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名家】程曉堂:關於英語語法教學問題的思考

2021-02-19 英語教研



;教育部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分委員會委員;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功能語言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語言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小學外語教學》主編,《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主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2011年版)》在描述語法知識目標時,特別強調語法的表意功能。五級語法知識目標要求學生「了解常用語言形式的基本結構和常用表意功能;在實際運用中體會和領悟語言形式的表意功能」。雖然 「表意功能」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很多一線英語教師對「表意功能」究竟指什麼並不是十分清楚,而對於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突出語法的表意功能則更是有諸多困惑。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和困惑,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對語法本身作用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對語法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還沒有形成共識。

 

外語教育界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關於語法教學的爭論。爭論的主要問題包括:外語教學是否應該教授語法?如果應該教授語法,那麼應該教授哪些語法或什麼樣的語法?如果應該教授語法,到底應該如何教授語法?

 

這些問題之所以長期困擾外語教育界,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學界關於語言的形式與語言的意義的關係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儘管語言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學者一直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直到現在問題還遠沒有得到 解決。第二,學界對 語 法在語言習得(特別是二語習得)過程中的作用沒有完全弄清楚,有學者甚至認為顯性語法學習在二語習得過程中 沒有多大作用。第三,現有的各種語法體系(即對語法的描寫)與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尚有差距,很多語法書籍裡所講的語法規則與語言使用的實際情形並不完全吻合。

 

由於以上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外語教育界對語法的作用的認識似乎總是飄忽不定。以語法翻譯法為代表的傳統語言教學過於強調語言的形式,過於強調語法教學的作用,而對語言的意義不夠重視。以交際語言教學途徑為代表的教學法和教學途徑強調語言表達的意義,強調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但對語言形式不夠重視,或者說對於如何在強調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語言形式的問題認識不夠清晰。20世紀80年代,Michael Long等二語習得研究者提出了「聚焦語言形式」(focus on form)的折中思想,即在關注語言意義的前提下適度關注語言的形式。這些研究者主張,語言教學既不能只關注語言的意義,也不能單純地關注語言的形式。

 

現在,外語教育研究者和一線外語教師基本上達成一個共識,即外語教學應做到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的有機結合。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說,既要學習語言的形式,更要學習語言的意義。但是,這種共識並沒有有效地落實在語言教學實踐之中。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關鍵的原因是,這一共識建立在另外一個值得商榷的認識的基礎之上,即語言的形式和意義是割裂的。只有割裂的事物才需要結合。如果兩個事物本身不是割裂的,也就無須結合了。那麼語言的形式和語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關係呢?這就又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一個問題,即語言的形式與語言的關係是什麼?由此看來,關於語法教學的核心問題追根溯源還是形式與意義的關係問題。

 

上文提到,關於語言的形式與意義的關係討論目前尚無結論。大家都可能這樣說,語言的形式和意義本來就是統一的。但是,如果一味地或簡單地強調形式與意義的統一,也是很難令人信服的。我們都知道,一句話有它的意義,其中包括不依賴語境的語義意義(semantic meaning)和說話者在語境中傳達的語用意義(pragmatic meaning)。我們也通常說,在語言的字面意義(literal meaning)之外還會有隱含意義(implied meaning)。同時,每一句話也有它 的形 式,如句式、時態、語態等。雖然這些意義和形式都體現或存在於同一個句子之中,但我們顯然不能簡單地說這些意義和形式就是一回事。

 

關於形式與意義的關係,一般有兩種觀點。第一,語言的形式是用來表達意義的。例如,陳述句用來陳述事實或事件,疑問句用來提問(如請求獲得信息),現在時態表示現在的狀態和事件,而過去時態表示過去發生的事件或存在的狀態。第二,在表達意義時,需要使用正 確的形式。如果語言形式錯了,可能就不能有效表達意義。

 

