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是古代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至今仍在沿用。《說文解字》釋「揖」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揖」的意思也就是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也就是說,「揖禮」表達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比較謙遜的態度,因而也有「揖讓」的說法:「揖讓雍容,猶勝於世之強霸。」(《醉茶志怪·鼠怪》)一般說來,作揖時雙手抱拳是有規定的,即右手握成拳頭,左手五指伸開成手掌狀,包住或者蓋住右手,這樣的作揖手勢才是「吉拜」。相反的話,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這種作揖方式一般只用於弔喪之中。這種區別的源起也是一種誠意的表示,因為大多數人右手為主手,在攻擊他人的時候主要使用右手,作揖時左手在外,而將用於攻擊的右手蓋在裡面,這與握手時通常使用右手的道理一樣,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與真誠的傳達。
從歷史上看,作為禮儀形式的「揖禮」大約起源於先秦。《周禮》中記載了有關「揖禮」的幾種形式:「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周禮·夏官·司士》)「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周禮·秋官·司儀》)漢代大儒鄭玄對其作注時比較詳細地描述了作揖的這幾種形式:特揖即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即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即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這三者主要是相對較大的使用範圍介紹作揖的形式。土揖是推手前伸而稍向下,主要用於無親戚關係的眾姓;時揖是推手向前平伸,主要用於有姻親關係的外姓;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主要用於同族同姓。這三者主要是從比較細節的動作介紹作揖的形式。
除《周禮》的記載之外,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作揖形式還有「拱揖」「高揖」「長揖」「三揖」等。
「拱揖」,即拱手作揖,由於兩者都有手部的動作,因而經常被連在一起使用。其實,拱手與作揖原本是兩種不一樣的禮節,拱手僅僅是拱手抱拳而已,而作揖一定要加上身體的彎曲動作。宋代學者王虛在其兒童教育書籍《訓蒙法》中即寫道:「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
「高揖」主要是就行禮時舉手的高度而言,雙手抱拳後高舉過頭而作揖。「長揖」則是就行禮的時間而言,時間越長也就表明態度越發的尊重和謙卑。「三揖」是就行禮的次數而言,一般三次較為普遍,但是次數越多越顯得謙卑。
「作揖禮」作為一種比較日常的禮節行為,還經常用於表示感謝,比如俗語常說的「隔河作揖,承情不過」。對於此,民間也有一個關於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傳說。
靳於中綽號靳尚書,尉氏縣老人,曾在山西做官。一天,靳尚書在書房閱案卷,有人來報說捉住一個流賊。靳尚書當即升堂,只見堂柱上綁著一個威武雄壯的年輕人,從身材、相貌、年紀上看似是懸賞捉拿的義軍首領李自成。但那人一口咬定他是大王莊人,叫王小三,祖輩種田為生,沒幹過壞事。靳尚書有心支援義軍,經過一番調查與審問,便將自稱王小三的李自成無罪釋放。後來,攻佔北京城的李闖王報恩心切,備好禮品,帶人直奔密縣找靳於中,但是在離靳於中居住的靳寨一河之隔的地方上碰到前去送信的人返回。信使呈上靳於中的回信,闖王下馬拆開看信,上面寫道:「吾本明舊臣,為避兵亂,隱居山中,將軍親臨,多有不便,請三思。以我之見,不來為好,來日方長,後會有期。」李自成看罷,心中十分難過,沉思了一會兒,便面向大河彼岸的恩公府第,躬身施禮相拜,以表感謝救命之恩,然後驅馬而回。從此,「隔河作揖,承情不過」這一成語問世,以表達人們的無盡感激之情。
此外,作揖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禮節行為,還常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表達尊敬、歉意和祝賀。
從文化傳統的角度講,「作揖禮」已有數千年歷史,其中包含了人們的觀念與認識;而從現代文明的角度講,「作揖禮」也有其傳承的必要性和功能性。當代作家韓少功曾比較詳細地歸納了作揖的好處:一是衛生,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二是省時,一拱手頃刻之間可以一當十乃至當百;三是優美,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伸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四是自主,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麼時候出手就什麼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約。由此看來,「作揖禮」也不是沒有繼續施行的意義。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面對西方文化,「揖讓而升」也許可以展現大國的胸懷與氣度,但千萬不要偏激,完全漠視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價值,被後世子孫冠以「開門揖盜」的罵名。
鄭豔 來源 太原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