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我生的孩子,憑什麼不能打?

2020-09-05 哭荷獨聽雨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很多孩子都早熟,懂的事情較多,但是犯錯了!家長該打孩子嗎?我們來看下下面的案例……

01

被打的孩子

前幾天熱搜上有這樣一條新聞——「韓國政府收回父母的懲戒權」。

這時大家就問:「原來政府還賦予父母打孩子的權力嗎?」

這條躺在熱搜裡平淡無奇的新聞背後,是幾萬名慘遭虐待的韓國兒童。

在2001年至2017年期間,韓國關於虐待兒童的報告增加了至少10倍,達到22386例,其中77%的施虐者是兒童的父母。

推動了此次法案修改的,是其中一件驚動全國的虐童事件。

去年6月,韓國警方逮捕了一名40歲的婦女,指控她將男朋友的兒子鎖進了行李箱長達7小時,最終導致男童窒息身亡。

該婦女坦白這樣做的原因僅僅是「他很調皮」。

然而體罰致死的事件,並非偶然:

去年,一名37歲的女子將4歲的親生女兒體罰致死。

警方趕到現場時,發現女孩裸死在冰冷的浴室裡。

女孩母親用攪拌機多次擊打女童頭部後,把她摔到浴室地板上,造成頭部二次創傷。4小時後,女孩死亡。然而這樁慘劇的導火索僅僅是——女孩尿床。

在韓國,學校也擁有對學生的懲戒權,但因一名學生錄製並上傳了老師用木劍暴打學生身體的視頻,引發了全球範圍的熱議,推動了法律修改完善,老師的懲戒權也在2010年被取消。

受害人的臀部特寫被收集進行展出,觸目驚心

隨著更多的暴行被陸續曝光,韓國政府和社會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02

父母可以打孩子嗎?

1960年,韓國修訂民法,賦予父母「符合社會習俗」程度的懲戒權,一開始是為了幫助父母進行家教,但卻被誤以為,這是國家對棍棒教育的肯定。

一開始老師和長輩們只是打手,後來發展到打屁股、打頭……

慢慢地,家長對體罰孩子的行為逐漸麻木,甚至孩子也對被虐待這件事習以為常。

體罰的愈演愈烈,有一層原因是:沒有社會方面的幹預。

不少網友反映,從韓劇(包括偶像劇)裡頭可以感受到韓國人的暴力傾向——不僅父母打孩子,長輩打晚輩等也是很常見的,並且打的部位通常是頭部。

這也能反映出,打罵行為在韓國是被廣泛認同和接受的。

因而,這次法例修改雖然是對兒童保護事業的進一步推動,卻受到了不少家長(特別是中老年人)強烈的反對。

在去年一項針對1000人的調查裡,近80%的人贊成「體罰有存在的必要」

韓國有不少父母不僅認為孩子太任性,不打不會聽,更覺得子女是個人財產,怎麼管教父母說了算。

在一個韓國的街頭訪問裡,有中年受訪者認為體罰雖然不文明,但是可以理解的。

一位阿姨表示孩子經常在外玩耍,多次忘記時間回家,前幾次可能會語言警告,但之後覺得口頭警告沒有威懾力,只能動木棒。

「有時候並不是因為知道錯了所以不做,而是被打痛了,才覺得自己不應該做。」

不過年輕人們認為,體罰就像是霸凌,不僅不能讓他們改錯,更會讓他們與父母產生隔閡。

「我不認為(體罰)對我有任何幫助」

「我會覺得難以親近我的父母」

國內也有不少人反對這個法案。

在新浪,許多博主發起「父母可以打孩子嗎?」的投票,由「全球博物館」和「每日經濟新聞」發起的投票中,接近40%的人認為「可以」。

刺眼的「不打不成器」

03

為什麼棍棒教育沒有用?

前面虐待孩子的案例,屬於極端懲罰;

而大多數父母,採用的是普通懲罰。

這些父母大多是既要工作,又要帶孩子,還要處理各種瑣碎家務,很多時候並沒有太多耐心和精力給到孩子。

對他們來說,懲戒,是快速結束孩子問題的有效手段。

如果家長只在教不動的情況下才動粗,可以嗎?

