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禮是否值得推廣?

2020-12-18 騰訊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強化了人們的自我防護意識,增強了人際互動的距離意識。人們見面時,不再選擇握手,而是以其他形式相互致意。「作揖」這一古代社會交往中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成為如今人們見面時打招呼的一個選擇。

許慎《說文解字》中,對「揖」的解釋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也就是說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即「揖禮」表達人際交往中一種謙遜的態度。

關於「作揖」的起源,民間流傳著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很古以前,猿猴們過著群居生活,分布在各個山林裡。猴群與猴群之間,有時為了爭奪果實,就互相毆鬥,打贏的一方就到輸的一方樹上摘果子。摘得多了、好了便罷,摘得不好或少就又打。一打,那些敗的猴子就雙手合在一起,向對方施禮。這樣一來,勝了的猴子,感到這是敗了的猴子在請求他高抬貴手,也就不打了。

從此,猴群與猴群之間,或猴與猴之間,見面就做這個動作。一是表示問候,二是表示他們之間無冤無仇。後來,人們把這個動作叫「作揖」,一直延續至今。故事雖然有演繹成分,但是民眾觀念中「作揖」禮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卻也可見一斑。

歷史上,「揖禮」約起源於先秦。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作揖形式有「拱揖」、「高揖」、「長揖」、「三揖」等。「拱揖」即拱手作揖。南宋文字學家戴侗在其作品《六書故》中釋「揖」為「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

清代學者閻若璩在對《論語·述而》的注釋中也提到:「古之揖,今之拱手。」其實,拱手與作揖原本是兩種不一樣的禮節,拱手僅僅是拱手抱拳而已,而作揖一定要加上身體的彎曲動作。

宋代學者王虛在《訓蒙法》中寫道:「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明末來華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也描述過其所見的「作揖」禮:「在正式拜訪時或常常是朋友們在街上相遇時,他們也如上述那樣把手縮在袖子裡,彎著腰低下頭來。在幾個人相聚在一起時,他們大家也同時進行這種日常的致意。這個習慣叫作作揖。」

在《事林廣記》中,引用了王虛中《訓蒙法》,稱為「袛揖」

通常的「作揖」就是抱拳拱手,抱拳是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鬆緊適度;拱手是將抱拳在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一般施於平輩之間。「左手抱右手」的作揖方式稱為「吉拜」,《論語·微子》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反之則為「兇拜」。

作揖的使用場合很多,宴會上主賓之間的落座、敬酒;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常行作揖禮;身份低者向身份高者行較重的禮,身份高者還禮也行作揖禮。

1981年考古學家發現了西漢楚王劉注的陵墓,裡面有一幅載有作揖的壁畫,十分罕見、奇特。畫中,一個身穿朝服,頭戴官帽的男子在拱手作揖,而且是正對著劉注棺木的方向,看上去十分驚悚。類似的壁畫,在其他古墓中並沒有存在。

有學者猜測,這是被人後來刻上的,也有人猜測這種對棺木作揖的圖案,很像一種古時候被祭祀的人在謝罪的模樣,是墓主人生前得罪了什麼人,死後仇家進入墓中,刻上了這幅畫,讓他永遠彎著腰謝罪。

也有學者猜測,這個神秘男子可能以前得罪過墓主人,因此最後才被畫在了牆壁之上給劉注的棺槨賠罪。不過根據劉注墓保存完好,並無被盜痕跡來看,最後一種猜測可能性較大,應該是墓主人生前刻意令人為之。

宋代《京本通俗小說》卷十五中有《錯斬崔寧》一篇,其中記載了當時男女相見各行其禮的情節:「那後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獨行無伴,卻是往那裡去的?』小娘子還了萬福道:『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權歇在此。』」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還了萬福」。

曹雪芹《紅樓夢》中寶玉初見林黛玉,也是行作揖禮。「寶玉早已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賈寶玉的生日,平兒為其祝壽:平兒便福下去,寶玉作揖不迭。平兒便跪下去,寶玉也忙還跪下,襲人連忙攙起來。又下了福,寶玉又還了一揖。由此可見,「作揖」在古代是一種基本的禮儀。

古代書畫中也不乏古人作揖的場景。元代錢選的《扶醉圖》中,陶淵明倚坐於竹榻之上,醉眼朦朧。右側的客人則起身正冠、雙手作揖、面容恭謹。白衣老僕最懂主人的品性,鞠躬欲引導客人離去然後收撿地上歪七豎八的酒罈。

元 錢選《扶醉圖》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柴門送客圖》是明代周臣存世代表作之一。此圖取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南鄰》詩意創作而成:錦裡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不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秋水繞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松風雲水之下,主、客正於柴門外作揖而別,溪灣中一小船正要起行,尾隨客人的童子肩挑琴書行李隨行,柴門茅屋中的女主人正親自收拾客人離去後凌亂的生活用具,非常形象地點出了畫家所要表達的隱逸旨趣。

