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書名考辨

2021-02-08 善本古籍

一本流傳千百年的古書其作者、書名,成書過程往往都存在很大的爭議,《世說新語》也不例外。其實書名本身無所謂爭議,名稱只是一種代表的符號,一本書有幾個書名也是常見之事,而重要性在於《世說新語》的原名是什麼?這是《世說新語》基礎研究的關鍵問題。

關於《世說新語》的原名,歷來有三種:《世說》、《世說新書》、《世說新語》。之間爭議較大,筆者就試圖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這個問題再進行一些簡單的考辨。



首先來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說家類《世說新語》有云:

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註。義慶事跡具《宋書》。孝標名峻,以字行,事跡具《梁書》。黃伯思《東觀餘論》謂《世說》之名肈於劉向,其書已亡,故義慶所輯名《世說新書》,段成式《酉陽雜俎》引王敦澡豆事尚作《世說新書》可證,不知何人改為《新語》。蓋近世所傳,然相沿已久,不能復正矣。[1]

黃伯思,即北宋末年的黃長睿,字伯思,號雲林子,精通六經史籍。《提要》中引黃長睿《東觀餘論》之說,認為西漢著名經學家劉向有書名曰《世說》,但此書早佚,後來劉義慶輯有另一本書《世說新書》,並引證晚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為佐證,認為劉義慶所輯之書原名《世說新書》,只是後來有人將「新書」改為「新語」,沿襲下來就變為今天所熟知的書名《世說新語》。

查黃長睿《東觀餘論》卷下《跋世說新語後》有云:

《世說》之名肈劉向,六十七篇中已有此目,其書今亡。宋臨川孝王因錄漢末至江左名士佳語,亦謂之《世說》。梁豫州刑獄參軍劉峻注為十卷,採摭舛午處大多就正之,與裴啟《語林》近,出入皆清言林囿也。本題《世說新書》,段成式引「王敦說澡豆」事以證陸暘事為虛,亦云「近覽《世說新書》」。而此本謂之《新語》,不知孰更名之,蓋近世所傳。[2]

從此段看來《提要》明顯是受到了黃長睿說法的影響,從這段話的意思來看,西漢劉向原有《世說》一書,但此書後來已經亡佚,具體內容已無從所知,南朝宋劉義慶記錄從漢末到南朝名士的佳語逸事又寫成另一書,也叫《世說》,後來的劉孝標(峻)為此書作注,並糾正了原書中的一些錯誤,題做《世說新書》。按《隋書·經籍志》云:「《世說》八卷(宋臨川王劉義慶撰),《世說》十卷(劉孝標註),再根據《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書的記載,有學者認為劉義慶所撰《世說》原為八卷,後經劉孝標修改並擴充到十卷,並且這些史書中的書志之所以將劉義慶原書《世說》(八卷)和劉孝標註的《世說》(十卷)分別著錄,是因為當時八卷本和十卷本的《世說》作為兩本書各自單行的緣故。[3] 至此,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從南朝至唐宋間,劉義慶的《世說》(八卷)和劉孝標的《世說》或者作《世說新書》(十卷)作為兩本書在世面上分別單行。

但餘嘉錫先生對此進行反駁,認為劉義慶所撰之書最初應作《世說新書》,本名並非《世說》,而《世說》只是一種對書名的簡稱,餘嘉錫先生在《四庫提要辯證》中提到:

至其謂義慶書本名《世說》,其《新書》之名亦後起,則非也。劉向校書之時,凡古書經向別加編次者,皆名「新書」,以別於舊本。故有《孫卿新書》、《晁氏新書》、《賈誼新書》之名。《漢書·藝文志》有左邱明《國語》二十篇,又有《新國語》五十四篇,注云:「劉向分《國語》。」又《說苑敘錄》云:「臣向所校中書《說苑》,更以造新事十萬言,號曰《新苑》。」皆可證也。劉向《世說》雖亡,疑其體例亦如《新序》、《說苑》上述春秋,下紀秦漢。義慶即用其體,託始漢初,以與向相續,故即用向之例,名曰《世說新書》,以別於向之《世說》。其《隋志》以下但題《世說》者,省文耳。猶之《孫卿新書》,《漢志》但題《孫卿子》;《賈誼新書》,《漢書》但題《賈誼》,《隋志》但題《賈子》也。[4]

