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不修長城精準預言突厥滅亡?突厥亡時天上真的出現了五個太陽...

2020-12-20 西部人文地理

提示:帝曰:「突厥盛夏而霜,五日並出,三月連明,赤氣滿野,彼見災而不務德,不畏天也。遷徙無常,六畜多死,不用地也。俗死則焚,今葬皆起墓,背父祖命,謾鬼神也。與突利不睦,內相攻殘,不和於親也。有是四者,將亡矣,當為公等取之,安在築障塞乎?」

唐太宗

人們判斷或者預見一件事情的後果,往往遵循的是其前因。前因導致或者產生後果,這便是預言的王道。王道是王走的路,當然可以引申為正確的選擇、強大的事物或方法。天下之人,不管為誰,其王道均是:

精城所至,金石為開。而王者的王道卻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出自《論語·堯曰》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一千多年前,行走在王道之上的唐太宗精準預言了突厥定會滅國而不修一長城,它不僅是突厥前因導致的必然的後果,也是盛唐王者的氣度是胸懷。

據《新唐書》記載,唐初突厥不斷犯邊,頗為驕橫。唐高祖因為皇帝因天下初定,所以委曲求全,多多賜與,但仍然不能使突厥滿足。甚至,唐朝由此產生了遷都的想法。突厥既歲盜邊,或說帝曰:「虜數內寇者,以府庫子女所在,我能去長安,則戎心止矣。」帝使中書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按行樊、鄧,將徙都焉。群臣贊遷,秦王獨曰:「夷狄自古為中國患,未聞周、漢為遷也。願假數年,請取可汗以報。」帝乃止。意思是說,突厥年年侵擾邊陲,有人勸說皇帝:「突厥多次入寇,是因為這裡有府庫及好女子。如果我們離開長安,那好戰之心就會停止了。」皇帝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到樊、鄧一帶去巡察,準備遷都。眾大臣均贊成遷都,獨秦王說:「夷狄自古就是中國的邊患,沒聽說過周、漢因此而遷都的。希望能給我幾年的時間,我一定將可汗擒來。」皇帝這才打消遷都的念頭。

然而,唐太宗繼位後,突厥還的老樣子,他們一般都是打贏了就再深入,吃敗仗就請和,讓唐朝依然非常頭痛。公元626年7月,頡利可汗自率十萬人馬襲擊武功,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突厥軍隊在涇陽打了一場惡戰,雖說尉遲敬德勇不可擋,生擒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並且擊斃突厥騎兵一千餘人,但仍然無法遏制突厥人的前進步伐,頡利可汗的的主力進抵渭水河畔,直逼長安,嚴重威脅到了唐都長安的安全。唐太宗當時無兵可調,只好玩起疑兵之計,唱空城了。這便有了歷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唐太宗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位可汗在渭水邊殺白馬結盟誓,頡利引兵退走。

突厥軍隊畫像

公元627年,原臣服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落都開始背叛突厥,頡利派突利前去討伐,但沒能取,吃了敗伏的突利逃回後,頡利竟然將他監禁了起來。也正是這一年,突厥大雪,羊馬凍死很多,人也遭了災。頡利害怕唐朝趁突厥之危,又一次率領軍隊進犯唐朝邊境。有人建議唐太宗在此時以突厥背約之名討伐突厥,但唐太宗並沒有這麼做。他說:「匹夫都不可以不講信用,何況一個國家?我既與突厥有盟約,怎麼可以乘人之危呢?一定要他對我無禮後才可討伐他。」

第二年,曾經被頡利監禁的突利向唐朝求助,請求唐朝助攻頡利,但唐太宗依然沒有答案,按兵不動。隨後兵部尚書杜如晦建議唐太宗趁機攻打突厥,聲稱和突厥人講信義是沒有用的,還建議唐太宗修築長城,移民實邊,防患突厥。但唐太宗卻說:「突厥盛夏而飛霜,五個太陽同出,三個月亮並明,瘴氣滿野。他們見如此災異還不修德,是不怕天;他們遷徙無定規,六畜多死,是不用地;其俗人死火焚,現人死均墓葬,違背祖宗的傳統,是侮鬼神;與突利不睦,互相攻殺,是與親不和。有這樣四條,必將亡。我即將殲滅他們,哪裡需要築障實塞呢?」

