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陸健通訊員孫麗)在學校深造的同時,還可以拿工資,不再為急於就業而發愁——近日,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應屆畢業生小盧,在校園網上看到學院招收「學士後」、「碩士後」科研人員的啟事後,馬上報了名。
據悉,溫大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設立的科研助理崗位共招收15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全校相關專業學生可自願報名。導師從中挑選部分專業基礎紮實、動手能力較強的畢業生擔當助手。上崗學生一方面幫助導師搞科研,另一方面在崗繼續學習。科研助理可獲得相應的報酬,本科畢業生每月工資不低於1200元、研究生不低於2000元,其相關費用由聘任教師從各自的科研經費中支出,並籤訂合同。合同一年一籤,一般不超過兩年。考上研究生或找到更好工作可依正常程序解除聘用合同。此舉一出,立即引起各方熱議。
記者了解到,該校推出「學士後」、「碩士後」舉措,是受一位學生經歷的啟發。2008屆本科畢業生小蔡去年考研沒考上,找工作也耽誤了,他的導師黃少銘教授知道後,特別安排他留在自己實驗室,一邊做實驗,一邊準備考研,並給他一定的生活補助。今年小蔡雖然上了一所重點高校的複試線,可他仍選擇留在溫大追隨黃教授搞科研。他覺得今年學校此舉很適合像他這類有就業緩衝需求的學生。
該院黨總支副書記黃兆信說「學士後」、「碩士後」的提法是借用了「博士後」的概念,指學士、碩士畢業後幫助導師搞科研,上班時間和學校其他工作人員一樣,只不過他們不是正式員工,而是臨聘人員。
他們可以通過「學士後」、「碩士後」科研崗的鍛鍊,依靠學院的師資和科研力量,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積累工作經驗,提升就業能力。
該學院有關負責人認為,設立「學士後」、「碩士後」旨在解決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為學生考研、繼續深造提供平臺。該學院一位學生坦言,今年的就業壓力大,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強,直接就業有難度。學院科研團隊和企業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應聘「學士後」能積累經驗,為找工作打基礎。
對於「學士後」、「碩士後」的設置,溫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志宏認為,能提供給這些畢業生一份工作,有基本的社會保障,有一定收入,同時可以獲得職業經驗,顯然可以幫助他們既渡過求職難關,又提高就業能力。這對緩解就業壓力、帶動學校學科建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高校在崗位設置上要應儘量貼近學生所學專業,為學生以後就業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