餘嘉錫先生認為劉義慶所撰之書本名就為《世說新書》,理由是劉向在重新整理編次書目的過程中,為了有別於舊本,把所重新校理的書都賦予以「新書」的題名,例如《賈誼新書》、《晁氏新書》等等。劉向也曾校理過一本名為《世說》的書,劉向的《世說》按餘嘉錫先生推測是記載上述春秋、下紀秦漢名人逸事的書,劉義慶為了接續原有的《世說》,著錄東漢末至南朝的士大夫的逸事,編成一本同樣類似的書,而為了有別於前代的《世說》,於是也仿照劉向校書的做法,加以「新書」二字,所以劉義慶所撰之書本名應為《世說新書》。

而為什麼一些早期的文獻如宋齊之際的敬胤注、齊梁之際劉孝標註,《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皆題《世說》,而不見《世說新書》,餘嘉錫先生認為這是因為簡省的緣故,在這些註疏和史志記錄的時候往往會把書名進行簡省,如《賈誼新書》,在《漢書·藝文志》就被簡省著錄為《賈誼》;《孫卿新書》就被簡省為《孫卿子》,同樣《世說新書》著錄的過程中也被簡化為《世說》。

餘嘉錫先生的解釋看起來頗為在理,大多數學者也都贊成此觀點,但細究起來仍然有所偏失。劉向把重新校理的書都賦以「新書」的題名以示有別於舊本,在這裡,「新書」的意思相當於是對舊本的「修訂版」,「舊書」通過劉向的校理修訂後成為定本,「新書」和「舊本」實際上是同一本書,相當於現在的書經過修訂有「第一版、第二版」(如《中國文學史》 ,章培恆 駱玉明著,經過修訂命名為《中國文學史新著》),而餘嘉錫先生則誤以為「新書」是區別於「舊本」的另外一本書,「新書」是「舊書」的接續,存在一種前後的接連關係。[5]

反而觀之,劉向校理的《世說》早已亡佚,其內容現在我們已無從知曉,但劉義慶書主要記載魏晉時期的名人逸事,顯然也不可能是西漢人劉向《世說》的整理修訂本,因此餘嘉錫先生按照劉向校書時做法的思路將劉義慶書初名認定為《世說新書》的觀點是不可靠的。



既然餘嘉錫先生的推測是基於《四庫提要》的,而《四庫提要》中的材料又來源於黃長睿的《東觀餘論》。再來看《東觀餘論》,其中有句話極為重要,即「《世說》之名肈劉向,六十七篇中已有此目,其書今亡。宋臨川孝王因錄漢末至江左名士佳語,亦謂之《世說》。」說明了劉向有本校理的書,名曰《世說》,南朝宋劉義慶也著有另外一本書,也叫《世說》,這裡似乎暗含著劉義慶書初名為《世說》。

除了這一則材料說明外,初名為《世說》的早期材料有很多。宋齊之際的敬胤有早於劉孝標對《世說新語》的注文。其中大部分已經亡佚,留存下來的注文中都稱劉義慶書為《世說》。[6]在劉孝標的注文中五處都題為《世說》,在《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史志中,還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等類書中都作《世說》,未見《世說新書》。

