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孩子的鐵血上司

2020-11-09 逐漸成長

小時候我們和父母總有各種各樣的矛盾,有些甚至影響至今,我現在雖然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還是不知道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是對的。


我至今還記得我第一次被我媽鎖門外的恐懼,小時候經常在外邊和小朋友玩,有時候玩的非常晚,這讓我媽很生氣,所以在我又要出去玩的時候,我媽不讓我出去,我依然出了門,在走到三樓的時候,我聽到我媽在樓道裡大喊:「你不用回來了,回來也不給你開門」,然後就是「嘭」的一聲把門摔上了,我沒有在意,繼續野,結果回家的時候,悲劇了,我媽真不給我開門了,我在門口又拍又叫,我媽就是不理我,我慌了,哭著繼續拍門,過了很長時間後,我媽開門了,讓我進去,在家裡又教訓了一番,這才讓我去睡覺。從那次之後,我媽不讓我出門,我絕對不敢出門,因為我不知道出去了還能不能再回來。


我媽很強勢,她說什麼,我不能反抗,但是每個孩子都有叛逆的時候,在我叛逆的時候就是我挨打最多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家最經常的套路就是我不聽我媽的話,我媽告訴我爸,然後我被我爸打一頓,所以我對我媽不是拍,是一種我怕的不是你,是你背後的勢力,我爸就是我媽背後的勢力,所以我更怕我爸,我就以一種憋著反抗的心,卻不敢付諸行動的狀態生活著,而且,時間長以後,我竟然適應了這種被約束的感覺,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學會不表露我的內心想法,讓父母感覺我變老實了,但堵不如疏,我在讀高中以後,在父母管不到的地方,我釋放了,那時候天天打夜市,好像要把初中時期沒有上過的網補回來一樣,為了上網省吃儉用,還要跟爸媽撒謊拿錢,但在那個時候,還是有不自由的感覺。


經歷了漫長的學習時間,我終於畢業了,我感嘆「我終於自由了」,但在那一刻我發現,我猶如籠中鳥一樣,看著打開的大門,不知該何去何從,這個時候我父母沒有狠心的放手讓我自己去拼搏,我爸介紹我到他的朋友的公司去上班,看著每月發到手的一千多塊的工資,就一個感覺——安逸,但那時候的我還不明白,雛鳥要學會飛行,必須承受摔在地上的痛苦,而我卻在安逸中慢慢失去了翅膀。


生活的不如意讓我常常回想以前的事情,在我的叛逆期,我曾想為完成夢想而要休學,我知道自己不愛學習,一點兒勁兒都提不起來,所以我想放棄學業,去學習一些實用的技能,有個一技之長,但在父母的幹預下,沒有成功,我仍然留在學校學習,因為沒有主動性,我的學習成績可想而知,甚至差點上不了大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常常想「如果那時我自己堅持一些,現在會不會有一些不一樣」,我感覺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個提線木偶,什麼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


在家庭方面,結婚後,本來是不打算生小孩的,因為我沒有準備好,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樣去教育一個小孩,說起教育方法,除了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親身體會,其他的我一無所知,我不想讓我的孩子擁有和我一樣的童年經歷。但我的執拗終究還是沒有勝過父母的強壓,在「你不添孩子我們就斷絕父子關係」的壓力下,我的女兒出生了,我把我全部的愛都給了她,但是,在看到她一天天的長大的時候,我也害怕,我怕我會像我的父母教育我一樣,去教育她,所以我時刻警惕,每當她犯錯誤的時候,我一下子就很生氣,想朝她大吼,這時,小時候我爸教訓我的畫面就會從我腦海中閃現,讓我忍下衝動,用講道理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在她會不講道理的時候,我會要求她和我面對面坐著,不允許她做其他的事情,我也不做其他的事情,也不說話,這樣她會冷靜下來,思考事情做的對不對。我會很在意我父母是怎麼教育我的孩子的,因為要父母幫著照看孩子,所以住在父母家裡,在女兒學習寫字和算數以後,我感覺我爸管教我女兒的情景和我腦海中的記憶重合了,除了沒有打罵,這讓我感覺到了危機,所以我跟我老婆商量了下,我們搬回了自己家,我們自己探索學習教育方法教育我的女兒,很難,也很心累,但我感覺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值得的。


我一直就希望我只有一個孩子,但我的想法註定和父母還是有差別的,我想要一個孩子的想法和父母想讓我生二胎的想法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我想把我的愛全部給我的女兒,我害怕再有一個孩子後我對我的女兒的關心會減少,所以我第一次那麼固執,我父母有時候會說一句話,說「你早些時候說不要孩子,現在女兒不是也挺好的」,我不喜歡這句話,因為我感覺這和讓我生二胎是兩個概念,我感覺他們的目的只是讓我生二胎,而我要為我孩子的以後考慮,我要讓她快樂健康的成長,我並不感覺我的想法是錯誤的,所以我做出了激烈的反抗,而我們決裂的根源就是,我已經把我的思想和困難跟父母說了,但他們還是固執的要讓我生二胎,好像我不生二胎我就不配是一個人一樣,在一段時間裡,我和父母是不說話的,雖然很難受,但是我還是要這樣做。我覺得自己很悲哀,連生孩子這種事情,我都不能自己做主。


我當然明白父母們都是好意,但我要說的是,他們對我們了解太少,在他們認為一些事情是好事的時候,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我們要是他們心中的樣子,就比如學習,他們感覺你只要認真學就能學好,但他們不知道,我只要看到書本就犯困,好不容易記住的知識,一個小時後再想就想不起來了,父母有一句話我是認同的,那就是「你就沒有用心」,但我根本就不喜歡,甚至很排斥的事情,都不想看見,我怎麼用心?

