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作揖」

2020-12-12 天眼新聞

「作揖」是古代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至今仍在沿用。《說文解字》釋「揖」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揖」的意思也就是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也就是說,「揖禮」表達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比較謙遜的態度,因而也有「揖讓」的說法:「揖讓雍容,猶勝於世之強霸。」(《醉茶志怪·鼠怪》)一般說來,作揖時雙手抱拳是有規定的,即右手握成拳頭,左手五指伸開成手掌狀,包住或者蓋住右手,這樣的作揖手勢才是「吉拜」。相反的話,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這種作揖方式一般只用於弔喪之中。這種區別的源起也是一種誠意的表示,因為大多數人右手為主手,在攻擊他人的時候主要使用右手,作揖時左手在外,而將用於攻擊的右手蓋在裡面,這與握手時通常使用右手的道理一樣,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與真誠的傳達。

從歷史上看,作為禮儀形式的「揖禮」大約起源於先秦。《周禮》中記載了有關「揖禮」的幾種形式:「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周禮·夏官·司士》)「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周禮·秋官·司儀》)漢代大儒鄭玄對其作注時比較詳細地描述了作揖的這幾種形式:特揖即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即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即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這三者主要是相對較大的使用範圍介紹作揖的形式。土揖是推手前伸而稍向下,主要用於無親戚關係的眾姓;時揖是推手向前平伸,主要用於有姻親關係的外姓;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主要用於同族同姓。這三者主要是從比較細節的動作介紹作揖的形式。

除《周禮》的記載之外,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作揖形式還有「拱揖」「高揖」「長揖」「三揖」等。

「拱揖」,即拱手作揖,由於兩者都有手部的動作,因而經常被連在一起使用。其實,拱手與作揖原本是兩種不一樣的禮節,拱手僅僅是拱手抱拳而已,而作揖一定要加上身體的彎曲動作。宋代學者王虛在其兒童教育書籍《訓蒙法》中即寫道:「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

「高揖」主要是就行禮時舉手的高度而言,雙手抱拳後高舉過頭而作揖。「長揖」則是就行禮的時間而言,時間越長也就表明態度越發的尊重和謙卑。「三揖」是就行禮的次數而言,一般三次較為普遍,但是次數越多越顯得謙卑。

「作揖禮」作為一種比較日常的禮節行為,還經常用於表示感謝,比如俗語常說的「隔河作揖,承情不過」。對於此,民間也有一個關於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傳說。

靳於中綽號靳尚書,尉氏縣老人,曾在山西做官。一天,靳尚書在書房閱案卷,有人來報說捉住一個流賊。靳尚書當即升堂,只見堂柱上綁著一個威武雄壯的年輕人,從身材、相貌、年紀上看似是懸賞捉拿的義軍首領李自成。但那人一口咬定他是大王莊人,叫王小三,祖輩種田為生,沒幹過壞事。靳尚書有心支援義軍,經過一番調查與審問,便將自稱王小三的李自成無罪釋放。後來,攻佔北京城的李闖王報恩心切,備好禮品,帶人直奔密縣找靳於中,但是在離靳於中居住的靳寨一河之隔的地方上碰到前去送信的人返回。信使呈上靳於中的回信,闖王下馬拆開看信,上面寫道:「吾本明舊臣,為避兵亂,隱居山中,將軍親臨,多有不便,請三思。以我之見,不來為好,來日方長,後會有期。」李自成看罷,心中十分難過,沉思了一會兒,便面向大河彼岸的恩公府第,躬身施禮相拜,以表感謝救命之恩,然後驅馬而回。從此,「隔河作揖,承情不過」這一成語問世,以表達人們的無盡感激之情。

此外,作揖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禮節行為,還常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表達尊敬、歉意和祝賀。

從文化傳統的角度講,「作揖禮」已有數千年歷史,其中包含了人們的觀念與認識;而從現代文明的角度講,「作揖禮」也有其傳承的必要性和功能性。當代作家韓少功曾比較詳細地歸納了作揖的好處:一是衛生,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二是省時,一拱手頃刻之間可以一當十乃至當百;三是優美,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伸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四是自主,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麼時候出手就什麼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約。由此看來,「作揖禮」也不是沒有繼續施行的意義。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面對西方文化,「揖讓而升」也許可以展現大國的胸懷與氣度,但千萬不要偏激,完全漠視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價值,被後世子孫冠以「開門揖盜」的罵名。

