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學家、猶太人弗蘭克爾被稱作20世紀的一個奇蹟。他和他的家人在納粹時期,全部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被毒氣毒死,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如此悲慘的境遇並沒有讓他消沉,而是讓他在極端的境遇之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並開創了有名的「意義療法」,還在集中營內寫出了《活出生命的意義》的初稿,出版後被稱作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十本書之一。
通過弗蘭克爾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有意義的生活,不一定和金錢、香車、名譽、地位有正相關的關係,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裡一無所有,但依然過得充實而有意義,關鍵就在於,他追求並最終擁有了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
或者說,如果有一種人,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可以生活得很好,那一定是有著自己的人生哲學的人。
因此,今天我們想談論的是:普通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哲學,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
《像哲學家一樣生活 : 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這本書在如何找到並實踐自己的人生哲學方面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斯多葛哲學學派是古羅馬時期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也是四大哲學流派之一。其生活的藝術能讓我們減少焦慮,積極生活,對抗聲名與財富的誘惑。甚至坦然地面對失去、衰老,讓我們的內心回歸平靜。
這本書的作者是威廉·B.歐文是俄亥俄州萊特州立大學哲學教授。他擅於用通俗的語言講述深奧的哲理,雖是哲學讀物,卻沒有學究氣息,沒有空言大志,沒有玄思幻想,而是簡潔、明晰、流暢。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 : 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中,威廉·B.歐文從斯多葛主義的興起出發,闡釋了斯多葛學派的心理技巧以及對人類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忠告,並分析了斯多葛主義衰落的原因,以及今天,為什麼再次提倡大家重新考慮斯多葛學派,做一個擁有自己的人生哲學的人。
01 斯多葛主義的興起
第一,哲學從關注星空宇宙,到關心全人類
說到斯多葛哲學流派,就不得不簡單說一下西方哲學的演變歷史。以蘇格拉底為界,之前的哲學家都關注的是星空、宇宙、數字、水與火等基本的起源問題;而到了蘇格拉底這裡,從對外在的探究,轉向了對於人類關係的探究,轉向了對於認識人類自己、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探究,因此,以蘇格拉底為界,將哲學拉回了現實。
斯多葛主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與它同時代的,還有主張禁慾的犬儒主義等等。這也使得哲學成為了一門對於生活感興趣的哲學。用威廉·B.歐文的話說:「斯多葛主義的人生哲學可能是古老的,但是它值得任何一個想要過充實、有意義的生活——也即良好的生活——的現代人的注意。」
第二、羅馬的斯多葛主義代表人物
說到羅馬的斯多葛主義,就一定要提到它的幾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正是這幾個代表人物,構成了斯多葛主義最鮮明的特質。
其中包括塞涅卡、墨索尼亞斯·魯弗斯、愛比克泰德和馬可·奧勒留。
塞涅卡是這群人當中最好的作家,墨索尼亞斯是以實用主義而聞名,愛比克泰德的特點是分析,他從許多其他的事情中,解釋了為什麼踐行斯多葛主義能夠給我們帶來安寧。
其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則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他以一種日記體寫成了《沉思錄》,從中我們了解到一個踐行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秘密的內心世界:對於作為羅馬皇帝碰到的問題和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他同樣也在尋求斯多葛主義的解決辦法。
02 斯多葛主義的心理技巧與對人們的忠告
斯多葛主義有著自己比較成熟的體系。我們可以簡單了解一下幾個非常有名的處理人生問題的心理技巧與辦法。
第一,消極想像:能發生的最壞結果是什麼?
有一則TED演講叫《你該認清你的恐懼而不是目標》。演講者蒂姆·法瑞斯曾有過一段非常嚴重的抑鬱症,而帶他走出抑鬱,最終實現自我的,就是古老的斯多葛學派的生活藝術,即:對將要或者未來的事情進行消極想像。
比如,我們對於失去一樣重要東西的恐懼,甚至是對於失去親人的恐懼,要提前做好心理預演——即使我們並不情願,但好過突如其來的打擊對我們造成的巨大傷害。因為即使我們異常努力地去阻止某些壞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但有些壞事依然會發生。所以塞涅卡說:「能夠事先覺察劫難來臨的人,就能將它帶來的傷害掠走。」
第二,控制的兩分法:怎樣才能變得無敵?
