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晟一生因明神武,一箭雙鵰,改變了亂世三百年的英雄

2020-12-17 波波說野史秘聞

長孫晟,字季晟,生性通敏,略涉書史,善於騎射,矯捷過人。當時周朝崇尚武藝,貴族子弟都因有武藝而覺得了不起,每每與他騎馬射箭,那些人都在他之下。  十八歲,任司衛上士,初不出名,人們還不認識他。  只有隋高祖一見他,就嗟嘆不已,於是攜起他的手而對人們說:「長孫郎武藝超群,剛與他交談,他又有很多奇策。  以後的名將,難道不是他嗎?」北周宣帝時,突厥的攝圖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朝廷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嫁給他為妻。

但北周與攝圖各相誇耀實力,都選拔驍勇之士以作使者,北周因派長孫晟為汝南公宇文神的副使,送千金公主到攝圖的牙旗之下。  前後使者數十人,攝圖多不禮遇,獨對長孫晟特別喜愛,每每與他一起遊獵,留他在突厥到年底。  曾有二雕飛著爭肉吃,攝圖給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長孫晟於是彎弓奔去,遇雕相奪,於是一發而射穿兩雕。  攝圖歡喜,讓各位子弟貴人都與他親近,以學習彈射。  攝圖的弟弟處羅侯名叫突利設,尤得眾心,但被攝圖忌恨,因此密派心腹,偷偷與長孫晟結盟。  長孫晟和他一起遊獵,因便考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全都知道了。  當時隋高祖為北周丞相,長孫晟把情況告訴高祖。  高祖大喜,升他當奉車都尉。  到開皇元年(581),攝圖說:「我是周家的親戚,現在隋公自立為帝,我不能制服他,又有什麼面目見人呢?」因此與高寶寧攻陷臨渝鎮,與各部落相約,一起南侵。  高祖剛剛登基,因此很害怕,就修築長城,發兵屯駐北境,命令陰壽鎮守幽州,虞慶則鎮守并州,屯兵幾萬人以為防備。  長孫晟早就知道攝圖、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統強兵,都號可汗,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好。  對他們難以力徵,容易離間。  因此上書高祖說:「我聽說,喪亂到極點,必然招致昇平。  因此上天啟其機運,聖人成其要務。  皇帝陛下正在百王之末,遇千載之期,中原雖然安定,但戎敵尚為梗阻。  這時發兵討敵,還不是時候;放著他們不管,又會遭到侵擾。  所以應該秘密策劃,漸漸攘除他們。  計策失當則百姓不寧,計策合適則是萬代之福。  吉兇所系,誠請詳思。  我在北周末年,曾經忝列外使,匈奴實情,我都知道。  玷厥與攝圖相比,兵強但位下,表面上屬攝圖管,內地裡矛盾已很突出。  如鼓動他的不平之情,他們必將打內戰。  另外,處羅侯是攝圖的弟弟,奸詐多謀而勢力弱小,他曲己迎眾,國人喜歡他,因此被攝圖忌恨,他的心裡很不安定,跡象已顯示出矛盾,他心裡實際上很是疑懼。  又,阿波是個首鼠兩端的人,他在幾個人中間,很怕攝圖,受到他的牽制,誰強大他就跟誰,沒有一個定心。  現在應該遠交近攻,離間強者,而聯合他們中的弱者,派使者到玷厥那裡去,與阿波聯合,那麼,攝圖就會回兵,自防其右邊的地盤。  另引導處羅侯,讓他連結奚人、靅人,那麼攝圖就會又分兵馬,去防備他左邊的地盤。  攝圖首尾猜疑,心腹離心,十幾年後,我國再乘機討伐,必可一舉殲敵了。」皇上看表大喜,因此召長孫晟來和他說話。  長孫晟又口述形勢,手畫山川,寫出突厥的虛實,都了如指掌。  皇上嘆賞不已,全部採納他的計謀。  朝廷因此派太僕元暉出伊吾道,讓他拜訪玷厥,賜給他狼頭纛,假裝對他很欽敬,對他很禮貌。  玷厥的使者來朝,讓他處在攝圖的使者之上。  反間之計既已推行,突厥果然互相猜忌。  朝廷任長孫晟為車騎將軍,出黃龍道,送一些錢給奚人、靅人、契丹人,讓他們當嚮導,得以到處羅侯的住處,與他深深交好,引誘他,讓他內附朝廷。  