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然環境中的創造性遊戲,促進兒童的整體發展(上篇)

2021-02-19 幼師資源庫
威爾遜博士把自然環境本身看作教師。她認為,從自然環境中我們知道了秩序和相互依存,知道多樣性及其充實環境的方式,知道美與神秘以及他們在我們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知道生死、適應性、互聯性、模式和循環。從自然環境中,我們還認識到,我們是某種比我們自己更偉大的事物的一部分,並且我們依賴它。

首先我們來看,為什麼兒童需要玩自然遊戲。這裡的關鍵詞,是需要。就像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和水,就像嬰兒需要父母親無條件的愛,自然遊戲也是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條件。

兒童玩遊戲是天性使然,他們需要通過遊戲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而自然遊戲,則能為兒童、自然和社會提供整體的益處。

就兒童本身而言,自然遊戲為他們身體、社會性、認知和情緒情感的發展提供了動機和練習的機會。當兒童有機會自由遊戲時,他們就會測試自己身體能力的極限——比如能爬多高、能舉多重、能扔多遠、能跑多快?在認知方面,遊戲有助於兒童的創造力、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也有助於兒童在科學、數學、早期讀寫、社會學習和藝術等方面獲得學業成就。此外,它還有益於兒童的精神生活,引起兒童的驚奇感和敬畏感——甚至有時還有神聖和崇敬的感覺。

就自然世界而言,自然環境中的創造性遊戲能夠讓幼兒深入地理解和感恩自然。這種理解與感恩將引導幼兒關心與保護自然。就社會而言,自然環境中的創造性遊戲可以培養兒童的同理心、觀點採擇能力,促進兒童對生活的敏銳察覺,增進兒童對相互依存的關係以及和平、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的了解。

在自然環境中的早期積極經歷才能夠促進兒童關愛環境。這裡的「積極經歷」,幾乎就是「創造性遊戲」的同義詞,也就是「快樂童年」的同義詞。

我們必須支持兒童感受自然、觸摸自然、享受自然的饋贈,因為只有通過跟自然的肢體接觸、肌膚接觸,才能建立起兒童對自然的積極情感,就好像他們與母親、與主要照料者建立依戀關係時一樣。這就回答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可不可以讓兒童摘花?從小在自然中遊戲的兒童會建立與自然的聯結,他們反而不會惡意傷害自然,因為在遊戲中他們懂得了敬畏和欣賞自然的美。允許兒童根據遊戲的需要獲取自然材料,其實是避免他們在未來惡意傷害自然的根本途徑。

威爾遜博士從五個方面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自然遊戲是兒童的內在需要。

兒童是忙碌的,他們充滿求知慾,渴望跟隨好奇心的腳步。他們善於觀察並充滿想像,經常看到成人難以注意到的圖案、形狀和可能性。兒童是熱情、敏感且能幹的,同時也是哲學的、有靈性的。童年的價值絕不僅僅是為青年時期做準備,而是有其獨特的意義。自然遊戲的目標,是在滿足兒童天性的同時,幫助他們理解他們自己也是自然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但是,這種自然遊戲必須是真遊戲,是兒童自由選擇、自己設定流程或者沒有流程,自己制定規則或者沒有規則的遊戲。成年人可以提供材料和主意,但必須確保兒童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趣的、有創造力的個體,感到遊戲仍然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玩真遊戲的過程中,兒童不僅會發現他們在童年早期需要學習的大部分重要概念、技能,還會獲得社會功能和大腦結構方面的諸多益處。在這裡,威爾斯博士特別強調,享受真遊戲的快樂時光,是兒童的基本權利之一

兒童總是對自然著迷,他們明亮的眼睛還沒有變得遲鈍,他們仍然保有熱愛美麗和心存敬畏的天性。即便是小嬰兒也對由自然物組成的世界有一種接受力,並從體驗和探索中獲得巨大的快樂和喜悅。自然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作為成年人必須尊重和讚賞它。

然而,成年人卻創造出莫須有的「自然遊戲罪」,把兒童的自然遊戲當作違法行為,禁止兒童攀爬樹木和摘花。許多父母還患有「不浪費任何時間症候群」,強迫兒童過一種被精心規劃的生活。這不僅不利於兒童整體發展,還會引發「自然缺失症」,有的兒童甚至因此而注意力困難、感官能力減弱,有更高的身心患病風險。

