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漢化:鮮卑族拓跋氏出身的長孫皇后,四個親姐妹都嫁給漢人

2020-12-20 王福星

開宗明義,今天的文章,主題是胡人漢化。說具體一點就是以洛陽長孫氏為例,講解胡人漢化之路。

司馬家族好不容易結束三國亂世,卻自家人起了內訌。司馬家族內訌,直接導致胡馬南下。胡人南下之前,文化水平非常低。舉個例子,鮮卑族南下之前,他們的官員都沒有工資,官員們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鮮卑人南下中原之後,建立了「魏」國,史稱北魏或者後魏。北魏高祖孝文皇帝名叫拓跋宏,此君發現漢文化實在高出鮮卑文化太多了,就實行漢化改革。拓跋宏的改革,首先是遷都洛陽。第二是改用漢文,取代鮮卑語。第三是改穿漢服,取代胡服。第四是改用漢姓,取代胡姓。

拓跋宏以身作則,改用漢姓「元」姓,取代了鮮卑姓氏拓跋氏。在元宏的強力推行之下,鮮卑貴族們只能改姓漢姓。拓跋皇族的長孫,因為長孫的地位,改姓長孫氏,並且以洛陽為郡望,這就是洛陽長孫氏的來源。

一說到洛陽長孫氏,大家肯定會想起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是鮮卑胡人出身,這是正史《新舊兩唐書.文德皇后傳》記載的事情,原文是這樣的:「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魏拓拔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長孫皇后家族,經過了幾代人的漢化之路,到了長孫皇后這一輩,已經完全漢化,幾乎看不到胡人的影子了。

圖為苗圃老師飾演的長孫皇后劇照,感謝原作者苗圃老師

長孫家族的漢化之路,最主要的步驟,就是讀書,確切的說是讀儒家經典。《隋書》記載,長孫皇后的爸爸長孫晟,是個赳赳武夫。長孫晟身上,還有胡人的影子,此君擅長騎射,一箭雙鵰的典故,說的就是齊獻公長孫晟。齊獻公除了練武之外,還寫得一手好文章,《全隋文》就收錄了齊獻公的五篇文章。

齊獻公身上還有胡人的影子,到了文德皇后和長孫無忌身上,就完全不同了。長孫無忌身為一箭雙鵰名將的嫡子,家傳的武藝,在他身上沒有絲毫的體現。長孫無忌的文章,那是非常有名的。他的著作《唐律疏議》之於東方,猶如《羅馬法》之於西方,足以體現出長孫無忌的文採。

長孫皇后漢化也非常徹底,正史記載說:」後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法「。長孫皇后從小到大都在讀子曰詩云聖人言,一直在按聖賢書的要求辦事。舉個例子,李世民經常問長孫皇后朝政大事。長孫皇后回答說:」牝雞司晨,家之窮也「。長孫皇后這樣的回答,就是引用了儒家經典。長孫皇后這樣的做派,就是按照儒家的要求來做的。

長孫家族漢化的第二步,就是和漢人聯姻。長孫皇后的奶奶,是叱幹氏,這個姓氏,一看就知道是胡姓。長孫皇后的媽媽,是高氏,是唐朝宰相高士廉的妹妹。齊獻公非常喜歡和漢人聯姻,他的老婆渤海高氏,就是漢人。齊獻公自己娶漢人女子為妻,他的四個女兒,也全部嫁入漢人家族。

圖為王繪春老師飾演的長孫無忌劇照,感謝原作者王繪春老師

齊獻公的大女兒長孫氏,嫁入了漢族五姓七望高門令族太原王氏,他的大女婿名叫王韶。齊獻公的二女兒,嫁入高門令族清河張氏,他的二女婿名叫張琮。齊獻公的三女兒,嫁入了高門令族河東柳氏,他的三女婿名叫柳逵。齊獻公的小女兒,嫁入高門令族隴西李氏,他的小女婿,就是唐國公李淵的兒子李世民。

齊獻公自己娶漢人女子為妻,四個女兒全部嫁入漢族高門。由此可見,長孫家族漢化之路,在齊獻公這一輩,是多麼的徹底。齊獻公有個族弟,名叫長孫順德,此君是凌煙閣功臣,諡號曰」襄「。長孫順德也是漢化很深,長孫順德娶兒媳婦,也喜歡和漢人聯姻。長孫順德的兒媳婦,名叫段簡璧,字曇娘,是個標準的漢人姑娘。