答案是否定的。

結束問題,並不代表解決問題。

臨床心理學博士羅拉·馬肯姆認為,當孩子做錯事或者有負面情緒時,家長使用體罰,對孩子的個人成長非但沒用,甚至有相反效果,原因如下:

1)體罰會讓孩子成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的人

因為體罰會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被懲罰」這個痛苦的情緒結果上;

而不是他們做了錯事,會導致壞的事實結果上。

例如小孩子打傷了同學,被父母懲罰了,他就只會覺得自己很痛,不會考慮到被他打的小孩子的痛苦。

這樣一來,之後在做錯事時,孩子想的都是如何逃避、說謊,減少被懲罰,而不會考慮錯事行為本身有什麼問題。

2)體罰不但無法制止錯事,更會讓孩子重蹈覆轍

很多孩子其實本質並不壞,只是偶爾做了「壞事」。

但過度懲罰就像在告訴他們:你是壞人。

孩子如果經常收到這樣的暗示,就會無意識中內化這個觀點,認同父母——我是個壞人。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要警惕「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相信自己是壞人,為了讓自己行為和認知達到一致性,就會去做更多的壞事。

讓父母頭疼不已的「孩子王」,往往就是越挨打,越破壞。

3)體罰壓抑孩子情緒,還會助長暴力

當孩子受到體罰時,他們看到的是,父母可以隨便使用暴力,會認為這是一種正當的手段,長大後更傾向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也容易進入充滿暴力的關係,重複體驗「挨打」,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說,這種感覺是熟悉的、正當的。

在《新警察故事》中,吳彥祖飾演的阿祖生在警察世家,但從小到大被父親拳打腳踢,讓他對警察的仇恨逐漸累積。

後來他找了幾個同夥一起開啟了殺警遊戲,大鬧香港警察局,導致死傷無數。

最後他也為了不被他爸帶隊的警察抓住,選擇了自殺。

儘管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但高壓教育的結果,的確多半註定兩敗俱傷。

除此外,暴力會滋生或放大孩子的恐懼,為了逃避恐懼,可能會引發幻想、噩夢、分裂、神遊等情況。

04

別用懲罰「保護」孩子

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家長在「保護」孩子免受「社會的毒打」。

這裡的保護,不是真的保護,而是一種阻擋。

體罰,是在變相地包庇,阻擋了孩子去真正承擔做錯事的結果。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就要懂得放手,讓他們「一人做事一人當」。

李松蔚老師分享過一個例子:

一個小學生在家寫作業太磨蹭,媽媽想他快點做完,她可能會說:「照你這樣的速度,晚上10點也做不完,你是不是不想睡覺了?!」

孩子會感到害怕,並不是因為做不完作業,而是害怕被媽媽打罵。

所以一旦家長疏於管教,孩子就立馬變回不願意寫作業的狀態,因為他們覺得這是父母的事。

但如果媽媽換個說話方式:「你要注意點寫作業的速度,做到10點就不要做了,準點去睡覺。」

孩子可能第一次覺得很爽,居然不用做作業了。

但第二天回到學校,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這時孩子就會意識到,不好好做作業的後果原來是這樣的。

為了不想被批評、嘲笑,他會自覺調整作業的速度。

很多孩子覺得沒做完作業無所謂,並不是對老師的批評免疫了,而是他們覺得沒做好作業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問題。

只有讓孩子知道做錯事的結果,是自己需要承擔的,他們才會逐漸意識到「父母的事」與「自己的事」的區別與界限,這樣一來他們才會做出判斷和行為調整。

這樣需要一個過程。

而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父母做到兩點:相信,以及尊重

05

尊重,是最重要的家教

我們經常發現孩子越大越難養,隨著自我意識的崛起,父母說要去東,他們偏偏往西,真令人頭疼。

父母也並不是想打罵管教,只是不敢放任孩子出差錯。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手段不是懲罰,也不是獎勵,而是相信與尊重。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無論是懲罰還是獎勵,其本質都是「縱向關係」的產物——你在低位仰視,我在高位俯視,我比你優越,所以我能夠在你聽話的時候表揚你,在你不聽話不好的時候懲罰你。

這種縱向關係是具有壓迫性和剝削性,會閹割孩子自我的獨立性。

很多孩子鬧,不為別的,只是希望得到關注,發言也受到尊重。

那如果不使用獎懲,又該如何矯正孩子的行為呢?