鄭豔 來源 太原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作揖」禮是否值得推廣?
    後來,人們把這個動作叫「作揖」,一直延續至今。故事雖然有演繹成分,但是民眾觀念中「作揖」禮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卻也可見一斑。 歷史上,「揖禮」約起源於先秦。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作揖形式有「拱揖」、「高揖」、「長揖」、「三揖」等。「拱揖」即拱手作揖。南宋文字學家戴侗在其作品《六書故》中釋「揖」為「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
  • 傳統「作揖禮」中的文明新風尚
    將「作揖禮教學視頻」「日常作揖禮教學指南」等視頻、微信內容發送給師生、家長。衢州市五個地市(區)全體教師籤署承諾書,率先垂範、自覺踐行,號召全體師生及家長做「行作揖禮、使用公筷、痰吐文明」的推動者、先行者、踐行者、樂行者。
  • 要不要「行作揖禮」?還是讓學生「平身」吧
    一位小學生面對老師,正畢恭畢敬地「行作揖禮」,無論是手勢還是弓腰尺度,都十分接近古時場景。要不是穿了一件現代衣裳,我們不是認為是在演電視劇,就會認為自己穿越了。倡導「行作揖禮」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兒。眼下正是疫情防控期間,不鼓勵握手方式了,「行作揖禮」似乎可以取而代之。握手的方式存在安全隱患,而「行作揖禮」沒有肢體接觸,自然就安全了。
  • 國學知識: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見禮儀
    "作揖"有哪些講究  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見禮儀。作揖時,兩手抱拳於前,輕微晃動,身體略彎,以此向人表示問候、致謝、邀請或討教等意思。行禮時,還常伴以敬辭或謙辭,並因對象的不同而有土揖、時揖、天揖、長揖和高揖的種種區別。  土揖是對沒有姻親關係的異姓所行的揖禮。
  • 浙江衢州782所學校復學踐行作揖禮 校內設置「社交一米線」
    同時,作揖禮還能保持安全距離、科學防控疫情。據介紹,衢州全市共有782所學校踐行作揖禮。疫情過去後,作揖禮也將在衢州各個幼中小學和高校中繼續保留。目前,作揖禮已納入衢州市中小學生文明規範。除師生以外,衢州各縣(市、區)兩會近日開幕,與會人員也用作揖禮替代握手,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古代正確作揖是這應,不少女人都做錯了,因為女人和男人手勢相反
    如今使用作揖禮的人不多了,人們只能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作揖。但是,隨著一些可以通過握手傳播的病菌越來越猖獗和肆虐,作揖禮這種零接觸的打招呼方式,就顯得非常衛生了。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作揖禮的正確行禮姿勢,其中女人出錯尤多,這是因為女人作揖和男人作揖手勢是相反的。
  •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訓練狗狗作揖真的有那麼困難嗎?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大家開始流行讓狗狗進行作揖,看著狗狗做著恭喜發財的姿勢,實在是又萌又想笑,還能獲得許多好感呢!不過卻有許多鏟屎官來向獸醫小明抱怨自家的狗狗怎麼訓練都沒辦法作揖,哪裡像別人家的狗狗都會完美執行鏟屎官的指令,難道是自家的狗狗智商不夠嗎?
  • 穿著漢服來作揖!水果湖二小學生集體學傳統禮儀
    負責教授禮儀的老師告訴學生們,作揖的時候男左手在前,女右手在前。作揖根據不同場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內左手包於外上稱為「吉拜」,常用於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兇拜」,一般用於弔喪。一名學生家長還在一旁認真地做筆記。老師講解完,學生們圍成一個圈。
  • 峨眉山猴王竟給蔣介石作揖讓路,原因讓人啼笑皆非
    結果令人驚奇的一幕出現了:猴王突然雙爪合十,衝蔣介石做了一個很標準的作揖姿勢,然後呼嘯一聲,猴群跟隨他退回山裡。蔣介石受驚未定,隨行者逢迎獻媚:「委員長洪福齊天,遇難呈祥!您是真龍下凡,猴王看到您摘下帽子真的生氣了,嚇得趕緊賠禮逃離。」蔣介石雖然不太相信,但也很高興。畢竟這個解釋非常合理,並且找不到其他的理由。
  • 正確春節的作揖手勢及拜年討紅包、討壓歲錢祝福語、吉祥話