明 周臣《柴門送客圖 》南京博物院藏

近日,社會上是否流行「作揖」也引起了熱議。衢州衢江區已有117所學校推廣行作揖禮。據介紹,學校推作揖禮,是為了防控疫情,倡導大家保持距離。對此,網絡上卻出現了不同的語言,有網友評價「弘揚傳統文化」;有網友卻說是在「作秀」。

我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而近些年的文化不自信,導致我們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得不到有效宣傳,就如衣服上印漢字,覺著「土」,這種現象是「母語羞澀」,漸漸興起的漢服、國風和戲腔在青少間卻越來越火,這的確也是一種好的現象。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遍及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形成了磕頭、作揖、鞠躬等禮儀形式,如鞠躬等形式甚至在東亞文化圈內得到了推廣,對日韓等國的禮儀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禮儀形式雖然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別的國家可以以合十禮、碰肘禮代替擁抱、握手,國人用「作揖」代替握手,又有何不可呢?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傳統「作揖禮」中的文明新風尚
    將「作揖禮教學視頻」「日常作揖禮教學指南」等視頻、微信內容發送給師生、家長。衢州市五個地市(區)全體教師籤署承諾書,率先垂範、自覺踐行,號召全體師生及家長做「行作揖禮、使用公筷、痰吐文明」的推動者、先行者、踐行者、樂行者。
  • 要不要「行作揖禮」?還是讓學生「平身」吧
    4月21日,浙江衢州市教育局發布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禮、使用公筷、談吐文明」納入中小學生文明規範。老師稱,此舉是「疫情下順勢繼承傳統文化」。這條新聞專門配發了一張圖片。一位小學生面對老師,正畢恭畢敬地「行作揖禮」,無論是手勢還是弓腰尺度,都十分接近古時場景。要不是穿了一件現代衣裳,我們不是認為是在演電視劇,就會認為自己穿越了。倡導「行作揖禮」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兒。眼下正是疫情防控期間,不鼓勵握手方式了,「行作揖禮」似乎可以取而代之。握手的方式存在安全隱患,而「行作揖禮」沒有肢體接觸,自然就安全了。
  • 教育部:「聚餐用公筷」「見面作揖禮」進校園等建議切合時宜
    12月2日,教育部官網公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591號建議的答覆》 ,稱「關於全面推行『聚餐用公筷』『見面作揖禮』『不隨地吐痰』的建議」收悉,「你們關於『將三項舉措納為校園文化教育、家庭禮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黨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等建議,切合時宜,對中小學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具有借鑑意義
  • 浙江衢州782所學校復學踐行作揖禮 校內設置「社交一米線」
    「許久未見,這廂有禮。」近日,浙江衢州市迎來復學複課,師生見面不握手、不擁抱,改行作揖禮,引發網絡熱議。4月23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衢州市教育局獲悉,衢州被譽為「南孔聖地」,踐行作揖禮是對傳統禮儀的繼承,有利於形成文明新風尚。同時,作揖禮還能保持安全距離、科學防控疫情。據介紹,衢州全市共有782所學校踐行作揖禮。
  • 閒話「作揖」
    (《醉茶志怪·鼠怪》)一般說來,作揖時雙手抱拳是有規定的,即右手握成拳頭,左手五指伸開成手掌狀,包住或者蓋住右手,這樣的作揖手勢才是「吉拜」。相反的話,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這種作揖方式一般只用於弔喪之中。
  • 校園推廣拱手禮 想說愛你不容易
    大會發言時,臺上臺下,彎腰拱手,禮畢坐下;小組討論時,團團坐定,見面告別,起立作揖。場面很是別致。而且,有報,衢州衢江區教育局,向117所學校推廣作揖禮,有校長在復學第一天,向高三學生及教師行了作揖禮。倡導大家在交往中不擁抱、不握手,改行作揖禮。再報,衢州江山市教育局早從2月1日起,就開始向師生倡議行作揖禮。 封塵已久的拱手作揖禮,「死灰復燃」,大行其道,一時間,輿論譁然。
  • 衢州市教育局發文,全體中小學師生行「作揖禮」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衢州市教育局發文,全體中小學師生行「作揖禮
  • 怎麼行作揖禮?如何正確處理吐痰?公筷公勺使用規範?……這場會上全...
    什麼場合下需要行作揖禮?   如何正確處理吐痰?   公筷公勺有哪些使用規範?   培訓會邀請市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黃雲和市委黨校教授李小園兩位專家,分別圍繞「公筷公勺」使用禮儀、「行作揖禮」和「不隨地吐痰」相關標準等三方面文明行為現場授課教學。
  • 大新縣將開筆禮列入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系列活動之一
    推廣工作布置會全縣小學開學伊始,結合開筆禮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推普宣傳活動。開筆禮學習啟蒙儀式的開展,讓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感受到尊師習禮是一生中重要的學習事情。桃城第一小學開筆禮同日,大新縣桃城第二小學也以「開啟智慧之門,播撒成長夢想」為主題,隆重開展開筆禮活動,深入推進校園推廣普通話活動。
