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背景資料

2022-01-16 貝殼裡的海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時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說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坊間基本上認為由南朝宋劉義慶所撰寫,也有稱是由劉義慶所組織門客編寫。又名《世說》。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通行本6卷36篇。有梁劉孝標註本。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是都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採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採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採自於前人的記載。

《世說新語》的編纂成書固然與劉宋家族對魏晉風流的喜好和社會各層人士對魏晉風流的追慕有關,然而劉義慶之所以對魏晉士人情有獨鍾化大氣力與其門客共襄盛舉還有他個人身世的內在原因。

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劉裕對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剛登基便先後殺了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擁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為擔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弒的悲劇,嚴格控制並殺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員,這其中就包括名將檀道濟。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義慶不得不加倍小心謹慎,以免遭禍。本傳言「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這實際上是劉義慶藉故離開京城,遠離是非之地。儘管文帝下詔勸解寬慰但架不住劉義慶「固求解僕射乃許之」。劉義慶終於得以外鎮為荊州刺史。外鎮後的劉義慶仍然如同驚弓之鳥,心有餘悸。他處在宋文帝劉義隆對於宗室諸王懷疑猜忌的統治之下為了全身遠禍,於是招聚文學之士寄情文史編輯了《世說新語》這樣一部清談之書。

劉義慶《世說新語》的編纂時間大約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劉義慶任江州刺史期間,這兩年間有兩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元嘉十六年劉義慶在擔任江州刺史時招攬了許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為衛軍諮議參軍;其餘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並為辭章之美,引為佐史國臣」,按照《世說新語》一書成於劉義慶及其門客眾手的說法,這是《世說新語》編纂的恰當時機;二是元嘉十七年劉義慶調任南兗州刺史,前來接任他江州刺史職位的正是遭到貶斥,被解除司徒錄尚書事要職的劉義康。兄弟二人在江州見面後的悲慟情緒受到文帝劉義隆的責怪。這些都與劉義慶對處境危難並因此尋求在魏晉文人的精神氣質中得到化解和超脫,因而與編纂《世說新語》一書緊密相關。

《世說新語》今存最早刊本為宋紹興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篇1130則。其上卷為「德行」、「言語」、 「政事」、「文學4門,這正是孔門四科,說明此書的思想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綜觀全書多有談玄論佛的內容,其思想傾向並不那麼單純。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世說新語》及相關材料中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晉時期談玄成為風尚,對魏晉士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況,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世說新語》及劉孝標註涉及各類人物共1500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世說新語》的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明胡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可謂確評。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的小說發展影響尤其大。

《唐語林》《續世說》《何氏語林》《今世說》《明語林》等都是仿《世說新語》之作,稱之「世說體」。一說晏殊刪並《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成書以後,劉孝標等人皆為之作注,今僅存劉孝標的注本。

歷代評價

敬胤:「《世說》苟欲愛奇而不詳事理。」

劉知幾:「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新語》《幽明錄》《搜神記》之徒,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其事非聖,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皇朝新撰晉史,多採以為書。夫以幹、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持為逸史,用補前傳,此何異魏朝之撰《皇覽》,梁世之修《遍略》,務多為美,聚博為功,雖取說於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

劉孝標:「《世說新語》虛也」,「疑《世說新語》穿鑿也。」

魯迅曾稱讚《世說新語》「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魯迅稱《世說新語》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這部書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的逸聞軼事,是研究魏晉風流的優秀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縱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世說新語》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對後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不計其數,在古小說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後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或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稱它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唐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宋王讜的《唐語林》、明馮夢龍的《古今譚概》等,都深受其影響。《世說新語》中的「謝女詠雪」「子猷訪戴」等故事,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另有一些故事,則成為戲劇家小說家創作的素材。

