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是一位精神醫學家。他經常問遭逢巨痛的病人「你為什麼不自殺?」,病人給出的答案為他提供了治療的線索。弗蘭克爾和他的「意義療法」很少在國內的心理治療教科書裡出現,也不被收費不菲的心理培訓行業所親睞。「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句話更像一個哲學問題而非一種治療方法,而且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個頗為頭疼的問題,很難想像當代中國有人願意為被問到這個問題而付費。
我目前找到的弗蘭克爾唯一的中文譯作——《活出生命的意義》也不是一本讓人愉悅的書。述這本小冊子像個精神自傳,一個本來就對意義問題十分感興趣的心理學家,被歷史扔進納粹集中營。他活了下來,傳奇的卻不是他肉體的倖存,而是他對人性「高度」的關注——比之精神分析對「深度」的關注。弗蘭克爾反對把追求幸福作為心理工作的訴求,反對把人性還原成趨利避害的本能。
對於一個曾多年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還被強制勞動的心理學家而言,維也納會客廳裡的柔軟沙發不能滿足他。也許在他看來,生命的救贖在於它的高度,以及這種高度所能承擔的愛和責任人們很多時候,常常覺得頭頂星空,夢想遠大,可腳卻陷在泥濘裡,感到無能為力。編輯其實,任何時候我們都是可以選擇的,至少在心態上是可以改變。這並非什麼阿Q精神,而是很重要的一關,心態上改變不了,無法正確的看待事情,是沒有辦法做出明智行動的。
面對困境而苦惱,心情不好,情緒很差…你可以選擇讓自己一直處於這樣情緒之中,鬱鬱寡歡,苦思冥想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該如何去處理。像頭頂著一片烏雲,壓抑沉重,越是這種情況,越發理不出思緒。看看另外一些人的選擇。她們會先將事情放一放,去吃頓好吃的,和朋友出去聊天放鬆。
在逆境之中先安撫好自己。等待心情平復再去從理性的角度復盤,問題出在哪裡?如何解決?如何避免?往往覺得沒有過不去的坎。看吧,我們以為不好的事情發生了,我們無法承受,感覺被控制,無力改變。其實,我們還是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只是過往的認知和經驗,阻礙了我們去探索更有利身心健康的解決方案。
一個生活優越的人,在瞬間變得身無長物,穿著單薄的衣服面對嚴寒,做著繁重的勞動,而食物匱乏,還要時不時忍受屈辱和毒打、面對各種死亡現象。人變得越來越冷漠,可是人還是本能地尋找著生的出路。也同時認同,人沒有適應不了的環境。並且在如此環境下,仍有偉大的生命能保持著心靈的自由。
在人變得一無所有,很多人的欲望與動物相同,而有著豐富精神世界的人,卻一樣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來。他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還會堅持生命的意義,會在面對死亡時選擇照顧那些病人,還會為了朋友而放棄逃跑的機會,也就是說,他能為了他心目中生命的意義而放棄生的希望,最主要的是,這些決定都不是在瞬間決定的。我們對於瞬間的決定可以理解為一種衝動,但經過仔細考慮而做出的穩定決定,不能不讓人佩服。作者寫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介紹集中營的生活,而是要讓人們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心的自由,是的,心自由了,人就會無比堅強,突然想看看老子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有相通之處。還沒看那過這本書的小夥伴們,建議你們可以好好看看這本書,會給你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