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要殺修陵工匠?擔心工匠洩露秘密

2020-12-09 凱風網

在古代,一直都有陪葬的習俗,尤其是在封建君主和大戶家庭當中,他們深信靈魂的存在,並認為墓葬是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於是便會將一些金銀珠寶、瓷器等貴重物品放入墓中,身份越是尊貴,陪葬物品越多、越好。然而,除了這些物品之外,還有一種殘忍的習俗,那就是活人陪葬。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

奴隸主貴族死後,都用奴隸為之殉葬,以供其死後奴役驅使。在河南安陽發掘的奴隸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幾個、幾十個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有的骨架旁放著刀劍,是武士奴隸;有的骨架旁擺著車馬,是駕車奴隸;有的骨架殘存有狗骨,是養狗奴隸;有的骨架旁沒有頭骨,頭骨在另一邊,是被殺後殉葬的奴隸;有的骨架上手骨還被反綁,並有明顯的掙扎痕跡,是被活埋殉葬的奴隸。

從後來史料的記載中,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出這樣一個情況,那就是:殉葬史上使用最多女人活殉的就是秦皇嬴政。那麼,胡亥公子在為他爹辦喪事時,是如何殺掉這些女人的呢?

因為某種原因,史官並未將現場情況表述出來,以至於後人尚無法查明真相。一種比較靠譜的推測是,殉葬者死於坑殺。《史記》記載:「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殺修陵工匠這種事古已有之,無外乎是因為擔心工匠洩露秘密,所以,在修好陵墓之後乾脆將他們一股腦全都封死在地宮裡,故「無復出者」。古代帝王都有各自「反盜墓」的套路,坑殺工匠便是其中之一。公子胡亥埋了多少工匠,史料中並無記敘,不過根據秦陵的規模來看,這個數字不會少於一千,萬把人也是有可能的。

據說清末定東陵修建完畢時,負責工程的大臣吩咐裡面的工匠將墓道封死,並告訴他們地宮的另一側還有一條可供通行的隧道。工匠又不是傻子,整個地宮都是他們修的,哪有第二條可供出入的通道?這分明是想殺人滅口。可是,即便他們心知肚明,逃出生天的可能性仍無限接近於零,畢竟,官兵就在地宮入口守著,他們若不肯乖乖地將自己活埋,等待著他們的仍是「咔嚓」一刀。

可想而知的是,這種逼著人埋自己的情況在歷史上發生了不止一次,著實有些不忍直視。

那麼,給嬴政殉葬的女人們,也會被「坑殺」嗎?

要知道,嬴政「後宮團」的陣容可謂封建史上最華麗的,估計連「後宮佳麗三千人」的李隆基都無法與之比肩。在解決掉六國之後,嬴政順手將六國王宮內的漂亮女人一塊兒帶回了秦宮。沒人知道嬴政究竟有多少女人,但是,從阿房宮的規模上我們就能管中窺豹。要知道,阿房宮號稱兩百裡相連,在這麼廣的土地上修建宮室,可供多少女人居住呢?沒有一萬也有八千。

聽到嬴政伸腿的消息,估計這些女人的心都涼透了。要知道,在秦朝以前的東周,女人殉葬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果不其然,沒過多久新皇帝胡亥便下旨了:「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這是什麼意思呢?老爺子後宮裡沒生下子嗣的女人,就別出宮了。換句話說,就是別活著了,全都給老頭兒陪葬吧。

估計消息傳達到後宮時,場面是相當恐怖的。得知自己必死的女人們勢必會哭得悲天蹌地,整個阿房宮籠罩在女人的慘叫中。

那麼,史記究竟有沒有給出殉葬女人的人數呢?雖然,司馬遷先生隱晦地提到了,但卻沒有說具體的數字,僅以「死者甚觽」這四個字一筆帶過。

處決這些女人的方式又是什麼呢?

一種可能是賜給她們毒酒或白綾,由侍衛監督,讓她們自行解決。仔細想來,這種處置辦法不太妥當,畢竟阿房宮還要留給二世胡亥的宮妃居住,每個屋子都有女人上吊簡直太不吉利了。或許,當時胡亥安排了額外的「處決室」,將宮女們帶到一塊兒統一處理。不過,將宮女統一送去殺掉的做法和屠宰場差不多,估摸著胡亥也不想將阿房宮打造成刑場。

所以,最有可能的仍是前文中我們提到的「坑殺」。將她們統一帶到驪山,美其名曰為先帝掃墓,這樣即可防止這些女人哭得稀裡譁啦煩心。到了皇陵後,將她們統一驅入地宮中,然後一封大門一了百了。如果,再進一步推測,當時宮人可能會以與先帝進行「遺體告別」為由,將這些即將殉葬的女人帶入某個廂室中,然後,封鎖廂室入口與地宮大門。