相關焦點

  • 跟著墨媽精讀《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的閱讀之旅了。因為魏晉南北朝是個特殊的時期,首先要知道其時代背景,還有什麼是「魏晉風流」?「竹林七賢」?「玄學」?「清談?」等等這些文化文學史知識,對小朋友們不簡單,若不懂點時代背景文化,就很難理解故事裡的人物的言行為什麼會這麼說這麼做?也就是即使看了原文也不理解,也就是Get不到《世說新語》這本書的點上。
  • 世說新語
    又名《世說》。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三卷。 作品簡介《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
  • 董志翹、馮青整理:《世說新語箋注》
    內容簡介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領銜編撰的《世說新語》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部奇書,記述了自漢末至晉宋三百餘年間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士大夫逸聞軼事、言行風貌,提供了了解那個時代的寶貴文獻資料;成書約六十年後,南朝梁劉孝標為其作注,因時代相距不遠,其人、其言、其事猶在眼前,故能徵引四百七十餘部文獻,「糾正義慶之紕繆
  • 駱玉明精講《世說新語》,過13個角度全景式解讀
    近日,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史名家駱玉明教授的作品《<世說新語>十三講》出版,該書通過13個角度,全景式解讀《世說新語》的世界,帶讀者領略個性肆意的魏晉風度。駱玉明教授近年來出版了《詩經·風雅頌》等多部廣受大眾讀者歡迎的通俗文學史作品。
  • 《世說新語》書名考辨
    其實書名本身無所謂爭議,名稱只是一種代表的符號,一本書有幾個書名也是常見之事,而重要性在於《世說新語》的原名是什麼?這是《世說新語》基礎研究的關鍵問題。關於《世說新語》的原名,歷來有三種:《世說》、《世說新書》、《世說新語》。之間爭議較大,筆者就試圖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這個問題再進行一些簡單的考辨。
  • 《世說新語》時代的天才兒童
    從這個意義層面來看,《世說新語》中雖然有兒童角色登場,但並不存在「兒童的世界」。究其原因便在於,我們所設想的「兒童的世界」在「《世說新語》的時代」的背景下,是不被認可的。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對於士大夫階層而言,脫離懵懂無知的童蒙世界,學習構成共同體的規則,理解身而為人的情理,經過上述階段,才被視為「成人」。其中最顯而易見的規則就是「禮法」。
  • 《世說新語》最美的30句話
    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打開音樂聆聽雲上的聲音《世說新語
  • 我讀《世說新語》
    最近和朋友談到《世說新語》,他說當時在大學讀這本書時,就完全把它當成段子來讀了。我不置可否,當然當成段子來也讀未嘗不可,但我從《世說新語》中更讀出了中國文人雅士的風骨秀。《世說新語》一書以生動的筆觸和簡勁的筆墨勾畫出魏晉人士的精神面貌和時代性格,也渲染著傳播著魏晉的色彩和空氣。它像是一面能夠挽留光影的鏡子,飽藏了鮮活的歷史,讓人開卷後不能自已,掩卷後遐想連篇。每每坐在窗前讀此書,我的房間裡似乎蕩漾著魏晉時代清朗淡然又優雅超逸的空氣,許久不散。《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志人小說的高峰。
  •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魏晉風流》
    目 錄《世說新語》的永久魅力與我三十年的授課歷程(自序) 第一講 《世說新語》的作者、成書和版本 第二講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門閥制度與觀念 第三講 《世說新語》與南北文化觀念 第四講 《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品藻風氣及其審美意義 第五講 《世說新語》與魏晉名士飲酒風氣嬗變 第六講 《世說新語》中的士族服藥活動 第七講 《世說新語》中的名士休閒生活 第八講 《世說新語》中名士服飾的文化精神
  • 古文精讀|《世說新語》選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的志人筆記,由劉宋臨安王劉義慶組織門人所編纂。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世說新語》在文學史上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中《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割席斷交》《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等篇目入選初中語文課本,且中考、高考常常涉及該書中的篇目,值得引起我們足夠重視。
