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是以南開大學文學院寧稼雨教授為中文系開設的《世說新語》選修課講稿為基礎整理而成。《世說新語》中的魏晉名士風採在中國文化史和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向來為後人所崇仰。
該書以講義的形式通過對《世說新語》一書中魏晉名士的行為方式進行歷史文化的追尋和學術層面的解讀,意在對魏晉風度這一古老的士人文化現象進行價值評估和借鑑參考,並使讀者對古代文學的文化學批評方法有一定感性認識。
目 錄
《世說新語》的永久魅力與我三十年的授課歷程(自序)
第一講 《世說新語》的作者、成書和版本
第二講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門閥制度與觀念
第三講 《世說新語》與南北文化觀念
第四講 《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品藻風氣及其審美意義
第五講 《世說新語》與魏晉名士飲酒風氣嬗變
第六講 《世說新語》中的士族服藥活動
第七講 《世說新語》中的名士休閒生活
第八講 《世說新語》中名士服飾的文化精神
第九講 《世說新語》與士人玄學人生觀念
第十講 《世說新語》與士族佛學
第十一講 《世說新語》與神仙道教
第十二講 《世說新語》與志人小說觀念的成熟
第十三講 「世說體」及其文化蘊涵
後記
後 記
在我的學術生涯和人生經歷當中,《世說新語》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而且也是一本具有人生啟迪作用的參考書。這種特殊的情愫,使我與《世說新語》之間產生了極為深厚的感情。
2012年,時任商務印書館教科文出版中心主任劉雁女士向我約稿,以我在南開大學中文系開設的「《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選修課講稿為基礎,將其以課程講義形式作為商務印書館「名師講堂」叢書出版。
在選題獲得通過之後,按照該套叢書的整體規劃和我這門課程的實際情況,我開始在原來講稿基礎上整理這部講義。
這講義的內容大致來自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我在南開大學中文係為本科生開設的選修課「《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的課程講稿,二是歷年來我有關《世說新語》研究的著作的精華部分,三是近年來我有關《世說新語》研究的新成果。通過這三個方面內容的整合,力求給讀者呈現一個能夠代表我關於《世說新語》研究最新並相對較高的成果。
在文字風格上,我把「名師講堂」約稿要求大致理解為力求避免學術論文體,代之以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其初衷就是:既要保持文字內容的學術品位,又要以一種社會大眾感到親切熟悉的話語方式來加以表述。所以,除了一些必要的原文引證外,其他古籍原文內容採用現代白話口語的形式進行表述,以減少一般閱讀者的閱讀障礙。
為了反映這門課程的歷史,以及它的教學反響,我最初和劉雁女士商定,在書稿後面附上一個歷年聽課學生意見反響。
當我把這個意向向部分歷年聽課同學宣告之後,沒有想到得到了極為強烈的回應。從第一次聽課的86級學生,到最近幾年剛剛聽課的小同學,都從不同角度對課程給予了積極評價。
其中最突出的是該課第一批聽課學生閆峪鎮,從聽課之後至今近三十年間,多次與我聯繫,表達他對《世說新語》這本書,這本書所反映的魏晉風度,以及我本人對這門課的喜愛與深刻印象。
2016年,他們年級(86級)在深圳搞了一次隆重的活動,紀念入學三十周年。這次聚會中他與我交談的主題仍然還是我這門課及其相關的《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他還向我提出了最懇切的請求,請我用一副對聯形式,概括《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的核心精神,並親自用毛筆書寫,留作永久紀念。
這一盛情我除了感動,無法拒絕。經過兩年多的思考和準備,我於2019年春節前夕完成了這副對聯的編撰和書寫,內容為:
目送歸鴻山陰道,
心遊太玄雪夜舟。
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名教師,能有學生在三十年後還能記住他的課,這是一名教師從教生涯的最高榮譽!今年即將退休的我,將引以為終生光榮!
未免有些遺憾的是,在我的書稿基本完成之後,大約2013年,向我約稿的劉雁女士調離商務印書館。從此之後該書出版事宜便暫時擱淺。
然而事情總有兩面性,未能按計劃出版固然是個不小的遺憾,但這個等待的時間卻同時也成為這部書稿及其相關課程的生命力和價值的驗證時光。這些年來聽課同學的不斷熱評就是這些驗證的證明。
2019年2月,我接到商務印書館李紅燕老師的通知,該書稿出版工作重新啟動,在正式籤訂合同之後,我開始對這部書稿重新進行整理和調整。
這次整理工作主要包括:再次通讀全書,對全書進行整體結構和具體細節的修訂加工,重新改寫前言和後記等等。
回顧本書的成書過程和方式,有許多前所未有的感受和體會。
一是就學術本身而言,它好似陳年老酒,越釀味道越醇。經過若干年的積累之後,回顧自己在這個領域耕耘的收穫,的確有那種「驀然回首」的感覺。所以,學術生命在於持之以恆。
二是社會並不冷落學術。回想前些年出一本書難於走蜀道的情景,與本書系由出版社主動上門求書形成了鮮明對照。這固然反映出商務印書館這種大出版社的眼光卓識,但其背後仍然要有他們對社會和市場的自信。這說明社會並不是一概冷落學術,而是樂於選擇對社會具有滋養作用的學術為其服務。
三是學術要面向社會大眾,要在不失去學術本質精神的前提下,改變包裝等外觀方式,方能與社會融為一體,為大眾所認可接受。在這一方面,本書也許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學術面向社會大眾的課題也許需要很多人來共同探討,摸索出更為有效的方式和途徑來。
在本書即將面世之前,我不能不深深想起和深切緬懷我的碩士學位授業恩師,著名學者劉葉秋先生。這裡有兩個極為重要的理由。
其一,我之所以能把《世說新語》作為此生學術研究生涯中的重要部分,根本原因就是當年恩師為我選定的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即為「中國志人小說研究」,並再三囑咐,研究志人小說的重中之重就是攻下《世說新語》這座大山。沒有當年恩師的這些教誨指示,就沒有我對含《世說新語》在內的志人小說研究,當然也就不會有本書的存在。
其二,此次本書能在商務印書館出版,我感覺這是上蒼冥冥之中對我最大的惠顧。因為,商務印書館不僅是引導我走上《世說新語》研究之路的恩師劉葉秋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同時也是我向恩師求學的場所。
那些年我每年都要有幾次去北京向恩師求教的機會,每次都是在恩師的辦公地點商務印書館4樓漢語編輯室。在那裡,我和恩師同吃同住(恩師家裡狹窄,我和恩師白天在辦公室,他工作,我學習請教,晚上我們就在辦公桌上搭鋪蓋休息)。所以,商務印書館成為我向恩師求學,步入《世說新語》研究殿堂的一個見證。
今天能有機會把我大半生研究《世說新語》的成果在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我對恩師和曾經向恩師求學所在地的最好和最大的回報。這將是我對恩師最最欣慰的告慰形式,也是我此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還要感謝本書最初的選題設計和責任編輯劉雁女士,感謝本書最後的責任編輯李紅燕女士!你們的慧眼和辛苦工作是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的基礎和保證。
寧稼雨
2019年4月於津門雅雨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