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仁義的時候不仁義:宋襄公為什麼要殺鄫國的國君祭天?

2020-12-18 鬼說天下

由於「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很對某些士大夫的胃口,因此幾乎是一事無成的宋襄公也被視為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並列的「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上,宋襄公此人也有非常不仁義的一面,比如在會盟時殺死鄫國的國君祭祀天地。

周襄王十年(前642年),宋襄公趁齊國內亂之機帶兵幫助齊桓公之子昭回國繼位,是為齊孝公。宋襄公的自信心也因此爆棚,想要成為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諸侯霸主。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照貓畫虎」的宋襄公在曹南召集諸侯會盟。

但宋國的國力和影響遠不及齊國,只有曹、邾、滕、鄫四個小國同意參加曹南會盟。等到會盟正式開始的時候,只有曹、邾兩國的國君按時參加,滕國國君遲到,鄫國國君乾脆藉故不來。暴怒的宋襄公當場下令扣押了遲到的滕國國君。

聽說滕君被扣押,心生恐懼的鄫君還是趕來參會。結果剛一到會場,宋襄公就命令邾君把鄫君押到睢水郊外殺掉來祭祀天地。但早在周公制禮之時,周朝便廢除了「人祭人殉」制度,那麼宋襄公為什麼還會理直氣壯地拿鄫國的國君祭天呢?

與秦後的朝代不同,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各諸侯國有很大的獨立性。再加上西周空前遼闊的疆域,各地之間的經濟水平和文化習俗差異很大,因此在制禮時,周公允許或者默許某些與西周王室關係較遠、差異較大的諸侯國保留舊習俗。

宋國是商朝之後,與西周王室的關係一直不親近。商朝非常喜歡使用「人祭人殉」,作為後代的宋國也是如此。而由於宋國的特殊地位和情況,西周王室也不好直接幹涉,只要宋國不在國境之外實行「人祭人殉」,周王室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了。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幾乎名存實亡。宋襄公時期更是連霸主都沒有了,在國內習慣的宋襄公便理直氣壯地殺死鄫國的國君祭天。不過廢除「人祭人殉」的觀念在其他諸侯國早已經深入人心,宋襄公殺鄫君祭天的行為也讓他大失人心。

