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讓我明白做父母不是生來就會的

2020-09-25 生活LI的小確幸

這就一直在備考,沒有出去工作。父母每天打電話,叮囑要「好好複習。」每次都只會「知道了。」我有時候在想,如果父母以強硬的態度讓我去找工作,以後在未來某一天,我會不會怪他們,或者會不會後悔。

但是現實中沒有給我這個如果,從小到大,無論做什麼決定,父親總是將他考慮到的事情的利弊說出來,最後的我們該怎麼去選擇,都是我們自己做決定,給了我們很大的自由。

若是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他會先跟我們講道理,讓我們明白,哪裡做錯了?又或者是將人情世故講明白,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去做?

父母沒有在什麼事情上對我們有什麼過分的要求,幾句話,總能讓我們明白事情的道理,即使未來的路需要自己去闖,也更有很大的自由選擇機會。

父母一直擔心,如果我考試考不上,該怎麼辦?但是也一直在電話的另一頭鼓勵著,畢竟是自己的選擇,他們能做的只有支持和關心我的身體。

其實,有些時候不能怪自己年輕,我與父母的溝通還是有些許問題,很難去轉變現在這個時候,該我們去關心他們了。

前幾天看了那本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八個家庭,八個故事,八種不同的教育,看到最後,還是我父母的這種教育方法,讓人看了心裡會舒服。

八個故事,讓我明白,當你沒做好準備的時候,不要輕易選擇去當父母,不要在自己絕望的時候,去做決定。

第一個家庭,孩子很怯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孩子叫眼睛仔,瘦弱的一個孩子,母親對於他的成績非常在意,對於沒有達到目標的眼睛仔,會打,會罵,將自己的所有怨氣一起釋放出來,眼睛仔只能承受。

男孩看著很聰明,家教也知道,只是不知道在此之前,不僅是媽媽會打他,家教在媽媽的說服下也會打他,各種方式的打,眼睛仔說自己不能哭,要堅強。

在作者的敘述中,眼睛仔的父親出現的次數很少,出現了不是與母親吵架,就是關心他的成績,其他的在他看來都是父親的責任。

在這幾個家庭中,父親幾乎沒有擔當什麼重要的角色,父親只關心孩子的成績,能否讓他在同事面前有面子,而忘了是因為自己才會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父親只負責了配送,而忘記了售後。

可是這種傳統的家庭有很多,有的或許比眼睛仔幸運,相比起來沒有那麼的不幸。父母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延續,無可厚非,他們忘了,孩子從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能帶他看世界上的美好,能教孩子很多事情。

可是將自己的欲望強加在孩子身上,總歸是很不好的。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都是一種美好,都是來享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尤其是在童年時期,他們有許多能做的事情,也許會給你帶來煩惱,但更多的難道不是可愛嗎?

雖然,我們有句話,說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多數人都將這句話放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認為有了好的成績就有好的未來,而忘記了孩子自己願不願意,其實,大人心裡在想些什麼,孩子都明白,只是大人一直認為孩子這麼小,能知道什麼。

總有孩子很想問問,如果迫不得已,如果沒有準備好,為什麼要將我生下來?孩子的這種疑問,沒有人能回答,孩子生下來是要負責的,不需要將孩子培養成大人物,但是應該給予孩子更好的愛。