從另一方面來說,書名標為《世說新書》的早期材料也存在,日本前田侯所藏宋紹興本《世說新語》書後附汪藻《敘錄》小注說到梁齊之際的顧野王在跋語中稱他見到「諸卷中或曰《世說新書》,凡號《世說新書》者,第十卷皆分門」。[7]從中可以得知在顧野王梁齊之際就已經有很多的版本,有的叫《世說新書》,而凡是叫《世說新書》的,必定有十卷。再來結合上面所論述的一些結論,我們已經知道,從南朝至唐宋間,劉義慶的《世說》(八卷)和劉孝標的《世說》或者作《世說新書》(十卷)作為兩本書在世面上分別單行。顧野王稍後於劉孝標,他已經見到了很多版本,其中叫做《世說新書》的都有十卷。由此知道,劉義慶所作書初名應為《世說》,並且只有八卷,到了南朝梁經過劉孝標的注釋、修訂、擴容,變為十卷。按照西漢劉向校書後加上「新書」成為定本以別舊本的做法,劉孝標對劉義慶的《世說》進行修訂和擴容,最終使之成為定本,為了有別於前書,加上「新書」二字,成為《世說新書》,劉孝標的《世說新書》(十卷)可以看作是劉義慶《世說》(八卷)的修訂本和定本。而在梁齊之際,以至到唐,劉義慶的《世說》(八卷)和劉孝標《世說新書》(十卷)分別作為兩本書在世面上分別單行,所以有顧野王看到有很多版本的現象存在,史志中分別著錄「《世說》八卷(宋臨川王劉義慶撰),《世說》十卷(劉孝標註)」也不無道理。

另外,我們現在所能看到最早的《世說新語》文本是原藏於日本東京京都東寺的唐寫本殘卷,該寫本在卷末所題書名為《世說新書》。中唐杜祐《通典》卷一五六引用望梅止渴之事時所標註出書名為《世說新書》,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卷四中也提及。[8]這些典籍中的故事都應該是作者引自劉孝標的《世說新書》(十卷)這個版本。

劉孝標對劉義慶《世說》的注釋質量十分高,為後世推崇,與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合稱為「四大名注」。注本的意義或許已經超越了原文,劉孝標的《世說新書》(十卷)流行開來,最早劉義慶《世說》(八卷)的版本也就逐漸地散佚。

綜上可得出結論,劉義慶所著記載魏晉時事的書,初名應為《世說》,並只有八卷,後經過劉孝標的注釋、修改和擴容變為十卷,並命名為《世說新書》,並且流行於南朝梁、齊、陳、隋、唐。



「世說新語」這一書名又是從何而起?一般認為《世說新語》一名始於宋初,但唐初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史通》中,即已提到《世說新語》一名,《史通·外篇·雜說中》云:「近者宋臨川王義慶著《世說新語》,上敘兩漢三國及晉中朝江左事。」[9]劉知幾生活在唐高宗年間,據此可見唐初已有稱《世說新語》。另唐劉肅著有《大唐新語》,明顯也是仿《世說新語》的。應該可以肯定的是有「世說新語」一稱的自唐代就開始了,其中「書」與「語」的意義相近,《世說新書》或作《世說新語》,而北宋初的晏殊曾經整理過《世說》,他把所傳世的十卷本中的最後一卷悉行刪去。晏殊在當時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其整理的《世說》流傳甚廣。等到南宋紹興八年,由廣川董弅所刻三卷本三十六篇《世說新語》,是現存最早最完整也是最好的《世說新語》刊本,卷末附汪藻所撰《世說敘錄》一卷,稱「今以『世說新語』為正」,[10]自此之後「世說新語」即已成為定名。

注釋:
[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 永瑢 等撰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62頁
[2]引自《津逮秘書》第六集
[3]參見楊勇先生《世說新語書名、卷帙、板本考》,收入《楊勇學術論文集》 中華書局2006年版
[4]《四庫提要辯證》  餘嘉錫著 雲南人民出版社  862頁
[5]此觀點引自《四庫提要精讀》 陳尚君 張金耀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79頁
[6]此說可參見楊勇先生《世說新語書名、卷帙、板本考》,收入《楊勇學術論文集》 中華書局2006年版
[7]引自《世說新語研究》 王能憲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7頁
[8]材料引自 《四庫提要精讀》 陳尚君 張金耀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79頁
[9]此說可參見 《世說新語精讀》  駱玉明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頁
[10]轉引自 《世說新語會評》 劉強會評輯校  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  1頁

