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因明研究之邏輯轉向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百餘年來,我國學界圍繞因明展開了多角度的研究,試圖在這門古老的學問中發掘一些新元素,尋找新的增長點,以推動其向前發展。所謂因明研究的哲學、語言學、史學、佛學、邏輯學範式就是在這種探討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最具影響力、最具衝擊力以及最具爭議的是邏輯學範式。

  因明的復興與邏輯轉向

  因明源於古印度,邏輯源於西方。對中國而言,因明和邏輯都是外來之學。因明分別於公元5世紀、7世紀和9世紀傳入中國。第一次傳入影響甚微。第二、三次傳入促成了中國因明的「一體二支」(即中國因明及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的形成。邏輯分別於17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邏輯第一、二次傳入的結果類似因明的第一次傳入,直到清末民初邏輯的第三次傳入,因明和邏輯學二者之間才開始交匯、碰撞,導致了後來長逾百年因明研究的邏輯轉向。

  自唐以降,因明之果幾為僧侶獨享,世俗罕有觸及。後近千年因明在漢土幾近亡絕。及至清末民初,天下雖風雲巨變,因明卻得以復興。何以如此?概言之,國弱民窮、外憂內患之時局,民族救亡之動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觀念,西學東漸之潮流,邏輯再傳入之契機,佛學亦成救國之方劑,皆成漢傳因明近代復興之因。然僅就學術而論,邏輯的再傳入以及佛學的復興最為重要。因明的復興以及邏輯的再傳入只是創造了二者交融的條件,而促使因明研究發生邏輯轉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學者的先行研究所產生的影響;二是中國學者對於因明和邏輯二者之間相似性的覺悟。

  轉向期間的幾種學說

  受西方邏輯在中國傳播的影響,因明的邏輯研究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邏輯為主線,尤以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為主要理論,對因明進行了一系列的闡釋和比較;第二階段則以現代邏輯尤其是數理邏輯為主線,對因明進行了新的解讀。這兩個階段形成了幾種代表性學說:演繹歸納說、歸證說、最大限度類比說。

  演繹歸納說的要義是:因明三支論式既有演繹又有歸納的元素。前者顯現於與三段論比較之時,後者顯現於由喻依到喻體所展現的過程。大多數學者支持此說,這其中包括了那些持傳統邏輯觀主要以三段論解讀因明的學者,也包括持現代邏輯觀主要以數理邏輯解讀因明的學者。

  歸證說由霍韜晦提出。所謂「歸證」,實為「歸溯」和「回證」之合說。「歸溯」指由宗溯因或由果溯因的過程,「回證」則指自因證宗或由因證果的過程。因明論式具有這種歸證形態,或者說蘊含了這樣兩個過程,而其中的「歸溯」是歸證說的核心。歸證說雖為一家之言,但與其相近的思想不僅在陳大齊的《因明蠡測》中有所顯露,在西方邏輯的溯因推理中也可找到一些相近的元素。

  最大限度類比說是鄭偉宏提出的。此說的要義為:同異品、同異喻依、因後二相、九句因、同異喻體皆須除宗有法;陳那因明或論式的邏輯性質是類比的,而非演繹的。該說自問世起就因其特異的「除外」之說以及廣泛的批評指向,引起同行關注,引發了多輪論戰,至今尚無停止的跡象。或許,此亦為該學說的一種特殊意義。

  意義與局限的認知問題

  圍繞因明研究的邏輯轉向,學界幾經爭議,最終聚焦於因明的邏輯研究是否得當以及是否有必要繼續的問題,實質涉及如何看待邏輯轉向的意義及其局限性的問題。

  首先是對意義的認知問題。針對邏輯轉向種種質疑聲和反對聲,支持者認為,邏輯只是因明諸多研究視角中的一種,從公平性而言,這類研究無可厚非。邏輯轉向的積極意義在於,它加速了因明由廟堂走向世間的腳步,也促使因明體系由封閉走向開放。更重要的是,邏輯的介入更凸顯了因明之「所是」與「所非」,邏輯對於論證、推理以及定義的嚴格要求,對於語言清晰無歧義的要求,使我們對於因明有一個更準確的認知。

