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很多孩子都早熟,懂的事情較多,但是犯錯了!家長該打孩子嗎?我們來看下下面的案例……
01
被打的孩子
前幾天熱搜上有這樣一條新聞——「韓國政府收回父母的懲戒權」。
這時大家就問:「原來政府還賦予父母打孩子的權力嗎?」
這條躺在熱搜裡平淡無奇的新聞背後,是幾萬名慘遭虐待的韓國兒童。
在2001年至2017年期間,韓國關於虐待兒童的報告增加了至少10倍,達到22386例,其中77%的施虐者是兒童的父母。
推動了此次法案修改的,是其中一件驚動全國的虐童事件。
去年6月,韓國警方逮捕了一名40歲的婦女,指控她將男朋友的兒子鎖進了行李箱長達7小時,最終導致男童窒息身亡。
該婦女坦白這樣做的原因僅僅是「他很調皮」。
然而體罰致死的事件,並非偶然:
去年,一名37歲的女子將4歲的親生女兒體罰致死。
警方趕到現場時,發現女孩裸死在冰冷的浴室裡。
女孩母親用攪拌機多次擊打女童頭部後,把她摔到浴室地板上,造成頭部二次創傷。4小時後,女孩死亡。然而這樁慘劇的導火索僅僅是——女孩尿床。
在韓國,學校也擁有對學生的懲戒權,但因一名學生錄製並上傳了老師用木劍暴打學生身體的視頻,引發了全球範圍的熱議,推動了法律修改完善,老師的懲戒權也在2010年被取消。
受害人的臀部特寫被收集進行展出,觸目驚心
隨著更多的暴行被陸續曝光,韓國政府和社會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02
父母可以打孩子嗎?
1960年,韓國修訂民法,賦予父母「符合社會習俗」程度的懲戒權,一開始是為了幫助父母進行家教,但卻被誤以為,這是國家對棍棒教育的肯定。
一開始老師和長輩們只是打手,後來發展到打屁股、打頭……
慢慢地,家長對體罰孩子的行為逐漸麻木,甚至孩子也對被虐待這件事習以為常。
體罰的愈演愈烈,有一層原因是:沒有社會方面的幹預。
不少網友反映,從韓劇(包括偶像劇)裡頭可以感受到韓國人的暴力傾向——不僅父母打孩子,長輩打晚輩等也是很常見的,並且打的部位通常是頭部。
這也能反映出,打罵行為在韓國是被廣泛認同和接受的。
因而,這次法例修改雖然是對兒童保護事業的進一步推動,卻受到了不少家長(特別是中老年人)強烈的反對。
在去年一項針對1000人的調查裡,近80%的人贊成「體罰有存在的必要」。
韓國有不少父母不僅認為孩子太任性,不打不會聽,更覺得子女是個人財產,怎麼管教父母說了算。
在一個韓國的街頭訪問裡,有中年受訪者認為體罰雖然不文明,但是可以理解的。
一位阿姨表示孩子經常在外玩耍,多次忘記時間回家,前幾次可能會語言警告,但之後覺得口頭警告沒有威懾力,只能動木棒。
「有時候並不是因為知道錯了所以不做,而是被打痛了,才覺得自己不應該做。」
不過年輕人們認為,體罰就像是霸凌,不僅不能讓他們改錯,更會讓他們與父母產生隔閡。
「我不認為(體罰)對我有任何幫助」
「我會覺得難以親近我的父母」
國內也有不少人反對這個法案。
在新浪,許多博主發起「父母可以打孩子嗎?」的投票,由「全球博物館」和「每日經濟新聞」發起的投票中,接近40%的人認為「可以」。
刺眼的「不打不成器」
03
為什麼棍棒教育沒有用?
前面虐待孩子的案例,屬於極端懲罰;
而大多數父母,採用的是普通懲罰。
這些父母大多是既要工作,又要帶孩子,還要處理各種瑣碎家務,很多時候並沒有太多耐心和精力給到孩子。
對他們來說,懲戒,是快速結束孩子問題的有效手段。
如果家長只在教不動的情況下才動粗,可以嗎?