【參考書目】
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永瑢 等撰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②《楊勇學術論文集》  楊勇著  中華書局2006年版
③《四庫提要辯證》  餘嘉錫著 雲南人民出版社
④《四庫提要精讀》 陳尚君 張金耀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⑤《世說新語研究》 王能憲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⑥《世說新語精讀》  駱玉明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⑦《世說新語會評》 劉強會評輯校  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世說新語
    又名《世說》。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三卷。 作品簡介《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
  • 世說新語|背景資料
    又名《世說》。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通行本6卷36篇。有梁劉孝標註本。《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
  • 「同城共讀」閱讀分享會《世說新語》中品魏晉風度
    金山網訊 昨天上午,鎮江市圖書館在西津渡二樓南書房舉辦了「同城共讀——《世說新語》」閱讀分享會。《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世居京口)組織一批文人輯成的志人小說,主要記述漢末魏晉人物的言談風尚和遺聞軼事。
  • 董志翹、馮青整理:《世說新語箋注》
    因此,《世說新語》與劉孝標註交相輝映,融為一體,兼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由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董志翹教授、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馮青副教授整理的《世說新語箋注》(江蘇春雨教育集團策劃、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對《世說新語》及劉注的最新一次全面整理。
  • 《世說新語》最美的30句話
    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打開音樂聆聽雲上的聲音《世說新語
  • 跟著墨媽精讀《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的閱讀之旅了。所以,墨媽《世說新語》精讀講義,補上了原文出處這一部分,原文爭取從專攻《世說》的學者大家的專著版本裡擇取最權威的出處,原文出自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徐震堮先生《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的專著;譯文出自張偽之的《世說新語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註》(中華書局),為了讓小朋友們做到字字理解落實,又從各種版本專著裡選擇了最簡潔、最正確的注釋和譯文附後;又為了讓家長和小朋友們對本則故事有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
  • 我讀《世說新語》
    最近和朋友談到《世說新語》,他說當時在大學讀這本書時,就完全把它當成段子來讀了。我不置可否,當然當成段子來也讀未嘗不可,但我從《世說新語》中更讀出了中國文人雅士的風骨秀。《世說新語》一書以生動的筆觸和簡勁的筆墨勾畫出魏晉人士的精神面貌和時代性格,也渲染著傳播著魏晉的色彩和空氣。它像是一面能夠挽留光影的鏡子,飽藏了鮮活的歷史,讓人開卷後不能自已,掩卷後遐想連篇。每每坐在窗前讀此書,我的房間裡似乎蕩漾著魏晉時代清朗淡然又優雅超逸的空氣,許久不散。《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志人小說的高峰。
  •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魏晉風流》
    目 錄《世說新語》的永久魅力與我三十年的授課歷程(自序) 第一講 《世說新語》的作者、成書和版本 第二講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門閥制度與觀念 第三講 《世說新語》與南北文化觀念 第四講 《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品藻風氣及其審美意義 第五講 《世說新語》與魏晉名士飲酒風氣嬗變 第六講 《世說新語》中的士族服藥活動 第七講 《世說新語》中的名士休閒生活 第八講 《世說新語》中名士服飾的文化精神
  • 古文精讀|《世說新語》選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的志人筆記,由劉宋臨安王劉義慶組織門人所編纂。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世說新語》在文學史上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中《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割席斷交》《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等篇目入選初中語文課本,且中考、高考常常涉及該書中的篇目,值得引起我們足夠重視。