長孫家族的人,男的娶漢人姑娘為妻,女的嫁漢人男子為妻,這種事情在長孫皇后的曾祖輩就開始了。長孫家族與漢人聯姻,再加上一直學習漢文化,幾代人之後,長孫家族就徹底漢化了。同樣的例子,在隋唐時期還很多很多。比如說李世民的母族竇氏家族,也走了長孫皇后家族一樣的漢化之路。

竇氏家族本來是紇豆陵氏,是鮮卑貴族。北魏孝文帝元宏改姓的時候,紇豆陵氏被賜姓竇氏,竇氏家族因此自稱是扶風竇氏後裔。竇氏家族的漢化之路,也是從學習漢文化開始。竇氏家族一邊學習漢文化,一邊與漢人聯姻。

舉個例子,竇氏家族在北周時期的代表人物竇榮定,就娶了弘農楊氏女為妻。竇榮定與楊氏生下了兒子竇抗,竇抗雖然不是李世民的親舅舅,但是李氏家族對竇抗尊崇有加,正史記載說「高祖以兄呼之,宮中稱為舅」。

圖為張豐毅老師飾演的李世民劇照,感謝原作者張豐毅老師

竇抗無論是血統還是文化,都明顯漢化了。跟竇抗一樣的,還有李世民的外公竇威。竇威不是李世民的親外公,他是李世民親外公竇毅的堂弟。竇毅早歿,竇威成了竇氏家族在武德朝的代表人物。李世民哥幾個對竇威尊崇有加,竇威去世的時候,太子李建成還以甥禮為之送葬。

竇抗漢化很深,正史說他「涉見圖史」。竇威漢化也很深,正史說他「貫覽群言,諸兄詆為書痴」。竇氏家族和長孫家族一樣,讀漢人的聖賢書。男的娶漢人女子為妻,女的嫁漢人女子為妻。幾代人之後,就被徹底漢化了,在他們身上就看不到鮮卑族的影子了。

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像長孫家族和竇氏家族一樣被漢化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說著名的宇文家族,也是像長孫家族一樣漢化了。曾經有個網友問過我一個問題:「歷史上著名的鮮卑族哪去了?」

我回答說:「鮮卑族氣勢洶洶打進來,想統治漢人。結果被強大的漢文化徵服,他們被全盤漢化,變成漢人了。如果非要問鮮卑族去哪裡了,我只能告訴你,鮮卑族人現在已經成為漢人的一部分了。現在的漢人,有很多人都有鮮卑血統,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比如李世民的後代,就有竇氏和長孫氏的鮮卑血統。」

參考書目:《通志.氏族略》《新舊兩唐書》《資治通鑑》《北史》《北朝胡姓考》

《隋唐往事》系列貼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籤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相關焦點