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對自己的工作、生活、配偶、孩子擁有控制感。
但我們不可能控制所有事情。愛比克泰德(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指出:「幸福和對不擁有之物的渴求,是不可能聯繫在一起的。要想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更好的做法就是只要那些你確定可以獲得的東西。」
這個其實告訴我們的就是,對於我們能夠通過努力去很獲得和控制的東西,我們要去努力,比如去經營和諧的家庭關係、通過努力工作得到晉升等等。
斯多葛主義提供給我們一個如何更好地控制生活的方法。如下圖:
在這個三分法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我們能夠完全控制的事物,比如為自己設定目標,也有我們一點也不能控制的事物,比如明天的天氣,還有我們能夠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比如獲得一場球賽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碰到的「事物」,每一件都會落入這三個範疇當中的一個,而且只能是一個。
掌握了這個事情的三分法,那麼我們就可以為自己設定科學合理的目標,也就可以避免一些無謂的失望和挫敗感了。
第三,找到你的社會責任在哪裡
墨索尼亞斯說:人類的本質非常像蜜蜂的本質,蜜蜂是不能單獨生活的,一隻蜜蜂被孤立起來就會死亡。因此,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人,我們要學會熱愛周圍的人,學會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
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老師在他的新書《低風險創業》當中,反覆提到了一個創業人必須具備的觀點,那就是「要找到一個社會問題」,而這個社會問題,就是你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為什麼一個單純為了發明而發明的創業項目一定會失敗?因為這個項目只關注發明本身,而忽略了本身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因此,要履行我的社會責任,不要逃避我們所應承擔的責任,儘自己的社會職責,這樣才能達到一種「良好的生活」。
03 重新考慮並踐行斯多葛主義
第一,斯多葛主義的衰落
斯多葛主義的衰落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是它的著名的代表人物——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去世。馬可·奧勒留是當時西方羅馬世界最有權力的人,但他並沒有致力於使他的臣民皈依於這種哲學。在他去世之後,斯多葛主義跌入了低潮。
第二個方面是基督教的興起。由於基督教教義與斯多葛主義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比如他們都關心人的康樂,都要求人們克服對身心有害的欲望和行為,但基督教比斯多葛主義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在於,基督教許諾人們在來世還將得到永遠的喜樂,而斯多葛主義則不確定是否有來生,即使有,也不確定來生是什麼樣子。
因此,更多的人們沒有選擇斯多葛主義來作為自己的人生哲學。
第二、重新考慮斯多葛主義
即使斯多葛主義在馬可去世之後日漸式微,但依然有一些偉大的學者、哲學家、作家喜歡並踐行著斯多葛主義。比如笛卡爾在他的《關於方法的演講》中就顯露出對斯多葛主義的學識:「始終追求的,應該是徵服自我而不是命運,應該是改變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已經建立的秩序。」
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以及《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都受到了斯多葛主義的深刻影響。梭羅甚至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哲學,去瓦爾登湖獨居。他說:「當我臨近死亡時,卻發現自己從未活過」,這與斯多葛主義的「消極想像」類似。
第三,踐行斯多葛主義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給自己貼上標籤,也不必要宣稱自己是「斯多葛主義者」,但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無意中踐行了這樣一種人生哲學。有一些人,他們的性格特別適合斯多葛主義,即使沒有人知道這個主義究竟有什麼樣的學術性的名字,也能夠靠自己來領悟到這種人生哲學。這些人是樂觀的、有責任感的,並熱愛他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 : 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中,反覆提到了其代表人物塞涅卡的一個觀點:踐行斯多葛主義原則的人,不管他是否有這個意願,肯定會有持續的快樂以及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悅伴隨左右:因為他能夠從自身挖掘快樂,而且這快樂是其他快樂無法超越的。
因此,擁有一種自己的人生哲學,比什麼都不擁有,將更可能地去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