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行作揖禮」?還是讓學生「平身」吧

2020-12-15 紅網

4月21日,浙江衢州市教育局發布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禮、使用公筷、談吐文明」納入中小學生文明規範。老師稱,此舉是「疫情下順勢繼承傳統文化」。

這條新聞專門配發了一張圖片。一位小學生面對老師,正畢恭畢敬地「行作揖禮」,無論是手勢還是弓腰尺度,都十分接近古時場景。要不是穿了一件現代衣裳,我們不是認為是在演電視劇,就會認為自己穿越了。

倡導「行作揖禮」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兒。眼下正是疫情防控期間,不鼓勵握手方式了,「行作揖禮」似乎可以取而代之。握手的方式存在安全隱患,而「行作揖禮」沒有肢體接觸,自然就安全了。這是一種比較衛生的方式。

問題在於,中小學生是不存在「握手表達」的情況。學生和學生之間沒有「握手表達」的習慣,學生和教師之間更沒有「握手表達」的情景,實際上「握手表達」是成人世界的方式。因此,在中小學裡推廣「行作揖禮」實在沒有必要。

浙江衢州市教育局發布的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禮、使用公筷、談吐文明」納入中小學生文明規範。多些文明規範是對的,比如使用公筷這樣的事情,比如談吐文明這樣的事情,確實應該從小培養。可是,「行作揖禮」就顯得過於形式主義了。

一個方面是,「行作揖禮」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中小學生未必能學得來,還需要專門的教師進行指導,甚至是手把手地教,那麼這就是我們不提倡的「肢體接觸」了;另一方面是,「行作揖禮」顯得不倫不類,就好比一個現代人穿著長袍馬褂一樣,就好比一個現代人留著古時髮型一樣。

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需要傳承,比如一些學校舉行的跪拜禮、磕頭禮、洗腳禮。讓學生表達對教師的敬意,其實很簡單,比如可以說「老師好」,可以拱拱手,也可以微笑一下點點頭。

「行作揖禮」納入文明規範,還是讓孩子「平身」吧!

