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王陽明以為聖人之道即是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任何外在的東西。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道:「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七年後,對這次略帶傳奇色彩的悟道,他又道:「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苶,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然於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其後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便已能深入領會作為本體的「良知之樂」了。他曾說:「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於學者言,費卻多少辭說。今幸見出此意,一語之下,洞見全體,真是痛快,不覺手舞足蹈。」《居夷集》裡,就有多篇描述道王陽明在貴州與弟子們悠遊山水,樂而忘歸的情景。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發憤忘食』是聖人之志如此,真,無有已時;『樂以忘憂』是聖人之道如此,真,無有戚時。恐不必雲得不得也。」
先生說:「『發憤忘食』是描述聖人踐行自己的志向時的狀態,說聖人沒有停息的時候;『樂以忘憂』是描述聖人踐行天道時的狀態,說聖人沒有憂慮的時候。恐怕不必講什麼得或不得。」
王陽明還曾講道,「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原無間隔」,真正的樂「渾然與物同體」,「視無一物非己」,「不喜不怒不哀時,此真樂也」。這些觀念,本質上也正與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相一致。
莊子講過「至樂無樂」。《莊子·至樂》中說:「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對此,成玄英疏:「俗以富貴榮華,鏗金論玉為上樂,用美言佞善為令譽,以無為恬淡寂寞虛夷為憂苦。故知至樂以無樂為樂,至譽以無譽為譽也。」認為世俗的人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為樂,而以「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為苦,他們追求的不是真樂。
以此來看,無論道家,還是儒家,他們都覺得合於天道,順乎自然,澄明自性的「 天樂」才 是「真樂」,「至樂」。
「樂是心之本體」,鄧艾民注,參見《與黃勉之·二》:「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訴合和暢,原無間隔。來書謂人之生理,本自和暢,本無不樂,但為客氣物慾攪此和暢之氣,始有間斷不樂是也。時習者,求復此心之本體也。悅則本體漸復矣。朋來則本體之訴合和暢,充周無間。本體之訴合和暢,本來如是,初未嘗有所增也。就使無朋來而天下莫我知焉,亦未嘗有所減也。」(《全書》卷五)又參見《朱得之語錄》:「問喜怒哀樂,陽明老師曰:『樂者心之本體也。得所樂則喜,反所樂則怒,失所樂則哀。不喜不怒不哀時,此真樂也。」(《明儒學案》卷二十五)
施邦曜云:「樂不是快活之謂,是胸中有一段自得處。常人與聖賢不能同樂者,蓋聖賢有得,常人無得也。得則事變不能遷,無得則便逐境為憂喜。故有大憂、大怒、大驚、大懼之事。聖賢未嘗不加敬惕。然其自得於己者,事變之窾會,無不了當於胸中。只是臨事敬慎耳。若常人毫無把柄,便惶惑憂懼。故仁者之不憂,知者之不惑,勇者之不懼(《論語·子罕篇》第九,第二十九章),聖賢之能樂也。常人未免憂懼惑,安得樂?常存戒懼,正是君子求自得處。何道可得?來書全文,意必有此語,節略耳。」
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聽說後,跟子路道:「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啊,發憤起來連吃飯都會忘掉,天天樂得忘記了憂愁,忘記了時間,都沒覺得有衰老這回事,如此等等。」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