相關焦點

  • 宋襄公殺了鄫國國君祭神,卻為何認為自己一點不殘暴反而很仁義?
    一直等到該年三月,滕國(今山東滕縣東南)國君滕宣公才姍姍來遲,帶著滿臉歉意的笑容,正要上前打招呼,宋襄公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命令:遲到了還好意思笑,來人,給我綁了!媽的不忍了,老虎不發貓你還當我是病危啊!滕國雖然是侯爵,但始封之君叔繡只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卜正,國小力弱,如今還敢遲到,不給點顏色看看是不行啊!
  • 「仁義之師」的來龍去脈,宋襄公是仁義還是愚蠢
    說到仁義之師的由來,就要說說春秋時期宋國的一位國君——宋襄公。據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他與同時期的幾位霸主相比特別是齊桓公,顯然是能力差太多了。所以關於宋襄公是否是五霸之一還存在爭議,而且關於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個人也是有好幾個版本。
  • 宋襄公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各國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多數諸侯把宋國的通知擱在一邊,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派了一些人馬來。宋襄公率領四國軍隊向齊國進發,齊國的貴族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軍實力,就把無虧與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是為齊孝公。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之仁」所謂何來?
    宋襄公作為宋國國君,可以說是在禮樂的薰陶下長大的,他在戰爭中遵循古時軍禮,對敵人心存仁義。另外,宋襄公的情況是當時楚軍的實力遠遠超過宋軍,就算是宋襄公不堅守軍禮也不一定能取得勝利,但他堅守軍禮其結果一定是慘敗,那他又是為什麼敢不顧自己國家的安危而去堅守自己心中的軍禮呢?是什麼給了他底氣,要知道當時楚國實力是遠遠大於宋國的。回看歷史,類似於宋襄公這種在戰場上遵循禮制的情況並非沒有,而且還不少,但都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戰場上。
  • 宋襄公躋身「春秋五霸」,被專家認為是「湊字數」,果真如此嗎?
    ,剩下三個位置向來爭議不休,而在一眾"候選人"中,宋襄公似乎也談不上十分出色。 爭霸天下 而宋襄公在史書上做的第一件大事,其實也談不上"窩囊",這件事情涉及到齊國的繼承人世子昭,齊桓公晚年,齊國國內形勢混亂,管仲離世前不放心,遂把世子昭託付給宋襄公,以待來日。這可以看出當時的宋襄公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而且人品也的確很好,不然管仲不會把這樣一個重任交給一個異國國君。
  • 為什麼現在人反對孔子仁義禮智那一套?
    清朝的時候從皇帝到大臣,從朝堂到江湖都認為孔子的主張是完美無缺的,不需要改變。於是那個時代的大臣都以寫一筆小楷字為豪,以寫了一篇道德文章為驕傲。導致孔子後世的崇拜者王莽不辨良莠,搞井田制,不切實際,天下大亂。春秋戰國時期,技術進步,西周那一套搞不下去不是沒有原因的,孔子周遊列國推廣階層固化的結果就是四處吃癟。沒有那個國君聽從他的,春秋戰國就是大爭之世,誰有能力帶領軍隊,誰有本事將國家變強,就用誰。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而不是誰是貴族就用誰,平民沒有晉升之路。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沒有後退一說。
  • 道家為什麼反對儒家的「仁義」?
    「仁義」是儒家最重要的倫理範疇。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仁義」乃成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是謂「仁義道德」。然而在先秦,對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家卻是反對的。老子對「仁義」,基本採取了一種批評和攻擊的態度。
  • 宋襄公是仁義之雄嗎?
    剛巧,成周的內史叔興在宋國聘問,宋襄公詢問這兩件事主何吉兇,叔興回答說:「今年魯國大的喪事,明年齊國有動亂,國君您呢,將會得到諸侯擁護,卻不能保持到最後。」但告辭宋襄公,叔興卻私下告訴別人說: 「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兇所生也。吉兇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國君這個問題就不該問,天上為什麼掉石頭?隕石啊;六隻鷁鳥為啥倒著飛?
  • 真理、仁義、聖潔是什麼意思
    這裡提到的真理,仁義,聖潔,就把上帝的本質從三個層次展開了,第一,上帝是真理,第二,上帝是仁義的,第三,上帝是聖潔的。在這三個範圍裡面,上帝是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所以,人應當是在真理中間活的,人應當是因仁義而存在的,人應當過聖潔的生活,人的所有的行為符合這些原理。
  • 攜民渡江千古絕唱,漢昭烈帝仁義無雙!仁義,劉備創業的金字招牌
    因為劉備自己也是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他的皇室身份是不是真的我們暫且不去考究,他出身貧寒,知道老百姓疾苦這些都是真的,所以,他才能心懷百姓,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始終堅持「君輕而民貴」的思想,才能吸納天下俊傑投奔,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重新站立起來,這就是「仁義」這兩個字的分量!