這段話被我們今天的白話文譯文過來,多少顯然有些沒勁兒,用古文讀起來倍顯氣勢——帝曰:「突厥盛夏而霜,五日並出,三月連明,赤氣滿野,彼見災而不務德,不畏天也。遷徙無常,六畜多死,不用地也。俗死則焚,今葬皆起墓,背父祖命,謾鬼神也。與突利不睦,內相攻殘,不和於親也。有是四者,將亡矣,當為公等取之,安在築障塞乎?」

在這裡,唐太宗精準預見突厥不久將亡,沒有修長城的一點必要。果然,公元629年冬天,突厥再次犯邊,唐太宗在其後的公元630年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主帥,調動不足十萬軍隊反擊突厥,很快便使突厥滅亡了。在這場戰鬥中,頡利被活提送至京師,唐太宗不但實現了唐高祖時自己「可汗擒來」和諾言,也使唐朝國境開拓至大漠。

這是什麼?它就是唐太宗的王道,使無數人得到了最大的幸福。而他治理的大唐帝國,也因此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美得讓人沉醉。難怪《舊唐書》評價他是:「千載可稱,一人而已!」(文/路生)

萬裡長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從中國消失的突厥,如何在世界繼續稱霸?
    丁零人有很多部落,維吾爾人的祖先回鶻人、突厥人廣義上都屬於丁零人。公元540年,突厥這個詞開始在中國史冊出現,突厥人在和匈奴人、柔然人、鮮卑人的博弈中日漸壯大,發展為準超級帝國。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穩,從甘肅一帶向隋朝發起大舉進攻,隋文帝不得不發兵抵禦,並修築長城。隋煬帝的殘暴徵斂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內亂、分裂嚴重削弱了華夏,而突厥則因內部統一而轉向強大,東起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都降附於東突厥。東突厥控弦之士多達百餘萬,達到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空前強盛程度。
  • 天可汗李世民:渭水之恥到平滅東突厥,不修長城的大唐終成大帝國
    但是,大唐跟突厥籤訂的,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大唐「傾府庫賂以求和」、東突厥「盡擄男女財寶而退」。所以,李世民不承認這是什麼渭水之盟,而認為這是大唐的渭水之恥。他訓諭宿衛將士要勤習騎射,自己不要亭臺樓榭只要能雪渭水之恥。02.大唐不修長城公元626年8月,大唐與東突厥渭水結盟。
  • 羅新:唐太宗用突厥人的習慣給駿馬起名?
    《太平御覽》卷八九七引崔豹《古今注》曰:「秦始皇有七名馬,一曰追風,二曰逐兔,三曰躡影,四曰追電,五曰飛翮,六曰銅雀,七曰晨鳧。」這條記事雖然不能當作秦漢史的材料來使用,但大致可以認為反映了魏晉時人對名馬命名原則的某種理解:這七個名字在字面上全都與馬無涉,成為馬名只是因為描述了馬的速度。
  • 突厥、東突厥與新疆問題
    大致以阿爾泰山為界,統治著突厥斯坦的西突厥汗國的統治中心在伊犁河流域,控制著塔裡木盆地和河中諸小國。西突厥汗國後來被唐帝國消滅,東突厥汗國與則被回鶻汗國所取代。當時的隋煬帝想要瓦解突厥汗國,結果功虧一簣,到了唐太宗手裡才大功告成。唐高宗統治後期,後突厥汗國興起,當它也被回紇攻滅時,「藍突厥」就此絕統,「黑突厥」相應崛起。
  • 回鶻,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民族
    回鶻回鶻,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民族。漢文古籍中亦寫作回紇、烏護、烏紇,隋朝時稱韋紇,唐德宗貞元四年(78年)更名為「回鶻」取其意有「鶻隼」。回鶻起源於敕勒族群,原屬鐵勒之一部,由九姓烏古斯與十姓回紇組成。
  • 土耳其和突厥到底是什麼關係?
