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和突厥最慘烈一戰,2000對十萬拳頭見骨將突厥人打哭

2020-12-20 沉映香

突厥是中國古代北方繼匈奴、鮮卑、柔然而起的又一個遊牧民族,在南北朝後期逐漸興盛起來。和之前的遊牧民族一樣,他們也常常南下擄掠,給中原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公元582年,突厥的沙缽略可汗聯合弟弟葉護以及潘那可汗率領十餘萬大軍南下,意圖趁隋朝剛剛建立,在秦州、隴右一帶擄掠一番,順便向中原新朝示威。

求穩的楊堅對突厥的進犯採取守勢,讓太子楊勇屯兵鹹陽、沁源公虞慶則屯弘化以備之。但是,楊堅又派出上大將軍達奚長儒為行軍總管率2000人主動尋找突厥人的行蹤。

達奚長儒出身將門世家,祖父官至定州刺史,父親官至驃騎大將軍。年輕時,達奚長儒作為宇文泰的親信,多有戰功,跟隨宇文邕平定北齊時,因功升至車騎大將軍,可謂沙場老將。

當達奚長儒巡察到周槃時,和突厥十萬大軍不期而遇。面對漫山遍野的突厥軍隊,達奚長儒手下的將士陷入了恐慌情緒,力量對比懸殊,隋軍有可能被瞬間吞噬。

關鍵時刻,達奚長儒神色不變,慷慨激昂,率領麾下將士且戰且退。突厥騎兵數度發起衝鋒將隋軍衝散,達奚長儒又很快將其聚集,結成陣型頑強抵抗。

就這樣,突厥十萬大軍追擊2000隋軍三天三夜,戰鬥十四次,卻始終不能將隋軍徹底擊潰。到最後,隋軍武器盡失,只能以雙拳為武器,直打到拳頭見骨,突厥損失一萬餘人。

突厥軍隊從沒見過這麼頑強的軍隊,士氣一落千丈,兵無鬥志之下解圍而去。第二天,突厥人將戰死的兄弟聚集在一起焚燒,痛哭一場後回家了。

經此一戰,突厥人再不敢小覷隋朝,沙缽略可汗也因此威望大損,發生內訌,遂分裂為東西突厥並混戰不已,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南侵,為楊堅的開皇之治創造了外部條件。

達奚長儒雖然阻止了突厥的進攻,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士兵傷亡超過八成,自己身受五處重傷,其中兩處還洞穿了身體,健康大為受損,此後再未上陣殺敵。

