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浙江衢州市教育局發布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禮、使用公筷、談吐文明」納入中小學生文明規範。老師稱,此舉是「疫情下順勢繼承傳統文化」。
這條新聞專門配發了一張圖片。一位小學生面對老師,正畢恭畢敬地「行作揖禮」,無論是手勢還是弓腰尺度,都十分接近古時場景。要不是穿了一件現代衣裳,我們不是認為是在演電視劇,就會認為自己穿越了。
倡導「行作揖禮」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兒。眼下正是疫情防控期間,不鼓勵握手方式了,「行作揖禮」似乎可以取而代之。握手的方式存在安全隱患,而「行作揖禮」沒有肢體接觸,自然就安全了。這是一種比較衛生的方式。
問題在於,中小學生是不存在「握手表達」的情況。學生和學生之間沒有「握手表達」的習慣,學生和教師之間更沒有「握手表達」的情景,實際上「握手表達」是成人世界的方式。因此,在中小學裡推廣「行作揖禮」實在沒有必要。
浙江衢州市教育局發布的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禮、使用公筷、談吐文明」納入中小學生文明規範。多些文明規範是對的,比如使用公筷這樣的事情,比如談吐文明這樣的事情,確實應該從小培養。可是,「行作揖禮」就顯得過於形式主義了。
一個方面是,「行作揖禮」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中小學生未必能學得來,還需要專門的教師進行指導,甚至是手把手地教,那麼這就是我們不提倡的「肢體接觸」了;另一方面是,「行作揖禮」顯得不倫不類,就好比一個現代人穿著長袍馬褂一樣,就好比一個現代人留著古時髮型一樣。
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需要傳承,比如一些學校舉行的跪拜禮、磕頭禮、洗腳禮。讓學生表達對教師的敬意,其實很簡單,比如可以說「老師好」,可以拱拱手,也可以微笑一下點點頭。
「行作揖禮」納入文明規範,還是讓孩子「平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