阿德勒的回答是:像兩個平等的人那樣,互相尊重。

你得要先相信孩子正在長大,擁有一個基本健全的人格。

尊重的視角是平視的。

我們擁有比孩子更強的生存能力,而孩子成長則需要依靠我們的引導。

幫助他們認清情緒、用更好的方式表達情緒和訴求,

輔助他們成為一個心理更健全、更成熟的人。

不是:「你怎麼能這麼幹事兒呢?」

而是:「這件事,你的想法是怎麼樣的?」

當孩子感受不是大人在管教控制他,而是來援助他的時候,他才會感受到自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是受到尊重的。

他才不會通過說傻話、做傻事來彰顯自己的存在;

才會放下對抗的態度,聆聽和思考長輩的話語。

如此,你們便不必通過打罵孩子來「解決問題」,而是變對抗為合作,跟孩子一同合力解決眼前的問題。

平視孩子、尊重孩子對於很多長輩來說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本身就在階級森嚴的成長環境中,難以一下子改變觀念。

不過長輩做出一點點改變,孩子們都是能感受到的。請相信這一點。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項父母和孩子共同修煉的課題,雙方都要各自成長。

最後

刑法教授羅翔老師在兒童家暴一期的視頻裡面說:

孩子是上天最好的禮物,只是給家長暫時保管。

父母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隨意打罵;

也不要企圖抓著不放,因為孩子最終會長大;

我們不質疑父母對孩子天生的愛,但落後的法律需要被修改,過於簡單粗暴的家教方式也需要被重新審視。

畢竟重要的不是體罰去合法化,而是體罰不再被需要。

你認為犯錯的孩子該打嗎?