  • 國學知識: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見禮儀
    "作揖"有哪些講究  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見禮儀。作揖時,兩手抱拳於前,輕微晃動,身體略彎,以此向人表示問候、致謝、邀請或討教等意思。行禮時,還常伴以敬辭或謙辭,並因對象的不同而有土揖、時揖、天揖、長揖和高揖的種種區別。  土揖是對沒有姻親關係的異姓所行的揖禮。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作揖」與「跪拜」禮儀的起源與發展1.禮儀之邦影響之下的禮節形成擁有將近5000年文明史的中華古國,從古至今都遵循著「以禮治國」的大國風範。也正是在這種「禮儀」思想的影響之下,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人們,按照「周禮」與「禮記」的禮儀標準,開始形成一些與禮儀有關的動作,這其實就是「作揖禮」與「跪拜禮」的起源。2.古人見面禮儀之「作揖」「作揖」是一個動作也是一種禮節的外化表現。
  • 古代正確作揖是這應,不少女人都做錯了,因為女人和男人手勢相反
    如今使用作揖禮的人不多了,人們只能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作揖。但是,隨著一些可以通過握手傳播的病菌越來越猖獗和肆虐,作揖禮這種零接觸的打招呼方式,就顯得非常衛生了。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作揖禮的正確行禮姿勢,其中女人出錯尤多,這是因為女人作揖和男人作揖手勢是相反的。
  • 正確春節的作揖手勢及拜年討紅包、討壓歲錢祝福語、吉祥話
    作揖,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過年期間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討紅包、討壓歲錢的時候作揖行禮收穫一定不小。哈哈!傳統的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
  • 萬達初中學子向老師「作揖」致謝「引爆」開學典禮
    恰逢教師節來臨,莘莘學子用傳統「作揖」禮向老師致謝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開學典禮現場 鄭江 攝「重文 尚禮 健康 智慧」作為萬達初中的校訓精神鄭江 攝中華民族自古是禮儀之邦,以禮治國、立德樹人是歷史的傳承,也是時代的選擇。在解讀《尚禮》這個關鍵詞時,張晉現場演示的中華傳統見面禮及現代禮儀讓同學們受益頗多,贏得大家陣陣掌聲。現學現賣!恰逢教師節來臨,張晉現場教莘莘學子向老師「作揖」致謝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
  • 有禮有節 浦江讓「拱手禮」成為校園新風尚
    最近,浦江縣各中小學校師生間的問候方式發生了大變化:作揖行禮互致問候,「拱手禮」走進了課堂,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11月19日,浦江縣花橋中小、前吳福和希望小學、平安中小等學校的綠蔭操場上,老師正在教學生行禮作揖的手勢。這是學校開展「普及推廣拱手禮傳承傳統禮儀」活動。臺下同學們聽得仔細,學得認真。
  • 穿著漢服來作揖!水果湖二小學生集體學傳統禮儀
    負責教授禮儀的老師告訴學生們,作揖的時候男左手在前,女右手在前。作揖根據不同場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內左手包於外上稱為「吉拜」,常用於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兇拜」,一般用於弔喪。一名學生家長還在一旁認真地做筆記。老師講解完,學生們圍成一個圈。
  • 衢州有禮 快樂小鹿 南孔爺爺 衢州正式發布「南孔聖地、衢州有禮...
    「南孔聖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是衢州全市域總的城市品牌,「衢州有禮」是其中的核心品牌。通過這個品牌,衢州將構建起城市品牌打造全市「一盤棋」的格局,全面形成「衢州有禮」VI系統。今後,各縣(市、區)在推廣各自城市品牌形象時,須前置「衢州有禮」品牌,實行「聯合推薦、捆綁營銷」。
  • 道教小知識:道教的作揖手勢稱為「拱手禮」,我們不「合十」!
    但是,每天,都會有可愛的遊客朋友們在大殿前拜祖師爺的時候做「合十禮」。今天,小道就來跟小夥伴們聊一聊,我們道教的作揖手勢,以及再說一次,福主,我們不「合十」!許多第一次去道觀的小夥伴,基本上都是做雙手合十禮。
  • 「不學禮,無以立」 學「古」禮,新氣象
    近日,某地召開的地方兩會,帶起一輪「有禮作揖」新風尚。古有孔子提倡「克己復禮」,如今,在這個孔子故裡,有禮作揖這個「舊」詞,在疫情之下,煥發出新的氣象。疫情好轉之下,復工復產復學循序漸進,因防控疫情的需要,人們之間的距離拉大,而「作揖禮」的重現,在無聲地拉進人們之間距離,在這生機盎然的春季,帶來禮之新風。中華上下五千年,「禮」之一字貫穿始終。
  • 當下推廣「拱手作揖禮」未必應時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日前,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楊朝明。楊朝明建議,大中小學各級院校,發揮傳承的正確引導作用。廣大教師、家長發揮言傳身教、以身示範,納入學生習慣養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