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時代的天才兒童

2022-02-08 鳳凰出版社

文/ 稻畑耕一郎

早稻田大學、南京大學 教授

《世說新語》收錄的逸事,有不少記錄的是兒童的言行。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很少見的。(《太平御覽》卷三八四、三八五設立了「幼智」類,《太平廣記》卷一七五設立了「幼敏」類,收錄的也是歷代早慧人物的事跡。但《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其實也可以歸為例外,而且類書也不能和單獨的著作等同視之。)

《世說新語》有《夙慧》篇。夙慧即早慧之意,該篇集中收錄了幼年時期就才智過人的人物逸事。其中特別廣為人知的,恐怕是下面一則故事: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今天的讀者會如何理解這則逸事呢?誠然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個富於機智、反應迅敏的孩子,但恐怕更多讀者會覺得這個戲弄父親的小孩並不可愛吧。作為逸事雖然有趣,但應對的語言出自一個抱坐在膝上的年僅數歲的兒童之口,不少讀者可能也會感到不自然。

雖然這則故事同時記錄在《晉書·明帝紀》的開頭部分,但這僅僅是對《世說新語》記述的蹈襲,以一種「史實」的記述方式來說明明帝年幼時確實「早慧」,從「正史」筆法的角度來看,並不能保證這件事確實在明帝身上發生過。然而無論此事是否屬實,劉義慶既然將它選入《夙慧》篇,便說明在他看來明帝幼年時聰明過人的表現是值得稱讚的。

類似上述這樣描寫兒童「夙慧」的逸事,實際上除了《夙慧》篇外,在《世說新語》的其他篇目中也屢見不鮮。例如《言語》篇中,收錄了如下逸事:

謝仁祖年八歲,謝豫章將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鹹共嘆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仁祖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回?」

這則逸事的確足以說明謝尚「年八歲」即「語已神悟」的聰明才智。不過作為一個兒童說出這樣的話,恐怕不只是我覺得這個孩子並不可愛吧。(比如《枕草子》「可愛的事」(一四五)一章表達出來的感覺,就與這則故事有很大的差別。舉一個同年齡段兒童的例子:「八、九、十歲的小男孩,童聲童氣地朗讀漢籍詩文的聲音,真是異常動聽。」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也是文明成熟度的差異。)當然,也正是由於故事的主人公還是一個無法理解社會常識,察覺一「坐」大人們氣氛的「年八歲」的兒童,才說得出這樣的話吧。然而,劉義慶之所以將這則逸事收錄在《言語》篇中,並非出自上述理由,其主要意圖,還是在高度評價這個聰敏過人的孩子,具備了不亞於同席大人們的口才。

另外,《方正》篇中記載了以下逸事:

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子敬瞋目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

王子敬就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年僅數歲就能脫口而出《左傳·襄公十八年》裡「南風不競」的典故,面對嘲弄他的大人們,還能當場舉出當時已成名、年輕時即以天才獲譽的荀粲和劉惔的例子進行反駁,最後毅然離場而去。王子敬的言行當然是才智過人,但「拂衣而去」是一個年僅「數歲」的兒童應有的態度嗎?即便這樣的言行可以稱得上是方正,現代人讀了這則逸事後感到不以為然,恐怕才是大多數人的正常反應。簡言之,這個孩子的言談舉止同樣不可愛。比起期望他將來大成的人,恐怕擔心他的人會更多吧。

讓梨子的孔融代表的不僅是「友愛」,更是「早慧的兒童」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在早慧的兒童中也是十分突出的代表。《言語》篇中收錄了以下逸事: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上面這則故事中的機智對話,可能是依據「孔子問禮」改編而成,只是孔融炫耀才華、嘲弄大人的舉動並不值得稱讚。但故事中在場的人物對孔融的回答都「莫不奇之」,連被孔融戲弄的陳韙本人也表現出「踧踖」的態度。而且,根據劉孝標註所引《孔融別傳》,同席的李膺稱讚孔融「長大必為偉器」。這說明在當時人看來,孔融的應答確實是非常精彩的。

在劉孝標註的同一條目所引《孔融別傳》中,還記載了孔融年紀更小時的逸事:

