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哲學與人生

2021-02-17 北大清華講座

請點擊上方藍字 ↑【北大清華講座】加關注,知識改變命運!


前次承貴會邀我演講關於佛學的問題,我因為對於佛學沒有充分的研究,拿淺薄的學識來演講這一類的問題,未免不配;所以現在講「哲學與人生」,希望對於佛學也許可以貢獻點參考。不過我所講的有許多地方和佛家意見不合,佛學會的諸君態度很公開,大約能夠容納我的意見的!講到「哲學與人生」,我們必先研究它的定義:什麼叫哲學?什麼叫人生?然後才知道他們的關係。我們先說人生。這六月來,國內思想界,不是有玄學與科學的筆戰麼?國內思想界的老將吳稚暉先生,就在《太平洋雜誌》上發表一篇《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及人生觀》。其中下了一個人生定義。他說:「人是哺乳動物中的有二手二足用腦的動物。」人生即是這種動物所演的戲劇,這種動物在演時,就有人生;停演時就沒人生。所謂人生觀,就是演時對於所演之態度,譬如:有的喜唱花面,有的喜唱老生,有的喜唱小生,有的喜搖旗吶喊;凡此種種兩腳兩手在演戲的態度,就是人生觀。不過單是登臺演劇,紅進綠出,有何意義?想到這層,就發生哲學問題。哲學的定義,我們常在各種哲學書籍上見到;不過我們尚有再找一個定義的必要。我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上所下的哲學的定義說:「哲學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去找根本的解決。」但是根本兩字意義欠明,現在略加修改,重新下了一個定義說:「哲學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意義上著想,去找一個比較可普遍適用的意義。」現在舉兩個例來說明它:要曉得哲學的起點是由於人生切要的問題,哲學的結果,是對於人生的適用。人生離了哲學,是無意義的人生;哲學離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學。現在哲學家多憑空臆說,離得人生問題太遠,真是上窮碧落,愈鬧愈糟!現在且說第一個例:二千五百年前在喜馬拉亞山南部有一個小國——迦葉——裡,街上倒臥著一個病勢垂危的老丐,當時有一個王太子經過,在別人看到,將這老丐趕開,或是毫不經意的走過去了;但是那王太子是賦有哲學的天才的人,他就想人為什麼逃不出老、病、死,這三個大關頭,因此他就棄了他的太子爵位、妻孥、便嬖、皇宮、財貨,遁跡入山,去靜想人生的意義。後來忽然在樹下想到一個解決;就是將人生一切問題拿主觀去看,假定一切多是空的,那末,老、病、死,就不成問題了。這種哲學的合理與否,姑不具論,但是那太子的確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意義上著想去找他以為比較普遍適用的意義。我們再舉一個例:譬如我們睡到夜半醒來,聽見賊來偷東西,我那就將他捉住,送縣究辦。假如我們沒有哲性,就這麼了事,再想不到「人為什麼要做賊」等等的問題;或者那賊竟苦苦哀求起來,說他所以做賊的原故,因為母老,妻病,子女待哺,無處謀生,迫於不得已而為之,假如沒哲性的人,對於這種籲求,也不見有甚良心上的反動。至於富於哲性的人就要問了,為什麼不得已而為之?天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有多少?為什麼社會沒得給他做工?為什么子女這樣多?為什麼老病死?這種偷竊的行為,是由於社會的驅策,還是由於個人的墮落?為什麼不給窮人偷?為什麼他沒有我有?他沒有我有是否應該?拿這種問題,逐一推思下去,就成為哲學。由此看來,哲學是由小事放大,從意義著想而得來的,並非空說高談能夠了解的。推論到宗教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等,也無非多從活的人生問題推衍闡明出來的。