  從字源本義看,因明是關於因的學問。從佛教的角度看,因明被列為僧侶必修的基礎學問,被視為護教、提升思辨力以及佛法領悟力的工具。從廣泛的功能看,因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從起源及其發展史看,因明是一門源於古印度的自成體系的學問。

  對於上述認知,如果認識不到前三點,則易導致偏離本義,這無疑是斷其根、失其本,活學問變成死學問;忽略最後一點,則易導致因明成為邏輯的附庸,使得該學問喪失其本來意義與天然的獨立性。由此,我們更堅信因明不是邏輯,它不可取代,也不可歸約。無論就歷史還是就現實及未來而言,皆是如此。

  在學術研究中,人們有理由對因明比附邏輯或邏輯強解因明的現象提出批評,但此錯不在因明研究的邏輯轉向,而在研究者自身。簡言之,這屬於研究失位,主要是研究者對因明或邏輯本身把握不準所致。為此,研究者應該自我反省,而不應該否定邏輯轉向的意義。

  其次是局限性問題。邏輯不是萬能的,其自身也有這樣那樣的局限。因此,只戴著邏輯的眼鏡看因明,邏輯的局限也會成為因明的局限。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研究者的局限,譬如受限於視野、格局、學識等所導致的偏見,往往具有潛在的破壞力,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在因明研究的群體中,有些學者強於邏輯而弱於因明,有些學者則強於因明而弱於邏輯,他們對於因明研究的邏輯轉向往往因為各執己見而爭論不休。

  與此相關,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是:有些學者研究因明,僅僅涉及傳統邏輯的層面就急著「果斷地」下定論,對於蓬勃發展的多姿多彩的現代邏輯卻視而不見,或知之甚少。憑藉這種淺嘗即止的研究所下的結論,有多大的說服力?

  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

  對於中國因明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的預判,必須基於對百年來因明發展歷史的了解。自1896年楊文會於金陵刻經處刊印《因明大疏》以來,因明開始從寺廟走向了世間,更確切地說,是走向了學校、走向了學界。僧俗共研因明共享其果的局面業已出現。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進步。然而,大眾不知因明為何物依然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因此,未來因明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如何讓因明走出象牙塔,走向民間。顯然,只有理論研究是不夠的。這實際上已經暗示了一條未來發展之路,即應用性研究之路。這實際上也是一條契合因明實踐本性的路。

  從邏輯的角度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北美及歐洲興起的非形式邏輯運動,或許能起到很好的借鑑作用。相比於西方的傳統邏輯、數理邏輯以及更後期的非經典邏輯,非形式邏輯與因明之間表現出更多的共性,二者的比較似乎更容易展示因明的「論辯」本性。儘管此類研究在國內尚未全面展開,但其光明前景可期。這可能是漢傳因明邏輯研究的未來路徑之一。霍韜晦的歸證說給現代學者的一個啟示是:西方邏輯中與之相近的溯因推理或可為漢傳因明研究帶來新的視角。這可能是漢傳因明邏輯研究的另一條未來路徑。

