔心大義公主煽動都藍可汗入侵,打算剷除公主。

此時正好突利可汗向隋請婚,文帝派裴矩對其使者說:「當殺大義公主者,方許婚。」突利勸告都藍,後者便殺了公主。

597年,突利向隋遣使求婚。隋文帝以宗室女安義公主妻之。隋為了離間都藍、突利,厚賜突利,都藍果怒,於是與隋絕交,並聯盟西突厥達頭可汗合攻突利。599年突利兵敗於塞下,只剩下部眾數百人,但其聯軍旋即為隋朝援兵所敗。

此時,突利想降隋,但其現在實力微弱,又恐不被重視,於是又想投奔達頭可汗,正猶豫不決。而隋正是要利用他的名號,勢力弱小,利用起來更方便。

故隋長孫晟設計挾突利可汗到長安歸降。入塞降隋後,被隋封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意思是「意智健」,簡稱啟民可汗),在朔州定居。因為都藍的侵逼,突利遷居於黃河以南,夏、勝二州之間。

在公元600年,都藍部出現混亂,都藍可汗在隋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被部下所殺。達頭自立為步迦可汗,起兵攻隋。仁壽元年(601年),隋派楊素協助啟民北徵,當時漠北大亂,許多部落歸附啟民,啟民便成為東突厥大可汗。

隋朝通過長孫晟的離強合弱策略,又一次實現了突厥的分化和制衡。將突厥牢牢控制在手中,而長孫晟作為勸誘撫慰使者,出使突厥,影響了突厥內部勢力的分化,加速了突厥內部的分裂。