楊堅對於達奚長儒的英勇行為驚嘆不已,授為上柱國,另授一子為官。陣亡的將士則每人追贈官階三級,讓他們的子孫承襲,其餘將士也賞賜豐厚。

相關焦點

  • 長孫晟:大唐的國丈,隋朝最著名的外交家,突厥的剋星
    就在將士們在前線浴血廝殺的時候,隋朝的外交工作也在配合著進行了,就在這條外交戰線上也湧現出來一個英雄人物。這個人是誰呢?大名鼎鼎,隋朝最著名的外交家,當然也是唐朝長孫皇后的父親長孫晟。長孫晟他在外交上有什麼功勞啊?
  • 真正的射鵰英雄傳—為大隋朝守衛北方邊疆的突厥剋星:長孫晟
    故而只要是能射鵰的弓箭手,在草原上都被稱為射鵰手,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和崇拜。沙缽略可汗此舉也有為難使節,進而派出自己手下的射鵰手顯示武力的意圖。 卻不想,使團中有一青年縱馬駛出,卻只拿了一支箭,他等待時機,見二雕為爭奪食肉,身形相和之時,射出一支箭,二雕應聲而落馬下,直接將全場人員震懾的鴉雀無聲,並留下一箭雙鵰的成語傳名於後世。而這位一箭雙鵰的神射手便是後來的隋朝名將-長孫晟。
  • 長孫晟對突厥了如指掌,隋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沙缽略本人率領的十萬軍隊攻入了今武威、天水和延安一帶,使西北地區畜牧業遭受嚴重破壞。突厥原想繼續南下,但達頭可汗卻率軍返回草原。長孫晟又讓沙缽略的兒子謊報軍情,說鐵勒部要對大本營發動偷襲。沙缽略果然上當,匆匆撤兵回到塞北。隋軍雖然靠了調虎離山計躲過了突厥大軍的南下,但雙方的交戰仍然打得非常殘酷。
  • 「突厥」的來龍去脈
    公元突厥初屬柔然,6世紀中葉並鐵勒部、滅柔然,建突厥汗國,其勢力範圍最廣時東起遼水,西抵裏海,西南隔阿姆河與波斯相鄰。6世紀末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後相繼並於唐朝。唐末東、西突厥衰敗,最後退出歷史舞臺。關於6世紀之前"突厥人"的歷史,多為一些神話傳說,而沒有併入唐朝的殘餘"突厥人"則繼續其遊牧生活,與其他部族一起融合、遷徙。
  • 突厥、東突厥與新疆問題
    鐵勒(黃種人)就是遠古的「狄」、「丁零」,遊牧在從黑海以北到貝加爾湖之間的草原地帶。中亞草原的塞人(白種人)阿史那部把鐵勒部的一支同化,將鐵勒的圖騰「狼」攫為己有,遂有原始「突厥」(意思是「強壯」、「肥沃」),也被稱作「藍突厥」。
  • 從中國消失的突厥,如何在世界繼續稱霸?
    雅利安系,起源於烏拉爾山以南的中亞大草原,向南入侵南亞和中東,摧毀了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巴比倫文明。雅利安人在印度創建了印度教(印度本土人創建的佛教,在和印度教的博弈中失敗),在波斯創建了拜火教(最終被閃米特人創建的伊斯蘭教摧毀)。
  • 隋文帝對突厥基本政策的實施,長孫晟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策略實行中,長孫晟以多種身份多次出使突厥,往返於隋廷長安與突厥牙帳之間,使隋朝在處理與突厥關係時,經常處於有力的地位,從而鞏固了隋朝的北疆。長孫晟曾作為和親使者,三次出使突厥。古代經常使用和親政策,和親是為了不輕易使用武力和戰爭來改變現存的敵對狀態,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而使用的政策。
  • 長孫皇后的父親把突厥忽悠瘸了,李世民如法炮製把東突厥忽悠沒了
    他向隋文帝獻了一條對付突厥的妙計,江西師範大學方志遠教授曾經用四個字歸納這條妙計的核心內容,這四個字就是「離強合弱」。隋文帝馬上採納了長孫晟的妙計,他讓長孫晟帶著金銀珠寶,再次出使突厥。長孫晟來到大草原之後,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不但把突厥忽悠成東突厥和西突厥,還把靠近中國的東突厥給忽悠得派系林立。到了隋朝末年的時候,中原大地烽煙四起,但是突厥卻無法乘機南下。
  • 三線出擊,分化瓦解,說說那些年被隋文帝楊堅玩壞的突厥
    此後數年間,史萬歲、周法尚南平蠻荒,高熲、楊素北破突厥,楊諒、王世積東徵高麗。皇朝的版圖進一步擴大。 西元599年,大隋開皇十九年。皇朝和突厥之間,再一次爆發了嚴重的衝突。隋朝對這位都藍可汗大概不怎麼放心,於是千方百計離間都藍兄弟,扶持沙缽略的另一個兒子,號為突利可汗的阿史那染幹(突厥史上號稱突利可汗的有好幾個,這個突利可汗當然不是後來和李世民結拜兄弟的那個),都藍可汗阿史那雍虞閭對此自然十分的不滿,於是和遠在西方的堂叔祖達頭可汗阿史那玷厥聯繫合力攻擊親隋的「內奸、叛徒」突利可汗阿史那染幹。
  • 男兒當如長孫晟:唐太宗嶽父對突厥的肢解,是以夷制夷的最高境界
    自漢唐以來由於北方突厥(或匈奴)人對中原人的騷擾,漢朝曾對其發動多次此戰爭,在漢武帝時迫於他的武力,突厥人表現相當溫順不敢輕舉妄動,由於漢未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混亂局面,讓突厥人日益強大起來。在李世民剛登基吋突厥人曾打到離長安20裡的城下。在李世民登基3年後。
  • 曾幫助大唐建國的突厥,後來怎麼被大唐給玩死了?一個原因最致命
