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曾經一度學人「哈日」,那時雖然20來歲,所「哈」的對象倒不是歌星明星,而是語言和文化。為此,還特地跑到扶桑遊學幾個月,並且在本地的日本文化協會,上了4年的日文課。
說到學習日文,有這麼一個體會,就是一般人皆以為,比起英校生和老外,華校生學習日文比較容易,這裡頭存在一定的誤區。
當然,日文中有不少漢字,懂華文的人一看便明白,只要望文就能生義,所以華校生開始學日文,往往被「一時的優勢」蒙了頭。
日文中的漢字,不少字義和寫法,都和華文相同或相近,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筆畫相同字義不一,有的則兩者都不一樣。
日文中的「上手、下手、勉強、油斷、怪我」等,都不是從華文角度所理解的含義,一些筆畫稍微不同的漢字,華校生一不留神,就會習慣性寫成華文字。
反觀不懂華文的人士,只能老老實實,一筆一畫地學習,強背硬記的結果,反而不會出現差錯。因此入門時候,華校生也許佔點便宜,學到一定的程度,區別便越來越小,何況日文的文法,與華文相差十萬八千裡,懂華文不見得佔優勢。
其實了解與誤解,僅僅一線之隔,尤其是表面的認識,或者自以為是的了解,滋生誤解的機率往往很大。另外一個例子便是海外華人對中國的認識。
能說華語看懂華文,到中國經商辦事,某種程度上當然不成問題,然而掌握這「三招兩式」,就以為是「中國通,通中國」,也未免太天真了。
文化根底淺些的,經常無法理解所謂的「潛臺詞」和客套話,更甭說摸透人家的「潛規則」了。
中國官員亮出名片,不能簡單地從部長、市長、局長、區長和正職副職區分高低,你必須了解他是來自中央部委、直轄市、地級市還是縣級市。
除非是深刻認識,否則一知半解,或者表層的所謂了解,有時候比起完全不解,還要容易引起誤解。(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文/李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