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值得磋商之處。首先,根據語用學的基本原理,陳述句並不一定用來表示陳述的意義,而疑問句也並不一定表示提出疑問。例如,「It’s cold in the room.」可能表示請某人關窗戶或打開空調,而並不只是陳述屋子太冷的事實。「What are you doing?」可能是批評或警告某人,而不是詢問某人正在做什麼事。這說明,雖然語言的形式是用來表達意義的,但語言的形式和意義之間並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係,一個形式可以對應多個意義,一個意義也會體現為不同的形式。其次,並非語言形式錯了就不能有效地表達意義,而且並不是正確的語言形式就更能夠有效的表達意義。Thomas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是個完整的句子,在語法上無可挑剔,但是如果把這個句子用作對教師的問題「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的回答,就會給人一種「不耐煩的使性子和耍脾氣」的感覺。這說明,在語言交際中僅僅使用正確的形式是不夠的,語言形式的得體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也是至關重要的。

 

以上的討論並沒有解決形式與意義的問題,但至少能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我們通常所說的語言形式所表達的意義(包括語義意義和語用意義),只是語言形式表達的部分意義,而不是全部意義;第二,正確的語言形式並不能保證有效地表達意義。

 

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弄清楚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的關係,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對二者的關係一無所知。很多語言學派已經對二者關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中也有不少有價值的結論。例如,功能語言學從使用語言的目的的角度出發,對語法有了新的認識,即語法不是用來判斷語言正確與否的規則,而是用來表達各種意義的語言資源。例如,Good moring這一形式在日常交際中一般表示友好或禮貌,相當於漢語裡的「您好!」或「早上好!」。如果是熟人,或在非正式的場合,可以簡化為「Morning!」。但是同樣的表達如果出現在臨近中午時兩個人的對話中,尤其是當說話者帶有特殊的語調或表情時,那麼很可能是在諷刺聽話者「來的 還真早啊!」或「起得真早啊!」。又如,下面兩個句子同樣是虛擬語氣的形式,都是傳統語法所說的「與現在事實相反」的虛擬語氣形式,主句用would加動詞原形,從句用過去時形式。但所表達的交際功能卻並不相同:

 

(1)If I were you, I would accept his advice.(如果我是你,我就接受他的意見。)

(2)If I had worked harder, I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要是當初好好學習,就能通過考試了。)

 

第一句說話者表達一種建議,希望對方能夠接受他人的意見。第二句說話者表達的是對沒有通過考試的一種惋惜和悔恨。虛擬語氣不僅僅是表達一個相反的事實,使用者通常是通過這一形式表達一種言外之意,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

 

再如,在表達「給某人某物」這一「概念意義」時,英語裡一般有兩種形式:

(1)The mother gave the boy an apple.

(2)The mother gave an apple to the boy.

在實際交際中,這兩個句子的功能其實並不一樣。對語言形式的選擇取決於說話人在特定的語境下所要表達的意義,即說話人所傳遞的信息焦點。上例中,第一個句子的信息焦點在物上,即an apple,回答的問題是What did the mother give the boy?而第二個句子的信息焦點在人上,回答的問題是 Whom did the mother give an apple to?

 

功能主義的語言觀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語境與語言是相互關聯的。語境能夠解釋說話者在特定的語境中選擇某種語言形式的原因。功能語言學將語言的實際運用作為研究對象,從個體間的交際出發來描寫語言,通過句法分析發現語法是如何通過特定的組織結構來實現交際意義和功能,能夠較好地解釋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之間的關係,幫助語言教師更好地認識語言的本質,更好地理解各種題材和體裁的語篇是如何建構意義的。