畢竟,如果單純地封鎖地宮大門,自知被坑殺的宮女或許會在地宮中搗亂。畢竟,她們已明白自己時日無多,地宮內氧氣耗盡之時就是她們的死期,難免會將怨氣發洩在嬴政身上。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的猜測罷了,在秦陵被開掘之前,所有猜測都沒有歷史證據。當然,猜測是建立在一定根據之上的,而不是憑空臆想。

從史料中我們能夠看到,自西周開始,就已出現了宮女活殉的情況,而且,大多數諸侯死後都曾採取過這種殉葬方式。倘若嬴政沒有廢黜過,那麼,上述情況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到漢、唐兩朝,皇陵的重要特點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讓皇親國戚和達官顯宦死後陪葬皇陵。宋代開始,契丹、女真、蒙古等邊疆民族,先後入主中原,他們均有人殉的傳統,促使中原人殉再度興起。

宮人殉葬,到明、清兩代又開始實行,最終,中國古代以人殉葬的制度終止於清朝康熙時期。王士禛《池北偶談》說:「八旗習俗,多以僕妾殉葬。朱御史小晉(裴)始建議禁止,得旨允行,朱歷官至戶部侍郎。」

相關焦點

  • 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如何出來?網友:老祖宗聰明
    古代皇帝的陵寢,往往跟活人住的房子一樣,非常寬敞,甚至是金碧輝煌。在古代沒有大型機械前提下,往往得幾年、幾十年才能完成。等皇帝壽終正寢後,墓門一封,才算大事完成。後面還要派守墓人,防止被盜。最常用的辦法就是修完墓葬,把工匠殺了,尤其是最後關閉地宮入口的工匠,更是有可能被殺。據說慈禧墓後來被盜,就是因為工匠被殺前,有一個姓張的工匠,逃跑了,洩露了地宮入口秘密。
  • 中國人為何缺少「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僅是一種精神,而且在我看來工匠精神還是一種信仰。我前面講現在的企業這套制度竟然是從新教倫理裡面脫胎而出的,他就和宗教有關,宗教是一種信仰。這裡我要引用20世紀大作家沈從文先生的一句名言:「文學之於我,不僅是興趣,而且是信仰。」這句話我看到以後,有一種觸電一樣的感覺,要支撐你從事一個專業,樂此不疲地受到各種挫折還願意鑽研下去,與它終身為伴。
  • 探索工匠精神的創新意蘊
    工匠精神是工匠們的行為表現與價值取向中所體現的精神內涵。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許多重要場合頻繁提及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指出,要大力弘揚「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工匠精神不只是嚴謹細緻
    因此我覺得,理想、情懷和超越世俗功利的哲學思考,兢兢業業紮實奮鬥的實幹精神,再加上自主創新的不竭動力,共同構成當代中國工匠精神的實質。現在社會上多數人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就是兢兢業業做事、踏踏實實幹活。不是還有人說麼:工匠精神其實就是一種做事文化。我覺得認認真真做事,是工匠行為,不是工匠精神。這兩者不能畫等號。
  • 太原弘揚工匠精神向「晉陽工匠」看齊
    會議宣讀了《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表彰模範單位(集體)和勞動模範的決定》《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命名太原市第三屆「晉陽工匠」的決定》。市領導為受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代表頒獎,3名獲獎代表作表態發言,「晉陽工匠」代表向全市各行各業勞動者發出倡議書。
  • 【我和十四五】培養工匠的工匠
    培養工匠的工匠 然後打造一顆匠心,自己有工匠精神才能給學生帶來工匠精神。 」 十四五規劃的發布讓殷曉飛幹勁更足了,他在教學工作中將現代學徒制與工匠精神結合起來,探索現代學徒制培養人才的新模式,打造更多的「大國工匠」。
  • 為什麼有人說中國古代沒有建築師,只有工匠?原來是這個原因
    有人說中國古代沒有建築師,只有工匠?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今,大家都知道建築,雕塑,文學,音樂等已屬於公認的藝術大類。在古代,建築也是找工匠直接建造起來的,因為所謂的建造技藝及規矩尺度基本上都是靠一代代心口相傳下來,所以中國的古代建築更多的是一種沿襲或者叫傳承。當然這種因素,也跟古代朝廷對建築體量及形制,有著嚴格的規定有關。人們喜歡中規中矩,不敢有半點逾越。
  • 弘揚工匠精神!2019「西安工匠之星暨西安工匠」評選啟動
    陽光訊(記者 徐龍 曹文豪)為弘揚大國工匠精神,進一步激發職工愛崗敬業、鑽研技術、攻堅克難、創新超越,大力營造向先進工匠學習、弘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中共西安市委組織部、中共西安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西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西安市總工會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第三屆「西安工匠之星暨西安工匠
  • 長江評論|工匠精神是大國工匠的內在價值稟賦
    長江網評論員周劼  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辦強調,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  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內在價值稟賦。製造業裡常說的一句話叫做「工程師畫龍,技師點睛」,很形象地反映出工匠的作用。
  • 「大國工匠」遠程解難題
    最後,李輝想到向「大國工匠」張雪松請教,「我前後給張老師打過兩個電話,他很熱情地幫我解答難題。」張雪松是中車唐山軌道客車公司鋁合金廠鉗工高級技師、數控裝調維修工高級技師。他先後完成了30多項高速動車組生產線的設備、工裝技術改造,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一位企業技術人員為何能夠直接請來「大國工匠」解難題?