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有些東西不是不找,而是沒有準備好去為人父母。大概有人會說,這個需要準備,當來了,時間久了,就熟練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這樣的樂觀,但是我的樂觀不是在這種事情上,教養一個孩子太累了,因為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一個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而有些東西並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正如作者所說:我無意樹一個「成功典範」,只是想通過我教育女兒一個「個案」,來呈現一些正確的教育理念,與更多的父母們分享一些有效的教育經驗。作者誠懇又真摯的情感在閱讀中都能感受得到,這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是難得的家教讀本。
  •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的電視劇,全片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審視家庭教育,批判家長試圖通過教育按照自己的願望塑造兒女的未來,忽視孩子本身的天賦與興趣,造成孩子的心理反叛,扭曲,甚至走向極端,導致慘痛的悲劇。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沒有生來就壞的孩子
    在梧桐自己的成長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小事兒別太計較」是爸媽叮囑我特別多的兩句話。但做了寶媽、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後,我發現如果我們不爭,孩子就會慫了。我和寶爸都是大學以後才來澳洲的。有了小人以後,就開始琢磨孩子的教育了。在澳洲長大的華人孩子,有些能夠很愉快的享受中澳兩種文化。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要不要執證上崗,這是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這個話題也引發了很多討論。雖然不太同意父母去考證,但是我覺得父母去學習相關的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之前在一次黨支部會議上,我們也討論了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問題,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的孩子在家裡上課,長時間的與父母接觸,親子關係一度緊張。如何解決好教育問題,這不僅僅是學校、家長地責任,也需要社會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
  • 英語小神童:不是生了孩子,你就能當好父母
    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的,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還要修煉再修煉……——英語小神童我的高中是在外地上的。高一的某一天,班主任突然停掉了一節地理課,給我們讀了一封家書。好好讀書吧孩子,珍惜優越的學習環境,不辜負父母送你千裡求學,不荒廢大好的青春時光。那節課,班裡靜悄悄的,雖然信不是寫給我的,但是我卻被那封家書打動和震撼到了,那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在我心裡縈繞了好久。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如果你有孩子,這首詩會讓你在教育子女上更有智慧;如果你還沒有孩子,那麼這首詩也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並思考生命的本質。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憑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 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發現這屆父母是史上最難的父母!
    看吳曉樂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恍惚間,我覺得像在看小說,我一直提醒自己,這終究是紀實,也只是個例,看完身上還是直打冷戰,久久不能平靜!吳老師畢業於知名大學,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尤其是一些家境優越的家庭,在做家教的過程中,她看到了臺灣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 有些「真相」別過早告訴孩子,你長大就會明白,是做父母的苦心
    這樣他們才會明白,即使父母離婚了,但是也不代表他們不愛自己,他們依然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只是換了個地方愛自己而已。死亡話題要不要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是如今一個比較有爭議的教育理念。她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之後,什麼吃的、穿的、玩的……既不敢跟自己的姐姐、弟弟爭,又不敢主動問父母要,性格開始變得畏縮、被動、沉默、自卑、敏感等。
  • 「我替你養孩子,我的孩子誰來養?」高齡父母生二胎,是生給誰的
    「我替你養孩子,我的孩子誰來養夫妻倆聽完說了一句:「我們歲數大了,不是還有你嗎?」女兒聽完這句話更生氣了:「哦,你們歲數大了,就要我替你們養孩子,那我的孩子誰來養呢?怎麼你們生孩子是給我生的嗎?那給你們帶孩子這筆帳怎麼算?
  • 「我是你媽媽,不是你的僕人」,孩子自立是解放父母的最好方式
