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強化了人們的自我防護意識,增強了人際互動的距離意識。人們見面時,不再選擇握手,而是以其他形式相互致意。「作揖」這一古代社會交往中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成為如今人們見面時打招呼的一個選擇。
許慎《說文解字》中,對「揖」的解釋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也就是說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即「揖禮」表達人際交往中一種謙遜的態度。
關於「作揖」的起源,民間流傳著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很古以前,猿猴們過著群居生活,分布在各個山林裡。猴群與猴群之間,有時為了爭奪果實,就互相毆鬥,打贏的一方就到輸的一方樹上摘果子。摘得多了、好了便罷,摘得不好或少就又打。一打,那些敗的猴子就雙手合在一起,向對方施禮。這樣一來,勝了的猴子,感到這是敗了的猴子在請求他高抬貴手,也就不打了。
從此,猴群與猴群之間,或猴與猴之間,見面就做這個動作。一是表示問候,二是表示他們之間無冤無仇。後來,人們把這個動作叫「作揖」,一直延續至今。故事雖然有演繹成分,但是民眾觀念中「作揖」禮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卻也可見一斑。
歷史上,「揖禮」約起源於先秦。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作揖形式有「拱揖」、「高揖」、「長揖」、「三揖」等。「拱揖」即拱手作揖。南宋文字學家戴侗在其作品《六書故》中釋「揖」為「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
清代學者閻若璩在對《論語·述而》的注釋中也提到:「古之揖,今之拱手。」其實,拱手與作揖原本是兩種不一樣的禮節,拱手僅僅是拱手抱拳而已,而作揖一定要加上身體的彎曲動作。
宋代學者王虛在《訓蒙法》中寫道:「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明末來華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也描述過其所見的「作揖」禮:「在正式拜訪時或常常是朋友們在街上相遇時,他們也如上述那樣把手縮在袖子裡,彎著腰低下頭來。在幾個人相聚在一起時,他們大家也同時進行這種日常的致意。這個習慣叫作作揖。」
在《事林廣記》中,引用了王虛中《訓蒙法》,稱為「袛揖」
通常的「作揖」就是抱拳拱手,抱拳是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鬆緊適度;拱手是將抱拳在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一般施於平輩之間。「左手抱右手」的作揖方式稱為「吉拜」,《論語·微子》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反之則為「兇拜」。
作揖的使用場合很多,宴會上主賓之間的落座、敬酒;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常行作揖禮;身份低者向身份高者行較重的禮,身份高者還禮也行作揖禮。
1981年考古學家發現了西漢楚王劉注的陵墓,裡面有一幅載有作揖的壁畫,十分罕見、奇特。畫中,一個身穿朝服,頭戴官帽的男子在拱手作揖,而且是正對著劉注棺木的方向,看上去十分驚悚。類似的壁畫,在其他古墓中並沒有存在。
有學者猜測,這是被人後來刻上的,也有人猜測這種對棺木作揖的圖案,很像一種古時候被祭祀的人在謝罪的模樣,是墓主人生前得罪了什麼人,死後仇家進入墓中,刻上了這幅畫,讓他永遠彎著腰謝罪。
也有學者猜測,這個神秘男子可能以前得罪過墓主人,因此最後才被畫在了牆壁之上給劉注的棺槨賠罪。不過根據劉注墓保存完好,並無被盜痕跡來看,最後一種猜測可能性較大,應該是墓主人生前刻意令人為之。
宋代《京本通俗小說》卷十五中有《錯斬崔寧》一篇,其中記載了當時男女相見各行其禮的情節:「那後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獨行無伴,卻是往那裡去的?』小娘子還了萬福道:『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權歇在此。』」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還了萬福」。
曹雪芹《紅樓夢》中寶玉初見林黛玉,也是行作揖禮。「寶玉早已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賈寶玉的生日,平兒為其祝壽:平兒便福下去,寶玉作揖不迭。平兒便跪下去,寶玉也忙還跪下,襲人連忙攙起來。又下了福,寶玉又還了一揖。由此可見,「作揖」在古代是一種基本的禮儀。
古代書畫中也不乏古人作揖的場景。元代錢選的《扶醉圖》中,陶淵明倚坐於竹榻之上,醉眼朦朧。右側的客人則起身正冠、雙手作揖、面容恭謹。白衣老僕最懂主人的品性,鞠躬欲引導客人離去然後收撿地上歪七豎八的酒罈。
元 錢選《扶醉圖》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柴門送客圖》是明代周臣存世代表作之一。此圖取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南鄰》詩意創作而成:錦裡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不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秋水繞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松風雲水之下,主、客正於柴門外作揖而別,溪灣中一小船正要起行,尾隨客人的童子肩挑琴書行李隨行,柴門茅屋中的女主人正親自收拾客人離去後凌亂的生活用具,非常形象地點出了畫家所要表達的隱逸旨趣。
明 周臣《柴門送客圖 》南京博物院藏
近日,社會上是否流行「作揖」也引起了熱議。衢州衢江區已有117所學校推廣行作揖禮。據介紹,學校推作揖禮,是為了防控疫情,倡導大家保持距離。對此,網絡上卻出現了不同的語言,有網友評價「弘揚傳統文化」;有網友卻說是在「作秀」。
我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而近些年的文化不自信,導致我們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得不到有效宣傳,就如衣服上印漢字,覺著「土」,這種現象是「母語羞澀」,漸漸興起的漢服、國風和戲腔在青少間卻越來越火,這的確也是一種好的現象。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遍及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形成了磕頭、作揖、鞠躬等禮儀形式,如鞠躬等形式甚至在東亞文化圈內得到了推廣,對日韓等國的禮儀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禮儀形式雖然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別的國家可以以合十禮、碰肘禮代替擁抱、握手,國人用「作揖」代替握手,又有何不可呢?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