開皇二年(582),攝圖的四十萬騎兵從蘭州入侵,到了周盤,打敗達奚長孺的部隊,還想南侵。  玷厥不同意,帶兵而去。  當時長孫晟,又遊說染幹,讓他假告攝圖說:「鐵勒等謀反,想襲擊你的牙地。」攝圖於是很害怕,帶兵出塞去了。  幾個月後,突厥人大舉入侵。  朝廷派八道元帥分兵拒敵。  阿波到了涼州,與竇榮定交戰,賊帥屢屢敗北。  當時長孫晟是偏將,竇榮定派他對阿波說:「攝圖每次來打仗,都獲得很大的勝利。  阿波才到內地,就被打敗了。  這是突厥人的恥辱,難道你心裡不慚愧嗎?而且攝圖與阿波,兵力本來差不多。  現在攝圖天天取勝,被眾人推崇,阿波出師不利,為國家帶來恥辱。  攝圖肯定會把罪過歸結到阿波頭上,成就他早有的計謀,消滅你這一支北牙。  請你好好想一想,你能對付攝圖嗎?」阿波的使者來了,長孫晟又對他說:「現在,達頭已與我隋國聯合,但攝圖卻拿他沒辦法。  可汗何不依附隋國天子,連結達頭,互相聯合,成為強者,這是萬全之計。  何必喪失兵馬,自遭罪過,歸去在攝圖手下,受他的凌辱和殺戮呢?」阿波採納了這個建議,因而留兵塞上,派人隨長孫晟入朝。  攝圖與衛王的軍隊相遇,在白道一帶作戰,敗走到磧。  他聽說阿波心懷二意,於是掩襲北牙,全部俘虜了阿波的部眾,殺了阿波的母親。  阿波無法回家,往西跑到玷厥那裡,借了十幾萬人馬,向東襲擊攝圖,又得到了北牙失地,收到了散兵幾萬,與攝圖作戰。  阿波屢屢得勝,其勢力更大。  攝圖又派使者到隋朝來上貢,北周公主也請求改姓楊,乞求當高祖的女兒,皇上同意了。  開皇四年(584),派長孫晟當虞慶則的副使,出使到攝圖處,賜北周公主姓楊,改封她為大義公主。  攝圖奉詔,卻不肯下拜。  長孫晟上前說:「突厥與隋,都是大國天子,可汗不起身下拜,怎敢違逆你的意願?但你的夫人是隋帝之女,那麼你就是大隋的女婿,你為什麼無禮,不孝敬你嶽父呢?」攝圖於是笑著對他的達官們說:「應該下拜嶽父,我聽就是了。」於是才下拜授受詔書。  長孫晟出使突厥,能按聖旨辦事,因此被授為儀同三司、左勳衛車騎將軍。  開皇七年(587),攝圖死去。  朝廷派長孫晟持節授他的弟弟處羅侯為莫何可汗,讓他的兒子雍閭為葉護可汗。  處羅侯請長孫晟上奏朝廷說:「阿波被老天爺所滅,只與五、六千騎兵在山谷間,願聽聖旨,當取他獻給朝廷。」高祖於是召文武百官商議這事。  樂安公元諧說:「請讓他到阿波處,砍下阿波的頭,以懲罰他的罪惡。」武陽公李充說:「請把他活捉入朝,當眾殺他。」皇上對長孫晟說:「你以為如何?」長孫晟回答說:「若論突厥人背叛,那應該都予以施刑。  現在,他們兄弟互相消滅。  阿波有罪,但不是對國家。  如在他窮困時捉來殺他,恐怕不是招致遠人的辦法。  不如讓阿波與處羅侯兩存之。」皇上說:「好!」開皇八年,處羅侯死了,朝廷派長孫晟前往吊口言,並把陳國所獻的寶物送給雍閭。  開皇十三年(593),內地流放者楊欽逃到突厥,詐言彭公劉昶和宇文氏女謀劃反隋,說是他們派他來突厥,秘密地告訴公主的。  雍閭信了這話,就不向朝廷上貢了。  朝廷又派長孫晟出使突厥,觀察情況。  公主見了長孫晟,出言不遜,又派她的相好的安遂迦與楊欽謀議,煽動迷惑雍閭。  長孫晟回到京師,把情況全部報告朝廷。  朝廷又派長孫晟去突厥要索楊欽。  雍閭想不給,假裝說:「查了客人,沒有這個人。」長孫晟於是賄賂他的達官,知道楊欽所在之處,夜裡掩襲,抓住了他,給雍閭看,就便還揭發了公主偷漢子的事,突厥人感到很恥辱。  雍閭抓住安遂迦等人,都交給長孫晟。  皇上大喜,加授長孫晟開府,仍派他到突厥,親自督殺大義公主。  雍閭又上表請求和親通婚,朝廷將許可。  長孫晟又上奏說:「我看雍閭,反覆無常,沒有信義,只因與玷厥有矛盾,所以才依附我們國家。  即使與他聯姻,最終肯定會反叛。  現在,他若得以娶公主為妻,承借國家威力,玷厥、染幹肯定又會受他制約。  他強大以後再反叛,以後恐怕難以對付。  而且那染幹是處羅侯的兒子,他家一向忠誠,到現在有兩代了。  我此前與染幹相見,也求與朝廷通婚,不如答應他,讓他南遷,他兵少力弱,容易馴服,讓他對付雍閭,以作邊境的保衛。」皇上說:「好!」又派長孫晟告訴染幹,同意他娶公主。  