  近來,漢傳因明學界有一種強調研究量論甚至以量論代替因明的聲音。研究量論是重要的,依量論和知識論的相近程度看,這是一條哲學之路,而非邏輯之路。量論研究在藏語、蒙語地區一直進行著,量論研究不能取代對因明的邏輯研究。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因明研究」課題組成員、上饒師範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章太炎的因明研究---章長炳 孫旺
    清末民初,近代學者開啟了用比較研究的方法研究因明的先河,最早包括梁啓超、章太炎、胡適等人。然而,梁啓超研究因明雖然早於章太炎,但通過比較研究只是「看到了墨經邏輯與西方邏輯、印度因明在論式上有相通的一面,但是卻忽視了三者在論式上的分別和差距。」胡適研究因明較少,提及處也主要是為墨經邏輯服務,目的是為中國古代邏輯做有益的嘗試。
  • 泛論因明---太虛大師-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壹、因明之歷史一、因明之創始 因明之創始者名足目,為印度六大哲學派第二尼牙耶派之開祖。其時代疏稱劫初,據今世學者之考證,劫初當即有史之初,大約在今五千年以前也。當時,足目於因明論如何研求發明創立,雖不可詳,然依從來傳說,則九句因、十四過類,實創自彼。九句因者,就論法之應用,以考訂因之正否者。十四過類,在駁斥他說中所生之誤謬也。
  • 噶爾哇:研究因明學是深入研究人類的文化現象
    與會專家學者在會上踴躍發言,對青海因明學會的發展建言獻策:1、為了保護、搶救和傳承因明優秀文化,豐富因明的研究資料,搜集、整理及出版因明的稀有資料,以青海地區的作為重點;2、為開闊我國因明的研究視野,引進先進的因明研究方法,將藏文著述的相關藏傳因明的優秀論著,翻譯為漢文,並發表和出版;3、為彰顯「青海省因明學會」存在的必要性,打造「青海省因明學會」學術影響力,提高「青海省因明學會」各成員的因明研究積極性
  • 概念史研究的中國轉向
    要推動符合中國歷史特徵的概念史研究,首先需要理解概念史在德國語境中的特定含義;在回顧了德國概念史的特徵及其變化後,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國概念史的四化標準:標準化、通俗化、政治化、衍生化。按照這個原則,南京大學正在推動圍繞100個關鍵概念的中國概念史研究,以期通過這些既是中國「近代」出現的標誌,又是影響中國「近代」進程的要素的關鍵概念之研究,揭示中國「近代」的「全球本土化」特徵。
  • 巫白慧:因明學研究概述
    在對佛家邏輯進行系統研究的專著中,明莊嚴博士的《口度邏輯史》的有關佛教邏輯部分和沏爾巴茨基的傑作《佛教邏輯》(二卷)是典型的成就,可以說開創了系統研究佛家邏輯的紀元,同時,也為開展比較研究創造了條件。所謂比較研究主要是指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的因明理論和亞理士多德的邏輯理論的比較,或者在廣義上說,印度邏輯與西方形式邏輯的比較。
  • 中國共產黨研究:海外學界如何研究百年黨史
    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百年研究的海外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科院國際創新基地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主辦,20餘位國內外學者與會。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與中國革命運動相適應的,其基本特點有三:解放的思想、實踐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野村浩一高度評價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中國歷史做出的卓越貢獻,認為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愛國者,是給整個世界以巨大影響的傑出人物。新世紀以來,國外毛澤東研究產生了「三重轉向」。
  • 會議|中國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類學的倫理轉向
    人類學的立身之本在於對真實生活經驗進行持續而深入的觀察和分析,因此在微觀層面揭示人的生存處境歷來是其重要的研究切入點。「倫理轉向」中的許多研究正是在這一層面貢獻了諸多極具穿透力和想像力的新思路。本次工作坊的多篇論文涉及這一層次。
  • 民國時期佛學研究的影響,中國佛教研究新局面,表現出迥異的風格
    佛學界對佛經真偽的辯論必然牽涉中國佛教史的研究。雖然中國古代佛教史籍極其豐富,凡儒家史書所有體裁,佛家無不具備,儒家著史的傳統也被佛家所借鑑,但是,若以近代眼光審視,傳統的佛教史研究仍不有形式陳陳相因、內容狹之嫌。這種局面,直至20紀20年代,梁啓超引入近代研究方法研究佛教史,中國學者從事的具有近代性質的本國佛教史研究才真正改變。
  • 因明學--論義之方便法
    它與邏輯學不同,西方邏輯學中的亞氏邏輯是形式邏輯,它不幹涉思想內容,是純形式化的演繹,它是對論式形式結構和規則的研究。雖然兩者都涉及思維語言的理則,但是兩者學術的取向是有本質區別的,因明學涉及的內容近於西方哲學的辯證法(辯證法之古義就是論辯藝術)。二、因明學中有邏輯思想。所謂邏輯者,就是理性規則。
  • 推進國學研究的數字轉向
    國學,指中國傳統學問。在近代走向分科之學以前,中國人一直在文史哲未分的通經致用國學框架下觀察、理解與詮釋宇宙世界。從通經國學走向分科之學,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國學在下分為文史哲等專業學門後,能夠更深入、更專精地進行各學科探索與研究;缺點是分科之學割裂了國學,失去了學科與學科間的對話與聯繫。分科之學的缺點在大數據時代更為明顯。
  • 中國新聞學研究百年回望與思考
