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穹頂之下,一座座被烈日曬得泛黃的野戰帳篷,組成了莊嚴陣列。訓練場上,戰士們揮汗如雨,袖口、衣領早已結上層層鹽霜。這裡便是榮獲「鋼刀連」榮譽稱號的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中隊的臨時營區。
2019年,一紙命令,讓剛轉隸武警雲南總隊不久的中隊官兵,打起背包再出發,千裡輾轉到西南邊陲。40多度的「桑拿天」、400多個晝夜的駐訓,官兵們以帳篷為家,與黃沙紅土為伍,與星空作伴,只為鍛造戰無不勝的滇西利刃。
衝鋒陷陣,戰旗上寫滿榮譽
記者走進「鋼刀連」野營村採訪,陣陣熱浪撲面而來,焦灼感頓生。
「英勇頑強、戰功卓著」「秋毫無犯、兩袖清風」「鋼鐵堡壘、連隊基石」……帳篷榮譽室裡,數百面戰旗、一座座獎盃和獎牌陳列其間。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鋼刀連」戰旗。
翻開中隊光輝的歷史,每一頁,都是在披荊斬棘、浴血奮戰的交織輝映中堅韌前行。從1937年7月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的那一刻起,這支部隊上高原、駐海疆、守邊關、鎮國門,南徵北戰,橫跨大半個中國,歷經百團大戰、淮海戰役、兩廣戰役和西南剿匪等百餘次戰鬥洗禮,為祖國和人民立下赫赫戰功。
部隊創建以來,經歷了9次重大改革。但無論走到哪裡,官兵都把榮譽帶到哪裡。
「我們中隊榮立集體特等功2次、大功2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2次,湧現出200餘名英模……榮譽多得數不過來,但最『燃』的榮譽是這面『鋼刀連』戰旗!」中隊指導員戴東傑向記者介紹,自豪感洋溢在他的臉上。
1979年的一次重大作戰行動中,他們以殲敵百餘人、繳獲武器數百件的卓著戰功,被中央軍委授予「鋼刀連」榮譽稱號。
如今,這面鮮紅的「鋼刀連」戰旗,懸掛在榮譽牆的最高處,已成為中隊的一座精神豐碑。每當新兵下連,第一件事就是到這座獨一無二的「帳篷榮譽室」參觀。
榮譽,激勵著一代代官兵,在新時代強國興軍的徵程上,衝鋒陷陣、再立新功。
攻堅克難,永遠向前
南疆邊陲某訓練場。正在擔負駐訓任務的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大隊剛結束夜間戰鬥射擊訓練返回宿營地,又接到上級下達的緊急拉動命令。
夜色中,全副武裝的官兵從帳篷內鑽出,迅速跑向預定地域集結。擔負尖刀任務的一中隊剛出營地就遭遇小股「敵人」襲擾,中隊長王學海一聲令下,官兵迅速成多路戰鬥隊形,利用夜幕掩護前出接敵,展開激烈交火。短短10分鐘內,王學海連續下達了20餘組戰鬥命令,成功抵禦了「藍軍」的襲擾。
凌晨2時,「藍軍」調整策略,利用假襲哨兵為誘餌,實則從兵力薄弱處隱蔽潛入營內開展破壞。危機關頭,指導員戴東傑迅速調整兵力,最終將深入區域內的「藍軍」悉數抓獲。
刻在一中隊官兵骨髓中的,便是「鋼刀在握,堅不可摧;鋼刀出鞘,銳不可當」的「鋼刀精神」,指引著中隊在履行使命任務中敢為人先、勇往直前,真正成為一把攻堅克難、永不捲刃的「鋼刀」。
2014年4月初,中隊赴雪域高原執行任務,在五公裡武裝越野考核中,上等兵劉子瑜突發高原反應,剛跑出幾百米,便出現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症狀。看著戰友們的背影,他咬破嘴唇讓自己保持清醒,在距離終點不遠處,他雙腿癱軟,跌倒在地。
「這是一個艱難的時刻,我只能以最頑強的精神挺住。」看到劉子瑜暈倒,大家圍到他身邊準備將他抬起時,劉子瑜卻又站了起來,堅持到了終點。
沉甸甸的榮譽背後,是忠誠使命、獻身使命的責任擔當。2018年8月,班長楊樹宏代表總隊參加武警部隊首屆「突擊」火力分隊比武,他忍著感冒發燒的病痛,在與數十個單位近千名官兵的激烈對抗中,奪得35毫米榴彈發射專業個人第四名、團體第一名的驕人戰績。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他們向前的腳步。
去年年初,一中隊參加支隊年度野營拉練。休息間隙,支隊組織各中隊開展武裝奔襲小比武,一中隊參賽官兵奮力拼搏,一舉拔得頭籌。當中隊所有人都在等待導調組宣布勝利的結果時,中隊長王學海卻突然衝到導調組面前:「請取消我們中隊的冠軍資格。」
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以為聽錯了:雖說這只是一個小比武,但也是各中隊展示形象、提振士氣的好時機,一中隊怎會將冠軍拱手讓人?
