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工匠們的行為表現與價值取向中所體現的精神內涵。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許多重要場合頻繁提及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指出,要大力弘揚「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的呼喚中孕育出著眼於當下的創新意蘊,表現為愛國深情、崗位責任和價值目標,能夠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
愛國深情:為民族復興不斷創新攻關。縱觀中華民族發展史,我國工匠群體中多是胸懷愛國情和報國志的仁人志士。「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工匠尊崇並弘揚工匠精神、重視創新創造的實際明證。包括這些在內的中國古代創新科技,充分彰顯了我國古代工匠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誼。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擺脫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壟斷,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我國工匠們夜以繼日、艱苦奮鬥,克服惡劣條件限制,實現了「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推動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也堅定了我國的科創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致力於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新時代的大國工匠,一方面,要樹立全球視野與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積極承擔為中國和世界創造更好生活的責任,在國際比較中發現優勢,找到差距,刻苦鑽研打磨中國產品,提高中國產品質量;另一方面,要堅持集體主義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在祖國需要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發揚團結協作精神,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等項目所取得的進展,奠定了中國在世界科創領域的地位,提升了中國在世界科創舞臺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與此相關的成就還有很多,飽含著大國工匠們為實現民族復興不斷創新攻關的愛國深情。
崗位責任:為工藝傳承持續創新研磨。新時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歸根到底是強調在精雕細琢的過程中追求卓越、不斷創新。這要求工匠們秉持開拓創新的精神,用精湛技藝打造卓越產品。
精湛的技藝需要薪火相傳。好工匠不僅要自己打造精品,而且要把技藝毫無保留、兼收並蓄地傳承給後人,在傳承中將技藝發揚光大。工匠們在對技藝進行磨鍊和傳承的同時,也要對職業態度和職業理念等進行傳承。傳承並不意味著照搬照抄、因循守舊,而是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革新創造。工匠精神一定意義上就是革新創造的精神,工匠們在幾十年如一日的磨鍊中造就精湛技藝,在點滴經驗積累中摸索成功的精髓。他們關注著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和實踐發展的新需求,在科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改進技藝,在追求卓越精神的指導下尋求新的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新時代對大國工匠提出的創新要求,不是機械的、個體的、傳統工業時代流水線式的創新,而是靈活的、集體的、後工業時代聚共同體之力的協作創新。通過共同體的溝通協作、資源共享、批判反思達成共識,最終實現崗位的傳承創新。我們取得的科技成就是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塑造的中華兒女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積極創新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工藝傳承到今天並開拓創新的時代表徵。從工匠精神的創新意蘊出發,在工藝傳承中持續開拓創新,是新時代大國工匠必須擔當的崗位責任。
價值目標:為由富向強接力創新擘繪。把握工匠精神的創新意蘊,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科技強國的需要,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更是堅持全球比較、構建全球創新體系的需要。
第一,把握工匠精神的創新意蘊是總結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成就的經驗所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的概括性總結,充分證明我們過去走的路是對的。立足新時代的實踐基點追尋由富向強的發展目標,把握工匠精神的創新意蘊,堅持勞動光榮、開拓創新是符合時代發展需要且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第二,把握工匠精神的創新意蘊是破解我國科技創新發展面臨的深刻複雜難題的現實要求。當前,全球形勢緊迫,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等不斷抬頭。而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和尖端核心技術研究相對不足,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從這個意義出發,把握工匠精神的創新意蘊,大幅提升科創實力,在尖端核心技術研究上實現大突破是時代之需。
第三,把握工匠精神的創新意蘊是實現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逐步由富向強轉變的精神保障。縱古觀今,擘畫下一階段的遠景目標,進一步堅定科創自信,把精神動力變為強大物質力量,是推動現代化進程的時代呼喚。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創新意蘊,堅定不移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新時代,信息科技、航天科技、材料科學等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從工匠精神的哲學意蘊看,工匠精神已從個體走向集體,創新已從個體的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走向集體的創新攻關、創新研磨、創新擘繪。確立開放包容的共同體思想,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對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實現從富向強奮力轉化具有積極價值。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家風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18BKS04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