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蘇軾,大家是相當熟悉了。
熟悉了也沒有關係,再去熟悉一遍也不是不可以,所以熟悉一個人最原始的方法就是熟悉這個人的作品,如果沒有作品可以看看他做過的事,說過的話,要是都沒有,你也不會去認識這個人了。
講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場景,我們有一天去旅遊,可是到了中午,天突然變了,下起了雨,於是乎大家哀聲載道,說什麼今天倒黴極了等等一些不堪入耳的話語。
但在宋朝也有這麼一位人物在有一天同樣和朋友一起去遊玩,偶遇下雨,和他一起遊玩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唯獨這個人不覺得下雨有什麼不好的,覺得下雨不好也就罷了,可雨後作詞流傳至今的的倒是沒幾個,唯獨只有宋朝的蘇軾了。
這首詞便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雖然篇幅短小,但折射出的許多人生哲理卻是這背後真正的妙處。
這首詞上片著眼於雨中,下片著眼於雨後,這首詞無不體現著一個正直文人在人生坎坷中尋找解脫之路,這首詞最主要的還是蘇軾本人的追求以及超人的思想境界。
人生真正的意義在於看開,看開說出來是一句話 可是要做到這件事 極其不容易,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生活的磨難的歷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三月七日作的一首詞,且聽我慢慢道來。
詞的上片: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雨下的小,是一種欣賞,若是傾盆大雨就會產生恐懼,而蘇軾在這雨中,是一種看開的心境。
不要去在意樹林中風雨的聲音,所謂你越在乎,你就越害怕,與其害怕不如大喊一聲壯壯膽。
人生有許多事情,面對困境,雖不能大大出手應對,但也可以拄著拐杖,穿著草鞋也可以應對這場大雨,這樣也可以勝過騎馬 這些都是小事情,沒有什麼可以害怕的。
面對風風雨雨,可以披一件蓑衣,然後在胡海之中度過餘生。
來欣賞一下這裡面的景,下雨時,下雨時有一撥人走在林間小路,談笑人生,而後遇雨,再者遇同行之人的哀嘆,後有蘇軾的這篇名詞,流傳至今,而後被人解讀,再者被人背誦,再者可以學習其中之精神,最後可以冶煉自己的情操,從而使自己達到另一種境界。
詞的下片: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什麼料峭,料峭是偏向一種微寒的狀態,微寒再具體一件可謂加一件衣服也行,不加也行。
在這種狀態下迎面吹來微風,把正在醉酒中的人吹醒,當微風拂過自己的身體之後,才感到一絲絲涼意,感到這份涼意,才覺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就是在冷熱之中交替進行,太熱人受不了,太冷增添不了衣物,所以人還是喜歡那份飄然和自在。
感到微冷之後,又看到斜陽沒落半山露出難得的笑臉,從而覺得人生或許就該如此,該笑還得笑。
再去想想下雨的情形,走了之後,管他下雨還是放晴,都與我毫無干係。
這種灑脫,這份看開,誰人可擁而笑之,誰人可不擁而氣之,這是時間沉澱的產物,和我們沒有太大關係,若說一定要有的話,那就是我們自己何時能禁得起時間的磨練。
且看且思:蘇軾在雨中可以悟出人生的至高境界,不管下雨還是放晴,只要披一件蓑衣就可以躲避人生的困境,再不行可以拄拐杖,穿草鞋也好過騎馬的人。
所以,我們看到蘇軾這般豪放與看開,我們的人生也該塵埃落定,也可好好想想了。回首往事卻不堪回首,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歸來,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