歡迎添加關注和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姐姐拒養2歲弟弟被父母告上法庭:你們生的孩子,憑什麼我來養?
    對於父母的決定,她表示強烈反對:「憑什麼要我養弟弟,你們就是告我,我也不養 很顯然,她低估了人性的自私,父母一紙訴狀把她告上了法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竟然勝訴了。 律師表示:根據法律規定,如果父母對於孩子沒有撫養能力,兄弟姐妹是有撫養義務的,而且不能拒絕。
  • 「沒錢,你憑什麼生下我?」女兒的話警醒父母:女兒真的要富養?
    文丨沐沐導語:「沒錢,你憑什麼生下我?」女兒的話警醒父母:女兒真的要富養?01.父母往往盼子成龍、盼女成鳳,窮苦人家更是把孩子當成了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然而,如今提倡以人為本,父母嚴苛孩子,孩子何嘗不會挑選父母呢?雖然,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可回報孩子的,可能就只有家徒四壁,以及不得不向上的壓力。這未免讓人想,父母究竟是愛還是利用、傷害?沒有錢的家庭,真的適合生孩子,富養女兒麼?關於這件事,老梁頭也是有苦難言啊。
  • 「我生的孩子,憑什麼不能打?」沒有尊重的家教,正在製造無數的心理患者
    父母可以打孩子嗎?1960年,韓國修訂民法,賦予父母「符合社會習俗」程度的懲戒權,一開始是為了幫助父母進行家教,但卻被誤以為,這是國家對棍棒教育的肯定。 一開始老師和長輩們只是打手,後來發展到打屁股、打頭……慢慢地,家長對體罰孩子的行為逐漸麻木,甚至孩子也對被虐待這件事習以為常。
  • 「我買的房,憑什麼不讓我住?」婆婆霸佔婚房,換來的是晚景悽涼
    1、「我生的孩子,憑什麼不讓我管」 為人父母,應該具備怎樣的姿態,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當然也需要遵循大環境下的社會價值體系。 從小家的角度來說,你作為父母,孩子是你生的,你有權利關注到孩子的一切。但是,你活在這個社會大環境中,你的所作所為需要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合理約束。 你可以在遵循社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對孩子更好,但不能無視社會價值體系對孩子不好。雖然孩子是你生的,但你只有用心養育的權利,沒有剝奪孩子人身自由的權利。
  • 當孩子說「你憑什麼管我」時,家長該怎麼回答?
    「我不要你管,你憑什麼管我?」「就憑我是你媽,我就得管你!」「我又不是你的奴隸!讓我做什麼我就要做什麼嗎?」這樣的對話不知道大家是否覺得似曾相識。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影視劇中,「你憑什麼管我」、「就憑我是你媽/爸」這樣的對話屢見不鮮。孩子不喜歡被管,其實家長都知道。
  • 「我憑什麼幫你帶娃,誰生誰帶」,幾年後,兒媳的做法讓婆婆羞愧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房貸,車貸,各種生活開銷加起來,夫妻一人的工資根本負擔不起,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一個人的工資很難滿足一家人的開銷,因此,生完孩子後,很多寶媽會選擇重回職場,上班給孩子賺奶粉錢,然後把孩子交給老一輩照顧。
  • 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父母應該怎麼做,孩子才會聽你的?
    ,並且通常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大,孩子能體會到的獎勵越來越少,當然挫敗感越強,自然孩子會產生「憑什麼要聽你的」反感的心理了。網友2:早晨,孩子剛剛起床就想玩滑板,這位媽媽說:「你要先刷牙、洗臉、吃早餐,然後才能玩滑板!」孩子不高興了:「媽媽,為什麼?為什麼呀!為什麼總要讓我聽大人的?我不想聽你的!我要先玩會兒!」
  • 「你憑什麼管我?」孩子不聽話,可能是父母的角色沒做好
    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也發現,自己逐漸管不住孩子,不少父母覺得這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到了,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也十分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這麼聽話,自己的孩子卻沒法管。那麼父母管不住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辦法解決呢? 家長的角色沒做到位小明的父母平時白天忙工作,與孩子的接觸少,晚上回到家,也和孩子溝通很少,晚上隨便問幾句寫完作業沒?
  • 我的孩子被打了,就要打回去!憑什麼我們要忍讓,因為他是孩子?
    因為現在天氣太熱,蚊子又多,我也不樂意讓孩子外面去玩,有小朋友來玩,那就玩吧。今天上午照常有人來我家帶著孩子來玩。婆婆說我要朝她叫嬸嬸,我也不認識,婆婆讓我叫什麼我就叫什麼。她家孩子一進屋,就跟撒歡一樣,拿起桌子上面的零食開始吃。一邊吃一邊往地上扔。嬸嬸看見了也不吭聲,在沙發上坐著和我婆婆聊天。