我們既曉得什麼叫人生,什麼叫哲學,而且略會看到兩者的關係,現在再去看意義在人生上佔的什麼地位?現在一般的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思想差不多是社會的奢侈品。他們看人生種種事實,和鄉下人到城裡未看見五光十色的電燈一樣。只看到事實的表面,而不了解事實的意義。因為不能了解意義的原故,所以連事實也不能了解了。這樣說來,人生對於意義,極有需要,不知道意義,人生是不能了解的。宋朝朱子這班人,終日對物格物,終於找不到著落,就是不從意義上著想的原故。又如平常人看見病人種種病象,他單看見那些事實而不知道那些事實的意義,所以莫名其妙。至於這些病象一到醫生眼裡,就能對症下藥;因為醫生不單看病象,還要曉得病象的意義的原故。因此,了解人生不單靠事實,還要知道意義!那末,意義又從何來呢?有人說:意義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從積累得來,是愚人取得意義的方法;一種是由直覺得來,是大智取得意義的方法。積累的方法,是走笨路;用直覺的方法是走捷徑。據我看來,欲求意義唯一的方法,只有走笨路,就是日積日累的去做刻苦的工夫,直覺不過是熟能生巧的結果,所以直覺是積累最後的境界,而不是豁然貫通的。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次演說,他說,天才百分之九十九是汗,百分之一是神,可見得天才是下了番苦功才能得來,不出汗決不會出神的。所以有人應付環境覺得難,有人覺得易,就是日積日累的意義多寡而已。哲學家並不是什麼,只是對於人生所得的意義多點罷了。欲得人生的意義,自然要研究哲學史,去參考已往的死的哲理。不過還有比較更要的,是注意現在的活的人生問題,這就是做人應有的態度。現在我舉兩個可模範的大哲學家來做我的結論,這兩大哲學家一個是古代的蘇格拉底,一個是現代的笛卡爾。蘇格拉底是希臘的窮人,他覺得人生醉生夢死,毫無意義,因此到公共市場,見人就盤問,想藉此得到人生的解決。有一次,他碰到一個人去打官司,他就問他,為什麼要打官司?那人答道,為公理。他復問道,什麼叫公理?那人便瞠目結舌不能作答。蘇氏笑道:我知道我不知你,卻不知道你不知呵!後來又有一個人告他的父親不信國教,他又去盤問,那人又被問住了。因此希臘人多恨他,告他兩大罪,說他不信國教,帶壞少年,政府就判他的死刑。他走出來的時候,對告他的人說:「未經考察過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你們走你們的路,我走我的路罷!」後來他就從容就刑,為找尋人生的意義而犧牲他的生命!笛卡爾旅行的結果,覺到在此國以為神聖的事,在他國卻視為下賤;在此國以為大逆不道的事,在別國卻奉為天經地義,因此他覺悟到貴賤善惡是因時因地而不同的。他以為從前積下來的許多觀念知識是不可靠的,因為他們多是趁他思想幼稚的時候侵入來的。如若欲過理性生活,必得將從前積得的知識,一件一件用懷疑的態度去評估他們的價值,重新建設一個理性的是非。這懷疑的態度,就是他對於人生與哲學的貢獻。現在諸君研究佛學,也應當用懷疑的態度去找出它的意義,是否真正比較得普遍適用?諸君不要怕,真有價值的東西,決不為懷疑所毀;而能被懷疑所毀的東西,決不會真有價值。我希望諸君實行笛卡爾的懷疑態度,牢記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考察過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這句話。那末,諸君對於明闡哲學,了解人生,不覺其難了。(本文為1923年11月胡適在上海商科大學佛學研究會的演講,原載1923年12月10日《東方雜誌》第20卷第23期)匯聚、分享、交流、碰撞。北京高端名家講座、文化活動第一發布和交流平臺!2010年誕生於北大清華校園中,涵蓋人大、北師大等北京各高校、及社會最高品味的開放免費講座和活動。經濟人文、社科管理經典,學術思想前沿。大師身邊宜聆教,未來精英共成長!