答案是否定的。
結束問題,並不代表解決問題。
臨床心理學博士羅拉·馬肯姆認為,當孩子做錯事或者有負面情緒時,家長使用體罰,對孩子的個人成長非但沒用,甚至有相反效果,原因如下:
1)體罰會讓孩子成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的人
因為體罰會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被懲罰」這個痛苦的情緒結果上;
而不是他們做了錯事,會導致壞的事實結果上。
例如小孩子打傷了同學,被父母懲罰了,他就只會覺得自己很痛,不會考慮到被他打的小孩子的痛苦。
這樣一來,之後在做錯事時,孩子想的都是如何逃避、說謊,減少被懲罰,而不會考慮錯事行為本身有什麼問題。
2)體罰不但無法制止錯事,更會讓孩子重蹈覆轍
很多孩子其實本質並不壞,只是偶爾做了「壞事」。
但過度懲罰就像在告訴他們:你是壞人。
孩子如果經常收到這樣的暗示,就會無意識中內化這個觀點,認同父母——我是個壞人。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要警惕「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相信自己是壞人,為了讓自己行為和認知達到一致性,就會去做更多的壞事。
讓父母頭疼不已的「孩子王」,往往就是越挨打,越破壞。
3)體罰壓抑孩子情緒,還會助長暴力
當孩子受到體罰時,他們看到的是,父母可以隨便使用暴力,會認為這是一種正當的手段,長大後更傾向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也容易進入充滿暴力的關係,重複體驗「挨打」,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說,這種感覺是熟悉的、正當的。
在《新警察故事》中,吳彥祖飾演的阿祖生在警察世家,但從小到大被父親拳打腳踢,讓他對警察的仇恨逐漸累積。
後來他找了幾個同夥一起開啟了殺警遊戲,大鬧香港警察局,導致死傷無數。
最後他也為了不被他爸帶隊的警察抓住,選擇了自殺。
儘管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但高壓教育的結果,的確多半註定兩敗俱傷。
除此外,暴力會滋生或放大孩子的恐懼,為了逃避恐懼,可能會引發幻想、噩夢、分裂、神遊等情況。
04
別用懲罰「保護」孩子
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家長在「保護」孩子免受「社會的毒打」。
這裡的保護,不是真的保護,而是一種阻擋。
體罰,是在變相地包庇,阻擋了孩子去真正承擔做錯事的結果。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就要懂得放手,讓他們「一人做事一人當」。
李松蔚老師分享過一個例子:
一個小學生在家寫作業太磨蹭,媽媽想他快點做完,她可能會說:「照你這樣的速度,晚上10點也做不完,你是不是不想睡覺了?!」
孩子會感到害怕,並不是因為做不完作業,而是害怕被媽媽打罵。
所以一旦家長疏於管教,孩子就立馬變回不願意寫作業的狀態,因為他們覺得這是父母的事。
但如果媽媽換個說話方式:「你要注意點寫作業的速度,做到10點就不要做了,準點去睡覺。」
孩子可能第一次覺得很爽,居然不用做作業了。
但第二天回到學校,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這時孩子就會意識到,不好好做作業的後果原來是這樣的。
為了不想被批評、嘲笑,他會自覺調整作業的速度。
很多孩子覺得沒做完作業無所謂,並不是對老師的批評免疫了,而是他們覺得沒做好作業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問題。
只有讓孩子知道做錯事的結果,是自己需要承擔的,他們才會逐漸意識到「父母的事」與「自己的事」的區別與界限,這樣一來他們才會做出判斷和行為調整。
這樣需要一個過程。
而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父母做到兩點:相信,以及尊重。
05
尊重,是最重要的家教
我們經常發現孩子越大越難養,隨著自我意識的崛起,父母說要去東,他們偏偏往西,真令人頭疼。
父母也並不是想打罵管教,只是不敢放任孩子出差錯。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手段不是懲罰,也不是獎勵,而是相信與尊重。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無論是懲罰還是獎勵,其本質都是「縱向關係」的產物——你在低位仰視,我在高位俯視,我比你優越,所以我能夠在你聽話的時候表揚你,在你不聽話不好的時候懲罰你。
這種縱向關係是具有壓迫性和剝削性,會閹割孩子自我的獨立性。
很多孩子鬧,不為別的,只是希望得到關注,發言也受到尊重。
那如果不使用獎懲,又該如何矯正孩子的行為呢?
阿德勒的回答是:像兩個平等的人那樣,互相尊重。
你得要先相信孩子正在長大,擁有一個基本健全的人格。
尊重的視角是平視的。
我們擁有比孩子更強的生存能力,而孩子成長則需要依靠我們的引導。
幫助他們認清情緒、用更好的方式表達情緒和訴求,
輔助他們成為一個心理更健全、更成熟的人。
不是:「你怎麼能這麼幹事兒呢?」
而是:「這件事,你的想法是怎麼樣的?」
當孩子感受不是大人在管教控制他,而是來援助他的時候,他才會感受到自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是受到尊重的。
他才不會通過說傻話、做傻事來彰顯自己的存在;
才會放下對抗的態度,聆聽和思考長輩的話語。
如此,你們便不必通過打罵孩子來「解決問題」,而是變對抗為合作,跟孩子一同合力解決眼前的問題。
平視孩子、尊重孩子對於很多長輩來說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本身就在階級森嚴的成長環境中,難以一下子改變觀念。
不過長輩做出一點點改變,孩子們都是能感受到的。請相信這一點。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項父母和孩子共同修煉的課題,雙方都要各自成長。
最後
刑法教授羅翔老師在兒童家暴一期的視頻裡面說:
孩子是上天最好的禮物,只是給家長暫時保管。
父母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隨意打罵;
也不要企圖抓著不放,因為孩子最終會長大;
我們不質疑父母對孩子天生的愛,但落後的法律需要被修改,過於簡單粗暴的家教方式也需要被重新審視。
畢竟重要的不是體罰去合法化,而是體罰不再被需要。
你認為犯錯的孩子該打嗎?
歡迎添加關注和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