  • 你過來看我不打你!你打我憑啥要我過去?孩子都是天生「詭辯家」
    文丨福林媽咪不知道寶媽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跟孩子吵架完全吵不過,孩子的邏輯簡直就是天生的「詭辯家」,不信你看看下面這段對話。媽媽:「你過來看我不打你。」兒子:「你打我憑什麼我過去啊。」媽媽:「我當初就不該生你。」兒子:「誰讓你生我了,你得到我同意了嗎?」兒子每句話好像沒有什麼明顯的漏洞,但是總感覺哪不對勁。
  • 22歲女生被父母起訴:「憑什麼我要給父母養二胎?」
    ,因為沒能力養孩子,於是便想讓自己22歲的大女兒來養。在房似錦的媽媽看來,我生了你,你賺的每一分錢都是我的,幫自己的弟弟更是天經地義。弟弟22歲,是父母生了11個女孩之後生的男孩。最年長的姐姐49歲,整整比他大了27歲。
  • 我教孩子不能動手打人,但是不能被別人打
    我家孩子有些調皮,就是比較喜歡打架,在家裡和我們大人打,可能是因為這層原因,他認為打架就是友好的,經常和陌生孩子見面就比划起了拳頭,但是不會碰到對方,當然也有誤傷的時候,所以出門在外我是寸步不離的跟著,這邊本地人看孩子也是寸步不離,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所以看我孩子那麼跳脫也不願意讓我家孩子靠近。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讓我明白做父母不是生來就會的
    父母每天打電話,叮囑要「好好複習。」每次都只會「知道了。」我有時候在想,如果父母以強硬的態度讓我去找工作,以後在未來某一天,我會不會怪他們,或者會不會後悔。父母一直擔心,如果我考試考不上,該怎麼辦?但是也一直在電話的另一頭鼓勵著,畢竟是自己的選擇,他們能做的只有支持和關心我的身體。
  • 幼師憑什麼打孩子耳光?父母氣得咬牙切齒!家長:我們拿誰出氣
    秋高氣爽,金秋時節,是碩果纍纍豐收的季節,也是孩子們入學的時間,教師節剛剛過去,在我們所有人都沉浸在對老師師恩念念不忘的時候,近日,鹽城多家自媒體曝出某幼兒園的一段監控,裡面一女老師在監控死角處對多名幼兒推搡、打耳光,引起網友憤慨。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此事發生在今年5月份,事發前幾天涉事老師家庭變故,目前該老師已經被開除。幼師憑什麼打孩子耳光?
  • 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憑什麼你的孩子要我來養?
    「沒能力還生?憑什麼綁架自己女兒的人生?」「22歲養2歲的弟弟,養到38歲,父母也該60歲左右了,繼續養爹媽。這姐毀了,一輩子都是賺錢工具,對象不好找,孩子不敢生。」這是因為兄弟姐妹,同出一源,從小生活在一個家庭裡,關係十分密切,當父母雙亡,或者父母無力負擔未成年的弟妹的時候,不能不念骨肉之情而置之不顧。
  • 「憑什麼給你父母兩千,給我父母才一千?」「就憑我掙得比你多」
    小琴結婚後,主要負責照顧孩子,打理家務,同時也有一份普通的工作,收入一般,好在穩定。家裡的經濟來源,基本上靠著老公,平時裡小琴的工資都用來貼補家用了,其他地方能省則省,畢竟孩子也開始花錢了。初二回到娘家,老公也準備給小琴的父母包紅包,但每個紅包裡只放了一千塊錢。看到這,小琴立馬問老公:「過年憑什麼給你父母兩千,給我父母才一千?」老公直接說道:「就憑我掙得比你多。」
  • 家庭教育「家長憑什麼管孩子?」
    育鄰夢家庭教育「家長憑什麼管孩子?」「家長憑什麼管孩子?」是一個高深莫測,但又不得不正視、直面面對的問題。如果理清了「家長憑什麼管孩子?」也就解答了如何進行家庭教育,怎麼做好家庭教育的問題。「家長憑什麼管孩子?」憑年齡、個子、力氣比孩子大?
  • 「憑什麼要我一直讓著弟弟妹妹!」 父母的偏心是一把看不見的刀
    然而,二胎的出現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出了偏差,對二胎關注過多,會忽略了大寶的感受。宇宇的爸媽二胎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取名為昕昕。兩年之後,昕昕已經兩歲多了,宇宇也已經六歲了。爸爸媽媽時常為兩個孩子憂心傷神。自從昕昕出生後,爸媽給予了小女兒更多的注意力和時間,難免忽視了宇宇。
  • 「我只不過是父母高興幾分鐘的產物,憑什麼讓我管他們的後半生」
    首卷語:前段時間網上出現這樣一個話題:「父母高興了幾分鐘便有了我,憑什麼讓我管他們的後半生?」而這個偏激的話題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評論,有的贊同這樣的看法,有的反對這樣的看法。總之我們生而為人,就要更加的遵守這個世界的道德與倫理。不知他人事,莫勸他人善。通過多方面的角度來揣摩發言者的心理。法律的角度語言和行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法律注重實際行動,而網絡更側重於發洩情緒。
  • 「你不讓你媽帶孩子,憑什麼讓我媽帶?」老公護母,結局很酸爽
    文|啞鈴媽媽現如今老人帶娃是很常見的現象,年輕人精力有限,難以兼顧工作與孩子,有了老人確實可以省心許多。但往往也是許多家庭矛盾的開端,若是處理不當,反倒徒增煩惱。「你不讓你媽帶孩子,憑什麼讓我媽帶?」老公護母,結局很酸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