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孔融年僅四歲,就能夠明白作為世俗規範的「法」(禮法)中的「長幼之序」。這個逸事在後世被《三字經》採錄:「融四歲,能讓梨」,也使「孔融讓梨」成為膾炙人口的兒童早慧逸事。《後漢書·孔融傳》稱讚孔融「幼有異才」,「夙慧」過人,才氣橫溢。身具如此才華,又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還是與西漢元帝帝師孔霸有親緣關係的望族出身,孔融對世俗本應是無所畏懼的。但是對自己的才華和家世出身十分自負,使孔融的言行在後來觸怒了曹操,招致了滅族的禍患。

電視劇《小捨得》中班主任張老師對天才少女米桃十分心疼

根據《世說新語·言語》中的記載,孔融留下的孩子們,同樣具備了父親的「早慧」特質: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據《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大者為兄,小者為妹。但不管如何,八九歲(據《孔融傳》,妹妹此時七歲)的兒童能如此鎮定地做出回答,都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成熟。

且不論這則逸事是否屬實,但無疑是產生於當時高度評價「早慧」價值的時代風氣之中。當時的社會要求兒童們「早慧」,兒童們也盡力回應了這一要求。

接下來引用的兩則逸事均見於《言語》篇,內容幾乎相同,只是更換了主人公。這樣「模式化的早慧逸事」的存在,實際上暗示著「早慧」在當時是受到重視、被高度評價的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託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無論故事的主人公是孔融二子,還是鍾毓兄弟,都不妨礙主題的表達。劉義慶明知兩則故事內容高度相似,仍然一併收在《世說新語》中,其實是想說明當時社會認定的「早慧」條件之一,在於能否理解「禮」的含義。前文所舉孔融讓梨的逸事也不例外。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對「禮」的掌握是區別成人與兒童的一項社會尺度,這則逸事可以說是表達這一主題的典型事例。

像這樣與「早慧」相關的逸事,除了前文所舉之外,包括劉孝標註所引文獻在內,幾乎可見於《世說新語》全書各處。在這個時代,一個人如果沒有「早慧」的特質,便被視為沒有前途;反之,大多數成名之人都流傳著某些「早慧」的逸事。

這與當時選拔官吏時的推舉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人物品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世說新語·識鑑》《賞譽》《品藻》諸篇中,類似的逸事特別多,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儘管如此,對兒童時期表現出的「早慧」的重視,仍然是十分突出的現象。

與此相反,我們現代人所想像的兒童「天真爛漫」「天真無邪」的言行,在《世說新語》中完全沒有獲得評價。(《紕漏》篇「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條記載:「童少時神明可愛,時人謂育長影亦好。」這裡的「神明可愛」是指兒童因年紀幼小卻聰明過人,而被評價為姿態美好,與「天真爛漫」「天真可愛」不同。)從這個意義層面來看,《世說新語》中雖然有兒童角色登場,但並不存在「兒童的世界」。究其原因便在於,我們所設想的「兒童的世界」在「《世說新語》的時代」的背景下,是不被認可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對於士大夫階層而言,脫離懵懂無知的童蒙世界,學習構成共同體的規則,理解身而為人的情理,經過上述階段,才被視為「成人」。其中最顯而易見的規則就是「禮法」。因此可以說這是一種「文明取向」的觀念。如同社會從人智未開的原始階段發展至文明階段一樣,「文明取向」的思想模式認為人的一生也應通過脫離「童蒙」狀態、學習社會規範,以實現「成人」。

從這樣的一種觀念出發,「早慧」的兒童在很早的階段便擺脫了動物般的粗野舉動,極度接近具備「禮節」的成人,獲得社會高度評價也是理所應當的。更何況當時的人們絕非長壽,加之時代背景動蕩不安,社會便會催促兒童儘早掌握立身處世的「成人」的能力,同時對看似具備了上述能力的「早慧」兒童給予高度評價。這是不難理解的。

「文明」意味著「人為」,是與保持原有狀態的「自然」相對立的。「文明取向」本來是一個社會應該邁進的方向,但這樣的取向一旦行之過遠,就難免陷於造作、矯飾和欺詐,最終導致兒童原本應保有純真無邪狀態的價值觀受到忽視。由於當時的士人階層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兒童擁有著一個純真無邪的世界,故而對這個「天真」世界的價值不加以描述,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對兒童來說,「早慧」和「天真」的要求,是兩個相互矛盾的價值觀。

儘管如此,在當時的社會中,還是有人提出與其將「天真」的觀念加之兒童,不如討論其對於成年人人格的價值。

《魏晉風流與中國文化——第二屆「世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目錄

前言(赫兆豐)