相關焦點

  • 傳統「作揖禮」中的文明新風尚
    將「作揖禮教學視頻」「日常作揖禮教學指南」等視頻、微信內容發送給師生、家長。衢州市五個地市(區)全體教師籤署承諾書,率先垂範、自覺踐行,號召全體師生及家長做「行作揖禮、使用公筷、痰吐文明」的推動者、先行者、踐行者、樂行者。
  • 「作揖」禮是否值得推廣?
    其實,拱手與作揖原本是兩種不一樣的禮節,拱手僅僅是拱手抱拳而已,而作揖一定要加上身體的彎曲動作。 宋代學者王虛在《訓蒙法》中寫道:「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明末來華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也描述過其所見的「作揖」禮:「在正式拜訪時或常常是朋友們在街上相遇時,他們也如上述那樣把手縮在袖子裡,彎著腰低下頭來。
  • 浙江衢州782所學校復學踐行作揖禮 校內設置「社交一米線」
    視頻中,學生們整齊站立著,對講臺前的任課教師作揖禮,而教師也以揖禮認真回禮。「通過今天作揖禮的學習,我們要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我們的教室裡,今後採用的都是這種揖禮禮,讓我們中華民族的這種優秀傳統不斷地繼承下去。」教師對學生們說。 該視頻發出後,不少網友點讚評論。有網友評論說,「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
  • 衢州市教育局發文,全體中小學師生行「作揖禮」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衢州市教育局發文,全體中小學師生行「
  • 怎麼行作揖禮?如何正確處理吐痰?公筷公勺使用規範?……這場會上全...
    什麼場合下需要行作揖禮?   如何正確處理吐痰?   公筷公勺有哪些使用規範?   培訓會邀請市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黃雲和市委黨校教授李小園兩位專家,分別圍繞「公筷公勺」使用禮儀、「行作揖禮」和「不隨地吐痰」相關標準等三方面文明行為現場授課教學。
  • 教育部:「聚餐用公筷」「見面作揖禮」進校園等建議切合時宜
    12月2日,教育部官網公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591號建議的答覆》 ,稱「關於全面推行『聚餐用公筷』『見面作揖禮』『不隨地吐痰』的建議」收悉,「你們關於『將三項舉措納為校園文化教育、家庭禮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黨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等建議,切合時宜,對中小學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具有借鑑意義
  • 閒話「作揖」
    (《周禮·夏官·司士》)「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周禮·秋官·司儀》)漢代大儒鄭玄對其作注時比較詳細地描述了作揖的這幾種形式:特揖即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即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即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這三者主要是相對較大的使用範圍介紹作揖的形式。土揖是推手前伸而稍向下,主要用於無親戚關係的眾姓;時揖是推手向前平伸,主要用於有姻親關係的外姓;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主要用於同族同姓。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也正是在這種「禮儀」思想的影響之下,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人們,按照「周禮」與「禮記」的禮儀標準,開始形成一些與禮儀有關的動作,這其實就是「作揖禮」與「跪拜禮」的起源。2.古人見面禮儀之「作揖」「作揖」是一個動作也是一種禮節的外化表現。
  • 國學知識: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見禮儀
    高揖多為平輩間所行的揖禮。行禮時雙手高高拱起,不需彎腰俯身。  作揖是以拱手為基本姿勢而輔以上下動作的一種禮節。行拱手禮時雙手是不動的,而作揖雙手則須有相應的動作,兩者原先是不相同的兩種禮節。但後人在行此禮時,多分不清它們的區別而逐漸混為一禮了,所以,常連名稱之為"拱手作揖"或"打拱作揖"。
  • 曹州那些年之農村喪事拜大禮
    奠完三個酒後,繼續按箭頭走,每個點還是三個頭,一下到第9個位置(和第1的位置重疊,7和3的位置也重疊),算是一圈。以此類推,總共轉三圈。完成七十二拜大禮,最重要的一點是叩最後一個頭後不要起身,要趴在地上痛哭,謂之舉哀。要等司儀上前勸阻。為了表示哀痛要讓司儀勸阻幾次才能直身作揖。二十四拜和七十二拜的路線是一樣的,具體是,站在1的位置深作一揖不叩頭。
  • 豫章師範學院學子行拜師禮 為教師送上節日祝福
    豫章師範學院舉辦的「恭行拜師禮 學子謝恩師」2020年教師節特別活動溫馨感人。隨著主持人甜美的聲音響起,只見老師們在學生們的引導下陸續走上紅地毯,然後幾位穿著漢服的大學生依次排開,拱手作揖向教師們行拜師禮。
  • 古代正確作揖是這應,不少女人都做錯了,因為女人和男人手勢相反
    如今使用作揖禮的人不多了,人們只能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作揖。但是,隨著一些可以通過握手傳播的病菌越來越猖獗和肆虐,作揖禮這種零接觸的打招呼方式,就顯得非常衛生了。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作揖禮的正確行禮姿勢,其中女人出錯尤多,這是因為女人作揖和男人作揖手勢是相反的。
  • 正確春節的作揖手勢及拜年討紅包、討壓歲錢祝福語、吉祥話
    作揖,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過年期間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討紅包、討壓歲錢的時候作揖行禮收穫一定不小。哈哈!傳統的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
  • 穿著漢服來作揖!水果湖二小學生集體學傳統禮儀
    右腳向後撤一小步,兩膝微曲,頷首低眉,微微伏身而起……上周末,湖北省水果湖第二小學四年級(2)班的學生們,集體學習傳統禮儀。現場一名男生居然學起了女生專用的「萬福禮」,讓一旁的家長們哈哈大笑。負責教授禮儀的老師告訴學生們,作揖的時候男左手在前,女右手在前。
  • 逸夫小學:教師節舉行「拜師禮」
    9月10日教師節當天,縣逸夫小學舉行「拜師禮」,在全校營造傳承「尊師重教、文明禮儀」 傳統美德的濃厚氛圍。古法「拜師禮」既學生向老師「三行禮」,表達對教師的敬仰與對知識的渴望。隨後,老師們折身還禮,表達了老師對教授學生的誠心,也意味著拜師禮禮成,學生從此要聽從老師的教誨,一段全新的學習旅程即將開始。上午10點,逸夫小學全校師生齊聚在操場,學生代表們在向教師們敬獻鮮花後,全體學生依次排開,拱手作揖向辛勤耕耘的教師行「拜師禮」。
  • 道教小知識:道教的作揖手勢稱為「拱手禮」,我們不「合十」!
    但是,每天,都會有可愛的遊客朋友們在大殿前拜祖師爺的時候做「合十禮」。今天,小道就來跟小夥伴們聊一聊,我們道教的作揖手勢,以及再說一次,福主,我們不「合十」!其實,雙手合十禮是佛教拜佛時候的手勢,而我們道教拜神的時候,則是使用左手包右手的拱手禮又稱為「抱拳禮」或者是「作揖禮」。
  • 提倡學生對老師行鞠躬禮
    全國政協委員、華旗資訊集團總裁馮軍在博客上「曬」了自己的提案,他建議恢復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提倡學生對老師行鞠躬禮。他認為這樣作用有二:一、這種行禮的方式會增加學生對老師的敬意。
  • 勸各位老師一句,教師節的禮還是不要收了吧
    又到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家長和老師都頭疼的時候,家長頭疼要不要送禮?送什麼禮?老師在頭疼這些禮物哪些能收,哪些不能收?今年,有些地方官方已經明確了,賀卡和鮮花都不允許收了,也就是只適合收個祝福了。
  • 禮數可多了,男人見面相互左手抱右拳作揖
    拜年的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漢代就有拜年這一說了,到唐代就非常盛行了,上至皇親國戚,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芸芸眾生,到了農曆正月初一,都要相互拜年,宋朝詩人鄭剛中詩裡就言道:「村巫吹角天將曉,裡巷拜年爭欲早」,可見這新春拜年,乃是開門第一件要事。
  • 萬達初中學子向老師「作揖」致謝「引爆」開學典禮
    恰逢教師節來臨,莘莘學子用傳統「作揖」禮向老師致謝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開學典禮現場 鄭江 攝「重文 尚禮 健康 智慧」作為萬達初中的校訓精神鄭江 攝中華民族自古是禮儀之邦,以禮治國、立德樹人是歷史的傳承,也是時代的選擇。在解讀《尚禮》這個關鍵詞時,張晉現場演示的中華傳統見面禮及現代禮儀讓同學們受益頗多,贏得大家陣陣掌聲。現學現賣!恰逢教師節來臨,張晉現場教莘莘學子向老師「作揖」致謝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