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初中英語教學已十九年了,始終被一件事所困擾,那就是:我們的學生考試分數並不低,為什麼與人交際時常常會啞口無言?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曾做過許多嘗試,但效果都不佳。此次帶著這種困惑,我來到了英國的達賴姆大學,所幸的是在教學法課程中受益匪淺,其中三「P」教學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所謂三「P」即:Presentation(介紹 、陳述),Practice(實踐、練習)和Production(成果、上演)。
Presentation是指由教師或優秀學生提供語言材料,示範語言訓練的方法, 使學生對語言材料有個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的語言實踐打下基礎,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Practice是指全體學生積極投入到語言實踐中,通過大量的訓練,充分感悟語言的環境,準確地表達意思。
Production是指學生通過訓練後,將語言材料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靈活運用於交際中。三「P」教學法看似簡單,但要用得巧用得妙卻大有文章可做。特舉例如下:
例1:
語言材料:介詞:on, in, over, above, under, below, in front of, behind, between, in the middle of, on the left(right)
做法:
1.教師首先用簡筆畫簡單明了地勾出各個位置應用的介詞。
2.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對,每位學生手中拿著一幅廚房的圖畫,圖下畫著各種餐具和食品,並寫著相應的文字。A組學生手中的畫是已將餐具和食物畫入廚房中的,而B組學生的物品則未到位,AB兩位同學背對背,由A告訴B物品擱在何處,B通過聽、問、重複將物品畫在相應的位置。可用到的詞彙有:teapot, glasses, cups, loaf, breadknife, coffee, tea, plate, saucepan, washing powder, vase of flowers, candle, bucket, plant, bottles, brush.
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走在學生當中,隨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如:wall cupboard, ground cupboard, on the first(top) shelf, against
3. 再次將學生重新組合成對,由學生A口述自家的廚房,B將A的廚房畫出來。通過聯繫生活,學生提出了砧板,刀架,水龍頭,抽油煙機和消毒碗櫃等等如何表達,老師馬上給予解決,學生擴大了詞彙量。
例2:
語言材料:Asking the way.(問路)
做法:
1.教師畫一幅含幾條主幹線的地圖,由學生自己說出地名,填滿地圖:如:café shop, post office, bus-stop, school, hospital, monument, art gallery, museum, gym, railway-station, travelloge, tennis court, laundry, baker, cinema, Mcdonald's 等等,然後教師用語言陳述自己的行動路線,讓學生猜她現在的位置。
2.將學生分成若干對,AB兩位同學的地圖各有一半地名未填出,由A向B問路,B回答,A將地名填上。A的那半完成後,AB角色對換,直到把地圖填滿為止。訓練後教師解決如下問題:go across, cross, go past, pass, go through, until, opposite, diagonally opposite, next to, near.
3.學生邀請同學們去某個地方,介紹具體行走的路線。
以上兩個例子在運用三「P」教法中體現了一個「巧」字,歸納起來主要巧在下面幾點:
1.教師授課的時間大大減少,避免了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語法講解和簡單的句子跟讀上的現象,讓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說,自己體驗,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
2.以分組的形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對,讓每一位包括差生在內的學生都開口。目前許多教師還是實行上大課的形式,一個班50名左右的學生,一位學生每天頂多只能講兩分鐘的英語,如此小量的口頭練習,很難達到交際的目的。
3.學習目標明確,為了達到交流的目的,同學們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表達自己,不斷地創新,並享受著被人理解的喜樂,因而興趣濃厚。時時變換合作的夥伴,讓學生們總是有話可說,始終保持著高漲的熱情。
4.除了使用老師列出的詞彙外,同學們可以聯繫生活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提出相關的詞彙,帶著求知的欲望,努力擴大詞彙量。其實詞彙量小就是交際的一大障礙。
5.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真情實景中學到英語,提高交際的能力。
總之,巧用三「P」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很有幫助,在新課程改革中,英語課程教學很有必要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