開皇十七年(597),染幹派五百騎兵隨長孫晟來朝廷迎接公主。  皇上以宗室之女封為安義公主,嫁給他。  長孫晟勸染幹率眾南遷,住在度斤舊鎮。  雍閭很恨朝廷,動不動就來搶掠。  染幹得知動靜,馬上派人上奏朝廷,因此賊人南下,朝廷總是先有防備。  開皇十九年(599),染幹請長孫晟上奏,雍閭正在作攻城的器具,想攻打大同。  下詔發六總管兵,都由漢王節度,分路出塞討伐。  雍閭十分恐懼,又與達頭結盟,合力襲擊染幹,大戰於長城之下。  染幹失敗,雍閭殺了他兄弟子侄,部落都逃散了。  染幹與長孫晟只與五個騎兵連夜往南跑,天亮時,走了一百多裡,收得幾百騎兵,於是謀劃道:「現在兵敗入朝,只是一個降人罷了,大隋天子怎麼會禮遇我?玷厥雖來襲擊我,我們之間本無仇怨,如去投奔他,他必定會幫我。」長孫晟知道他心懷二志,於是秘密派隨從到伏遠鎮,讓他們快舉烽火。  染幹見四個烽火都舉起來了,問長孫晟說:「城上為何燃燒烽火呢?」長孫晟騙他說:「那裡城池很高,必定是遠遠地看見賊人來了。  我大隋國的辦法是,如賊人少就舉二烽,多了舉三烽,很多舉四烽。  讓人知道賊人又多又逼近罷了。」染幹很害怕,對部眾說:「追兵已經逼迫,我們暫且進城去罷。」進鎮後,長孫晟留下染幹的達官執室率領部眾,自帶染幹由驛道回朝廷。  皇上大喜,升長孫晟為左勳衛驃騎將軍,讓他持節保護染幹。  長孫晟讓投降的突厥人偵察雍閭,知道雍閭的牙內屢有災變,夜見赤虹,光照幾百裡,天狗星隕落,下了三天血雨,流星墜落在雍閭的營內,聲音像打雷。  突厥每天夜裡都自相驚擾,說隋軍將到了。  長孫晟派人把這些都報告朝廷,仍請出兵討伐突厥。  都速等人歸附染幹,前後來的男女人口一萬多。  長孫晟安置好他們。  由此突厥人很高興內附朝廷。  不久,朝廷讓染幹當意利珍豆啟人可汗,賞他在武安殿上行射禮。  選拔善射的十二個人,分為兩隊。  啟人可汗說:「我因長孫大使得以朝見天子,今天賜我射箭,我願加入他那一隊。」皇上同意。  給長孫晟箭矢六侯,都射進了鹿,啟人所在的這一隊取勝了。  當時有鴉在天上成群地飛,皇上說:「你善射箭,為我射取它們。」長孫晟十發俱中,鳥都隨彈丸落下。  這天百官得賞,長孫晟最多。  不久派他率領五萬人馬,在朔州修築大利城,以讓染幹居住。  安義公主死了,長孫晟又持節送義城公主嫁給染幹。  長孫晟又上奏說:「染幹的部落回來的多了,雖然住在長城之內,仍被雍閭抄略,跑來跑去很辛苦,不得安寧,請讓他遷居五原,以黃河為險固,在夏州、勝州之間,從東往西到黃河,從南往北四百裡,挖出大溝來,讓他住在裡頭,隨意放牧,免得被抄略,他的人馬必定會安定下來。」皇上都聽從了。  開皇二十年(600),都藍部落大亂,可汗被部下殺死。  長孫晟因此上奏說:「現在王師面臨突厥境地作戰,屢有功勳,賊人內部離心,主子被殺。  乘機招降,必然都來投降。  請派染幹的部下,分頭去招降。」皇上同意,果然都來降附。  達頭恐怖,又大集兵馬。  下詔讓長孫晟率領投降過來的突厥人,任秦川行軍總管,歸晉王楊廣指揮,出兵討敵。  達頭與晉王楊廣相抗。  長孫晟獻計說:「突厥人飲水時,可以下毒。」因此在水上流下毒,達頭的人畜飲水大多死去,於是大驚說:「老天爺下這種毒水,這是要滅亡我吧?」因此連夜逃走。  長孫晟追趕敵人,斬首一千多級,活捉一百多人,得到幾千頭牲畜。  晉王大喜,帶長孫晟到內帳,一起飲酒,極其歡樂。  有突厥大官來投降,當時也在座,說:「突厥境內,很怕長孫總管,聽到他的弓聲,說是霹靂;見他跑馬,說是閃電。」晉王笑著說:「將軍發怒,威風震動域外,於是以雷霆為比,這是多麼了不起啊!」官軍班師,授長孫晟上開府儀同三司,又派人到大利城,安撫那些新近歸附的突厥人。  仁壽元年(601),長孫晟奉表上奏說:「我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一百多裡,都像雨足下垂於地一樣,按驗兵書,這叫下血雨,它下面的國家必將破亡。  想滅匈奴,應在今日。」下詔楊素任行軍元帥,長孫晟為受降使者,送染幹北伐。  仁壽二年,官軍到北河,適逢賊帥思力俟斤等人領兵抗拒。  長孫晟和大將軍梁默打跑他們,轉戰六十多裡,賊人大多投降。  