應對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給兒童大量散漫的、非結構化的、做夢的時間來與自然互動。之所以使用自然材料而不是人工材料,是因為自然界足夠更富且不可預測,它能夠吸引或鼓勵兒童進行遊戲。大量的實證研究已經證明了兒童在自然元素豐富的場地中所進行的遊戲更加複雜、更有動力。另外,在自然中遊戲還具有療愈的作用,幫助兒童獲得和維持積極的情緒狀態。自然環境中也更容易產生冒險遊戲,冒險遊戲對兒童的健康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為了支持這些論點,威爾遜博士借用了前人的理論。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愛德華·威爾遜提出了「親生命性」的概念。他認為,與其他生命形式建立緊密的聯繫是兒童的深層次需求與渴望,而自然環境中的遊戲恰好滿足這種兒童的內在需求。我們常常觀察到一名煩躁、哭泣的嬰兒被帶到戶外自然區域後變得平靜和興致盎然,而年長一些的幼兒則自發地把小樹和幼苗當作寶寶一樣去呵護。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認為,與動物、植物和自然界共生,關愛他們、與之建立聯繫,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幸福的本質。

自然智能還是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組成內容。根據多元智能理論,與自然界互動、獲得自然界中的直接經驗能夠讓兒童的自然智能得以快速發展。另外,福祿貝爾所創造的「kindergarten」一詞原意就是兒童的花園,是一個兒童可以投入自然並通過創造性遊戲表演真實世界的地方。其他的教育理論家,如杜威、盧梭和蒙臺梭利等也一直認為,自然界是教育兒童、滋養心靈的最佳資源。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戶外環境談起。戶外是自然元素最豐富的地方,最容易發生創造性自然遊戲的地方,然而也是早期教育活動裡最受忽視的地方。

兒童需要在戶外獲得探索、實驗、操作、創造和了解自然界的機會,需要感受到一種自己很有能力、受到尊重的環境,一種讓他們獲得美感、喚起好奇心和激發想像力的環境,而不是沒有靈魂的器械和塑膠跑道。戶外遊戲場地最好的樣子,應該是兒童需要和想要的樣子。

在開始之前,需要首先要清楚我們對兒童有哪些期待,確定期望的結果。這種期望結果不是關於學業成就,而是比學業成就更重要的對自然界的興趣和理解、探索的興趣與能力、冒險、自主性和安全感等。

在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不同類型的遊戲場地。這些場地需要發揮讓兒童獨處、休息、進餐、更換尿布和如廁、建構、使用交通工具、進行創造性表達、玩假裝遊戲、挖掘、玩水、種植、養動物、收集和搬運、練習測量等的功能。這些不同類型的遊戲場地可以相互重疊,而且都應當包括一些自然元素。

確定場地後,需要進一步考慮場地內如何安排指定遊戲區域。五個備受威爾遜博士推薦的區域分別是:自然區、探索區、運動遊戲區、安靜遊戲區以及安靜休息區。

自然區是自然元素最為集中的區域,裡面可能有不同的植物、土堆、挖掘區、沙坑、花床、給小鳥洗澡和餵食的區域、降雨量測量儀、風向袋和野生動物與寵物。探索區是兒童進行大型建構遊戲的區域,除了常見的積木,威爾遜博士還鼓勵提供建築工具和材料、被拋光過的木塊、舊自行車輪子、溝槽、石頭、木板和自然材料,如木棍、一堆葉子、樹枝等。運動遊戲區是兒童玩打鬧遊戲的地方,應當有硬地面區域、草坪或其他軟地面區域來適應兒童不同的需求。安靜遊戲區裡可以進行扮演遊戲和藝術創作,最好能給兒童提供各種各樣的道具、自然材料和小桌子或工作長椅。兒童在安靜休息區可以裡閱讀、講故事、吃午飯或點心、開班會,或者只是休息和觀看,他們應該在這裡感到很舒服、很安全。

 