說了些像是發牢騷的話,我說的不一定正確,但我感覺,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他們,而不是「我認為孩子是什麼樣子」,要多觀察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們的性格、優點、缺點、喜歡的、討厭的、擅長的、不擅長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孩子,讓他們開心快樂的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的電視劇,全片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審視家庭教育,批判家長試圖通過教育按照自己的願望塑造兒女的未來,忽視孩子本身的天賦與興趣,造成孩子的心理反叛,扭曲,甚至走向極端,導致慘痛的悲劇。
  • 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書評
    一位爸爸在教孩子怎麼使用割草機,可是孩子一不小心,把爸爸精心培育的花朵給夷平了,爸爸非常憤怒,他的妻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有人說教師不好當,因為做的是育人的事業;有人說醫生不好當,因為你要與死神搶人,其實最難當的應該是父母,因為沒有一本教科書會告訴你,你的孩子是什麼版本,你要怎麼養育他。
  • 食物精確到克,杜絕孩子吃鹽和零食,劉璇「鐵血育兒」真有必要?
    看完劉璇的養娃方式,很多網友都覺得劉璇太過了,甚至連孩子爹都吐槽她太過於「鐵血」。,我們不是孩子人生的制定者,而是引導者。我們的作用是看到孩子、接納孩子的基礎上,順應孩子的生長節奏,適當給予引導,讓他們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 孩子不是演員,父母亦不是導演,那孩子到底是誰?
    有相當多的父母覺得,孩子的命都是自己給的,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應該得聽父母的話,不管做什麼,父母都應該管管。於是,孩子從小到大,父母事無巨細地掌管著孩子的一切,父母付出一切的最終目的就是等自己老去的那天,孩子也能事無巨細地顧著自己。養孩子的目的也成了給自己養老的一個保障,到頭來還是為了父母自己好而不是為了孩子著想。
  • 孩子的優秀不是父母的面子
    但如果我們追溯到自戀的根源,會發現根源往往是自卑。因為對自己的不滿,卻又無力改變,才會寄希望孩子去替自己完成未達到的欲望,或者通過炫耀攀比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我看過一個笑話:孩子因成績不好, 被媽媽罵笨鳥,孩子不服氣的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媽媽問:那第三種呢?
  • 如何才是為孩子好?《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教我們做好父母
    我們做家長的,都會全力以赴地為孩子好,那麼有幾個人做到了真正的為孩子好,很多父母以為的為孩子好,最終演變成了對孩子生活的過渡參與,對孩子思想的過渡控制。其實,我們做父母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為了孩子,紀伯倫《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很真切的表達出了孩子的需要,也表達出了我們做父母的,給予孩子的就是愛❤️,而不是想法。
  • 父母是孩子的模範標本: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作為父母,我們自然而然,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與義務。當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成為孩子的模範標本時,我們做父母的就要多一份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讓其符合社會的正確價值觀。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夠自覺做到這一點。
  • 父母是孩子的模範標本: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文|文竹媽媽當我們的孩子出生以後,作為父母,我們自然而然,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與義務。我們需要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在家庭當中汲取豐富的營養,茁壯成長。老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就說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的生命基石,成為塑造孩子的關鍵部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當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成為孩子的模範標本時,我們做父母的就要多一份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讓其符合社會的正確價值觀。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夠自覺做到這一點。
  • 孩子沒有一點規矩不是他的錯,而是我們父母教育的失職
    孩子沒有一點規矩不是他的錯,而是我們父母教育的失職如果朋友帶著孩子去你家,結果孩子一進門不但到處亂跑,而且還像是土匪一樣翻箱倒櫃,吃飯時上手就抓,大人和他說一句話,他就破口大罵,臨走時還要把喜歡的東西放到兜裡偷偷帶走。那麼這樣的孩子,你還會歡迎他來你家嗎?
