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詞作被華春瑩援引至談中美關係,這首詞全篇實際是說什麼的?

2020-12-16 蘊音

01引言

7月17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就美國多名高官包括近一段時期以來針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中國戰略意圖、未來發展等等發表一系列言論提問。她用到了蘇軾的一句詩:「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那麼這首詩的全篇是什麼意思?它又寫於什麼背景呢?聽小編@蘊音 娓娓道來。

02詩作釋義

定風波/定風波·三月七日

[宋]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遊玩遇上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不久天放晴,就做了這首詞。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表面的意思很淺顯,就是詩人遇上下雨天,別人都很不高興,只有詩人覺得不妨樂觀面對。我們可以不自覺的感受到詩人豪爽樂觀、積極進取的大無畏精神。

03創作背景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

「烏臺詩案」發生於公元1079年,1069年宋神宗命王安石實施變法,蘇軾認為變法存在很多流弊,像涉嫌朝廷放貸的青苗法、兩浙路嚴苛的食鹽專賣法、鼓勵人告密的手實法等, 都讓蘇軾覺得極為不舒服。他自己也覺得自己不適合新法,申請外調,遠離朝堂。

1071年他被貶到杭州,任通判,再後來分別被貶為密州、徐州和湖州知州。公元1079年他在上任湖州知州時,他上書給黃帝例行公事表示感謝。

他寫道:「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完了就是這句話惹怒了革新派,他們說蘇軾諷刺變法不合時宜,不能牧養百姓。其實理智一點的人都知道蘇軾是說他自己老了跟比不上時代,老了只能去這樣的小地方,將養生息度過餘生。

可是當時變法已到關鍵時刻,王安石被罷相,宋神宗直接接管變法事宜,聽到大家彈劾蘇軾,結合蘇軾平時表現,加上寫得文章,這完全就是在罵我、阻止我變法,這不是打我臉嗎?於是宋神宗下令嚴查。

之後蘇軾的所有詩作通通被拿出來說事兒,《山村五絕》裡"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是諷刺青苗法的,"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是諷刺鹽法的。

事態愈演愈烈,宋神宗在御史中丞的認罪狀中,問御史是否用刑,他說不敢用刑,神宗覺得蘇軾有所隱瞞。大怒,下令查與他相關的所有牽連人員。

其中有一百多首詩作被懷疑是反詩,涉案人員39人,就連官位很高的司馬光也牽涉其中。

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託遠親代勞,卻忘記告訴遠親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遠親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燻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兇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蘇軾幾欲喪命,也曾給弟弟蘇轍寫遺書。不過「烏臺詩案」判決時,在宰相吳衝、太皇太后曹氏(仁宗妻子)、王安石等多位朝中大臣的求情下蘇軾免於一死,貶至黃州。詩作意思經歷了生死,蘇軾一改輕狂的少年筆風,變得沉穩無奈一如老頭。這首《定風波》寫於蘇軾被貶的第三年,詩中「莫聽」,一種無所謂、漫不經心的面對困難的態度,「何妨」一種調皮樂觀處理困難的姿態。不覺讓人覺得困難不再是困難,處理起來還是一種享受。

04結語

面對美國的頻繁帥鍋、轉移矛盾、肆意妄為,中方已經覺得習以為常,世衛組織它都敢說退就退,對於中國的攻擊我們又何必在意?

不妨試一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諸君以為呢?

