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1806年秋天的耶拿大學城,今在德國境內。
照常理來說,大多數學生和教師在那個時候本應為課程做準備,心中充滿著緊張和期待。教授們即將完成夏季學期的研究工作,而學生們也本該著手他們通常夏末所做的事了。
然而這一年,學校卻不會像往常那樣開學了。拿破崙的軍隊已經逼近了這座城市,人們可以在大學圖書館的階梯上聽到遠方傳來的隆隆炮聲。
法國偵查兵已經到了這個城市,他們在大學附近來回走動,不時停下來在學生酒吧裡喝杯葡萄酒,偶爾也會同當地居民閒聊幾句。
有許多民眾都很欣賞那個新的法國口號——自由,平等,博愛。
正當戰爭迫在眉睫之時,有一位名叫黑格爾的年輕哲學教員正在匆匆趕寫一本書。這是一部非常艱深的哲學著作,它有著一個令人生畏的標題——精神現象學。
但這本書的內容卻使人「意氣風發」,它極好地把握住了那段艱險歲月的緊張,激動和焦慮。舊的生活方式行將結束,新的生活方式正要開始。
這本書是意識的一種洞見,這種意識被裹挾在一股強大的力量當中,正在一個嶄新而可怖的人類世界中尋找著方向。
它代表著對普遍理解的憧憬和思想努力,激發了那種當時被天真地稱為「任性可以完善」的信念。現在把目光轉回到我們這個時代。
世界社會的生活似乎正要發生徹底的改變,我們舊有的一切習慣和標準,我們關於自身的觀念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都要被某些在很大程度上聞所未聞的全新事物所取代。
我們雖然也大談特談「未來震撼」和「大趨勢」,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所認為的生活中的巨變其實只是強調的改變罷了,有些時候還表現在經過改良的新技術和新工藝所帶來的並不怎麼實用的好處。
如果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對計算機,電視和網際網路大肆渲染,那麼我們將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那些真正變化呢?
黑格爾和他的學生們感到信心十足甚至是歡欣鼓舞。為什麼?因為他們擁有一種哲學,擁有一種對他們自身以及未來的洞察,這種洞察能夠讓他們直面失業的困境,甚至是社會的崩潰以及接踵而來的巨大混亂。
激勵著他們的是思想,思想能夠把最危險的處境變得意味深長。我曾經在網上做過一些關於黑格爾哲學的調查,描述一下他們對於自己和時代的看法是怎樣的,結果並不令人鼓舞。
大多數的人看來,沉悶一詞似乎可以概括這個世界,而另一些人則會說危機和絕望。有一位網友說,生活是荒謬的,而另一位則說,生活是無意義的。我問原因。
他說:油價昂貴,物價上漲,很多人還未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電視節目很糟糕,滿屏小鮮肉等等。我們都認為這些事情還談不上悲劇性,更談不上荒謬,還沒有使生活無意義。
每個人都會同意,核戰爭和恐怖主義的陰魂壓抑了我們的樂觀情緒,但我們都認為,這種災難的可能性是未定的,而且不管怎樣,即使存在這這種陰影,我們也要儘可能地活下去。
但為什麼在這個相對來說更為富足和安寧的時代,我們的回答卻如此令人喪氣?我們似乎失去了某種東西,正是這種東西使得黑格爾和他的學生們在面對著最可怕的戰爭時,仍能保持著樂觀和自信。
那麼,這種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我覺得依然是一種哲學。哲學,宗教和科學一直都是緊密相關的。它們雖然各有側重,但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強調思想和認識的重要性,強調理解我們這個世界,從某種更宏觀的甚至是從宇宙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的生活的重要性。
思想決定了我們在宇宙中以及與他人關係中的位置。思想決定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不公平的,什麼是不公平的;什麼是值得相信的,什麼是不值得相信的。
思想賦予了生命以意義。我們的心靈需要思想,就像身體需要事物一樣。我們渴望洞察,期盼理解。我們被生活的常規攫住了,不時會被那些所謂的「消遣或娛樂」活動分神。
我們整個人類社會失去的是思考的快樂,理解的挑戰,靈感以及哲學的慰藉。但有一個國家很強大也很奇怪,它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更建立在思想之上,建立在哲學準則之上——美國。
然而即使是美國,又有多少受過教育的美國人能夠說出哪怕一位仍然健在的哲學家的名字呢?我們普通人當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對孕育了整個哲學世界的歷史說出一二呢?
我們能夠背誦幾千年前的某些思想,卻從未試圖去理解它們,不知道有那麼多人曾經為之殫精竭慮,甚至從來沒有嘗試著去批判它們,或者把其融入到我們的世界觀當中。那就是哲學:哲學就是努力思索生命,思索我們已經學到的東西,思索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從字面上講,哲學就是對智慧的愛。它追求更廣闊的圖景,渴望的是這樣一種知識,那種使得我們理解自己的生命以及周圍世界的知識。
因此,它是對價值重要性的堅持,是對完全陷於生活瑣事而僅僅隨波逐流的拒斥。哲學與智慧規定了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賦予了我們的生活以意義。
研究涉足過哲學的人都會這樣推崇,你應該憑藉著思想而生活的,即那句名言——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但人有多樣性,我們不可能要求希望所有的人都來學哲學,那是不現實的,我們更實際的是要普及哲學對於生活的重要性,把普通人引入真正思考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