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管理師、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網際網路營銷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2019年至今,國家發布了3批共計38個新職業。正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這些新職業才應運而生的。
今年10月至11月,上海團市委對35周歲及以下新職業青年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案深度訪談,形成了《2020年上海市新職業青年生存與發展情況調查報告》,並於近日發布。
多數收入在20萬以下,學歷越高跳槽越多
調查發現,在新職業青年中,農村來滬的新職業青年佔一半,非農戶口中大學本科佔比最高,外地非農戶口中的新職業青年最多的是未婚;沒有自己住房的新職業青年佔四成多。
雖然像李佳琦這樣的頭部主播吸引了很多人加入直播行業,但畢竟是極少數。據調查,多數新職業青年的收入在5-20萬元;九成新職業青年籤定正規勞動合同,相對來說,三險一金佔比高,然而社會保障的整體覆蓋率在新職業青年中還有加強空間
多數新職業青年有過跳槽經歷,學歷越高跳槽越多,高級管理人員和體力勞動者跳槽比例較高,從事當前工作大多在1—4年。未來2年,願意繼續從事目前職業的青年佔77.2%;五分之一的青年職業穩定性差。
加班現象嚴重,最看重個人價值實現
從新職業青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個人價值實現是新職業青年最主要的職業選擇動力,特別是對於農業戶口青年來說更加看中發展前景;專業完全不對口的新職業青年近一半。
工作強度遠高於其他職業青年,加班現象比較嚴重,很多青年表示目前職業是在吃青春飯;新職業青年的職業滿意度較高,當問到新職業青年,在與朋友聊天時是否會主動介紹自己的工作,會主動介紹的佔44%,問起才說的佔43%。
當問到青年對工作中的具體情況滿意程度時,對工作環境、工作內容、行業發展前景相對滿意度高,對薪資收入和晉升空間的滿意度相對低;新職業青年職業求穩心態者較多,對「有責任心,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最為看重。
新職業從業者需要更多保障
根據調查情況,報告中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新職業在發展過程中帶來了就業方式和勞動關係變革,高科技產業、平臺就業、靈活就業成為越來越多青年的就業選擇,但相關理論解釋並不明確,新職業中很多問題需要破解,迫切需要綜合利用人力資源管理、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方面理論知識和研究工具。為解決好青年人職業發展、社會融入、勞動保障方面的現實問題提供研究支撐。
由於有別於傳統行業,需要專門制訂和完善我國新職業單位用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力度,創建新業態從業者的行業工會,維護勞動者權利。
報告還提出,應全面完善新職業青年的職業培訓,改變當前新職業青年缺少職業發展規劃,改變其對新職業的觀望情緒。並加強新職業就業創業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把有限的資源放在關鍵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