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和父母總有各種各樣的矛盾,有些甚至影響至今,我現在雖然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還是不知道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是對的。
我至今還記得我第一次被我媽鎖門外的恐懼,小時候經常在外邊和小朋友玩,有時候玩的非常晚,這讓我媽很生氣,所以在我又要出去玩的時候,我媽不讓我出去,我依然出了門,在走到三樓的時候,我聽到我媽在樓道裡大喊:「你不用回來了,回來也不給你開門」,然後就是「嘭」的一聲把門摔上了,我沒有在意,繼續野,結果回家的時候,悲劇了,我媽真不給我開門了,我在門口又拍又叫,我媽就是不理我,我慌了,哭著繼續拍門,過了很長時間後,我媽開門了,讓我進去,在家裡又教訓了一番,這才讓我去睡覺。從那次之後,我媽不讓我出門,我絕對不敢出門,因為我不知道出去了還能不能再回來。
我媽很強勢,她說什麼,我不能反抗,但是每個孩子都有叛逆的時候,在我叛逆的時候就是我挨打最多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家最經常的套路就是我不聽我媽的話,我媽告訴我爸,然後我被我爸打一頓,所以我對我媽不是拍,是一種我怕的不是你,是你背後的勢力,我爸就是我媽背後的勢力,所以我更怕我爸,我就以一種憋著反抗的心,卻不敢付諸行動的狀態生活著,而且,時間長以後,我竟然適應了這種被約束的感覺,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學會不表露我的內心想法,讓父母感覺我變老實了,但堵不如疏,我在讀高中以後,在父母管不到的地方,我釋放了,那時候天天打夜市,好像要把初中時期沒有上過的網補回來一樣,為了上網省吃儉用,還要跟爸媽撒謊拿錢,但在那個時候,還是有不自由的感覺。
經歷了漫長的學習時間,我終於畢業了,我感嘆「我終於自由了」,但在那一刻我發現,我猶如籠中鳥一樣,看著打開的大門,不知該何去何從,這個時候我父母沒有狠心的放手讓我自己去拼搏,我爸介紹我到他的朋友的公司去上班,看著每月發到手的一千多塊的工資,就一個感覺——安逸,但那時候的我還不明白,雛鳥要學會飛行,必須承受摔在地上的痛苦,而我卻在安逸中慢慢失去了翅膀。
生活的不如意讓我常常回想以前的事情,在我的叛逆期,我曾想為完成夢想而要休學,我知道自己不愛學習,一點兒勁兒都提不起來,所以我想放棄學業,去學習一些實用的技能,有個一技之長,但在父母的幹預下,沒有成功,我仍然留在學校學習,因為沒有主動性,我的學習成績可想而知,甚至差點上不了大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常常想「如果那時我自己堅持一些,現在會不會有一些不一樣」,我感覺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個提線木偶,什麼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
在家庭方面,結婚後,本來是不打算生小孩的,因為我沒有準備好,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樣去教育一個小孩,說起教育方法,除了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親身體會,其他的我一無所知,我不想讓我的孩子擁有和我一樣的童年經歷。但我的執拗終究還是沒有勝過父母的強壓,在「你不添孩子我們就斷絕父子關係」的壓力下,我的女兒出生了,我把我全部的愛都給了她,但是,在看到她一天天的長大的時候,我也害怕,我怕我會像我的父母教育我一樣,去教育她,所以我時刻警惕,每當她犯錯誤的時候,我一下子就很生氣,想朝她大吼,這時,小時候我爸教訓我的畫面就會從我腦海中閃現,讓我忍下衝動,用講道理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在她會不講道理的時候,我會要求她和我面對面坐著,不允許她做其他的事情,我也不做其他的事情,也不說話,這樣她會冷靜下來,思考事情做的對不對。我會很在意我父母是怎麼教育我的孩子的,因為要父母幫著照看孩子,所以住在父母家裡,在女兒學習寫字和算數以後,我感覺我爸管教我女兒的情景和我腦海中的記憶重合了,除了沒有打罵,這讓我感覺到了危機,所以我跟我老婆商量了下,我們搬回了自己家,我們自己探索學習教育方法教育我的女兒,很難,也很心累,但我感覺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值得的。
我一直就希望我只有一個孩子,但我的想法註定和父母還是有差別的,我想要一個孩子的想法和父母想讓我生二胎的想法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我想把我的愛全部給我的女兒,我害怕再有一個孩子後我對我的女兒的關心會減少,所以我第一次那麼固執,我父母有時候會說一句話,說「你早些時候說不要孩子,現在女兒不是也挺好的」,我不喜歡這句話,因為我感覺這和讓我生二胎是兩個概念,我感覺他們的目的只是讓我生二胎,而我要為我孩子的以後考慮,我要讓她快樂健康的成長,我並不感覺我的想法是錯誤的,所以我做出了激烈的反抗,而我們決裂的根源就是,我已經把我的思想和困難跟父母說了,但他們還是固執的要讓我生二胎,好像我不生二胎我就不配是一個人一樣,在一段時間裡,我和父母是不說話的,雖然很難受,但是我還是要這樣做。我覺得自己很悲哀,連生孩子這種事情,我都不能自己做主。
我當然明白父母們都是好意,但我要說的是,他們對我們了解太少,在他們認為一些事情是好事的時候,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我們要是他們心中的樣子,就比如學習,他們感覺你只要認真學就能學好,但他們不知道,我只要看到書本就犯困,好不容易記住的知識,一個小時後再想就想不起來了,父母有一句話我是認同的,那就是「你就沒有用心」,但我根本就不喜歡,甚至很排斥的事情,都不想看見,我怎麼用心?
說了些像是發牢騷的話,我說的不一定正確,但我感覺,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他們,而不是「我認為孩子是什麼樣子」,要多觀察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們的性格、優點、缺點、喜歡的、討厭的、擅長的、不擅長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孩子,讓他們開心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