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70後作家孫衛衛是個永遠的...

2020-12-20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張諶

孫衛衛,這個名字一看就很有童真氣息,像個小孩子。但其實,孫衛衛出生於1970年代,是一名出過多部作品、多次獲獎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家。他寫過《班長上臺》「熊小雄成長記系列」《小小孩的春天》《會說話的書》《喜歡書》《一諾的家風》等兒童小說、散文等30餘部。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孫衛衛寫字也一筆一畫,也像是小學生寫的。雖然年齡上已經是成年人了,但孫衛衛一直保持著少年的氣質。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李東華這樣評價他:「成人作家寫兒童小說往往去模仿兒童的聲音,因為他們已經遠離了童年,要抓住童年的感覺是困難的,可是孫衛衛沒有陷入這種普遍的創作困境,仿佛歲月的腳沒有從他身上走過,他還是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一個鬼頭鬼腦的小男生,在搖頭晃腦地敘述著自己鮮活的生活,鮮活的故事。」

孫衛衛曾是一名全國有名的文學少年。1994年他獲得了第二屆「雨花杯——全國十佳文學少年」稱號。1998年,從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孫衛衛曾在《中國新聞出版報》工作,現為機關工作人員。如今他過著「上班寫公文,專心做事。不上班時,寫兒童文學,買書讀書」的生活。

孫衛衛自幼喜歡兒童文學。這份純真的愛好,也無形中塑造著他的性格。讓他成為一個安靜的人。既然偶爾淘氣也是「小小地淘氣一下,就像小孩子一樣。」(孫衛衛語)上大學後,他對兒童文學更加痴迷,經常到南京市新街口郵局買《少年文藝》《兒童文學》和《兒童文學選刊》。他還給喜歡的兒童文學作家寫信,得到籤名作品的贈送,更增添了他對兒童文學的熱愛。

閱讀的熱愛,也蔓延寫作上。慢慢的,他自己也開始寫兒童文學,發表作品、出書,成了一名兒童文學作家。由於不是專職作家,孫衛衛見縫插針擠時間寫作。他每天5點40分起床。到單位處理一下自己事情之後吃早飯。8點上班。中午休息一下。晚上7點半左右回到家。陪孩子玩一會兒,21點半到23點半寫作。他一直信奉一個道理:「不怕慢,就怕站。」天天堅持寫一點,長此以往,作品的數字會很可觀。2019年9月,孫衛衛一口氣出了好幾本書,比如《小記者很膽小》《裝進書包的秘密》《回老家過年》等。

除了創作兒童文學作品,孫衛衛愛買書、藏書,也是圈內聞名。他從小喜歡書,只要是書都會拿來讀一讀。北方農村家裡喜歡用報紙糊牆。走親戚時,他經常站在炕上,歪著頭,看報紙上的內容。「會認字後,可以說,沒有一天離開過書。」成年後的他,買書很厲害。每到一地,必逛書店,而一旦進了書店就很少空手而歸,常常是恨不能買盡天下好書。別人丟在樓道、電梯口的書刊他撿起來,如獲至寶。不僅如此,他甚至連做夢都會夢到挑書。愛書愛到這種程度那就不僅是愛,而是「痴」了。隨著在家中藏書積累導致找書不方便,他不得不開始對買書有所控制。

孫衛衛曾出版過一本日記體作品,專門寫他買書的故事——《喜歡書》。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從2007——2011年間,孫衛衛淘書、買書、讀書、愛書、寫書、搬書、撿書、因書交友以及與書有關的細節,是很純粹的「書生活」。他寫得真實、親切、質樸、簡練,真性情。每篇僅二百字或四百字左右,卻內容豐富、思想澄澈、言之有物,情懷真誠。「下一次去南京,我想用兩三天時間,把南京的主要書店,包括隱藏在街道裡的有特色的小書店都逛一遍。我不坐計程車,還像上學時那樣,騎一輛自行車,見到書店,就隨時停下來,遇到要收存車費的,就給她一毛錢。進到書店,想怎麼看就怎麼看。」他寫道。

讀書即讀人。讀《喜歡書》讓我們可以看到了一個善良、誠實、謙虛、認真、踏實的孫衛衛。2017年,孫衛衛首部童話作品《會說話的書》,講了一個小男孩和一本書的故事。為什麼有如此濃厚的讀書興趣?孫衛衛說:「我的成長也得益於讀過的許許多多的書。正因為我從書中獲得了益處,我就希望更多的孩子也能愛上書。這是我寫這本童話的本意。」

「少年兒童讀書貴在精,入腦入心,融會貫通」

封面新聞:讀您的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您一直保持著少年的氣質,不管是從行文風格還是心態,都非常年輕,純真。您對自己這種狀態,有著怎樣的自我感受?

