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拱手、叉手萬福……拜夫子,大成精舍還原國學風

2020-09-16 宏立城集團

&34;近日,來自貴陽市雲巖區春光學校21名師生和百餘名漢服愛好者在孔學堂大成精舍舉行了隆重的&34;的活動。

謝師禮當日,細雨朦朧。21名師生和百餘名漢服愛好者身著不同形制華服,齊聚大成精舍。古曲聲響起,師生與漢服愛好者們淨手焚香,手做平揖,端在胸前,頷首慢步入場,站立在孔子像面前,祭拜大成至聖先師。前排五位男子左手在外右手在內,雙手持香舉與額頭,微微前彎三拜將香插入爐內,所有人做時揖禮、頌祭文。

祭師大典結束後,春光學校17名學子進行謝師禮,向他們的4位老師行天揖禮,感謝恩師傳道受業、解惑於心。&34;,春光學校初二學生範枼說。

市民劉紫慧女士帶女兒參加了這場隆重的謝師禮,&34;儀式結束後,劉紫慧還帶著孩子在大成精舍傳統文化體驗區體驗了古箏、棋藝、畫扇等傳統文化。


推崇孔學、弘揚國學、傳承德學是大成精舍酒店的理念。酒店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此次謝師禮活動,讓師生們和漢服愛好者進一步體會尊師重教的內涵,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賀俊怡 文/圖)

相關焦點

  • 長知識丨「拜」和「揖」不是一回事
    《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這說明揖和拜是有明顯區別的,拜比揖的禮節重,拜要下跪,而揖不必下跪,最常見的揖禮就是孔子畫像中的姿勢。古人的拜是非常講究的,我們現在通常說的「三叩九拜」中的「九拜」,就是古人九種拜的禮節。這九種拜分別是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 「作揖」禮是否值得推廣?
    後來,人們把這個動作叫「作揖」,一直延續至今。故事雖然有演繹成分,但是民眾觀念中「作揖」禮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卻也可見一斑。 歷史上,「揖禮」約起源於先秦。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作揖形式有「拱揖」、「高揖」、「長揖」、「三揖」等。「拱揖」即拱手作揖。南宋文字學家戴侗在其作品《六書故》中釋「揖」為「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
  • 大成精舍:百人漢服拜師禮在貴陽圓滿舉行
    江山如畫,匠者為師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也金秋九月,丹桂飄香9月12日農曆七月廿五貴陽市雲巖區春光學校21名師生百餘名漢服同袍齊聚大成精舍投壺多方報導精舍拜師禮圓滿舉行獲多方媒體關注報導傳播傳統文化精舍一直在行動
  • 古代正確作揖是這應,不少女人都做錯了,因為女人和男人手勢相反
    如今使用作揖禮的人不多了,人們只能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作揖。但是,隨著一些可以通過握手傳播的病菌越來越猖獗和肆虐,作揖禮這種零接觸的打招呼方式,就顯得非常衛生了。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作揖禮的正確行禮姿勢,其中女人出錯尤多,這是因為女人作揖和男人作揖手勢是相反的。
  • 閒話「作揖」
    (《醉茶志怪·鼠怪》)一般說來,作揖時雙手抱拳是有規定的,即右手握成拳頭,左手五指伸開成手掌狀,包住或者蓋住右手,這樣的作揖手勢才是「吉拜」。相反的話,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這種作揖方式一般只用於弔喪之中。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的關鍵原因之一。尤其是《周禮》誕生之後,不僅規定了君王和大臣的行為準備,而且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也都以能夠符合「周禮」的要求而自喜。這說明當古代社會,向文明時代發展的時候,人們除了會比較關注衣食住行之外,其實最注重的還是禮儀和禮節。
  • 貴州馳援湖北醫療隊入住花溪大成精舍酒店
    其中,第五批馳援湖北醫療隊的109名醫務人員入住貴陽市花溪區大成精舍酒店,他們將在這裡進行14天的統一隔離、休整。 當初,臨危受命,他們帶著使命「出徵武漢」。如今,春暖花開,他們凱旋歸來! 為做好貴州馳援湖北醫療隊的服務保障工作,花溪區成立了花溪區馳援湖北醫療隊返黔休整服務保障工作組,主要統籌調度花溪區大成精舍酒店服務保障各項工作。
  • 專訪|楊朝明委員:拱手作揖禮可在中小學推行,領導應帶頭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話題專訪了楊朝明。他說,中華民族以禮立本,歷來有「衣冠上國,禮義之邦」的美譽。作揖禮能夠承載中華人文精神,本身是一種恰當、得體、莊重而又分寸的禮儀。
  • 四副對聯教你握手、拱手、抱拳和揖禮,不再左手右手傻傻不清楚!
    若初次見面,對方一出手,就是拱手禮、抱拳禮,甚至是揖禮,天真如你,又能否見招拆招、你來我往?如果你也是左手右手傻傻分不清楚,請務必要往下一探究竟!首先是拱手禮,古人以左為敬,所以行拱手禮時,男子右手虛握在後,左手包裹在前。女子則相反,右手在前,左手在後,但不握拳,只壓手。以「男左女右」來記憶,最佳。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國學知識: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見禮儀
    "拱手"的姿勢為何與帶手枷的奴隸相似  拱手是古人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種交往禮節,也叫捧手。這種禮節在現在見面或答謝時還經常用到。施禮者兩手合抱於胸前,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但是如遇兇喪,則應該反過來。  拱手禮在周朝時已經很普遍了。
  • 大年初一|迎新春,拜大年!
    拜大年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裡,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然後依次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同輩親友也會互相登門拜年,施禮道賀。
  • 古建:不滅的人字大叉手|中篇
    石室山面可見平梁之上立有人字叉手,叉手上部結點位置被鑿空,應該是為了安裝石質脊槫。叉手間可見蜀柱,蜀柱頂部應為某種裝飾,可能是懸魚。該石板內側同樣刻出叉手與蜀柱,但叉手未做任何修飾。寧懋石室鑿刻於北魏時期,下距現存最早的蜀柱實物(山西龍門寺西配殿平梁之上的蜀柱)還有400年時間。可見,五代時才出現「蜀柱」這一構件的論斷並不準確。
  • 傳統「作揖禮」中的文明新風尚
    「作揖禮」在衢州火了。學生複課後,以作揖禮代替握手、擁抱。拱手、彎腰、行禮,有模有樣,有禮有「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