公元 604 年(仁壽四年),隋文帝病崩,這一年長孫晟 53 歲。公元 609 年(大業五年),長孫晟去世,時年 58 歲。

隋煬帝深表惋惜,賜贈豐厚,並停止朝會三天。同年,啟民可汗也去世,他的兒子咄吉繼任,是為始畢可汗。從此隋朝與突厥的交往發生了改變。

相關焦點

  • 長孫晟:大唐的國丈,隋朝最著名的外交家,突厥的剋星
    無論是英雄的集體,還是英雄的個人,都可以看出隋朝軍隊的士氣旺盛,勇氣十足,但是自古以來打仗都不是只靠戰場上的廝殺。隋文帝是個聰明人,在沙場之外,他又開闢了一條新的戰線,那麼這條新的戰線又是什麼呢?就在將士們在前線浴血廝殺的時候,隋朝的外交工作也在配合著進行了,就在這條外交戰線上也湧現出來一個英雄人物。這個人是誰呢?大名鼎鼎,隋朝最著名的外交家,當然也是唐朝長孫皇后的父親長孫晟。長孫晟他在外交上有什麼功勞啊?
  • 從和親使者到突厥剋星,看長孫晟如何「一箭雙鵰」平外患
    《名將傳》;他歷仕北周、隋朝兩朝,一生熱衷功名,屢立奇功,深受皇帝信任倚重,生前卻只做到從三品的右驍衛將軍之職。,長孫晟也終於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長孫晟藉機派人遊說沙缽略可汗之侄染幹,讓他詐稱後方叛亂,沙缽略擔心後方有失,也只好率兵退去,隋朝之危終於解除。2、籠絡勢力最弱的突利可汗。長孫晟出使突厥期間,就已經暗地和突利可汗(處羅侯)結盟,此次突厥大軍來襲,朝廷封長孫晟為車騎將軍,偷偷來到突利帳中,分析形勢,說明來意,重申盟約,使其歸附隋朝。
  • 長孫晟對突厥了如指掌,隋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長孫晟又讓沙缽略的兒子謊報軍情,說鐵勒部要對大本營發動偷襲。沙缽略果然上當,匆匆撤兵回到塞北。隋軍雖然靠了調虎離山計躲過了突厥大軍的南下,但雙方的交戰仍然打得非常殘酷。隋朝的行軍總管達奚長孺率兩千兵與沙缽略的十萬主力交鋒,敵人四面包圍,雙方交戰三天,一晝夜打十四仗,最後武器全都喪失,隋兵只能用拳頭與突厥交手,打得手上的骨頭都露了出來,主將達奚長孺身上也受傷五處,其中有兩處是從身體上穿過。
  • 隋文帝對突厥基本政策的實施,長孫晟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策略實行中,長孫晟以多種身份多次出使突厥,往返於隋廷長安與突厥牙帳之間,使隋朝在處理與突厥關係時,經常處於有力的地位,從而鞏固了隋朝的北疆。長孫晟曾作為和親使者,三次出使突厥。古代經常使用和親政策,和親是為了不輕易使用武力和戰爭來改變現存的敵對狀態,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而使用的政策。
  • 長孫晟的「以夷制夷」之法,一張嘴說出衛霍、班超之功?
    北周曾先後派遣數十名使者前往突厥,沒有一個能得到沙缽略可汗的禮遇,而長孫晟,卻是個例外,深得沙缽略可汗的喜愛,經與他一同遊獵,以至於長孫晟留住突厥其一年之久。在一次遊獵中,沙缽略可汗遇見兩隻雕爭肉,遂興致大起,遞給隨行的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長孫晟於是彎弓而去,一發而射穿兩雕。
  • 長孫無忌的父親,傑出的外交官長孫晟
    大隋朝建立僅十個月後,突厥人沙缽略可汗對他的對手說,「我是北周王朝的女婿,現在隋宮獨立為皇帝。我不能制服他。我能做些什麼來見女兒公主?所以他認為妻子的宗族報復是一個藉口(女兒公主是北周武帝的侄女),並多次派兵進攻隋軍。
  • 被遺忘的隋大將軍,楊廣曾感嘆:只要他在突厥怎敢來犯
    他是歷史上真正的金刀駙馬,深受楊堅和楊廣的信任,多次奉命出使突厥,憑藉他出眾的謀略,保證了中原和突厥幾十年的和平。後來有人評價他說:只要有長孫晟的存在,突厥就一定不敢來冒犯。長孫晟的祖籍是河南洛陽,他出生於鮮卑族,是北魏太師、北周的高官長孫兕第三個孩子。他生來就是非常聰明,對待歷史有所涉及。他非常擅長騎馬射箭,身姿比一般人都要矯健。
  • 隋代將領長孫晟:智勇雙全安邊定邦,聯姻染幹歸附各部
    隋朝新立,楊堅大懼。長孫晟認為對付突厥難以力徵,易可離間。於是上書,提出「遠交近攻」之計。楊堅覽表大悅,召長孫晟面議。長孫晟「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皆如指掌」。楊堅深感新奇,盡納其議。於是,先使用離間計使玷厥(突厥別部)不聽攝圖指揮,引兵而去。長孫晟又用反問計讓處羅侯之子染幹詐告攝圖,說後方鐵勒等部反叛,欲襲攝圖之所。攝圖生俱,於是回軍出塞。
  • 男兒當如長孫晟:唐太宗嶽父對突厥的肢解,是以夷制夷的最高境界
    張預在《十七史百將傳》裡稱讚:"孫子曰:「親而離子。」晟離問攝圖,因以破之。又曰:「餌兵勿食。」晟以毒置上流,而達頭飲之多死是也"。 從此後攝圖要求所有貴族子弟都要和長孫晟交好,長孫晟也樂得和他們打交道,從他們口中把突厥人了解的一清二楚。當他一年後回到中原時。楊堅已取代宇文氏北周建立隋朝。長孫晟把情況如實匯報給隋文帝楊堅。
  • 長孫晟一生因明神武,一箭雙鵰,改變了亂世三百年的英雄
    攝圖又派使者到隋朝來上貢,北周公主也請求改姓楊,乞求當高祖的女兒,皇上同意了。  開皇四年(584),派長孫晟當虞慶則的副使,出使到攝圖處,賜北周公主姓楊,改封她為大義公主。  攝圖奉詔,卻不肯下拜。  長孫晟上前說:「突厥與隋,都是大國天子,可汗不起身下拜,怎敢違逆你的意願?
  • 長孫皇后的父親把突厥忽悠瘸了,李世民如法炮製把東突厥忽悠沒了
    他向隋文帝獻了一條對付突厥的妙計,江西師範大學方志遠教授曾經用四個字歸納這條妙計的核心內容,這四個字就是「離強合弱」。隋文帝馬上採納了長孫晟的妙計,他讓長孫晟帶著金銀珠寶,再次出使突厥。長孫晟來到大草原之後,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不但把突厥忽悠成東突厥和西突厥,還把靠近中國的東突厥給忽悠得派系林立。到了隋朝末年的時候,中原大地烽煙四起,但是突厥卻無法乘機南下。
  • 隋煬帝手下一個神箭手,是隋朝最後救命稻草,他不死唐朝很難建立
    阿史那攝圖與長孫晟在草原上縱馬馳騁,看見天空有兩隻大雕展翅翱翔,為了爭奪一塊肉撕打成一團。阿史那攝圖抽出兩支箭交給長孫晟,讓他把大雕射下來。長孫晟微微一笑,只用了一支箭,「一發而雙貫」,一箭射落兩隻大雕,由此留下一箭雙鵰的美名,流傳天下。隋朝建立後,長孫晟又受到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兩代皇帝的賞識重用。
  • 長孫家族簡介
    長孫順的弟子有東海發福等,徒眾尤盛,皆至大官,形成了西漢武帝執政時期「韓詩學派」中的長孫氏詩學派。除此之外,長孫順還著有《長孫氏說》兩篇,可惜早已亡佚,令後人不得一窺。這說明在西漢早期,就已經已有長孫氏族人的存在,應為某一王族貴胄的家族長孫,因此為姓氏之稱。不過,在著名的東漢姓氏學家應劭所編纂的《風俗通·氏姓》中,沒有「長孫氏」這一姓氏的記載。
  • 隋朝和突厥最慘烈一戰,2000對十萬拳頭見骨將突厥人打哭
    突厥是中國古代北方繼匈奴、鮮卑、柔然而起的又一個遊牧民族,在南北朝後期逐漸興盛起來。和之前的遊牧民族一樣,他們也常常南下擄掠,給中原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公元582年,突厥的沙缽略可汗聯合弟弟葉護以及潘那可汗率領十餘萬大軍南下,意圖趁隋朝剛剛建立,在秦州、隴右一帶擄掠一番,順便向中原新朝示威。求穩的楊堅對突厥的進犯採取守勢,讓太子楊勇屯兵鹹陽、沁源公虞慶則屯弘化以備之。但是,楊堅又派出上大將軍達奚長儒為行軍總管率2000人主動尋找突厥人的行蹤。
  • 長孫皇后家族婚史:長孫無忌死後,汾陽王給了長孫家族最後的榮耀
    有一天,大將軍楊堅進宮辦事,覺得站崗的司衛上士氣質不凡,就與他交談起來。一番交談之後。楊堅感嘆曰:「長孫郎逸而不凡,後世之名將必此子也。」 楊堅口中的長孫郎,就是長孫晟。歷史的發展,證明了楊堅的眼光。長孫晟後來果然成為著名的將領,還是著名的外交家。長孫晟憑藉一張利嘴,把一個突厥忽悠成了東西兩個突厥。長孫晟也憑藉這些功勞,獲得了高官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