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日前設立「學士後」、「碩士後」,為該校尚未就業的畢業生提供25個科研助理崗位。此舉引發各方討論,有人認為能緩解就業壓力,但也有人認為是「緩兵之計」,會讓未就業大學生「庫存」越來越多。
每月可拿工資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設立的科研助理崗位招本科生15名、研究生10名,全校相關專業學生可自願報名。導師將從中挑選部分專業基礎紮實、動手能力較強的畢業生擔當自己的科研助手。上崗學生一方面幫助導師做科研,另一方面在崗繼續學習。
科研助理可獲得相應的報酬,本科畢業生工資不低於1200元/月、研究生不低於2000元/月,其相關費用由聘任的教師從各自的科研經費中支出,並籤訂合同。合同一年一籤,一般不超過兩年。考上研究生或找到更好工作可依正常程序解除聘用合同。
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黃兆信表示,「學士後」、「碩士後」的提法是借用了「博士後」的概念,指學士、碩士畢業後幫助導師做科研,上班時間和學校其他工作人員一樣,只不過他們不是正式員工,而是臨聘人員。
學生冷熱不一
黃兆信表示,設立「學士後」、「碩士後」旨在解決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為學生考研、繼續深造提供平臺。對此,學生態度有冷有熱。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一位學生坦言,今年的就業壓力大,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不是很強,直接就業還有難度。學院科研團隊和企業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應聘「學士後」能積累經驗,為找工作打基礎。
溫州大學一位張姓學生則表示,在校園裡接觸面畢竟狹窄,出校園是遲早的事情。幾年後就業形勢難以預測,還不如早點走向社會,早點把握機遇。
國內已有先例
對於「學士後」、「碩士後」的設置,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志宏認為,這對緩解就業壓力、帶動學校學科建設起到一定的作用。高校在崗位設置上應儘量貼合學生專業,為學生以後就業打基礎。
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2009年將有61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需安排就業,加上歷年還沒有就業的畢業生,超過700萬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方濱興就曾建議我國應設置「學士後」、「碩士後」,把一部分未就業的學生聚集到科研開發工作中,形成工作上的緩衝區,而不是把他們直接推向社會。今年,南開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也設立了「學士後」、「碩士後」。
但也有人認為,學生就業不應搞什麼「緩兵之計」,留在學校只是暫時規避了當前的就業壓力。如果明年經濟形勢仍沒有好轉,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疊加起來,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改變人才培養的結構,增加高職生的數量,讓更多的學生得到一技之長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