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一周新書風向標」又與讀者見面了。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將不單單把好書列出來寫一段推薦語,我們還會儘可能地在自己閱讀效率允許的範圍內,對讀者們關注的或剛剛出版的書籍給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們會不遺餘力地給出推薦,如果一本書的內容與其關注度不符,我們也將會在參考意見中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為了更直觀地看到我們對某本書的態度,我們還會增加一個「推薦指數」,類似豆瓣評分。
當然,任何閱讀的判斷都是個人的,我們的意見未必正確,甚至有可能是偏見,但它們一定是真誠的。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參考意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份閱讀指南(畢竟,這個事情可能還要冒著得罪出版社的風險)。如果你有比較猶豫的、想要知道我們態度的新書,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也將儘快給出自己的看法。
本期主持 | 書評周刊編輯部
熱門
《五十歲,我辭職了》,作者:(日)稻垣惠美子,譯者:郭麗,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10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張進
「五十歲,我辭職了」是很有吸引力的題目,尤其在我們對「打工人」的存在處境獲得更多討論的當下。大部分工作不僅要牢牢佔據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且在不同程度上限制著諸多自由(甚至上廁所),公司的體制化還與社會的體制化一道,異化著工位小隔間裡的一個個人。問題的簡單又暴力的解決之道就是輕揮衣袖,瀟灑離開,可隨之而來的問題不言自明。不過如果有人做到了這點,必然獲得一眾羨慕的眼光,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現代英雄,日本原《朝日新聞》編輯委員稻垣惠美子就是這樣一個人。
五十歲,無夫無子,機緣巧合燙了非洲爆炸頭意外走紅,「自那之後,人生便開始朝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爆炸頭給稻垣惠美子帶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轉變了她對工作和人生的固有看法,一直以來的辭職念頭也自此顯得不那麼「恐怖」——後來她真的辭了職。辭職後她不再身處公司,重新定義工作:「所謂工作,說的徹底一點,既不是進入公司,也不是賺錢,而是帶給人們喜悅和幫助。」不得不說,這一定義對仍在打工的人來說很是有些「高蹈」,可望而不可及。稻垣惠美子寫下這些自身經歷的文字簡單易讀(甚至易讀過了頭而缺乏質感),個人的嬉笑怒罵等百般情緒在行文中表現明顯,比如放在括號的裡「笑」,似乎這樣就可以讓讀者更能感受到她在笑。總體來說,作為《朝日新聞》編輯委員,作者的文字有點名不副實,有些篇目散亂,像幾個段落的拼湊。整部作品由多篇文章合集而成,文章之間的邏輯性和整體感也偏弱。
文學
《仙症》,作者:鄭執,版本:理想國 | 北京日報出版社,2020年10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張婷
《仙症》是青年作家鄭執的最新小說集,還是其中一篇小說篇目的名字,或許也是最為人熟知的一篇。《仙症》描寫了一個精神病人的生活,而小說主人公王戰團也被許多評論認為貢獻了近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說人物形象。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閱讀感受也延續到了之後的其它篇目,每一個故事,寫得都是失落失意的人。而鄭執的筆觸看似現實如同墜入泥土,卻總能引起讀書之人內心深處戚戚然的遐思。《他心通》寫一個臨終的父親與一個奔喪的兒子;《蒙地卡羅食人記》寫一個夢想與戀人私奔的少年,結尾卻甚至靈魂出竅一般帶上了一絲魔幻色彩。
這種魔幻感正如同我們每日深處其中的生活與命運,那種悲傷與失落,以及間或的滿足與鬆弛,組成了我們的生命。近兩年,「東北文藝復興」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鄭執也常常被認為是這浪潮中的一份子。從這些小說裡,我們的確能識別出濃重的東北味道,那些詞語、聲音、食物、街道,仿佛能把我們帶到瀋陽的街道。但與此同時,誰又能否認,這些故事,可以發生在世間任何一處呢?
文學
《趕掐抅掐》,作者:(印度)維韋克·尚巴格,譯者:張馨文,版本:群島圖書 |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10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宮子
看到這本小說的名字,是不是一時間有些茫然?沒關係,我也是查了幾次後才確定了書名裡「抅」字的讀音(音同「狙」)。這個詞是從原文音譯而來的,沒有任何明確的含義,是主人公妻子在家裡時的一個梗,但在小說裡,它反覆在主人公身邊迴響,因而也具有了如中文譯名所暗含的急匆匆的情緒,以及主人公與妻子由於家庭背景和階級不同而形成的無法理解的小鴻溝的含義。
維韋克·尚巴格是用卡納達語寫作的印度作家,被譽為「印度當代契訶夫」——這當然是一個被用濫的、且十分誇大的形容。不過《趕掐抅掐》雖然只有短短的4萬字,卻五臟俱全,在故事中家庭矛盾、情感、印度現代化變遷和女性地位等多個方面的主題。作者沒有浪費每一個段落,所有故事的描述風格既十分的生活化,又暗有隱喻。如果沒有足夠的閱讀時間,這本短小精悍的小說是近期值得推薦的佳作。
社科
《堂鬥》,作者: (美) 蘇思綱,譯者: 王佳欣,版本: 後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11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徐悅東
題材很有意思。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紐約的愛爾蘭裔和義大利裔黑幫史的虛構或非虛構作品。許多經典的黑幫故事在好萊塢的熒幕上更是成為了經典作品。但是,有關唐人街裡華人黑幫的作品特別少。華人黑幫其他黑幫並不太一樣,在當時的美國沒有一個群體像華人一樣被如此針對。在美國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的生存壓力下,有些失業的華人成立了洪門等幫派組織。這些組織一方面成為團結華人並與美國官方溝通的渠道,一方面則互相打殺爭奪地盤。作者充分利用中英文新聞報導、官方統計數據、庭審記錄等一手資料,再現了紐約四次大規模「堂鬥」的全過程。這也是紐約史上鮮為人知的一幕。
兒童
《萬裡長城:穿越時空看中國》,作者:(日)加古裡子,繪者:加古裡子、常嘉煌,譯者:唐亞明,版本: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安也
被稱為「萬裡長城」的長城,究竟有多長?探訪歷代長城遺蹟,需要多少時間?1984年,一位28歲的電工和他的同伴從東往西走,總共走了508天;1986年,一位青年學生在經過六個寒暑假的行走後,終於從山海關走到了嘉峪關;1987年,一位31歲的英國小夥子,徒步從嘉峪關走到了山海關,這在外國人中尚屬首次;1990年,一位51歲的美國婦女,獨自一人從西往東走了半年……類似用腳步丈量長城長度的故事還有很多。
從古至今,人們為何痴迷於長城?為什麼人們要冒險去探訪長城?為什麼要在那麼險峻的山上修築城牆?長城是如何建成的?歷史上哪些朝代修建過長城?那些不修剪長城的朝代,又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長城與歐亞大陸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從三皇五帝一直到今天,許多朝代都進行了建築、加固和修補長城的巨大工程,長城的歷史,也因此與漫長的國家歷史交織在一起。正如該書的著繪者加古裡子所說:「長城絕不僅僅是一座古代建築,還是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和象徵。」繪本中,他以長城的修建為線索,將長城功能的演變與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特色相聯結,串聯起兩千多年與長城有關的歷史,並最終將之呈現在繪本之中,敘述脈絡相當清晰,甚至可以將其視為一部為長城所作的「家譜」。
撰文 | 書評周刊編輯部
編輯 | 宮子;王青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