孫衛衛:您這麼一問,讓我想起了《論語》裡的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從小到大,我一直是一顆少年心。好像總也長不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態越來越平和。我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寫作讓我距離我心目中的那個好不再遙遠。我在作品中希望孩子們學好、成為優秀的人,我首先要學好、成為優秀的人。否則,就沒有說服力。

封面新聞:您的寫作風格很有辨識性:天然樸拙真誠之美。這樣的寫作風格,是受哪些作家影響?

孫衛衛:我的寫作,早先受作家賈平凹先生、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先生影響比較大。現在,影響我比較大的是孫犁、汪曾祺等先生。

封面新聞:在您看來,兒童文學作為一個文學類別,與其他類別的文學寫作相比,有什麼獨特之處?

孫衛衛:我覺得,兒童文學首先是文學。兒童文學屬於文學的一種,文學所具備的一切優秀特徵,它理所當然應該都具備,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文學。兒童文學和別的類型的文學相比,就是有些內容需要遮蔽或者用很隱晦的手法去表現,畢竟是給孩子看的。作品最好是積極向上的,讓讀者看到更多的光明。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優秀的兒童文學的獨特之處,那就是既要深入,也要淺出。

封面新聞:現在的孩子們很早就開始接觸電子產品,喜歡玩手機、電子遊戲,您覺得在這種狀況下兒童文學還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嗎?兒童文學要怎麼樣應對這種挑戰?

孫衛衛:我覺得家長的引導很重要。我的小孩子五歲,除了我們講給他,他還喜歡通過故事機(無屏幕)聽故事。他每次都聽得很入迷,是被故事所吸引。他看圖畫書也很入迷。他看電視,是為了學習語言,每天20分鐘,最多半小時。看手機,也主要是看拍他的視頻,偶而看看科技視頻。達成協議後,並不是說他就能夠像成年人一樣理性的遵守,他也經常想突破規定,但是會被我們拒絕。時間長了他就認為這個規定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慢慢的他也會認識到,這個規定是不能被突破的。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鬧,給孩子一個手機,或者讓孩子長時間看電視,家長自己也在一邊玩手機。家長都難以抵抗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的誘惑,孩子的自制力更差,有更「熱鬧」的電子產品,他當然不願意去讀書了。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從小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家長沒有起到好的作用。

封面新聞:您平常讀哪些書比較多?您平時有著怎樣的閱讀習慣?在這麼長時間的閱讀經驗中,您有哪些心得可以給小讀者或者更年輕的讀者分享?

孫衛衛:歷史、政治、傳記、文學書都是我喜歡的。我書包裡經常有一到兩本書,有空了就讀一讀。我如果喜歡某一個作家的作品,一個時期,會把他的所有作品都找來讀。少年兒童讀書貴在精,讀一本是一本,真正入腦入心,融會貫通,這樣,才有可能把書本的內容變為自己的。成為自己的,誰也拿不走。

封面新聞:在文學寫作上,您對未來有著怎樣的理想願景?