我是蘊音@蘊音 ,喜歡我就關注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

#華春瑩援引蘇軾詞談中美關係#

相關焦點

  • 蘇軾寫了一首和韻楊花詞,詞作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感情
    其次就是了解一下,什麼事「次韻」,因為這首詞作的小序中寫道「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最後再進行全詞的解讀。這樣的話,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詞作,更好地體會詞人的感情。這是蘇軾將楊花擬人化,賦予了楊花人的情感,詞作到此處已不是單純的詠物了。這是蘇軾的唱和詞和章質夫的原詞不同之處,章質夫的是單純的描寫楊花的形態,並沒有賦予楊花情感。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蘇軾的詞作開闊了詞的境界,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創造。難怪王國維說:「(蘇軾)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原唱而似和韻。」
  • 蘇軾這首詞全篇名句,流傳至今,每個人都銘記於心
    要說蘇軾,大家是相當熟悉了。熟悉了也沒有關係,再去熟悉一遍也不是不可以,所以熟悉一個人最原始的方法就是熟悉這個人的作品,如果沒有作品可以看看他做過的事,說過的話,要是都沒有,你也不會去認識這個人了。講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場景,我們有一天去旅遊,可是到了中午,天突然變了,下起了雨,於是乎大家哀聲載道,說什麼今天倒黴極了等等一些不堪入耳的話語。
  •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
    賞評:這首詞是蘇軾為緬懷恩師歐陽修所作的,但並非全篇都是緬人。此詞的上闋講的是蘇軾在平山堂看到恩師的詞作手跡而心生感慨,其中「半生彈指聲中」道盡了時光荏苒,歲月蹉跎。蘇軾寫這首詞時已經歷盡官場上的坎坷,而這些坎坷全都寫進了彈指聲中。下闋將此詞的思想又拔高了一個層次。「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 教材教學|《定風波》蘇軾黃州詞作群詩閱讀
    三、教學過程1、新課導入教師引言:經典永流傳,提及北宋詞作之集大成者,非蘇軾莫屬,而在蘇軾的眾多作品中,獨一首《定風波》文辭質樸,卻涵意深遠,今天,不妨一起分享品讀一下蘇軾的這首詞《定風波》設計目的:希望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在短時間內形成對蘇軾的認知
  • 蘇軾半夜睡不著,詩興大發給蘇轍寫首詞,衝著開頭7字便值得一讀
    說到這兒,或許有朋友會問:「每個人都有傷懷的時候,難道他蘇軾就沒有?」有的!只是他的這些情緒很少在外人面前顯現,只會偶爾在親人面前說一說,比如對弟弟蘇轍說。公元1094年,57歲的蘇軾再一次被貶,夜宿造口時,被雨驚醒後便睡不著了。於是詩興大發給弟弟蘇轍寫了首詞。
  • 蘇軾的這首詞,初讀時覺得很平淡,長大之後才理解其中的意思!
    如果不是王安石從中保他,蘇軾早已丟掉了性命。雖然他保全了性命,但是從「烏臺詩案」之後,他的人生就開始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先是被貶到了黃州,隨後是惠州、儋州,最後還死在了從儋州回來的路上,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很令人傷感的事情。不過這也正是蘇軾,這些特殊的人生經歷,也使得他在文學上成就了自己,這900多年來,人們對於蘇軾的喜愛,可以說是不言於表。
  • 蘇軾被召回朝廷,和朋友送別,寫下這首詞,讀完最後一句眼眶溼潤
    他流傳的詞作眾多,也為世人稱道。蘇軾做杭州太守的時候,和一位僧人要好,這位僧人就是著名的道潛和尚。道潛的佛學修為極高,而且也擅寫詩文,他的詩作清新有力,蘇軾頗為讚賞。二人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蘇軾被貶到其他地方時,道潛曾不遠千裡去探望他,可見二人的友誼深厚。1901年,蘇軾被召為翰林學士即將要離開杭州時,蘇軾就寫下了一首詞送給道潛。此詞情深意重,名為《八聲甘州·寄參寥子》,這篇文章雖為離別,但是卻恢宏異常。
  • 20歲的蘇軾洞房後,偷偷寫下生平第一首詞,才子哄妻果然有一套
    不過唯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蘇軾生平所創作的詞數量只有三百多首,而詩作卻足足有兩千七百首,因為詩歌一直以來就是流行的大勢所趨,而詞直到兩宋時期才逐漸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所以蘇軾一開始是一位詩人,那麼他是如何走上詞人的道路的呢?蘇軾最早題的一首詞叫做《南鄉子·寒玉細凝膚》,由於蘇軾出名的詞太多了,所以這首詞自然就被淹沒在眾多名篇之中了。
  • 蘇軾這首詞是宋詞「高格局」的見證,句句飽含哲理,可謂詞中有詩
    我們欣賞過蘇軾的《水調歌頭》,那不妨再次通過蘇軾的作品來充分了解一下蘇軾大神,以及他詞作的風格和影響力。宋詞可以說從蘇軾開始才真正拓開了格局,因為在這之前,文人們的詞不是寫戀情就是寫閨怨,不是寫閨怨就是寫離愁,在題材和抒情範圍上是很窄的。
  • 蘇軾這首詞寫得很是從容,又得浮生一日涼,寫出了豁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一生有過輝煌,但更多的是落魄,尤其是自從發生了「烏臺詩案」後,他的人生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先是被貶到了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在那裡他過著極為困難的日子,生活上陷入了困境,不過對於蘇軾來說,卻是依舊悠然自得,吃飯成問題那就自己開墾種地,閒時讀一讀聖賢書,偶爾寫一兩首詩