長孫晟又叫染幹分頭派遣使者,往北方的鐵勒等部落招降。  仁壽三年,有鐵勒、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僕骨等十幾個部落,都背叛達頭,請求投降內附。  達頭的部眾都潰散了,他往西投奔吐谷渾。  長孫晟送染幹,把他安置在磧口。  事情完畢後,長孫晟入朝,遇上高祖去世,朝廷匿喪不發。  煬帝把長孫晟帶到高祖的靈柩前,委託他當內衙宿衛、知門禁事,即日拜授左領軍將軍。  遇上楊諒造反,煬帝令長孫晟以本官身份兼任相州刺史,調發華山以東的兵馬,與李雄等人一起共同經略相州。  長孫晟推辭說:「我有個叫行布的兒子,現在在逆黨所在的地方,我忽然承受這一重任,心裡感到很不安。」煬帝說:「你的忠誠和勤勉,我很清楚。  現在這相州地方,本是齊國故都,人情很薄,容易騷動。  如發生動亂,賊人的勢力就大了,我想能鎮守那裡的,只有你了。  你對國家有深情,不會因兒子而害忠君大義,所以委託你去,你別推辭了。」於是派他任相州刺史。  楊諒被打敗後,讓長孫晟還京,轉任武衛將軍。  大業三年(607),煬帝巡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過突厥,到達涿郡。  擔心染幹驚恐,先派長孫晟往染幹處說明此行用意,表達煬帝的意思。  染幹聽了,召來所轄各國,奚、靅、室韋等部落幾十個酋長都來集合。  長孫晟因考慮到牙中草多而髒,想讓染乾親自除草,給各部落看,以顯示煬帝的威望,於是指著軍帳前的草說:「這草根很香。」染幹馬上去聞,說:「一點都不香。」長孫晟說:「天子巡幸這裡,諸侯應該親自灑水掃地,清除御路,以表示至敬之心。  如今這牙中蕪穢,所以我說是留的香草罷了。」染幹於是領悟說:「這是我這個奴才的罪過!我的骨肉,都是天子賜的,得以出點力氣,豈敢推辭?只因邊鄙之人不知法度罷了。  幸有將軍施恩,教導我,將軍的恩惠,是奴才我的大幸啊!」於是拔出所佩帶的刀,親自砍除雜草,那些貴人和各部落的酋長,爭著仿效。  於是調發榆林北部的百姓,一直到其牙地,又東到薊地,長三千裡,寬百步,全國百姓都來割草開御道。  煬帝聽了長孫晟的計策,於是更加讚賞他。  後授他為淮陽太守,沒有赴任,又改任右驍衛將軍。  大業五年(609),長孫晟去世,時年五十八歲。  煬帝十分痛惜,贈予很多東西。  後來突厥人圍困雁門,煬帝感嘆說:「假使長孫晟在,不會讓匈奴人猖狂到如此地步!」長孫晟愛出奇計,務求功名。  生性孝順,居喪時身體毀壞,為朝廷人士稱讚。  唐貞觀中(627~649),追贈他為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諡號叫「獻」。  小兒子長孫無忌繼承爵位

本文來自網絡,寫的特好所以找來的

相關焦點

  • 真正的射鵰英雄傳—為大隋朝守衛北方邊疆的突厥剋星:長孫晟
    卻不想,使團中有一青年縱馬駛出,卻只拿了一支箭,他等待時機,見二雕為爭奪食肉,身形相和之時,射出一支箭,二雕應聲而落馬下,直接將全場人員震懾的鴉雀無聲,並留下一箭雙鵰的成語傳名於後世。而這位一箭雙鵰的神射手便是後來的隋朝名將-長孫晟。
  • 從和親使者到突厥剋星,看長孫晟如何「一箭雙鵰」平外患
    長孫晟文武雙全長孫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呢?一、出身名門,武藝超群,楊堅慧眼識英才長孫晟出身北魏名門世家——長孫家族,其曾祖父長孫稚官至北魏太傅、太師;其父長孫兕[sì]是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 長孫晟的「以夷制夷」之法,一張嘴說出衛霍、班超之功?
    北周曾先後派遣數十名使者前往突厥,沒有一個能得到沙缽略可汗的禮遇,而長孫晟,卻是個例外,深得沙缽略可汗的喜愛,經與他一同遊獵,以至於長孫晟留住突厥其一年之久。在一次遊獵中,沙缽略可汗遇見兩隻雕爭肉,遂興致大起,遞給隨行的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長孫晟於是彎弓而去,一發而射穿兩雕。
