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當我們提起蘇軾的時候,想到的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到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想到的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豪放派的詞人,其實有時候也會寫婉約派的詞作。蘇軾也曾經將一首婉約風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寫成了千古名篇。甚至於,蘇軾還曾經寫過一首頗為香豔的詞,這首詞以《會真記》為藍本,寫盡了當年西廂的風月——
雨中花慢
邃院重簾何處,惹得多情,愁對風光。睡起酒闌花謝,蝶亂蜂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嶺,待月西廂。空悵望處,一株紅杏,斜倚低牆。
羞顏易變,傍人先覺,到處被著猜防。誰信道,些兒恩愛。無限悽涼。好事若無間阻,幽歡卻是尋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嘗。
這首詞的上闋,寫的是張生苦苦相思的心態。在《會真記》中,張生告訴紅娘:「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彩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與枯魚之肆矣!」他對鶯鶯的思念,已經到了如此深刻的地步,每天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第二天。這段內容,便成了這首詞中的「邃院重簾何處,惹得多情,愁對風光。」
當紅娘將張生的話告訴崔鶯鶯之後,崔鶯鶯寫了一首詩給張生,「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段內容便成了這首詞中的「今夜何人,吹笙北嶺,待月西廂」。
《會真記》中寫道:「是夕,歲二月旬有四矣,崔之東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張因梯其樹而逾焉,達於西廂,則戶半開矣。」這段內容,成了詞中的「空悵望處,一株紅杏,斜倚低牆」。
然而,當張生興致勃勃地來到崔鶯鶯的繡房,崔鶯鶯卻數落他說:「兄長的活命之恩,我銘記在心。所以,我母親才把我和弟弟都託付給你。真沒想到,你竟然讓小丫頭給我寫了淫逸之詞,你難道不也是『護人之亂以為義,而終掠亂以求之』嗎?如果我把你的詞放起來,是不義,如果我把你的詞告訴母親,是不祥。」說的張生羞愧不已。於是,便有了詞中的「羞顏易變,傍人先覺,到處被著猜防」。
然而,最終兩個人還在成就了好事,紅娘親自抱著被褥,將鶯鶯送到了張生的書房。於是,就有了詞中的「好事若無間阻,幽歡卻是尋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嘗」——好事如果太順利了,沒有任何障礙,反倒沒有什麼驚喜的感覺了。同樣都是愛情的滋味,其中特別香美的,除非是偷偷的。
據說,這是在元豐元年,蘇軾收到了好友章楶寄來的崔徽的畫像,因此聯想到了唐代傳奇小說中的《鶯鶯傳》,所以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的風格很婉約,很香豔。尤其是最後一句「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嘗」。也因此有很多學者認為,這首詞的風格和蘇軾的風格太不像了,根本不應該是蘇軾寫的。所以,在紫本、傅本、元本、明刊全集中,都沒有收錄蘇軾的這首詞。朱本凡例評價這首詞與另一首《雨中花慢·嫩臉羞蛾》,「不坡詞,苦無顯證」。
各位讀者,您如何看待這首詞呢?你認為這是不是蘇軾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