孫衛衛:我的寫作時間有限,我希望寫一本是一本。等將來老了出作品集或者文集時都能拿得出手,無愧於作家的稱號。

相關焦點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所以,孔子評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並沒有說到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品德,只說了自己的態度。這是一種謙虛,也是一種迂迴。 這三句話,大因果關係包含著小因果關係:因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所以「不知老之將至」,這是大因果關係;因為「發憤」所以「忘食」,因為「樂」所以「忘憂」,這是小因果關係。
  • ...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 如何做一個「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自我教育的力量
    孟子比孔子小將近一百七八十歲,是孔子離世一百來年後才出生。君子則相對有標準可尋,這個標準就是「文質彬彬」。文在這裡是屬於外部表現的禮貌、修養;質則屬於內部一種淳樸、原始的本性。通俗說,只有文則容易虛偽,只有質則容易粗野。文和質具備,才能外表處事通融、圓滑,內裡又有誠善的原則。
  • 《孔子世家》勘誤、詮釋及補證(1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前昭公欺其臣遷州來,後將往。大夫懼復遷,公孫翩射殺昭公。楚侵蔡。【譯文】蔡昭公遷都前往吳國,是應吳王之命而去的。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毀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秋,齊景公卒。]【譯文】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楚國葉縣。
  •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談學習,葉嘉瑩先生這樣說 南開大學「開學第一...
    內容提要:我國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南開大學主樓小禮堂內氣氛熱烈、掌聲雷動,96歲高齡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坐著輪椅,由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緩緩推到舞臺中央,為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對於讀書學習,葉先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令人由衷欽佩。
  • 不知老之將至
    在我還是個少年的時候,對成為大人之後的情形有兩種恐懼。一種是變成個講臺上禿頂大肚子的中年男子,面對人群侃侃而談。在大學一年級參加講座的時候經常目睹這樣的場景,站在人群中我看著身邊一張張興奮的年輕面孔,覺得一切都難以置信。我不覺得那是什麼講座,引起狂熱的總是那些對年輕人的巧妙恭維,和對前景莫名其妙的承諾。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發憤忘食,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發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基本釋義: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縣官沈諸梁間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回答不上來。後來子路把沈諸梁的問題告訴給孔子,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態度是'發憤忘食'(發憤求學,連飯都忘記了吃),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會高興得忘記憂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這個成語形容勤奮好學,忘我工作。
  • 《論語》中的成語精髓,看看你知道幾個?
    二、發憤忘食語出《論語》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個成語寫出了孔子學習或工作的努力。在現代意為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常與「樂以忘憂」連用,形容十分勤奮。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2、"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是指「我們在處理事情之前必須要有畏懼心,要先考慮事情做砸後的最壞結果;擅長運用謀略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提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我內心裡其實有種久違的感覺。
  • 盡好自個兒的「本分」,得落在這三個「好」上!
    一是當個好學生。學生,非指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而是「先當學生,再當先生」的學生。人來到世間起,便開始學爬行、學走路、學讀書、學做事、學做人……學以養德、增智、致用,終生沒有止境,學習其實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於是恍然大悟:原來《論語》第一句,道出的是人生成功幸福的秘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孫氏能量:關於孫衛衛的書
    我一下子就找到了知音,一個是孫衛衛,一個是安武林。因為我也愛讀孫犁的書。  然而,安武林沒說孫衛衛讀孫犁學到了什麼?我願意以我最近讀孫衛衛的體會,暢言一己之所得。  首先是行文的乾淨,有靜氣,每篇文章讀起來,都很舒服。賈平凹說:「讀孫犁的文章,如讀 《石門銘》的書帖,其一筆一划,令人舒服。」
  • 不要做早教的「N」個理由
    孩子們就是陽光,能刺透心裡的霧霾,讓人永遠感到心理陽光。孔子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做老師的書讀不完,學問做不完,不愁沒有事情讓你「發憤忘食」。
  • 孫衛衛:我寫《小小孩的春天》
    孫衛衛,20世紀70年代生於陝西周至,1998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機關工作人員、兒童文學寫作者。  我常常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陝西作家散文叢書」扉頁印的冰心老人的題詞:「散文是我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這也是我的心裡話。
  • 人間最悲傷的故事,卻不知老之將至
    少年不知成長已到,中年不知命運已定,老年不知老之將至。人間不知人間悲歡。明白我的人,知道我在說什麼,不明白我的人,此文將永為天書,醉酒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世界,在醉酒之後,什麼也不是了……
  • 慘案發生後,作為從教人員,我有話要說!
    作為一名從事基礎教育二十年的教職人員,我的思考與反思是以下三點:一,讓學生發自內心的主動學,永遠比你鎮壓著的被動學,要事半功倍多得多。中國有些古話,如:樹大自直,人大自長,水溼麻繩自緊,強扭的瓜不甜,是龍不是蟲,是蟲成不了龍。這些流傳至今的諺語,雖然不可奉為真理,套搬照用,完全信服。但其源於自然的樸素的生活哲理,總有一些可借鑑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