  • 仁義師太與眾不同的人生路
    不管醫院的工作有多繁重,每天要面臨的瑣碎事情再多,仁義師太都堅持背誦金剛經和大悲咒。堅持總會有回報,在不停的念經打坐中,倒也真讓仁義師太悟出了佛經的真諦,她的佛學造詣也大為長進。三、修成正果 肉身不腐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和章法,無規矩不成方圓,寺廟也是一樣。在出家以後,仁義師太一直嚴格遵守比丘尼的紀律和規矩,不沾葷腥,就連平日裡的齋菜,也都以清淡為主,不攝食鹽。
  • 南懷瑾: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他不問楊朱為什麼不高興,他說從前有兄弟三個人,「遊齊魯之間」,在齊魯之間遊學,當時齊國與魯國文化最高。「同師而學」,在同一個老師那裡求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學什麼呢?這三兄弟就學儒家的仁義。你看啊!下面是道家楊朱對於仁義的解釋,由這個解釋再看《論語》,再看孔孟的書裡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 仁義之道
    (《離婁上》)二是將仁義由個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領域。梁惠王詢問何以有利於國家,孟子回答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上》)他還論證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離婁上》)三是從性善論的角度論證「人皆可以為堯舜」。四是從人禽之別的高度論證必須「由仁義行」,他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盡心下》)又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但是我沒有辦法」這不是我的杜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經歷過或者耳聞過類似劇情:什麼老同學爆料小北曾經不擇手段你要多小心小北這個人啊;什麼小南跑到好閨蜜的異性圈子裡爆料該閨蜜的整容史啊;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魯迅為什麼對」仁義道德「如此毒舌?那是因為歷史一直在循環播放著同樣的劇情:大義。舉報。批鬥。食人。
  • 劉興榮:事業成功的基石:仁義禮智信,拓寬人生的寬度
    為什麼有的人一生成就很高,有的人一生碌碌無為?為什麼有的人總賠錢?有的人能賺錢,但卻永遠做不大?我們很多時候是否容易隨波逐流,容易人云亦云?有時候會不會因為小利而忘記了自己的原則?有時候是否在做決定的時候會猶豫不決?
  • 李宗桂:健全今日文化肌體 仁義禮智可供營養
    要不要尋找失落的文明?這需要我們很好地反省。因此我們有必要來探討一下,該如何看待我們的傳統文明,仁義禮智思想是什麼,我們該怎麼看。關於仁義禮智思想,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談,第一個層面談仁義禮智思想的社會歷史淵源,第二個層面談仁義禮智思想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仁義禮智思想的社會歷史淵源  我們知道,過去講中國文化,主要講孔、孟、老、莊。
  • 在更正教中失卻的仁義概念
    這合起來就是仁義。神的形象不僅僅要求我們個人成為聖潔,也要求我們像神一樣對他人仁義,這就是完全人啊!耶穌馬太福音五章中教導我們要作完全人,像我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因為神讓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一個完全的人,不只是個人性的成聖,也是對他人或鄰舍有仁義。這是新約中萬變不離其宗的一個主題。
  • 一世老鬼方墉講「仁義」,談論了多年,到底什麼是仁,什麼是義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提到仁義,動不動就把仁義掛在嘴邊,出口就是你不仁你不義,關於仁義也有很多成語,比如仁義盡致、不仁不義和仁義道德等等,都跟仁義帶上了關係,仁義誰都會講,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仁」「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世老鬼方墉就講到了關於仁義的解釋,言簡意賅的就將「仁義」二字解釋清楚了
  • 她是救死扶傷的醫生,她是德高望重的仁義法師,死後肉身完整不腐
    父母都是很有教養的人,他們在素敏七八歲的時候就把她送進了私塾,學習琴棋書畫和禮儀,本想把她培養成一個大家閨秀。離私塾不遠有間寺廟,素敏對棋琴書畫都不感興趣,但是每次聽到和尚念經,她都很願意聽,這或許就是有佛緣吧,她經常偷偷跑到那個寺廟裡聽和尚誦經,有時候還能念上一兩句。
  • 孔子主張「仁」,可是老子為什麼反對「仁義」?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那什麼是」禮「、」樂「?在周朝,統治階級大致分為天子、諸侯、大夫、士四個階層,各個階層在使用的音樂和舞蹈方面,以及儀仗隊等各個領域,方方面面都有明確的規定。對於各種樂器使用權利的規定也是很嚴格的,有些樂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諸侯大夫如果享用便是越禮,而對於樂器樂師的數量同樣也有著嚴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