相關焦點

  • 英語教學小學英語語法教學問題與對策
    同時,在新授課的環節,把剛剛營造的語境破壞掉,講解這些不利於學生短時間理解的語法,實屬不明智之舉。除此之外,針對語法項目的評價與測試和教輔材料的不良導向也是語法教學的問題所在。語法教學的問題暴露出教師對語法教學的困惑,這些困惑可以概括為:要不要講語法?怎樣講語法?如何考語法?三個大問題。「要不要講語法?」
  • 程曉堂:教研員如何給英語課堂把脈
    會上,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程曉堂以「教研員如何給英語課堂把脈」為主題進行了精彩分享。他在分享中具體解釋了何為「把脈」:教研員指導課堂教學,既要發現課堂亮點,也要指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教師共同分析並解決問題。程曉堂教授指出:「把脈的重點是觀察、分析、研究課堂上教與學的行為,並作出合理、準確的判斷。」
  • 第199期:學術大講堂 | 程曉堂:高中英語學業質量標準與考試命題改革
    《學術大講堂》是中國教研網推出的學術交流欄目,本欄目圍繞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邀請各學科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名師開講,一起來聆聽思想的聲音!什麼是學業質量標準?什麼是英語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標準與課程目標是什麼關係?學業質量標準與課程內容是什麼關係?
  • 大咖談 | 程曉堂:基於語篇分析的英語教學設計
    本文結合以上問題,討論如何基於語篇分析設計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如前所述,如果教師不能對教學中使用的語篇進行分析,就有可能設計欠合理的教學活動。那麼對於英語教師而言,語篇分析的理據和價值究竟是什麼呢?或者說,英語教師為什麼要分析語篇呢?現在的英語課堂教學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地圍繞字母、音標、詞彙、句型進行教學,也不再單純地以課文作為語言知識的載體進行語言知識的教學。
  • 田湘軍:「我」與程曉堂教授辯課
    2018年5月18日上午,順德區教育發展中心教研室組織開展了基於PRT理念的繪本閱讀教學主題工作坊活動。本次活動在順德大良本原小學舉行。順德區中心組成員、各鎮街教研員、英語教研員工作坊全體成員和各學校英語教研組組長近400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活動期間,來自本原小學的吳嘉文老師給大家呈現了一節精彩的閱讀教學課堂展示。
  • 睿師育人全國首屆新時代小學英語名師觀摩研討會
    本次大會以「推進新時代課堂教學改革、總結和推廣英語教育經驗,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主旨,秉持核心素養理念,旨在優化教學策略,豐富教學內容,全方位培塑教師教學能力,注重實操和課堂應用,促進學校從不同角度了解課堂最新教法。在專家教授理性剖析與名師傾情示範下,形成了一場教育界大咖雲集的高端對話。 大會分三天進行,全國各小學、幼兒園教師、教育局領導等五百餘名代表參加。
  • 南山區初三英語教學研討會暨吳學文名師工作室教學討論會在麒麟...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徐哲康)9月25日下午,南山區初三英語教學研討會暨吳學文名師工作室教學討論會在麒麟中學一樓多功能廳舉行。南山區英語教研員肖坤、廣東省教研院黃志紅教授、深圳市英語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徐明珠、南山區英語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吳學文等專家及南山區各學校初中英語教師共同參加了本次研討會。麒麟中學鄒炎漢校長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 英語語法教學的困境與突圍
    教師對語言學和語法教學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經驗上,系統的理論思考相對缺乏。由於我國高等教育專業和課程設置的歷史原因,語言學類課程開設面不寬,重視程度不高。此外,中小學英語師資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非英語專業出身,這部分教師專修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課程的機會就更小。
  • 英語教學 | 語法教學中語境創設的問題與對策探究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創設語境能還原英語教學的真實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做到樂學、善學。然而,在目前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只在句子層面講解和分析語法規則,設計的作業以及開展的活動也未關注到適當的語境對學生語法內容的學習以及語法運用能力培養的作用。本文擬借用三個教學片斷,探討授課教師在語法教學語境創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能在初中英語教師開展語法教學和創設適宜的語境方面起到可借鑑作用。
  • 程曉堂:英語學業質量標準及考試與評價建議解讀
    這既是指導學生開展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以及高考命題的重要依據。高中課標明確指出,高考命題的主要依據是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標準就是關於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達到什麼學業水平的規定。高中英語學業質量、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養為基礎,結合高中英語課程內容以及高中生英語學習進階情況,重點描述高中學生在特定問題情境中,運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現。即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形成在特定問題情景中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出一個問題情境和一些素材讓學生去解決,將來的考試可能就是這樣。