  • 長孫皇后的4個姐妹都嫁給了漢人,這就是胡人漢化之路
    鮮卑人南下中原後,建立了「魏」國,被稱為北魏或後魏。北魏孝道皇帝拓跋宏認識到漢文化高於鮮卑文化,並實施了漢化改革。拓跋宏的改革,首先是將首都遷至洛陽。二是用漢語代替鮮卑。第三是用漢服取代胡服。第四是用漢姓取代胡的姓。
  • 這些姓氏,很可能是鮮卑族後代!你不一定都知道!
    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鮮卑族早先是東胡的一部分,後來一直受匈奴控制,公元45年鮮卑人跟隨匈奴作戰,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鮮卑族的崛起非常迅速,歷經秦漢,三國,在五胡亂華中迅速成長,不到四百年,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族崛起為中國北方的統治者,拓跋一族建立了北魏,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孝文帝改革,大力推行漢化,鮮卑族改漢姓的運動席捲北方。
  • 為何李世民如此敬愛長孫皇后,長孫氏是個怎樣的人
    為何李世民如此敬愛長孫皇后,長孫氏是個怎樣的人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位賢君,他的正妻皇后長孫氏也是十分有名氣的。雖然大多數的皇后都不得寵,但是長孫皇后和唐太宗的感情卻是很好的。長孫皇后深得李世民的寵愛和尊敬,證明這位皇后肯定有她的過人之處那到底長孫皇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說說看。長孫皇后的名字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她出身將門,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是右驍衛將軍,在分裂突厥上有很大的功勞,長孫家族也是人才輩出,在北魏時就十分有名氣。
  • 呂雉、晉惠後、文明太后、長孫皇后,誰是最稱職的皇后?
    她們的老公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晉惠帝司馬衷、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唐太宗李世民。晉惠帝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傻子皇帝,「何不食肉糜」就出自他口,晉惠後賈南風更是歷史上鮮有的長的醜還心狠手辣的皇后,八王之亂和她也脫不了干係。其他三個都比較稱職,都是歷史上少有的有治國輔君之才的皇后,若一定要分個高下的話,我覺得北魏文明太后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更大一些。
  • 郎才女貌,堪稱絕配,長孫氏是如何看中了李世民
    在隋朝的大業年間,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擅長騎射,出身在名門望族之中。而長孫這個姓氏起源於北魏的皇族拓跋氏,因為他們祖先擔任過宗室長,故改姓為了長孫氏。長孫晟的女兒長孫氏從小就喜歡讀史書,以古人的善惡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她待人也是彬彬有禮,贏得了人們的一致稱讚。
  • 長孫皇后家族婚史:長孫無忌死後,汾陽王給了長孫家族最後的榮耀
    楊堅感嘆曰:「長孫郎逸而不凡,後世之名將必此子也。」 楊堅口中的長孫郎,就是長孫晟。歷史的發展,證明了楊堅的眼光。長孫晟後來果然成為著名的將領,還是著名的外交家。長孫晟憑藉一張利嘴,把一個突厥忽悠成了東西兩個突厥。長孫晟也憑藉這些功勞,獲得了高官顯爵。 長孫晟家族出身北魏皇族拓跋氏,亡國皇族的身份看起來高貴,實際上很敏感。
  • 《舊唐書》說長孫皇后是陝西人,《新唐書》為何說她是河南人?
    《新唐書.列傳第一》記載說:「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魏拓跋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舊唐書.列傳第一》記載說:「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長安人,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也。晟妻,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後。」圖為長孫皇后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 如今後裔都改成了這些姓,你是嗎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愛我中華》曾經被人們廣為傳唱。就如歌曲裡所唱的一樣,我們中華民族是由56個不同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每個民族發展歷史各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但相同的是在經歷了歲月洗禮後,都能代代相傳,繁衍至今。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唐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長安人,出身名門,不過家道中落,父親是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母親高氏出身名門望族渤海高氏。曾祖父高飛雀,在後魏被追贈為太尉。祖父高嶽,在北齊官拜侍中、左僕射、太尉、清河王。父親高勵,字敬德,是北齊樂安王、尚書左僕射、隋洮州刺史。左、右僕射,侍中都是宰相。