學習區更加聚焦於特定的發展領域。威爾斯博士認為,學習區當中最重要的是戲劇遊戲區。戶外戲劇遊戲區有更大的開放空間、不同類型的開放性材料,能夠更好地激發兒童的想像力、鼓勵他們扮演新的角色。此外,威爾遜博士還鼓勵教師通過記錄遊戲情節等方法來支持兒童把故事持續下去。

過渡區域的設計可以採取踏板石、隧道、厚木板、長椅、花盆和拱門等形式,讓兒童從身體和情緒上獲得流暢感。

雖然戶外場所的設計聽起來很複雜、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但是它對於兒童來說卻應該很自然、很自由。複雜的心思是成年人的工作,孩子們負責玩就行了。他們應當被允許重新安排和創造這個環境,綜合地使用這個環境,而不是必須用成年人設想的方式來使用環境中的資源。提高環境的可轉換性和靈活性的關鍵,在於給兒童提供豐富多樣的開放性材料。諸如樹枝、樹葉、石塊、種子、花、草、豆莢、貝殼、苔蘚等自然材料,在增加遊戲的複雜性和創造性方面的潛力幾乎是無限的。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是場所感。我想對許多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很新奇的詞語。其實「場所感」並不好解釋,因為它完全是一種感覺,一種你置身一個場所感到自己與它有某種內在連結、它對你而言有某種特殊意義的感覺。我想,讓我們擁有最強烈的「場所感」的地方,莫過於童年時自在地享受遊戲時光的地方了。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所以我的場所感不僅是關於我的老家,而是以家為圓心直徑大約500米的「地盤」。我和小夥伴們在這塊不大的地盤裡捉魚、捉知了、玩過家家、找昆蟲、放風箏、玩跳繩……大人們是不會幹預我們的,只要按時回家、衣服別太髒就好。多年以後,我仍然記得赤腳踩在泥巴上是什麼感覺、記得油菜籽收割季的空氣是什麼味道。每次回老家,當我蹲下來觀察一朵野花的時候就好像體驗到時空彎曲,與兒時的自己相遇。如果今天的幼兒園也能支持兒童獲得這種場所感,同時又憑藉教師的專業性在遊戲中恰到好處地鷹架兒童的每一個下一步,那該是無數童年的伊甸園吧。

讓兒童在家以外的地方獲得「場所感」,需要在設計的時候把握一些核心要素。它們分別是:複雜性、多樣性、與自然互動和體驗「魔法瞬間」。很有意思的是,兒童覺得某個地方「屬於」他們會讓他們獲得「場所感」,而這是讓兒童覺得自己「屬於」某個地方獲得 「歸屬感」的前提。我尤其喜歡這樣幾句話:「他們需要花費時間從個人層面去理解他們周圍的自然環境中的某個特定方面」、「創設和宣布自己的特別場所有助於兒童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溫暖的、滋養人的、激勵性環境會示意兒童,他們是有能力的、重要的,人們理解並尊重他們的學習方式」。在其中,威爾遜博士反覆強調「個人」、強調兒童「自己」。

多年以來,不少教育實踐者認為個性化教育不適合我國國情,因為我們幼兒園的孩子太多。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反問,難道中國的孩子就應該被迫在教育的旅途中迷失自我嗎?到底是個性化教育「不適合國情」,還是我們教育者沒有認真去反思、創造讓教師關注每一個獨特的兒童的條件?這可真是成年人的功課。

未完,請看第三條下篇

本文來源【聊聊幼教】作者:陳歡,東北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博士,曾就讀於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臺灣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在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個人公眾號「聊聊幼教」積極倡導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高質量早期保育教育理念與實踐。

