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020-12-20 我從書中來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王陽明以為聖人之道即是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任何外在的東西。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道:「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七年後,對這次略帶傳奇色彩的悟道,他又道:「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苶,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然於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其後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便已能深入領會作為本體的「良知之樂」了。他曾說:「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於學者言,費卻多少辭說。今幸見出此意,一語之下,洞見全體,真是痛快,不覺手舞足蹈。」《居夷集》裡,就有多篇描述道王陽明在貴州與弟子們悠遊山水,樂而忘歸的情景。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發憤忘食』是聖人之志如此,真,無有已時;『樂以忘憂』是聖人之道如此,真,無有戚時。恐不必雲得不得也。」

先生說:「『發憤忘食』是描述聖人踐行自己的志向時的狀態,說聖人沒有停息的時候;『樂以忘憂』是描述聖人踐行天道時的狀態,說聖人沒有憂慮的時候。恐怕不必講什麼得或不得。」

王陽明還曾講道,「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原無間隔」,真正的樂「渾然與物同體」,「視無一物非己」,「不喜不怒不哀時,此真樂也」。這些觀念,本質上也正與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相一致。

莊子講過「至樂無樂」。《莊子·至樂》中說:「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對此,成玄英疏:「俗以富貴榮華,鏗金論玉為上樂,用美言佞善為令譽,以無為恬淡寂寞虛夷為憂苦。故知至樂以無樂為樂,至譽以無譽為譽也。」認為世俗的人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為樂,而以「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為苦,他們追求的不是真樂。

以此來看,無論道家,還是儒家,他們都覺得合於天道,順乎自然,澄明自性的「 天樂」才 是「真樂」,「至樂」。

「樂是心之本體」,鄧艾民注,參見《與黃勉之·二》:「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訴合和暢,原無間隔。來書謂人之生理,本自和暢,本無不樂,但為客氣物慾攪此和暢之氣,始有間斷不樂是也。時習者,求復此心之本體也。悅則本體漸復矣。朋來則本體之訴合和暢,充周無間。本體之訴合和暢,本來如是,初未嘗有所增也。就使無朋來而天下莫我知焉,亦未嘗有所減也。」(《全書》卷五)又參見《朱得之語錄》:「問喜怒哀樂,陽明老師曰:『樂者心之本體也。得所樂則喜,反所樂則怒,失所樂則哀。不喜不怒不哀時,此真樂也。」(《明儒學案》卷二十五)

施邦曜云:「樂不是快活之謂,是胸中有一段自得處。常人與聖賢不能同樂者,蓋聖賢有得,常人無得也。得則事變不能遷,無得則便逐境為憂喜。故有大憂、大怒、大驚、大懼之事。聖賢未嘗不加敬惕。然其自得於己者,事變之窾會,無不了當於胸中。只是臨事敬慎耳。若常人毫無把柄,便惶惑憂懼。故仁者之不憂,知者之不惑,勇者之不懼(《論語·子罕篇》第九,第二十九章),聖賢之能樂也。常人未免憂懼惑,安得樂?常存戒懼,正是君子求自得處。何道可得?來書全文,意必有此語,節略耳。」

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聽說後,跟子路道:「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啊,發憤起來連吃飯都會忘掉,天天樂得忘記了憂愁,忘記了時間,都沒覺得有衰老這回事,如此等等。」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相關焦點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為人怎麼樣,子路不回答。孔子對子路道:「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用功便忘記吃飯,快樂便忘記憂愁,不曉得衰老會要到來,如此罷了。」 忘 我 學生評價老師,總是不那麼自信。所以,子路沒有回答葉公的問題。
  • 《孔子世家》勘誤、詮釋及補證(1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他日,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毀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秋,齊景公卒。]有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作回答。孔子聽說後,說:「仲由,你為什麼不回答說:『他為人呀,學習大道不覺疲倦,教誨別人不覺厭煩,奮發努力廢寢忘食,樂於求道而忘卻了憂愁,也不知衰老即將到來』。」
  • 如何做一個「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自我教育的力量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記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追求古代好的文化知識。孔子說自己是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等六經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續前人,並沒有加以創作。君子,是孔子培養人才的教育標準,既會為人處事又善良本真。古代的教育有利有弊,但古代師生的感情一般都比今日的要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建立在師生之間的責任上的。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70後作家孫衛衛是個永遠的...
    不上班時,寫兒童文學,買書讀書」的生活。孫衛衛自幼喜歡兒童文學。這份純真的愛好,也無形中塑造著他的性格。讓他成為一個安靜的人。既然偶爾淘氣也是「小小地淘氣一下,就像小孩子一樣。」(孫衛衛語)上大學後,他對兒童文學更加痴迷,經常到南京市新街口郵局買《少年文藝》《兒童文學》和《兒童文學選刊》。
  • 不知老之將至
    我不覺得那是什麼講座,引起狂熱的總是那些對年輕人的巧妙恭維,和對前景莫名其妙的承諾。總之,在我看來那都是一些言辭上的技巧,和知識、見地、智慧全無關係。 那時我並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但是我會一點點反證法:如果一個講座可以讓一幫青春痘都沒有褪去,微積分都剛剛入門的高四學生變得興高採烈,歡欣莫名,那麼它其中肯定不會有多少有價值的東西。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發憤忘食,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發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基本釋義: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子路回答不上來。後來子路把沈諸梁的問題告訴給孔子,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態度是'發憤忘食'(發憤求學,連飯都忘記了吃),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會高興得忘記憂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這個成語形容勤奮好學,忘我工作。相關成語:發憤忘餐 廢寢忘食 好吃懶做 委靡不振 遊手好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