  • 長孫晟:大唐的國丈,隋朝最著名的外交家,突厥的剋星
    無論是英雄的集體,還是英雄的個人,都可以看出隋朝軍隊的士氣旺盛,勇氣十足,但是自古以來打仗都不是只靠戰場上的廝殺。隋文帝是個聰明人,在沙場之外,他又開闢了一條新的戰線,那麼這條新的戰線又是什麼呢?就在將士們在前線浴血廝殺的時候,隋朝的外交工作也在配合著進行了,就在這條外交戰線上也湧現出來一個英雄人物。這個人是誰呢?大名鼎鼎,隋朝最著名的外交家,當然也是唐朝長孫皇后的父親長孫晟。長孫晟他在外交上有什麼功勞啊?
  • 長孫無忌的父親,傑出的外交官長孫晟
    當楊堅擔心的時候,曾經去過突厥的長孫晟來給他提建議,並為隋文帝解決了緊迫的問題。出生在一個家庭的長孫晟從小就羨慕班超的偉大英雄,不喜歡讀書。他花時間學習武術,並發展了良好的武術技能。大象兩年( 580年),沙缽略可汗娶了一位女兒公主,由長孫晟作為助理特使護送到突厥。
  • 他是成語一箭雙鵰的主人公,兒子是一代名相,女兒是千古賢后
    一箭雙鵰是一句成語,出自《北史·長孫晟傳》,跟一石二鳥、一舉兩得的意思相近,都是形容做一件事,或者一個舉動,能夠得到兩個好處。小編今天要介紹的歷史人物,正是一箭雙鵰的主人公長孫晟。到了北周宣帝在位時,他把堂妹千金公主送去突厥和親,並任命長孫晟為送嫁大將軍,護送千金公主。經過長途跋涉,長孫晟安全護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在突厥安排的宴席間,突厥可汗想炫耀一下突厥勇士的騎射和武藝,於是請長孫晟比試一下。在突厥勇士百發百中的箭下,長孫晟面不改色,張弓射出一支箭。
  • 一箭雙鵰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一箭雙鵰,一支箭射中兩隻雕。比喻做一件事而達到兩個目的。出自:《北史 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成語出處:《北史 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 隋文帝對突厥基本政策的實施,長孫晟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策略實行中,長孫晟以多種身份多次出使突厥,往返於隋廷長安與突厥牙帳之間,使隋朝在處理與突厥關係時,經常處於有力的地位,從而鞏固了隋朝的北疆。長孫晟曾作為和親使者,三次出使突厥。古代經常使用和親政策,和親是為了不輕易使用武力和戰爭來改變現存的敵對狀態,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而使用的政策。
  • 百年中國因明研究之邏輯轉向
    第二、三次傳入促成了中國因明的「一體二支」(即中國因明及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的形成。邏輯分別於17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邏輯第一、二次傳入的結果類似因明的第一次傳入,直到清末民初邏輯的第三次傳入,因明和邏輯學二者之間才開始交匯、碰撞,導致了後來長逾百年因明研究的邏輯轉向。
  • 隋代將領長孫晟:智勇雙全安邊定邦,聯姻染幹歸附各部
    長孫晟(552~609),隋代將領。字季晟。他曾仕北周,入隋後亦頗受重用。曾被授予上開府儀同三司、右驍衛將軍等職。諡號「獻」。他有勇有謀,經營突厥事務,屢見奇功,深獲好評。長孫晟以偏將之職協助竇榮定在涼州大勝阿波部,隨即遣使勸其依附隋朝,於是阿波派人隨長孫晟人朝。攝圖為此大怒,與阿波對壘,阿波頻勝,勢力益增。相形之下,攝圖由強變弱,於是又遣使向隋稱臣朝貢。開皇四年(584),文帝楊堅派遣長孫晟以副使職隨虞慶則出使攝圖。還朝後,授儀同三司、左勳衛車騎將軍。
  • 長孫皇后家族婚史:長孫無忌死後,汾陽王給了長孫家族最後的榮耀