    土耳其和突厥到底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解成幾個層面,所以可以從幾個層面分別說一下。「土耳其」和「突厥」這兩個詞的關係應該說「土耳其」和「突厥」這兩個詞是漢語裡一個特有的現象,因為這兩個詞其實是同一個詞的音譯,但因為音譯的來源和時代不同,所以一個詞變成了兩個詞。
  • 唐朝設立的安西都護府輝煌時與西突厥都有哪些較量?效果怎麼樣?
    今天就具體說一說唐朝著名的安西都護府是如何同西突厥進行較量的,尤其是其第二任大都護郭孝恪到任後,對加強安西都護府所採取的一些行動。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侯君集平定高昌國後,在其地設立了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
  • 被遺忘的隋大將軍,楊廣曾感嘆:只要他在突厥怎敢來犯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繞不開鼎鼎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因為不是嫡長子,李世民的皇帝之路走得異常崎嶇,而一直陪在他身邊不離不棄的就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執掌中宮多年,得到前朝後宮一致讚賞,而長孫皇后的兄長長孫無忌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是唐太宗時期的宰相,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 天若欲其亡,必先令其狂什麼意思什麼梗? 戳這裡為你解惑
    天若欲其亡,必先令其狂什麼意思什麼梗? 戳這裡為你解惑時間:2020-07-02 16:3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若欲其亡,必先令其狂什麼意思什麼梗? 戳這裡為你解惑 要讓某物滅亡,就要先使它驕傲膨脹。 出自唐太宗,原文為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 歷數唐太宗生涯十一戰:虎牢關破鄭滅夏,平突厥一雪前恥
    歷數唐太宗生涯十一戰:虎牢關破鄭滅夏,平突厥一雪前恥百家號|緣是夢裡見過你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生於隴西成紀,他是大唐帝國最傑出的帝王。戎馬一生,為大唐開疆拓土,為大唐帝國劃立了版圖。公元615年,年僅16歲的李世民就展示出了極高的膽識和軍事素養,輕騎前往雁門關解救被突厥圍困的隋煬帝,一戰聞名中外。爾後在其34年的軍政生涯中,他一共經歷了11場大戰,而且無一敗績。公元618年,時為秦王的李世民率軍親徵隴右割據勢力薛舉父子,雙方在淺水原對峙。
  • 唐滅西突厥之戰:打造大唐最大版圖
    那麼大唐最大版圖出現在哪個皇帝當政時期呢?既不是英明神武的天可汗唐太宗,也不是開創盛世的唐玄宗,而是在介於二者之間的高宗李治統治時期。此時,在西域廣大的土地上,只有一個西突厥有實力與大唐為敵。然而,西突厥離大唐過於遙遠,勞師遠徵,並非上策。李世民制定了分化瓦解,離強和弱的戰略,從政治上進行控制。並安撫歸降的西突厥王室成員阿史那賀魯,任命他為左驍衛將軍、瑤池都督,牽制西突厥。
  • 「突厥」的來龍去脈
    公元突厥初屬柔然,6世紀中葉並鐵勒部、滅柔然,建突厥汗國,其勢力範圍最廣時東起遼水,西抵裏海,西南隔阿姆河與波斯相鄰。6世紀末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後相繼並於唐朝。唐末東、西突厥衰敗,最後退出歷史舞臺。關於6世紀之前"突厥人"的歷史,多為一些神話傳說,而沒有併入唐朝的殘餘"突厥人"則繼續其遊牧生活,與其他部族一起融合、遷徙。
  • 男兒當如長孫晟:唐太宗嶽父對突厥的肢解,是以夷制夷的最高境界
    自漢唐以來由於北方突厥(或匈奴)人對中原人的騷擾,漢朝曾對其發動多次此戰爭,在漢武帝時迫於他的武力,突厥人表現相當溫順不敢輕舉妄動,由於漢未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混亂局面,讓突厥人日益強大起來。在李世民剛登基吋突厥人曾打到離長安20裡的城下。在李世民登基3年後。