原來,在拉練途中,王學海發現部分官兵為了減輕防彈衣的束縛,將裡面的鋼板取下放到了背囊裡。
「這不符合實戰要求!如果是打仗,敵人會給你穿上鋼板的時間嗎?」面對大家的不解,王學海的質問令中隊官兵慚愧地低下了頭。
「訓練面前爭、榮譽面前讓,是一中隊傳承下來的精神火炬。」總隊司令員王寧向記者這樣介紹他們。
戰士守邊關,人民是靠山
曠野天低,風急雨驟。
2014年7月,香格裡拉縣上江鄉發生嚴重的山洪泥石流。中隊第一時間奔赴抗洪搶險第一線,搶救受災群眾、清淤泥、搬垃圾、建家園,先後轉戰3個任務點,死守災情最嚴重的仕旺村,連續奮戰8天8夜,共轉移群眾185人,搶運糧食22.5噸、牲畜102頭,搬運沙袋800餘個,加固河堤3公裡,搭設救災帳篷20頂……
四班班長賴永洪回憶,接到上江鄉突降暴雨引發大面積泥石流救援命令時,他和戰友正在駐訓基地的靶場訓練。賴永洪和戰友們來不及拿換洗衣物,就背著隨行背包趕往了災區。而背包裡僅有一套雨衣,衣服潮溼了,就換上雨衣接著戰鬥。
近年來,中隊先後參加抗震救災、抗洪搶險、森林滅火等急難險重任務10餘起,次次在搶險救援中當主力,在危難時刻顯擔當。
「太震撼了!」回想12年前第一次到榮譽室參觀的場景,已是上士警銜的黃雲波覺得仿佛就在昨天。聽老兵講述每項榮譽背後的英雄故事,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軍旅奮鬥目標:精武強能,做先輩那樣的人!
「只有流淌著崇尚榮譽的血液,大家才會為榮譽而拼搏。」為了彌補手臂力量的不足,黃雲波用鋼管和水泥墩做啞鈴。沒幾年,就成為中隊的「刀尖子」,連續執行了多項重大任務。
2014年,隨隊到高原駐訓的黃雲波主動請纓,參加森林火災撲救任務:巨龍似的火線迎面而來,風借火勢、火助風威,高溫烈焰足以將一切化為灰燼。
「眼睛都睜不開,周圍到處是火星,感覺自己快被融化了。」在烈焰沸騰的茫茫林海,黃雲波和戰友們與大火鏖戰兩個多小時,開闢出一條寬2米、長1200米的隔離帶,成功阻止了火勢蔓延。
那一年,23歲的黃雲波榮立三等功,踐行了榮譽室立下的誓言。
部隊身處西南邊陲,中隊的每名官兵一舉一動都關乎軍隊形象。中隊營區臨近村落,村裡的大部分年輕人在外地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居多。官兵們在訓練之餘積極幫助村民幹農活、打掃衛生、開展巡診等。村民波正明說:「部隊來了之後,有了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村裡一位孤寡老人的機頂盒壞了,又找不到年輕人幫著修,只好請部隊幫忙。戰士們發現機頂盒無法修復,就悄悄湊錢買了一部新的機頂盒為老人安裝上。部隊幫了很多忙,但我們平時送去的土雞等農產品他們都不收。」波正明說,「相處一年多,感覺他們就像親人一樣。」
今年6月,中隊再次移防。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村民們自發組織來到帳篷營地送行,並送來了兩面錦旗。
83年櫛風沐雨、百戰沙場;83年披荊斬棘、淬火成鋼;83年初心未改、本色依舊。
新時代,傳承著紅色基因的一中隊,在強軍興軍的徵程上,正在譜寫新的輝煌篇章!
來源:央廣軍事
記者:常璐 臧伯陽 馬藝訓 王文濤
編輯:佳佳
編審:劉鵬 張鄉林
主編:朱西迪
監製:呂錫成 孫利 譚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