相關焦點

  • 勞動教育促進完整兒童的發展
    勞動教育重在親身參與和實踐,強調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開展勞動教育,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學習機會,有利於改變學習方式「小學化」的傾向。勞動教育關注兒童的勞動品質培養,促進兒童體智德美和創造力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改變當前教育中「揚心抑身」的傾向,能更好地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
  • 在自主遊戲中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在自主遊戲中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自主遊戲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是「人為創設自然情景下的幼兒遊戲」,兼有教育性,
  • 【教育探究】兒童為什麼需要在自然中遊戲
    可見,自然中遊戲對兒童非常重要。那麼,兒童在自然環境中遊戲都具有那些價值呢?自然中適宜的環境與豐富的刺激,能夠激發兒童參與體育活動的欲望,從而促進其生理髮育。自然中遊戲普遍能夠促進生理髮育,主要因為自然環境中的各項指標(如氣體成分組成、氣體溫度等)較之人工環境,更適宜兒童身體的健康發展;利用自然環境為背景的遊戲較之利用人工環境為背景的遊戲,其場景能夠提供豐富、動態且相對柔和的刺激,這更能促進兒童先天的好奇心與參與運動的欲望,從而更能激發兒童參與體育活動並藉此促進生理發展。
  • 淺談創造性戲劇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價值
    創造性戲劇是西方國家非常重視的一種藝術教學方法,由美國的戲劇教育家溫妮弗列德.瓦德率先提出。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注重兒童教育這方面,並且也開始關注創造性戲劇教育在兒童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過創造性戲劇的經歷,如進行故事戲劇,在故事的吸引下,兒童漸漸認識到想像的力量,這種力量能超越他們的固有思維模式,融入到每天的記憶、學習和創造之中。3)豐富多樣的角色互動有利於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兒童的語言為交際而產生,在交際過程中發展"。創造性戲劇使兒童的語言在故事表演和合作交流中得到發展。
  •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在美術教學活動中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桂林市機關第二幼兒園   蔡春蓮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
  • 【班級動態】創造性遊戲--扭扭樂
    扭扭樂建構材料是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基礎,遵循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從生活主題出發創設的情境建構遊戲,引導幼兒在建構活動中樂於建構、主動探索、快樂遊戲,提升幼兒創造水平,促進幼兒手眼協調的發展。
  • 如何讓傳統遊戲和電子遊戲共同促進兒童遊戲的發展
    無論是傳統遊戲還是新型的電子遊戲,都是兒童遊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兩者和諧發展才能共同促進兒童遊戲的良性發展,為兒童帶來更多的歡樂。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遊戲的發展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 積木遊戲中的兒童發展之二:積木遊戲促進兒童「空間語言」發展
    當你能用詞語命名一樣東西,它所指的概念在你的腦中就會穩穩佔據一席之地。這個概念會引領你去關注周圍環境中與它有關的東西,引領你進一步發掘新的事物,命名新的概念。 腦中積累的概念以及對應的詞彙越多,可以被調遣來解決問題的「小兵」和「將軍」也就越多。同時,這個世界也變得越來越親切、越來越符合邏輯。我們大人就會說,「孩子的智力在發展中。」
  • 教育視野中的自然環境,不僅僅只是自然課
    長期以來,自然環境的創建很容易被當作是學校景觀設計師的任務,或者被作為教師可以隨意開展的工作,但事實上它具有很強的教育的專業性。1.建立兒童的內部自然與自然環境的聯繫自然是兒童文化的母體,兒童的內部自然與外部自然本來就是一個整體,理論上並不需要人為地去建立聯繫。
  • 合適的玩具,兒童心智促進的關鍵
    >玩具,在兒童心智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功能。幼兒需要遊戲,這首先是因為遊戲滿足了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這裡包括生理、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需要以及幼兒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需要等;其次,遊戲是幼兒的權利,對幼兒遊戲權的尊重是對幼兒發展權的保障。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想要促進兒童的發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遊戲中促進,在遊戲中滲透教育。