  • 這兩件事唐太宗沒有幹,其中一件就是殺武則天,卻對中國影響深遠
    唐太宗說:「作為一個國君,怎麼能對人猜疑呢!湯、武教化桀、紂的人民,沒一個不變好了的;有隋無道,全天下都叛,不光是夷狄。我憐恤突厥之亡,收容他們在河南賑濟之。他們不就近去投奔延陀而遠來歸附我,是感我之恩。我的政策能使中國五十年不會有突厥之患。」(帝曰:「夫為君者,豈有猜貳哉!湯、武化桀、紂之民,無不 遷善,有隋無道,舉天下皆叛,非止夷狄也。
  • 從和親使者到突厥剋星,看長孫晟如何「一箭雙鵰」平外患
    時周室尚武,貴遊子弟鹹以相矜,每共馳射,時輩皆出其下。」(《隋書》)長孫晟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大雕,只接過一隻箭,一邊策馬飛奔,一邊彎弓搭箭,看準兩隻雕撕奪纏繞在一起的時機,只見飛箭離弦,直衝雲宵,兩隻大雕應聲而落。這就是成語「一雕雙鵰」的來歷。
  • 中亞觀察丨「泛突厥主義」對中亞的危害
    突厥語系人口分布。「泛突厥主義」基於完全錯誤的歷史觀,主張將操突厥語的各民族都拼湊起來,建立一個「從中國的長城到亞得裡亞海」(土耳其泛突厥主義分子齊亞格卡爾普[Ziya Gkalp,1876—1924]語)的大突厥國家。
  •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女真、韃靼,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歷史從有記載開始到今天一共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多年之中中國共經歷了二十四個王朝的更替,中華民族內部也變成了56個民族,從民族融合的角度觀察中國歷史,那麼中國的數千年歷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在中國的歷史中,少數民族也建立過多個民族政權,特別是在中國北方就出現了許多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但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存在的時間卻不算太長,雖然這些少數民族都是遊牧民族但卻戰爭不斷,同一個地區政權頻繁更替。中國人對北方古代的少數民族記憶比較深刻,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地區,可每次前來侵犯的民族卻不同,比如突厥、匈奴等等。
  • 突厥和土耳其有什麼關係嗎?
    隨後西遷的匈奴人從羅馬帝國的東部逐漸侵入羅馬帝國,一部分由中亞地區西遷的操突厥語的部眾從東歐地區不斷攻城略地,最後導致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最終亡於哥特人,東羅馬帝國則在帝國的東部站穩了陣腳,因東羅馬帝國定都拜佔庭(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又稱拜佔庭帝國。
  • 隋朝和突厥最慘烈一戰,2000對十萬拳頭見骨將突厥人打哭
    公元582年,突厥的沙缽略可汗聯合弟弟葉護以及潘那可汗率領十餘萬大軍南下,意圖趁隋朝剛剛建立,在秦州、隴右一帶擄掠一番,順便向中原新朝示威。求穩的楊堅對突厥的進犯採取守勢,讓太子楊勇屯兵鹹陽、沁源公虞慶則屯弘化以備之。但是,楊堅又派出上大將軍達奚長儒為行軍總管率2000人主動尋找突厥人的行蹤。
  • 為什麼唐朝擁兵百萬管不好突厥?蒙古疆域廣大卻不能持久?
    唐朝疆域廣大,徵服了雄跨五六千公裡的突厥汗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橫跨長城南北的大帝國。五十多年後,後突厥汗國建立,唐朝重新回到了長城以南。唐朝有雄兵百萬,擁有強大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實力,為何管不好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