  • 影響華夏的文學奇書《世說新語》
    唐朝修《晉書》多採《世說新語》,引用的312條約佔《世說新語》條目的三成左右[1]。對此後世的史家常有批評[2]。《唐語林》、《續世說》、《何氏語林》、《今世說》、《明語林》等都是仿《世說新語》之作,稱之「世說體」。一說晏殊刪並《世說新語》[3][4]。《世說新語》成書以後,敬胤、劉孝標等人皆為之作注,今僅存孝標註[5]。
  • 出自《世說新語》的30個成語
    【華亭鶴唳】來源:《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釋義:表現思念、懷舊之意。亦為慨嘆仕途險惡、人生無常之詞。 【身無長物】來源:《世說新語·德行》: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釋義:指除自身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貧窮。
  • 說《世說新語》1——劉義慶
    《世說新語》一向是學習學言文的入門書。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寫得短。"隨手而記"是筆記小說的特點。
  • 以小見大——讀《世說新語》
    如果不是我們捨近求遠的話,在我們古典文學裡,早已有過小小說的形式,並且又最經得起時間淘洗的著作,那就是《世說新語》。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自修註譯的《世說新語》選譯本,李老師在1989年時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就出過一本選譯本了,後來2004年在人民出版社又出了全譯本,在李註譯本中,他不但吸收了學術界有關此書硏究的新成果,還闡釋了自己的許多新見解。
  • 新中考名著|《世說新語》導讀
    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著有《徐州先賢傳》10卷、《典敘》、《世說》10卷、《集林》200卷、《幽明錄》20卷、《宣驗記》13卷、《小說》10卷, 有《宋臨川王劉義慶集》8卷。《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劉孝標劉孝標對《世說新語》加注。
  • 發現《世說新語》的美
    在中國文化史上,《世說新語》可謂是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書。它主要記載的是漢代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該書滲透了編者劉義慶的人生哲學與審美趣味,那便是尚雅貴清,尚簡貴真,厭惡虛偽,貶斥俗惡。魯迅曾臥病在家讀《世說新語》時說,「躺著來看,輕飄飄的毫不費力了,魏晉人的豪放瀟灑的風姿也仿佛在眼前浮現。」這是對《世說新語》閱讀體驗的生動描寫。自古以來,儒家學說倡導人應該以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魏晉名士則棄之不顧,他們高吟以飲酒行樂為人生之目標,這种放任的思想帶有自由的氣息,給他們的行為賦予了一種美感。
  • 以小見大:世說新語讀後
    如果不是我們捨近求遠的話,在我們古典文學裡,早已有過小小說的形式,並且又最經得起時間淘洗的著作,那就是《世說新語》。   最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自修註譯的《世說新語》選譯本,李自修在一九八九年時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就出過一本選譯本了,後來二○○四年在人民出版社又出了全譯本,在註譯本中,他不但吸收了學術界有關此書研究的新成果,還闡釋了自己的許多新見解。
  • 【成語】出自《世說新語》的30個成語
    其中不乏許多有趣的事和哲理的故事,今天就為大家總結那些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吧!【望梅止渴】【來源】《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釋義】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
  • 【文化】《世說新語》最美的30句話,讀完回味無窮
    ——《世說新語·容止》2.林無靜樹,川無停流。——《世說新語·文學》3.此碗英英,誠為清徹,所以為寶耳。——《世說新語·排調》4.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世說新語·賞譽》5.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世說新語·傷逝》6.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
  • 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你知道多少?
    《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覽無餘】 謂一眼即可全見。 《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
  • 《世說新語》還推崇士人的雅量
    志人小說在魏晉南北朝甚為流行,但今存數量不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笑林》、《西京雜記》、《語林》、《郭子》、《俗說》、《小說》、劉義慶《世說新語》等。這些著作除了《西京雜記》和《世說新語》外,都已散佚。但這些書孕育了後世小說的發展。  《笑林》3卷,此書記述短小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