    「還有,我們提出請求時,別人沒有義務立刻停下手上的事來幫你,他可以同意,可以拒絕,也可以讓你等一等。當別人同意時,你要表示感謝;當別人沒空幫忙時,你只能耐心等著或者自己想辦法解決。」「我明白了,媽媽。那我現在可以請你幫我切蘋果了嗎?」可愛多現學現賣,收起了之前撒潑無賴的把戲,乖巧地湊近問我。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請給孩子真正的愛,而不是你以為的愛
    可是父母沒有想過孩子能夠讓你操控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是他愛你,還有一個是他暫時打不過你也離不開你。吳曉樂是一個家庭教師,這本書是圍繞一個個家庭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而展開的一系列故事。她從局外人的角度複述又剖析了這一個個故事,告訴所有的父母,你給了你的孩子生命,但是你給不了他思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妄想操控往往就會失控。
  • 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孩子的鐵血上司
    ,在我叛逆的時候就是我挨打最多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家最經常的套路就是我不聽我媽的話,我媽告訴我爸,然後我被我爸打一頓,所以我對我媽不是拍,是一種我怕的不是你,是你背後的勢力,我爸就是我媽背後的勢力,所以我更怕我爸,我就以一種憋著反抗的心,卻不敢付諸行動的狀態生活著,而且,時間長以後,我竟然適應了這種被約束的感覺,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學會不表露我的內心想法,讓父母感覺我變老實了,但堵不如疏,我在讀高中以後
  • 豆瓣8.1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千萬父母的啟示
    不以學習成績的好壞定成敗 故事中的眼鏡仔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做了全職太太的媽媽把他的生活照顧得很好,但在成績面前,這對母子就不再是母子,一旦成績不如她意,就會狂亂地施加暴力。 「老師,我兒子如果不乖,或題目寫錯,你就用力打他,孩子有錯,就是要教育,我不是那種小孩子被打就反應過度的媽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你好」的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一本「胚胎手冊」,對孩子的每一步進行評分,低於20分,就會被銷毀,然後母親就能重新申請優良胚胎。「你要是選錯了路,人生就白費了。」整部劇看得壓抑,卻也讓很多孩子有感而發。正如茉莉寫作獲獎後感慨:「我所受的教育不允許我創作,但我所受的教育卻逼迫我開始創作,有時會感謝媽媽,痛苦的成長記憶,讓我擁有寫作的能量。
  • 你以為孩子是你在養,其實真相併不是!父母必看!
    你以為孩子是你在養,其實真相併不是!父母必看!一般人對這句話很難理解,現在我們用養育孩子來做比喻。很多人去墮胎,有個原因,怕養不起孩子。養一個孩子都很累,更何況再來一個。我們潛意識中,都認為,這個人是我養的,家庭是我支撐的。
  • "帶孩子又不是我的責任,誰生誰帶","你不配當奶奶"
    (況且我生孩子所有費用,都是自己出的),最後醫生都不理我了,月子裡婆婆各種明說暗示要二胎(我生的是女兒),滿月後,公婆聯合起來催要二胎,甚至在我滿月回娘家後,專門給我爸媽打電話要我生二胎。,就每天做個飯,完了午覺睡上幾個小時,孩子全天24小時,都是我一個人,他們基本沒幫一點忙,除了做飯洗衣服,有次公婆玩了回來,我帶寶寶睡覺先醒了,他們以為我還在睡,只聽婆婆在外面跟公公說,××(我名字)懶死了,午覺睡這麼久,真是享福啊,就在那一個瞬間,我突然覺得,人性是如此的醜陋。
  • 生二胎=做公益?80、90父母有話說:我養的不是娃,是碎鈔機
    看完你就明白了如果說現在小兩口的家庭哪項生活開支最大,相信絕大部分父母都會說「養娃支出」。,在有過一次「養娃煎熬」後,就會被養娃的支出帳單壓得喘不過氣,這種趨勢下,他們如何敢生二胎?「我養的不是娃,是臺碎鈔機」為了驗證這個問題,我特意找了自己的表姐——「當代二胎媽媽」,要來了她的日常記帳本,做出了一份「二胎花銷統計表」!我滴個乖乖,看到最後的數字,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 「我是你媽媽,不是你的僕人」解放父母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獨立
    ,你快來給我擦屁股!」,你趕緊來給我剝橘子!」,很多父母扮演著超人的角色,無論自己在做怎樣重要的事情,孩子都會隨時拋來各種要求。,要用禮貌請求的語氣,並且學會耐心等待,我是你的媽媽,並不是你的僕人!6歲之前,父母多費心,以後就會很省心。」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需警惕這3種藏在愛中的傷害
    終於明白以前那個活潑可愛的侄子,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滿是怨氣,脾氣暴躁,做事畏畏縮縮的人。 「你怎麼這麼蠢,一篇課文讀了2天了,還讀不通順。」「趕緊過來給我寫,今天這幾個生字,如果還默寫不出來的話,看我不打死你。」 自從學校開始網課後,老妹一天比一天暴躁,對侄子是非打即罵。
  • 孩子,我不是要跟你算帳
    我說這些,不是想跟你強調父母如何偉大,只是想請你記得,你是父母如珠如寶捧在手心的,請永遠不要做這麼殘忍的事情。 我們這麼珍惜你,不是拿來給你隨便糟踐的。當你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我覺得心痛。這些時候,我必須要站出來,把該講的道理告訴你,有時候你太小了,你還不明白其中的利弊,但我不能等到你完全明白,並非我耐心不夠,而是很多東西沒有回頭路,等你想明白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我對你,沒有過分的要求。你做不到的,我不會強壓,但是我也不會說,我做不到的,就不要求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