  • 蘇軾出彩的一首詞!全篇22句皆是千古名句,代表了宋詞最高水平
    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中,蘇軾的人生對我們最有參考意義,他豐富的一生,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時,都能得到有價值的人生提示。因此就有人說,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蘇軾。這首詞是蘇軾47歲謫居黃州遊赤壁時寫的。通過對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三國的周瑜談笑破敵的英雄業績的嚮往,抒發了詩人憑弔古蹟而引起的自己功業無成而白髮已生的感慨。這首詞分上下兩闕。上闕詠赤壁,下闕懷周瑜,並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作者弔古傷懷,想古代豪傑,借古傳頌之英雄業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
  • 蘇軾這首詞,寫盡田園生活之樂,這是你夢想的生活嗎?
    浣溪沙蘇軾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這首《浣溪沙》是蘇軾在徐門石潭謝雨道上所作的五首之一。這五首詞具備鄉村風土特色,貼近農戶日常生活,充滿鄉野情趣,突破「詞為豔曲」的界限,豐富詞的題材主題,為詞的創作開創典範。上闋採用視聽結合的手法,將景色與人聲一同寫下。
  • 蘇軾很經典的一首小詞,最後一句曲盡其妙,令人拍案叫絕!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詩、詞、文等領域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並稱「蘇辛」。雖然蘇軾的詞大多是氣勢磅礴之作,但也有很多清新淡雅的詞作,如他的一首小詞《如夢令·有寄》。
  • 蘇軾這首特別的詞,卓爾不群,其中7字回味無窮
    而筆者本期要講的這首詞,是來自於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一首詞,大家都知道蘇軾的詞作大多豪氣沖天,而他也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人生哪裡能夠一直豪放,蘇軾也曾寫下一些比較抒情的作品,不過即使抒情蘇軾的詞作中也沒有纏綿悱惻之風,而多是飄逸超凡之作。
  • 蘇軾的這首楊花詞美輪美奐,詞意情景交融,將惜春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蘇軾貶謫黃州之後的一首詞作。要想解讀好這首詩,並體會詞人的感情,以下三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將這首詞作的創作背景了解一下。
  • 蘇軾一生最豁達的詞,全篇名句,滿含人生哲理,最後一句堪稱精品
    蘇軾年少成名,在中國的文學歷史上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生中創作的詩詞無數,其中,經典之作不勝枚舉。可就是這樣一位文學天才在官場上卻不盡如人意,有人戲稱他:不是在被貶官就是在被貶官的路上!尤其是在「烏臺詩案」之後,可以說蘇軾的人生隨著這起案子的發生而變得更加坎坷。
  • 蘇軾為歌女寫的一首「詠足」詞,為何被現代專家評價為「無聊」?
    而在蘇軾的詞作中有很多都是在宴會上寫就,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古代的文人墨客平時也沒有什麼豐富的娛樂活動,最多的就是和友人一起聚會宴飲,既能高談闊論天下大事,又能切磋學問,何樂而不為
  • 蘇軾這首詞太香豔了,寫盡了西廂風月,有人懷疑這並非是蘇軾的詞
    豪放派的詞人,其實有時候也會寫婉約派的詞作。蘇軾也曾經將一首婉約風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寫成了千古名篇。甚至於,蘇軾還曾經寫過一首頗為香豔的詞,這首詞以《會真記》為藍本,寫盡了當年西廂的風月——雨中花慢邃院重簾何處,惹得多情,愁對風光。
  • 蘇軾舉杯問天、問月,成就一篇經典之詞
    ,而下面要提到的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更是酒中月下的傳世佳作。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明,於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從這首詞作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詞人複雜而又予盾的情感世界。
  • 蘇軾的這首詞,把孤獨寫得淋漓盡致,看了讓人心疼!
    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秦觀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嶽飛說:「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或許一個真正的詩人,都有著一種極為深沉的孤獨感。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北宋詞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將這種孤獨感寫得極真切深刻的一首詞。我們都知道蘇軾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首詞就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