    及至2018年,中國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研究屆滿100周年。掩卷細思,新聞學百年曆程的基本思考有哪些?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問題。新聞紙之濫觴既遲,而其特別發展,又不過近百年事,故待至近數十年,方有人以其為對象而特別研究之者。研究結果,頗多所得,已是構成一種科學,不過尚在青年發育時期耳。此學名新聞學,亦名新聞紙學。既在發育時期,本難以下定義:「新聞學者,研究新聞紙之各問題而求得一正當解決之學也。」此雖稍嫌籠統,然終較勝於無。徐氏在書中還指出,新聞紙學的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報紙編輯、報社組織和報業經營。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費孝通認為,後者蘊含著更多的中國文化特徵,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學的重要基礎。那麼費孝通所謂的社會學的人文性是指什麼?它還可以朝哪個方向進一步拓展?本文以費孝通的「擴展學科界限」思想為基礎,試圖梳理和探討中國社會學的人文性問題及其可能,反思與之相關的中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工作。  目前學界對於費孝通晚年思想轉向的問題已有很多討論。④例如周飛舟總結了費孝通的思想轉向軌跡及其思想意義。
  • 講座︱娜塔莎之舞:俄國史的核心意象與研究轉向
    「娜塔莎之舞」是小說《戰爭與和平》中的一幕經典場景,它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俄國人東方與西方「兩種靈魂」的撕裂。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張建華教授以這個現象為切入點,介紹了俄國史學界在語言—文化轉向背景下的改變,並為論述了該如何建立「中國的俄羅斯學」。
  •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關於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研究述評
    梳理、分析學術界這方面研究現狀,對於我們準確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內涵,提高統籌分析國內外形勢和世界大局的眼界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論共鳴中的學術探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研究涉及到的幾個重要問題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這個領域的研究總體呈現出一種「龐雜」狀態。
  • 《百年南開日本研究文庫》入選「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
    7月24日,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的「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重大成果發布會(2019—2020)」在京召開,《百年南開日本研究文庫》(19冊)入選了2019年度「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重大成果」,並在現場展示。
  • 中國汽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
    中國汽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2026年)是對汽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行業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 《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技術的演化與邏輯|書評
    這是最近幾年我研究中國古代戰爭時,發現的一個奇怪事情。這造成的局面是,人們習慣於將戰爭當成是偶發性的事件和指揮者的小聰明,卻無力對戰爭的產生、經過、發展,以及技術層面做出更精確的分析,看懂背後的邏輯。在最近幾年出版的對戰爭的技術化演進進行研究的著作中,除了李碩的《南北戰爭三百年》,就是張明揚的這一本《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史札記》了。
  • 學術 | 李今:雙重視野下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實踐——從趙稀方《翻譯與現代中國》談起
    百年前《毒蛇圈》的譯者和評點人開始也持此觀點,他們一方面堅信西方在政治、法律、社會諸層面的先進性,另又主張在倫理、道德上堅守中國傳統文化。但趙稀方通過對周桂笙和吳趼人翻譯活動的進一步追蹤,卻發現1905年清廷立憲的騙局大白於天下之後,兩者發生了明顯的分歧。
  • CSSCI|《學術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及摘要
    不了解杜國庠的因明研究,就難以準確地把握他關於先秦諸子,尤其是墨家思想的研究。杜國庠關於因明的研究主要涉及因明術語的現代詮釋、因明的體系構成及其特點、新因明喻體形成的歷史基礎以及關於因明傳播的回顧與反思。侯外廬稱杜國庠的因明研究為「絕學」,本文的研究可謂侯外廬這一評價的一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