從《世說新語》及其劉孝標註看魏晉南北朝書籍史(程章燦)

「豫章太守陳蕃」的德行——《世說新語》與地方官吏文化(大平幸代)

《世說》時代的「早慧」與「天真」——以「禮教」與「自然」的衝突為視角(稻畑耕一郎)

《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學風氣(胡大雷)

日藏古鈔本《世說新書》鑑藏者略考(金程宇)

謝道韞與十七世紀朝鮮社會的家門意識(金貞淑)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平議(劉強)

王導與嵇康——永嘉之際士風轉變的一個觀察(陸帥)

關於汪藻《世說敘錄》的幾個問題(羅鷺)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名士飲酒文化的內涵嬗變(寧稼雨)

在漢文化圈尋覓「賢媛」精神(錢南秀)

「渡江」——試探《世說新語》中創造名士家族過江的形象(沈柯寒)酒德辯——以《世說新語》論漢、晉時期的飲酒與道德(王楚)

人物品鑑與賦學流變——《世說》司馬相如論述在漢魏六朝「辭宗」賦學系譜的位置(許東海)
王羲之前期經歷考補——以《世說新語》及前人箋注為線索(姚樂)

文獻重組與思想建構——李贄《初潭集》的材料來源和使用(俞士玲)

也談《世說》的早期接受(張蓓蓓)

日本「《世說》學」總案(張伯偉)

釋六朝之「風流」(朱曉海)

魏晉風流與中國文化——第二屆「世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本文節選自《〈世說〉時代的「早慧」與「天真」——以「禮教」與「自然」的衝突為視角》一文,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組稿:小孟