  • 關於繪本教學的思考
    在教學工作中,接觸過很多關於繪本的內容。尤其是在各種各樣的聽課、觀課過程中,自然會喚起很多的思考。於是,按照自己慣用的方式去做,那就是去思考關於what, who, when, where, how, etc. 等方面的內容。比如說:什麼是繪本?誰來使用繪本?什麼時候使用繪本?在哪兒使用繪本?怎樣使用繪本?
  • 關於我園開展幼兒英語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關於我園開展幼兒英語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兒童心理學表明0-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運用符合幼兒認知規律的方法,以良好的英語環境
  • 優分享|疫情之下中學英語在線課堂的思考與實踐
    筆者作為一線英語教師,親歷了這一段時間的線上教學,有如下思考。教育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歸納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關於語言能力的內涵,程曉堂(2016)談到需要特別關注「語篇的人際意義」,並且解釋稱 「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與其說是讀者與文本互動,不如說是讀者與文本的作者互動。
  • 關於教育教學工作三個常見問題的再思考
    關於教育教學工作三個常見問題的再思考作者/裴永河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一些問題經常遇到,總是來不及認真思考。解決這個問題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我覺得從內部的因素來考慮,校長應注重引入新思想、新觀念,用改革的思路攪動一池靜水,改革了這麼多年,要堅決杜絕「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倡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式,真正變學生的「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從外部的因素來來看,要向主管部門要求,引入新鮮血液,讓新鮮血液的注入使年輕教師和老教師達到數量上的相對均衡,促進課堂和學校恢復活力。
  • 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建構相關的兩個語法教學問題
    1952年,朱德熙先生作為第一批被派往國外任教的漢語教師,在保加利亞任教期間編寫的漢語教材中包含的語法點,可以看作是這個教學語法體系的雛形。1958年出版《漢語教科書》確立的語法體系,是對外漢語教學界公認的第一個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其創立的語法系統在後來各個時期編寫的主幹教材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本文主要討論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建構相關的兩個語法教學問題。
  • 名師課堂 | 吳雪峰-第三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特等獎-004
    名師課堂是為英語教師準備的營養大餐,教師可以通過觀看課例,學習優秀教師的組織課堂的形式、方式和技巧等,語言學習者也可以通過觀看課堂教學,去體會各位名師的教學藝術,從中汲取營養和知識。 光陰如梭,走上高校講臺已經四年多了,回首這段歲月,我深深感受到英語專業教學工作自身的魅力和帶給我的巨大挑戰和壓力。我主要講授的兩門課程是高級英語和英美概況。
  • 對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
    大家好,本屆在徐州召開的全國高中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歷時3天,來自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老師們共上了32節觀摩研討課,我現場觀摩了大部分授課。下面我做一個總評,談一談我對高中英語教學的一些思考。第一,中國的英語外語教學主要是教語言還是教人文,即我們外語教學主要是工具目的還是人文目的?
  • 齊滬揚: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建構相關的兩個語法教學問題
    語法格局的教學包含著語言共性的教學。趙金銘認為「一個了解自己母語語法的漢語初學者,在學習漢語伊始,接觸到一個簡單明了的漢語語法格局時,從語言共性的角度思考,會發現一些語法規則與自己母語語法規則是相同或相近的,當然,也會有些是完全沒有見到過的……總的來說,一個初學漢語者,在教師的講解下,是有可能了解並接受一個全新的簡明第二語言漢語語法格局的」。
  • 關於一篇閱讀素材的教學設計思考~~
    大家可以先閱讀一下文章內容,然後可以思考一下你的教學思路,後面我們再來探討。  英語老師一定要跳出語言學習本身來思考自己的閱讀教學。我們需要幫助學生跳出語言學習本身來進行英語閱讀。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 以往在做師訓聽課的時候,會發現一些老師在閱讀課堂帶著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習文章單詞,學習長難句語法結構分析,都做的很好。
  • 那些我讀過的英語語法書
    這些語法書我大概分了3大類。一類是大陸出版的,一類是臺灣出版的,還有一類就是英語原版語法書。我最推薦的語法書是新東方的張滿勝老師的《英語語法新思維》。這套書,分為初級教程,中級教程和高級教程。書裡面的語法講解非常詳細,並且配有大量的例句,例句的選取也是多樣化,有日常對話,笑話俚語,名人名言,名家作品,這些例句讀起來就是吸引人。尤其是時態部分的例句,看完之後會讓我非常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