    突厥汗國(552年~630年,682年~745年)是突厥人建立的一個以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由六世紀中期在漠北崛起。在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之前,突厥一直分裂為東西兩部。其中,東突厥可汗汗室為原統一突厥可汗的正支嫡系,因此東突厥仍常被稱為「突厥」。在這一時期,他們也曾臣服於隋朝,只是隋末天下大亂,突厥再度強大,許多割據勢力依附於東突厥,如竇建德、王世充等。擔任過太原官職的李淵與突厥多次交戰,他十分了解突厥的實力。
  • 唐太宗不修長城精準預言突厥滅亡?突厥亡時天上真的出現了五個太陽...
    然而,唐太宗繼位後,突厥還的老樣子,他們一般都是打贏了就再深入,吃敗仗就請和,讓唐朝依然非常頭痛。公元626年7月,頡利可汗自率十萬人馬襲擊武功,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突厥軍隊在涇陽打了一場惡戰,雖說尉遲敬德勇不可擋,生擒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並且擊斃突厥騎兵一千餘人,但仍然無法遏制突厥人的前進步伐,頡利可汗的的主力進抵渭水河畔,直逼長安,嚴重威脅到了唐都長安的安全。唐太宗當時無兵可調,只好玩起疑兵之計,唱空城了。這便有了歷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唐太宗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位可汗在渭水邊殺白馬結盟誓,頡利引兵退走。
  • 土耳其人到底是哪裡來的?突厥和土耳其有什麼關係嗎?
    隨後西遷的匈奴人從羅馬帝國的東部逐漸侵入羅馬帝國,一部分由中亞地區西遷的操突厥語的部眾從東歐地區不斷攻城略地,最後導致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最終亡於哥特人,東羅馬帝國則在帝國的東部站穩了陣腳,因東羅馬帝國定都拜佔庭(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又稱拜佔庭帝國。
  • 被遺忘的隋大將軍,楊廣曾感嘆:只要他在突厥怎敢來犯
    他是歷史上真正的金刀駙馬,深受楊堅和楊廣的信任,多次奉命出使突厥,憑藉他出眾的謀略,保證了中原和突厥幾十年的和平。後來有人評價他說:只要有長孫晟的存在,突厥就一定不敢來冒犯。長孫晟的祖籍是河南洛陽,他出生於鮮卑族,是北魏太師、北周的高官長孫兕第三個孩子。他生來就是非常聰明,對待歷史有所涉及。他非常擅長騎馬射箭,身姿比一般人都要矯健。
  • 義成公主是楊廣妹妹,和親突厥嫁了四次,四個人還是父子
    在歷史的書頁裡風雲莫測,義成公主上一刻遠嫁突厥,下一刻國破家亡,經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遠嫁突厥心在隋 本文只允許自媒體號」新語說古今「轉載和發布,其他名稱帳號皆為抄襲。
  • 從和親使者到突厥剋星,看長孫晟如何「一箭雙鵰」平外患
    長孫晟在歷史上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沒什麼文化,卻智謀超群,是隋朝著名的謀略家、外交家,也是隋朝削弱突厥勢力、平定突厥外患的最大功臣;他武藝高強,留下的成語「一箭雙鵰」流傳至今,一生卻沒指揮過重大的戰役,但突厥兵將卻畏之如虎,稱其為「霹靂將軍」,後世也將其列入
  • 茨默談突厥學
    茨默:突厥系的語言實際上有很多種,因此我一直強調,要把握最基本的東西,不然就容易陷入細節的泥潭。那麼,什麼是最基本的東西呢?比如,宗教文化方面的影響,這就是突厥諸語言的共性。又比如,突厥諸語言還有一個保守性的特點,形態方面比較嚴格,例外比較少,這對普通語言學中的語言比較研究來說,是很好的參照。
  • 李靖和突厥的野狼坡血戰,一場改寫唐朝歷史的戰爭
    唐朝接到突厥進攻的情報後,認為頡利此次南下是為了勘察道路,刺探大唐之虛實,為後續大軍突入大唐北部邊防,直撲長安預作演練。與此同時,突厥也在準備進攻。唐朝北方軍事動亂,不得安寧,這時候的唐朝面臨一個很大的危機。李淵也在等待情報的傳入,如果李靖和屈突通被突厥可汗頡利打敗,皇帝李淵就會再次起用李世民。
  • 回鶻,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民族
    回鶻回鶻,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民族。漢文古籍中亦寫作回紇、烏護、烏紇,隋朝時稱韋紇,唐德宗貞元四年(78年)更名為「回鶻」取其意有「鶻隼」。回鶻起源於敕勒族群,原屬鐵勒之一部,由九姓烏古斯與十姓回紇組成。
  • 土耳其和突厥到底是什麼關係?
    (最早的突厥汗國)但突厥人到了西亞之後,開始和歐洲人發生了越來越多的聯繫,因此歐洲語言裡也開始出現了突厥(Turkey, Turquie, Turchia...)這個詞。而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國從歐洲直接翻譯了大量各種書籍,而在其中在翻譯突厥這個詞時,因為各種原因,有些人直接按照歐洲語言的發音,把這個詞翻譯成了土耳其。所以從語言的角度講,漢語裡的突厥和土耳其其實是一詞兩譯的結果。土耳其國家和突厥的關係剛才說了土耳其和突厥這兩個詞的關係。現在來說說土耳其這個國家和中國古代突厥的關係。應該說他們之間有一定的淵源,但卻非常的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