排版:小孟

統籌:鳳凰君

相關焦點

  • 世說新語
    又名《世說》。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三卷。 作品簡介《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
  •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時代的「雅量」內涵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時代的「雅量」內涵西華師範大學 肖夏    《世說新語》全書有上、中、下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軼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 我讀《世說新語》
    最近和朋友談到《世說新語》,他說當時在大學讀這本書時,就完全把它當成段子來讀了。我不置可否,當然當成段子來也讀未嘗不可,但我從《世說新語》中更讀出了中國文人雅士的風骨秀。《世說新語》一書以生動的筆觸和簡勁的筆墨勾畫出魏晉人士的精神面貌和時代性格,也渲染著傳播著魏晉的色彩和空氣。它像是一面能夠挽留光影的鏡子,飽藏了鮮活的歷史,讓人開卷後不能自已,掩卷後遐想連篇。每每坐在窗前讀此書,我的房間裡似乎蕩漾著魏晉時代清朗淡然又優雅超逸的空氣,許久不散。《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志人小說的高峰。
  • 世說新語|背景資料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世說新語》及相關材料中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晉時期談玄成為風尚,對魏晉士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況,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世說新語》及劉孝標註涉及各類人物共1500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
  • 跟著墨媽精讀《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的閱讀之旅了。因為魏晉南北朝是個特殊的時期,首先要知道其時代背景,還有什麼是「魏晉風流」?「竹林七賢」?「玄學」?「清談?」等等這些文化文學史知識,對小朋友們不簡單,若不懂點時代背景文化,就很難理解故事裡的人物的言行為什麼會這麼說這麼做?也就是即使看了原文也不理解,也就是Get不到《世說新語》這本書的點上。
  • 以小見大——讀《世說新語》
    如果不是我們捨近求遠的話,在我們古典文學裡,早已有過小小說的形式,並且又最經得起時間淘洗的著作,那就是《世說新語》。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自修註譯的《世說新語》選譯本,李老師在1989年時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就出過一本選譯本了,後來2004年在人民出版社又出了全譯本,在李註譯本中,他不但吸收了學術界有關此書硏究的新成果,還闡釋了自己的許多新見解。
  • 影響華夏的文學奇書《世說新語》
    》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當時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門閥社會的生活面貌,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的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清楚地見識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唐朝修《晉書》多採《世說新語》,引用的312條約佔《世說新語》條目的三成左右[1]。對此後世的史家常有批評[2]。
  • 《世說新語》書名考辨
    其實書名本身無所謂爭議,名稱只是一種代表的符號,一本書有幾個書名也是常見之事,而重要性在於《世說新語》的原名是什麼?這是《世說新語》基礎研究的關鍵問題。關於《世說新語》的原名,歷來有三種:《世說》、《世說新書》、《世說新語》。之間爭議較大,筆者就試圖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這個問題再進行一些簡單的考辨。
  • 董志翹、馮青整理:《世說新語箋注》
    內容簡介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領銜編撰的《世說新語》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部奇書,記述了自漢末至晉宋三百餘年間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士大夫逸聞軼事、言行風貌,提供了了解那個時代的寶貴文獻資料;成書約六十年後,南朝梁劉孝標為其作注,因時代相距不遠,其人、其言、其事猶在眼前,故能徵引四百七十餘部文獻,「糾正義慶之紕繆
  • 以小見大:世說新語讀後
    如果不是我們捨近求遠的話,在我們古典文學裡,早已有過小小說的形式,並且又最經得起時間淘洗的著作,那就是《世說新語》。   最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自修註譯的《世說新語》選譯本,李自修在一九八九年時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就出過一本選譯本了,後來二○○四年在人民出版社又出了全譯本,在註譯本中,他不但吸收了學術界有關此書研究的新成果,還闡釋了自己的許多新見解。
  • 《世說新語》最美的30句話
    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打開音樂聆聽雲上的聲音《世說新語
  •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魏晉風流》
    目 錄《世說新語》的永久魅力與我三十年的授課歷程(自序) 第一講 《世說新語》的作者、成書和版本 第二講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門閥制度與觀念 第三講 《世說新語》與南北文化觀念 第四講 《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品藻風氣及其審美意義 第五講 《世說新語》與魏晉名士飲酒風氣嬗變 第六講 《世說新語》中的士族服藥活動 第七講 《世說新語》中的名士休閒生活 第八講 《世說新語》中名士服飾的文化精神
  • 古文精讀|《世說新語》選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的志人筆記,由劉宋臨安王劉義慶組織門人所編纂。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世說新語》在文學史上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中《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割席斷交》《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等篇目入選初中語文課本,且中考、高考常常涉及該書中的篇目,值得引起我們足夠重視。
  • 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你知道多少?
    《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覽無餘】 謂一眼即可全見。 《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
  • 《世說新語》引發的一樁公案
    《世說新語》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筆記小說集,南朝宋劉義慶撰。劉義慶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魯迅認為此書是他招聚文學之士,集體編纂。為注此書,他引用了四百多種書籍,今多不存,《世說新語》因此而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既為後人的學術研究提供素材,又為他們的學術觀點提供依據,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樁公案便肇自《世說新語》。事情還要從清末重臣端方說起。此人乃我國近代一位收藏大家,他曾經收得唐代《蘭亭序》五大摹本之一的定武本,為辨真偽,特請當時著名的碑學名家李文田鑑定。
  • ——《世說新語》
    教材不但保留了原有教材的許多篇目,而且加入了新時代許多偉人的事跡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普遍運用的文章,與目前時代掛鈎的話題很多,這就意味著知識的更新與時俱進,內容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詩文的選編更是一大熱點,它在語文教材中的佔比超過40%,而且歷年來考試中古文的題目越來越多,分值越來越大,這是老師和家長始料不及的。
  • 出自《世說新語》的30個成語
    【華亭鶴唳】來源:《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釋義:表現思念、懷舊之意。亦為慨嘆仕途險惡、人生無常之詞。 【身無長物】來源:《世說新語·德行》: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釋義:指除自身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貧窮。
  • 說《世說新語》1——劉義慶
    《世說新語》一向是學習學言文的入門書。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寫得短。"隨手而記"是筆記小說的特點。
  • 描寫魏晉名士風流的《世說新語》是依據什麼完成的?
    《魏晉世語》對於《世說新語》仍有借鑑作用《魏晉世語》的作者為郭頒,他所生活的西晉時期還處在玄學清談的發展變化過程當中,所以他還不可能對清談玄學中文人的整體精神風貌做出概括和總結,從而加以表現。由於該書至宋代已經亡佚,所以原書與《世說新語》的傳承關係已經難以知曉,但現存佚文可證《魏晉世語》對於《世說新語》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 《世說新語》成語談
    《世說新語》主要記載了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語言簡約玄澹,受到評論家多番讚譽,而這其中與大量成語的應用密切相關。通過分析《世說新語》中的成語運用,從數量與來源兩方面對成語進行全局式的概覽,感受成語的流變與傳承,從語言、自、人物三方面入手,重點考察成語所蘊含的語言流變和思想內涵,更深入探討魏晉時代士族社會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