  • 孩子和父母,哪個和我們的血緣更近?答案不是我們想的
    之前我在看一部電視劇的時候,裡面的男主角說了這麼一句話,讓我很是意難平,「我們為了家庭辛苦付出,可到頭來會發現孩子總有一天長大要離你而去,而你的愛人本應和你最為親近,但睡在枕邊的人才是血緣關係最為疏遠的。」
  • 家長安裝攝像頭監控孩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父母沒有經過孩子同意,以監督學習的名義,在孩子的臥室安裝攝像頭,這已經侵犯了孩子的邊界,我們看看孩子的反應 孩子的邊界假如是一個圓圈,一開始這個圈和父母的圈是重合的,以父母為標準,慢慢的,隨著自己不斷長大和對新環境的探索,孩子的圈開始脫離父母的圈,重合的部分越來越少,屬於自己的部分越來越多,個性化越來越強。
  • 長輩親情綁架:父母不是孩子的前傳,孩子不是父母的續集
    一位朋友給我吐槽,說她實在無法抵抗父母的哀兵政策,老陷入情緒勒索自己的迴圈,為了維持表面上的和平,老是選擇犧牲自己、成全家人,搞得自己都快得抑鬱症了,卻又無法自拔。嘿,親愛的,讓我說一個故事給你聽。或許有人說父母老了,哪還有大?哪還有強?別忘了,舉凡祖輩的財產、親族耳語與社會輿論,都是箝制下一代的無形力量。這樣說來,為什麼長輩如此會用這樣的方式應對呢?說穿了,就是沒有自信,也沒有安全感,只能拿財產跟倫理壓迫,無法以德服人,這是炎黃子孫長久以來的儒家教育養成:壓迫自己,成全別人。所以,懷著各種不甘心,老了以後,用相同的方式對待晚輩,還稱之為傳統、倫理。
  • 《我們的孩子》:孩子永遠慣不壞
    其中的很多觀點都非常顛覆現在社會的育兒觀念以及普通父母的育兒模式。我們家的兄弟倆在小嬰兒的時期都是「高需求寶寶」,老大必須貼在人身上才能睡覺,老二則是「吃奶狂人」,不管是生氣了還是傷心了都要吃一吃奶,所以他直到3歲7個月進幼兒園那天才斷奶,但是就像一個儀式一樣,我們約定上了幼兒園就是大孩子了,大孩子不吃奶。就這樣很自然地斷奶了。
  • 劉璇鐵血育兒王弢卻很佛系,李玫瑾:養育孩子夫妻間要遵循3原則
    孩子的養育,是一個家庭中最最重要的事情。孩子的養育方式,關係到孩子未來是否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然而在孩子的養育上,父母經常會出現不同的意見和方式,導致雙方出現矛盾。小S是否經歷過家暴,我們不知道真相到底如何,但是從孩子的表現中,他們確實被父母的爭吵傷害到了,甚至影響到孩子對感情的看法
  • 孩子不是為父母所有
    》中寫道,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忽悠了孩子內心的世界,屏蔽了他內心的吶喊聲。隨著社會壓力越大,人的焦慮就會越多。父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裡,忽視了她在成長過程中應有快樂的重要性。心理學家說,父母對孩子的焦慮,適當焦慮是種力量,中度焦慮是心理的亞健康,重度焦慮是種危險。
  • 孩子,父母,我們,永遠的話題
    孩子,父母,我們,永遠的話題 「孩子」是各年齡段的爸媽都不斷交流和適合交流的共同話題之一。聊到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家長有不同的感受。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們大多滿滿驕傲,永遠是「孩子是自家的好」,在各自的誇獎與享受中,可以交流、分享育兒經驗,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心得,可以聊很長時間,聊得很深入。
  • 不是孩子心理素質差,是父母沒耐心教育孩子
    只是在想,對一個14歲的學生來說,被老師請家長來學校,內心本來就已經是十分惶恐了,而家長在這時候當眾扇打孩子,就是雪上加霜。本來,父母應該是孩子在逆境中第一個想求助的人,卻變成了把推他進火坑的人。可一個才14歲的少年,我們又如何要求他有多堅不可摧的心理素質?心理承受能力為什麼差?難道不是來自於家庭教育的原因嗎?如果要說是孩子的心理素質差,為什麼不說是家長對教育孩子沒有耐心呢?人前不教子。14歲的年紀,正是很要面子、自尊心很強的時候。
  • 孩子有這些行為,說明父母培養得當,他們將來會很感謝父母
    看到這個孩子的這些行為,不由自主就會感嘆道:「這是教養非常好的父母,才能教出這樣的孩子吧!」果不其然,與他的父母接觸過後,我能深刻體會到這兩個人的氣質。那麼,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下孩子的哪些行為說明家長是有素養的人,家長不該對孩子有的行為有哪些以及哪些教育方式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1、 有責任感、勇於擔當的人做人,最重要的是有責任心。在一家公司上班,有責任心的職員才會讓上司放心,上司才會把重要的事情託付給他。
  • 孩子不是我們的恥辱,是我們的榮耀
    20210210大年29了,石頭請我們吃飯。他建了一個老科大群,看著他長大的兩個阿姨,還有他最愛的虎哥,虎哥的新娘元元我們都在群裡。他陳阿姨每次都感慨萬千,一個她帶著吃飯帶著去上學的孩子,長成可以請她吃飯的小夥子,跟做夢似的,哈哈。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讓我明白做父母不是生來就會的
    ,都是我們自己做決定,給了我們很大的自由。前幾天看了那本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八個家庭,八個故事,八種不同的教育,看到最後,還是我父母的這種教育方法,讓人看了心裡會舒服。八個故事,讓我明白,當你沒做好準備的時候,不要輕易選擇去當父母,不要在自己絕望的時候,去做決定。第一個家庭,孩子很怯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