    楊堅感嘆曰:「長孫郎逸而不凡,後世之名將必此子也。」 楊堅口中的長孫郎,就是長孫晟。歷史的發展,證明了楊堅的眼光。長孫晟後來果然成為著名的將領,還是著名的外交家。長孫晟憑藉一張利嘴,把一個突厥忽悠成了東西兩個突厥。長孫晟也憑藉這些功勞,獲得了高官顯爵。 長孫晟家族出身北魏皇族拓跋氏,亡國皇族的身份看起來高貴,實際上很敏感。
  • 長孫晟對突厥了如指掌,隋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隋文帝讀了奏章,召長孫晟進宮。他邊講邊用手比劃地形,對突厥的形勢了如指掌,隋文帝聽了連連點頭,最後全盤接受了他的主張。文帝派太僕元暉去西突厥見達頭,送他狼頭纛,把他吹捧了一番;後來達頭使者來朝見,隋朝人又故意把他們安排在沙缽略的使者之前,這一來果然引起了沙缽略對西突厥人的懷。
  • 胡人漢化:鮮卑族拓跋氏出身的長孫皇后,四個親姐妹都嫁給漢人
    說具體一點就是以洛陽長孫氏為例,講解胡人漢化之路。司馬家族好不容易結束三國亂世,卻自家人起了內訌。司馬家族內訌,直接導致胡馬南下。胡人南下之前,文化水平非常低。舉個例子,鮮卑族南下之前,他們的官員都沒有工資,官員們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 長孫家族簡介
    明以後,以長孫姓近胡,多改為孫姓者。長孫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長孫姓的歷史名人有長孫晟、長孫操、長孫無忌等。源流一源於拓跋氏,出自北魏王朝皇室南部大人沙莫雄,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長孫複姓源出為鮮卑民族拓跋氏,為北魏獻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後。著名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認為:「拓拔氏應為拔拔氏」。
  • 《舊唐書》說長孫皇后是陝西人,《新唐書》為何說她是河南人?
    《新唐書.列傳第一》記載說:「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魏拓跋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舊唐書.列傳第一》記載說:「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長安人,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也。晟妻,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後。」圖為長孫皇后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 強烈推薦 | 影響孩子一生的28部名人傳記
    一個人少年時期讀的書,足以改變他的一生。百年傳承,傳記經典一套書讀完28位名人一生傳奇▼蓋亂世之英雄,為時勢所造之英雄;而治世之英雄,則造時勢之英雄也。合縱連橫之局勢,已於空山風雨、寂然不動中,蘊釀成矣。左頁文言原文,右頁白話翻譯,文白對照,讀來易懂,同時體味兩種語言之美。
  • 郎才女貌,堪稱絕配,長孫氏是如何看中了李世民
    在隋朝的大業年間,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擅長騎射,出身在名門望族之中。而長孫這個姓氏起源於北魏的皇族拓跋氏,因為他們祖先擔任過宗室長,故改姓為了長孫氏。長孫晟的女兒長孫氏從小就喜歡讀史書,以古人的善惡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她待人也是彬彬有禮,贏得了人們的一致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