  •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通過遊戲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先跟著童芽小編來簡單了解一下「腦結構」。大腦迴路經過反覆的使用得到了加強,在這發展過程中一個主要的因素是孩子與父母或其他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如果沒有及時的照料,或者反應不可靠或不合適,那麼大腦的結構將無法按預期形成,這可能導致學習和行為上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發展韌性或克服重大逆境的能力,而有些孩子則沒有。
  • 在遊戲中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創設良好生活環境,搭建口語表達平臺我們要把遊戲作為一種整體的教育思想貫穿於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通過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為他們提供語言表達的平臺。抓住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遊戲活動,並把握時機進行積極引導。如晨間老師站在門口笑迎孩子,用親切的語言和孩子進行簡單的交流,會讓孩子懷著愉悅的心情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
  • 了解大腦運行機制 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為什麼要促進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對於家長來說,這不應僅僅是一個觀念,還應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兒童在生理、認知、情感、社會幾個方面的發展是緊密相關、互為影響的。尤其是越小的孩子,整體化發展特徵越明顯。對於大腦神經機制的科學研究,也深刻揭示了兒童大腦整體性發展的規律。
  • 黃進:教育視野中的自然環境
    事實上,「自然」一詞含有多種意義,不同用法之間既相互關聯又有差異。英文中的「自然」(Nature),有「事物內在本質」的意思,也有「內部原始驅力」的意思,還用來指涉「整體的外部世界」,以及「人類的基本條件」,等等。中文中的「自然」,有時指「天道」,有時指「世間萬物」,有時也指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的「自然界」。
  • 鹹寧市幼兒園首屆創造性遊戲現場展評活動側記
    鹹寧網訊 香城都市報記者夏鹹芳 通訊員陳華 李偲 11月28日,鹹寧市幼兒園首屆創造性遊戲現場展評活動在市直屬機關幼兒園拉開帷幕。來自全市各縣市區的8家幼兒園的9名教師參加了此次現場比賽的角逐。本次活動共為期2天,活動中以「創造性遊戲」為主題,分為現場遊戲展評和優秀遊戲案例評比兩部分進行。在兩天的時間裡,評委們和現場教師們觀摩了參賽各園帶來的創造性遊戲課程。重點觀察了進行階段的幼兒遊戲情況,並從遊戲主題、遊戲材料、遊戲環境和遊戲水平四個方面進行了評定。
  • 什麼是創造性思維?優貝樂創造性思維課程是什麼?
    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是在多種方案、多種途徑中去探索,去選擇,並最終達到認知的新領域,產生新的方法,新的思想的思維活動。是一切學習與創新的根本思考方式。2、兒童為什麼要培養創造性思維?而在這個過程中,腦的功能每一天都在改變和重塑。如說您一定聽過一句俗語叫3歲看大,7歲看老,其實科學的說是因為在兒童期有非常明顯的腦神經分支的快速增長期,在這個階段被充分使用過的腦神經連接會被保留下來,沒有用過的到7、8歲以後就開始出現合併,這個階段所有經歷,就像印刻在腦神經中一樣。直接決定後期的思維方式。
  • 在創造性教學活動中,促進幼兒思維
    通過創造,使社會處於日新月異的變化中,這正是我們時代的特色。創造性思維的宗旨是標新立異,創新獨白,獨具慧眼,別出心裁,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有做出的,以創造性思維面向一切。教育是培養國民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而為了使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從幼兒抓起。開展幼兒創造性教育是當前國情下的必須之舉,可以推動社會的飛速發展。
  • 用遊戲的力量促進幼兒發展,溫四幼「完整兒童」培優課程獲專家肯定
    金園長在報告中介紹,遊戲課程化是一個通過遊戲的力量來促進幼兒發展的模式,尊重兒童的遊戲就是尊重幼兒的發展,我們讓幼兒以自己的興趣點出發,在自主遊戲中以積極、自主、獨立的姿態進行最直接、最有效的學習構建過程,促使幼兒在身體的、認知的、情感的、社會的和人格的整合性發展,培育完整兒童。遊戲課程化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專業水平。
  • 促進兒童與自然建立「親屬關係」
    北美環境教育聯盟(NAAEE)也指出,幼兒環境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兒童與自然之間建立聯繫,希望人類要把道德良知和責任義務擴展到自然界中。由此可見,幼兒園教育需形成與自然建立起「親屬關係」(Kinship)的生態觀,這對實現兒童早期可持續發展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如何讓數學遊戲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著名的教育專家陳鶴琴說:「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遊戲是最能發揮幼兒主動性的活動。我們都知道遊戲的特點是:遊戲是幼兒主動的自願的活動,幼兒的主動性是遊戲的主要特點,遊戲是適應幼兒的內部需要而產生的,使得幼兒樂於參與遊戲並且易於在遊戲中受到教育。遊戲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現實生活;幼兒的遊戲是在假想的情境中發展,進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