  • 大唐皇后之中誰也比不上長孫皇后你們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在唐朝可以說有一個女人這三方面做的非常的出色,這個人就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的丈夫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他哥就是長孫無忌。她成為李世民的女人不是她決定的,也不是李世民決定的,是她的出身決定的。看看出身多麼重要出身決定命運,這是一個真理。由於中國歷史傳統對女性的漠視,使得我們今天無法得知長孫皇后的姓名,只知道她小字「觀音婢」。
  • 長孫家族簡介
    明以後,以長孫姓近胡,多改為孫姓者。長孫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長孫姓的歷史名人有長孫晟、長孫操、長孫無忌等。源流一源於拓跋氏,出自北魏王朝皇室南部大人沙莫雄,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長孫複姓源出為鮮卑民族拓跋氏,為北魏獻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後。著名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認為:「拓拔氏應為拔拔氏」。
  • 李世民只有四分之一的漢人血統,為什麼還被認為是漢族人?
    李世民的母親,是竇氏太穆順聖皇后。他的父親叫竇毅,他自稱是扶風竇氏的後代,也就是竇章。根據《北朝胡姓考》、《中華姓氏志》等史料記載,竇毅的家族實際上為鮮卑紇豆陵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中改姓竇氏。歷史資料表明,李世民的外公是鮮卑族,這一論斷雖有爭議,但可信度極高。竇毅的妻子宇文氏。宇文氏是襄陽長公主北周武帝的親妹妹。
  • 拓跋珪為何一定要娶小姨?賀夫人改變了他的命運,使得他39歲早逝
    這幾個字,是拓跋珪的母親,對自己的妹妹夫人的綜合評價。大致意思就是這個女孩兒長得太好看,可能會帶來厄運。而且她已經有丈夫了。拓跋珪一眼就看中了賀夫人,他才不管那麼多,長得漂亮如果都成了一件罪惡的事情,那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 北魏孝文帝皇后馮氏姐妹:本是同根生,緣何相煎急?
    在眾多帝王妃嬪中,出於政治或其他某種原因,姐妹幾人同侍一帝的現象並不鮮見。比如人們所熟知的,西漢時期的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和她的妹妹趙合德,姐妹二人同侍一君,合力固寵,禍亂後宮,漢成帝荒淫無度,最終死在趙合德的床上。
  • 拓跋氏歷經三代的漢化改革,在保守派的反擊下宣告失敗
    縱觀北魏政權的建立和發展過程,漢族勢力對其幫助是非常之大的,也正如此,北魏自拓跋珪時代起就非常注重拓跋民眾的漢化改革,早在拓跋珪剛剛稱王之時,就已經任用漢人進行部分方面的漢化改革。北魏政權在北方地區的統一基礎逐漸穩固之後,北方原來混亂的少數民族割據勢力也逐漸平息,由此進入了一段久違的和平發展階段。
  • 「讀通鑑講故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果真是被出軌的皇后氣死的嗎?
    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467-499年,471-499年在位),是一位出身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拓跋部)的傑出政治家、改革家。他雖然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二年,但一生的傳奇經歷仍可用「波瀾壯闊」四個字來概括,並在古代中國歷史上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受到文章主題所限,對他的歷史功績這裡就不做具體介紹。
  • 我國有一個姓氏,無論起什麼名都讓人害怕,女性卻想改姓
    姓氏在我國也有了數千年,先是有姓,然後才有了名字,並且在古時,姓與氏、名與字都分開的,如秦始皇:贏姓,趙氏,名政;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字德約,其名是「由檢」。現今只有姓名,如姓「死」,名「鬼」。每一個姓氏都有屬於它的一段故事和緣由,「死」姓則是我國一個很嚇人的姓氏,無論起什麼名都讓人害怕。
  • 拓跋宏:我把祖宗姓都改了
    其間政權的不斷交替、戰爭的連綿不絕都使這段時期成為了歷史上極為混亂的時代。然而在胡人大舉進入中原以後,卻面臨著該如何與漢族人和諧相處的問題。無法得到漢族人的支持就難以保證政權的穩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國的胡人君主們都在進行不斷的嘗試,試圖融入進漢族人的文化之中。
  • 獨孤伽羅和長孫皇后、武則天,都有糟糕的原生家庭和悲慘的童年
    獨孤信是鮮卑化的匈奴人,他沒有漢人一夫一妻的觀念。漢人一直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只能有一個正妻,但是可以有若干個小妾。正妻的地位高,小妾的地位低。嫡庶有別,長幼有序,讓漢人的家庭相對和睦一點。獨孤信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獨孤信不一樣,他拋棄原配之後,又娶了兩個妻子,分別是郭氏和崔氏。這件事情,《北史》有明文記載:「信入關後,復娶二妻。
  • 親姐妹共同服侍一位皇帝是怎樣的體驗?歷史上這兩對姐妹告訴你
    仔細梳理歷史上皇帝的後宮,會發現親姐妹共同服侍一位皇帝並非奇事,歷史上還真有力兩對。那麼作為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在共同面對一位男人時,是怎樣一種感受呢?對她們又有什麼影響?一:趙飛燕和趙合德姐妹共同服侍漢成帝劉驁人們常用「環肥燕瘦」來形容女子的美貌,這裡「環」指的是唐朝楊玉環,而「燕」指的就是西漢趙飛燕。趙飛燕究竟有多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