  • 宋代科技文化繁榮與工匠精神
    作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李約瑟語)的沈括,其背後科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工匠和工匠精神。《武經總要》記載:「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候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
  • 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
    導語: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工匠是什麼?在古時候,工匠是有很大的作用,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木匠、銅匠、鐵匠等等,他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一點一滴地記錄著這個古老的國度。而到了現在,工匠精神有了更廣泛的延伸,不單單是指手藝這方面,各行各業基本上都能用上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包含了敬業、專注、創新等。近幾年國家非常重視工匠精神,大國工匠這個欄目的播出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大家都很尊重和推崇「工匠精神」,但是當今社會的真實情況是:高喊著學習工匠精神的口號,卻不幹實事,技術工人越來越難招,這是為什麼?
  • 「工匠精神」作文素材彙編
    這名葬儀師的成功感言是: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捨的情結,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 工匠精神田東江不久前寫過一篇《工匠》,現在想說說工匠精神。假以時日,會有權威部門給出明確的釋義。
  • 關注| 2016「工匠精神」為何如此火爆?全因這七宗「最」
    關注 | 2016「工匠精神」為何如此火爆?全因這七宗「最」 原標題: 而在《咬文嚼字》雜誌發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中,工匠精神與「洪荒之力」「供給側」「藍瘦,香菇」等一起入選。在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的時代,工匠精神這一略帶「撲克臉」的詞語為何會紅遍2016?在工人日報的調查中,超過半數的網友自認為了解工匠精神,而且工匠精神對工作來說很重要。  在近千人的投票中,54%的網友表示自己「非常了解」工匠精神;46%的網友表示「不太了解」。
  • 德國提高工匠證書含金量,工匠職業有望成為「金飯碗」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讓工匠重新成為年輕人嚮往的職業!」德國《焦點》周刊14日報導稱,工匠被認為是「德國製造」的基石,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從事工匠職業。為此,德國政府近日通過了新的職業培訓改革方案,不僅明確規定學徒的最低工資標準,還規定工匠證書將等同學士學位。在德國,要成為一名工匠,首先要進行雙元制培訓。學生一邊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在企業當學徒。學徒期間,學生不用繳納學雜費,醫療保險等,還有幾百歐元的月收入。幾十年來,德國年輕人一直以「當一名工匠」為豪。
  • 《泰拉瑞亞》哥布林工匠怎麼找 哥布林工匠尋找方法介紹
    導 讀 泰拉瑞亞哥布林工匠怎麼找?
  • 「製造強國」呼喚工匠精神(新論)
    中國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一個重要方面是把更多的創新、資金轉向實體經濟,走出一條更多依靠人力資本集約投入、科技創新拉動的發展路子;同時,要努力培養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勞動者大軍,涵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 高水平工匠之師培養高素質大國工匠
    「要讓真正符合職教需要、能承擔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重任的『雙師型』教師在職教講臺上唱主角。」深職院黨委書記、校長楊欣斌說。近年來,深職院擴大招聘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驗的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企業經營管理者,加快引進具有絕技絕藝的大師、行業企業領軍人才、工匠及傳統技藝傳承人到學校任職任教。技術人才不會憑空出現,大國工匠不是天生而成。
  • 故宮宮殿地磚損壞,修復時發現一「秘密」,工匠感慨:朱棣心真狠
    有這樣一種說法,古代皇帝使用的物品等級都是最高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九五之尊,理應如此。大家都知道,紫禁城是明清時期的皇宮,其規模之大、等級之高,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紫禁城得名來自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是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所以得名紫禁城。
  • 敬業、堅持、責任、嚴謹……關於「工匠精神」,聽聽「上海工匠...
    東方網記者黃麗春6月29日報導:今天下午,由上海市總工會指導,解放日報社、吳涇鎮人民政府和上海開放大學工匠進修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二期上海工匠研修班「工匠精神與高新智造——浦江第一灣『上海工匠』吳涇對話」主題活動在吳涇紫竹園區內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