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根3》最近又引來了一波回憶殺。
一轉眼,距離第一部已經過去了18年之久。
《劉老根》第一部是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製作,趙本山、範偉、高秀敏、李靜等領銜主演的現代鄉村喜劇 。該劇於2002年3月6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檔首播。
可見這部電視劇出場就自帶光環,當年也是引起不小的轟動。而後劉老根大舞臺也是雨後春筍般崛起。
2003年,第二部也是在央視一套隆重登場。
這部電視劇成功的地方在於他生活化、平民化的標籤,沒有離奇的情節,是專講凡人小事家長裡短的「小製作」,但是比起熱衷於「濫情風」、「戲說風」、「警匪風」、「虛假風」等作品,更能抓住普通百姓的親和力。加上幾位主演富有張力的表演,成就了這部劇。
其實在2000年之前,有過很多經典的農村劇,《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趟過男人河的女人》。
在2000年之後的短暫幾年,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層出不窮,而且都喜聞樂見,頻頻出現爆款。例如《喜耕田的故事》,《插樹嶺》,《女人的村莊》,《鄉村愛情1》等等。
當時都是轟動一時的經典。
還有《怪王外傳》《怪王別傳這樣的另類搞笑劇。
然而之後,農村劇,無論是輕喜劇,還是勵志劇統統都不受待見,成為了小眾影視,再沒有爆款。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主要是大環境的改變。
大環境導致農村人的精神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十幾年前,農村大部分地區都沒有普及「閉路」,「數字」,導致可以收到的電視頻道有限。
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房子旁邊都會有一個很高的杆子,用來接收電視信號。通常可以接收十個以內的頻道。
而有一種老式的電視信號放大器,成了當時的奢侈品。安裝之後可以收到十幾個頻道。
而這個符號,也成了許多人童年中的記憶。
那個時候,農村與城市猶如隔著一條鴻溝,難以逾越。所以都市劇在農村鮮有市場,因為脫離了他們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
而農村戲,就猶如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一樣,家長裡短,雞犬相聞。這種代入感讓當時的人們瞬間就進入劇情了,自然就受歡迎。
然後隨著農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閉路」,「數字」的普及,百姓的眼界逐漸開闊,經濟的發展讓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小。人們可選擇的娛樂越來越多,人們就不那麼熱衷於農村劇來填補自己的「精神空虛」。再看農村戲,那就是閒來無事的選擇了。
再有就是農村戲自身的脫軌。
農村戲,當然是就地取材。然而現在很多的農村戲脫離了他賴以生存的土壤。表面是發生在農村,然後一切劇情發展,中心內容,哪怕是對白臺詞衣著都是向都市劇和言情劇發展。變成了「農村的殼,城市的核」。就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然後剛才我也說了,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小,很多地方已經沒有了明確的界限。想要拍一部純正的農村戲,題材都無處可尋。
如果像以前拍得太傳統了,脫離了實際。
如果像現在拍得有點現代,又失去了精髓。
所以農村戲的未來,是會迎來他的文藝復興,還是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變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