    作揖,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過年期間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討紅包、討壓歲錢的時候作揖行禮收穫一定不小。哈哈!傳統的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作揖」與「跪拜」禮儀的起源與發展1.禮儀之邦影響之下的禮節形成擁有將近5000年文明史的中華古國,從古至今都遵循著「以禮治國」的大國風範。也正是在這種「禮儀」思想的影響之下,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人們,按照「周禮」與「禮記」的禮儀標準,開始形成一些與禮儀有關的動作,這其實就是「作揖禮」與「跪拜禮」的起源。2.古人見面禮儀之「作揖」「作揖」是一個動作也是一種禮節的外化表現。
  • 教育部:「聚餐用公筷」「見面作揖禮」進校園等建議切合時宜
    12月2日,教育部官網公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591號建議的答覆》 ,稱「關於全面推行『聚餐用公筷』『見面作揖禮』『不隨地吐痰』的建議」收悉,「你們關於『將三項舉措納為校園文化教育、家庭禮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黨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等建議,切合時宜,對中小學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具有借鑑意義
  • 閒話,廢話,不得不說的話
    這可沒得說了,繼續精選陳糧,等發到斷糧之後……再接新糧U U  日期:2007/11/29    很多作文老師都會跟你講,寫作文不要充斥廢話跟閒話    但一個作者,無論是編劇或小說家    請勿忽視廢話、閒話。
  • Britain is a Nation of Gossips閒話國家
    Britain is a Nation of Gossips閒話國家 2003  英國一項調查顯示,英國是個閒話國家,幾乎90%的英國人都很喜歡和朋友、同事說閒話。  1004名英國成年人接受了這項調查。14%的人承認每天至少花兩個小時說閒話。工作是最受歡迎的閒談話題(20%),其次是當前事(18%),再次是人際關係(17%)。儘管媒體竭力報導名流,但接受採訪的人當中只有6%會花上許多時間說有錢人和名人的閒話。
  • 蘇美爾人和孔子作揖的方式一樣,無聲的手語,暗含文字表
    上圖1為古德阿雕像(Gudea),蘇美爾人作揖的雕像, 藏巴黎羅浮宮。上圖2為孔子作揖的畫像和蘇美爾人古德阿對比。這件蘇美爾人「古德阿」雕塑的手勢,在中國叫做「作揖」。用上古漢語解釋,這個蘇美爾人的手語手勢,叫做「益{搤}」。
  • 萬達初中學子向老師「作揖」致謝「引爆」開學典禮
    恰逢教師節來臨,莘莘學子用傳統「作揖」禮向老師致謝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恰逢教師節來臨,張晉現場教莘莘學子向老師「作揖」致謝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而後,羅振宇分享的「抗疫」故事,除了讓同學們在感動之餘懂得了多運動、勤洗手、多通風的重要性,更是用榜樣的力量向同學們弘揚了正能量,傳遞了真、善、美。
  • 衢州市教育局發文,全體中小學師生行「作揖禮」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衢州市教育局發文,全體中小學師生行「作揖禮
  • 怎麼行作揖禮?如何正確處理吐痰?公筷公勺使用規範?……這場會上全...
    什麼場合下需要行作揖禮?   如何正確處理吐痰?   公筷公勺有哪些使用規範?   培訓會邀請市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黃雲和市委黨校教授李小園兩位專家,分別圍繞「公筷公勺」使用禮儀、「行作揖禮」和「不隨地吐痰」相關標準等三方面文明行為現場授課教學。
  • 禮數可多了,男人見面相互左手抱右拳作揖
    作揖時要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抱右拳。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真誠、尊重,這不能錯了,要是右手抱左手是不吉利的。抱手後上下搖動,上過頭,下過膝,祝家中長輩吉祥平安,萬事如意,家中拜完走出院門,遇到街坊鄰居,都要相互作揖道賀,「過年好」聲不絕於耳,一派喜慶祥和。
  • 道教小知識:道教的作揖手勢稱為「拱手禮」,我們不「合十」!
    今天,小道就來跟小夥伴們聊一聊,我們道教的作揖手勢,以及再說一次,福主,我們不「合十」!其實,雙手合十禮是佛教拜佛時候的手勢,而我們道教拜神的時候,則是使用左手包右手的拱手禮又稱為「抱拳禮」或者是「作揖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