  • 影響華夏的文學奇書《世說新語》
    唐朝修《晉書》多採《世說新語》,引用的312條約佔《世說新語》條目的三成左右[1]。對此後世的史家常有批評[2]。《唐語林》、《續世說》、《何氏語林》、《今世說》、《明語林》等都是仿《世說新語》之作,稱之「世說體」。一說晏殊刪並《世說新語》[3][4]。《世說新語》成書以後,敬胤、劉孝標等人皆為之作注,今僅存孝標註[5]。
  • 出自《世說新語》的30個成語
    【華亭鶴唳】來源:《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釋義:表現思念、懷舊之意。亦為慨嘆仕途險惡、人生無常之詞。 【身無長物】來源:《世說新語·德行》: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釋義:指除自身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貧窮。
  • 說《世說新語》1——劉義慶
    《世說新語》一向是學習學言文的入門書。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寫得短。"隨手而記"是筆記小說的特點。
  • 以小見大——讀《世說新語》
    如果不是我們捨近求遠的話,在我們古典文學裡,早已有過小小說的形式,並且又最經得起時間淘洗的著作,那就是《世說新語》。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自修註譯的《世說新語》選譯本,李老師在1989年時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就出過一本選譯本了,後來2004年在人民出版社又出了全譯本,在李註譯本中,他不但吸收了學術界有關此書硏究的新成果,還闡釋了自己的許多新見解。
  • 新中考名著|《世說新語》導讀
    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著有《徐州先賢傳》10卷、《典敘》、《世說》10卷、《集林》200卷、《幽明錄》20卷、《宣驗記》13卷、《小說》10卷, 有《宋臨川王劉義慶集》8卷。《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劉孝標劉孝標對《世說新語》加注。
  • 發現《世說新語》的美
    在中國文化史上,《世說新語》可謂是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書。它主要記載的是漢代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該書滲透了編者劉義慶的人生哲學與審美趣味,那便是尚雅貴清,尚簡貴真,厭惡虛偽,貶斥俗惡。魯迅曾臥病在家讀《世說新語》時說,「躺著來看,輕飄飄的毫不費力了,魏晉人的豪放瀟灑的風姿也仿佛在眼前浮現。」這是對《世說新語》閱讀體驗的生動描寫。自古以來,儒家學說倡導人應該以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魏晉名士則棄之不顧,他們高吟以飲酒行樂為人生之目標,這种放任的思想帶有自由的氣息,給他們的行為賦予了一種美感。
  • 以小見大:世說新語讀後
    如果不是我們捨近求遠的話,在我們古典文學裡,早已有過小小說的形式,並且又最經得起時間淘洗的著作,那就是《世說新語》。   最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自修註譯的《世說新語》選譯本,李自修在一九八九年時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就出過一本選譯本了,後來二○○四年在人民出版社又出了全譯本,在註譯本中,他不但吸收了學術界有關此書研究的新成果,還闡釋了自己的許多新見解。
  • 編輯手記丨我是怎麼編輯《世說新語選》的
    我想《世說新語》是應該列進來的一本經典著作,況且課本裡也選了《世說新語》的文章。我喜歡這本書,所以就提出由我來擔任這本書的責任編輯。這是我考慮編輯這本書的起點。「教育部統編《語文》推薦閱讀叢書」《世說新語選》,黎臻 選注對人文社來說,新編一本文史類圖書並不容易。
  • 【成語】出自《世說新語》的30個成語
    其中不乏許多有趣的事和哲理的故事,今天就為大家總結那些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吧!【望梅止渴】【來源】《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釋義】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
  • 【文化】《世說新語》最美的30句話,讀完回味無窮
    ——《世說新語·容止》2.林無靜樹,川無停流。——《世說新語·文學》3.此碗英英,誠為清徹,所以為寶耳。——《世說新語·排調》4.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世說新語·賞譽》5.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世說新語·傷逝》6.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