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為何既流行吹口哨又流行五石散,還得著寬袍大衣?到處蹭飯的劉伶,在什麼樣的內心境界中寫出了《酒德頌》?顧愷之吃甘蔗又有什麼講究,這種講究代表了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近日,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史名家駱玉明教授的作品《<世說新語>十三講》出版,該書通過13個角度,全景式解讀《世說新語》的世界,帶讀者領略個性肆意的魏晉風度。
駱玉明教授近年來出版了《詩經·風雅頌》等多部廣受大眾讀者歡迎的通俗文學史作品。此次在《<世說新語>十三講》中,駱玉明同樣另闢蹊徑,依託其近四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十多年在復旦中文系的授課經驗,以一種綜合而全面的方法解讀《世說新語》。《世說新語》記述了1000多個故事,在同一門類下,各條的排列也沒有嚴格的規則,所以,為了避免零散以及前後重複的評點,在本書的撰寫中,駱玉明分列13個專題來展開。
在章節的排列上,「皇權與士權」作為第一講是有意安排的。用駱玉明的話說,如果拘泥於《世說新語》的文學性,不僅會造成知識面的狹窄,對文學的理解恐怕也會膚淺。所以這一講就更像是一堂歷史課,只有先搞清楚皇權式微的時代背景,才能明白士族階層在魏晉時期的特殊意義,也才能理解士人們種種「怪奇舉止」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而接來下的「英雄與名士」「名教與自然」「《莊子》逍遙義與自由的困境」「情與興」「藥及酒」「幽默與諧趣」「女性的風採」等12講,分則能獨立成題,仿佛推開了士人生活場景的一道道門戶,合則略有恢弘氣勢,如同展開一幅融貫魏晉歷史風貌的長軸畫卷,被選入其中的具有典型意義的160多個故事,將魏晉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藝術、趣尚等立體地、動態地呈現在眼前。
「《世說新語》是一部內涵很豐富的書,全書各部分的價值取向也並不是嚴格統一的。但如果要求筆者以最簡單的語言歸納其主要的精神價值所在,可以說它體現了那個時代士人對尊嚴、德行、智慧和美的理解與熱愛。」在《<世說新語>十三講》中,駱玉明教授縱覽正史、經書、子書、詩詞、駢賦、筆記,典籍資料翔實而權威,構建出文、史、哲的廣闊視野,又考察胡適、魯迅、陳寅恪、李澤厚、田餘慶等近當代名家的論述,進一步延伸了與《世說》相關聯的經典話題。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李俐
流程編輯:tf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