在本微信公號中分別輸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二字可自動提取四校當日講座信息!分別輸入【北大課表】【人大課表】【北師大課表】【中傳課表】【北航課表】【中科院課表】【北外課表】可提取相應課表!

我們的線下服務:每月的博友交流會、創業沙龍、讀書會、深度主題沙龍、文化旅遊、單身派對。 合作、建議、友情聯繫、報名志願者:加博主個人微信號:bdqhjzbz

信息報送渠道1、文案海報私信至新浪微博@北大清華講座-北京活動 (及時處理)。2、文案海報私信至本微信公眾號(晚上處理)。3、文檔海報郵件發送至郵箱778617662@qq.com 歡迎報送和推薦高質量的講座和活動!

歡迎關注應上海博友要求開通的【滬寧杭講座活動】微信公眾號:hnhjzhd

相關焦點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此後,採薇對胡適的興趣逐漸上升,陸續買了他的《四十自述》和《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毫無疑問最突出的貢獻在於「疑古精神」,講中國哲學史居然直接扔掉三皇五帝,直接從周宣王開講。1911年至1915年,胡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先後學習農學和哲學,1915年9月,胡適進入到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學習,系主任為杜威,學至1917年6月歸國,8月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適《四十自述》P180)。而馮友蘭191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開始學習哲學(《中國哲學簡史》p259頁馮友蘭自述),接受哲學系統訓練。
  • 哲學入門書單: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人生道路的系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嚮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於其上的生活道路;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 那年今日 馮友蘭:哲學大師的智慧人生
    這是多年以前,中學教科書中的一段文章,其中的「人生四境界」是中國哲學界家喻戶曉的學說,它摘自《新原人》,作者是開創「現代新儒學」的哲學大師——馮友蘭。馮友蘭對中國哲學有著非凡建樹,他嚴謹的治學精神、執著的人生態度和豐富的人生經歷,是後代學人常說常新的話題。1990年11月26日晚,在北京友誼醫院的病房中,哲學大師馮友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 代玉民:論胡適對孔子易學的邏輯建構——從正名方法的角度看
    然而,胡適以正名方法進行的邏輯建構並不局限於易學,他進一步將易學推擴到人生與政治領域,使孔子的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成為其易學的延伸。最終,孔子哲學成為囊括自然、人生、政治諸領域的廣義的易學哲學。在胡適眼中,孔子的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實為其易學在人生與政治領域的延伸,也就是說,孔子哲學是囊括自然、人生與政治諸方面的廣義的易學哲學,而這種廣義的易學哲學的成立有賴於正名方法。
  • 南哲思享 | 代玉民:論胡適對孔子易學的邏輯建構——從正名方法的角度看
    在胡適眼中,孔子的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實為其易學在人生與政治領域的延伸,也就是說,孔子哲學是囊括自然、人生與政治諸方面的廣義的易學哲學,而這種廣義的易學哲學的成立有賴於正名方法。「正名」是孔子哲學的方法論,亦是先秦邏輯學的重要內容。那麼,「正名」涵義如何呢?在胡適看來,孔子的正名主要有兩義:(一)正名是一種校定語義的邏輯方法。
  • 胡適誕辰122年 曾在美國雜誌發表《自述》前傳
    這篇文章雖然從題目上看,是談個人信仰問題,但胡適卻將其家庭背景、生活歷程、人生理想予以了充分剖析與闡論,文章很多內容都與《四十自述》或吻合或一脈相承,無異於《四十自述》的「前傳」。  可以看到,這份1931年的美國雜誌上,在胡適文章題目下還標有「生活哲學第16」(Living Philosophies XVI)的字樣。
  • 從「打倒孔家店」到「中國的蘇格拉底」——胡適孔子觀的變遷之路
    ……中國儒家的宗教觀提出一個父母的觀念,和一個祖先的觀念,來做人生一切行為的裁製力。所以說,'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父母死後,又用喪禮祭禮等等見神見鬼的方法,時刻提醒這種人生行為的裁製力。所以又說'齋名盛服,以承祭禮,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又說,'齋三日,則見其所為齋者;祭之日,入室,俊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者;出戶而聽,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導語:前文介紹了胡適關於白話文運動的哲學前提以及胡適在白話文運動中的主張,本文繼續介紹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以及對其的評價。1.胡適關於文學革命的討論文學寫作包括內容和形式,形式一般是指文體。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用白話文的文體去取代文言文的文體。這樣的文學革命也可以看做文學形式的革命。胡適認為「綜觀文學墮落之因,蓋可以「文勝質」一語包之。
  • 胡適:吃得開,決定人生的廣度;穩得住,決定人生的高度.
    人生只有兩個主題,無非做人、做事。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吃得開,五湖四海都是朋友,開闊眼界,這是人生的廣度。做事,最高境界是穩得住,不浮躁,一點點努力,累積起來,成就人生的高度。民國時期,胡適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在北京,甚至還有一句流行語「我的朋友胡適之」。胡適的朋友實在太多了,以至於他每周都要抽出一天的時間來專門招待朋友。胡適本人沒有架子,待人和藹可親,對待朋友更是真誠仗義。
  • 胡適補交博士論文小考
    [摘要]按理他那時應該規規矩矩搞『哲學』,把個『哲學博士』讀完再說。他不此之圖卻丟下正當『莊稼』不搞,而去和陳獨秀、蔡元培『撈魚摸蝦』。中文意思是:「呈交此本以滿足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授予哲學博士學位的要求之一。」了解胡適著作的人都知道,《先秦名學史》就是胡適當年(1917年)在哥大畢業時的博士論文。略懂圖書版本的人,從這張書影也能看出,這是一冊1922年上海亞東圖書館的初版本。那麼,自然地出現了一個問題:一本1922年出版的書怎麼會呈交哥大用來滿足1917年畢業生授予博士學位的條件呢?
  • 博聞強識 | 杜威實驗主義與「五四」哲學論辯
    杜威本人沒有直接參與「問題與主義」的論戰,胡適帶著實驗主義方法論挑起了論戰,把杜威的實驗方法應用於社會問題的討論。胡適通過「問題與主義」的論戰推廣應用了杜威的實驗方法,形成「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方法。杜威雖然沒有直接介入這個論戰,但他在教育領域上開闢另一個戰場,應用實驗方法,研究教育問題,推行實驗教育和實驗學校。
  • 批判胡適 解放《周易》
    批判胡適 解放《周易》胡適先生發表的不當哲學論,100多年來阻礙了中國哲學對《周易》的尋根研究。一:胡適先生的「歷史路障」,是在截斷中國哲學的尋根之路1914年,北京大學設立了「哲學門」建制,胡適先生繼陳黻宸之後,是第二位北京大學「哲學門」的掌門人,
  • 胡適次子胡思杜的人生悲劇
    胡適全家福,前排胡適與江冬秀,後排(從左到右)胡思杜與胡祖望胡思杜是胡適的小兒子,1921年12月17日出生。胡適為次子取名「思杜」,是為了表示對恩師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感念之情。但思想活躍,曾做過胡思杜家庭教師的羅爾綱在晚年著作《胡適瑣記》中說胡思杜從小就有進步思想,比較愛國、熱愛魯迅等等。1939年,胡思杜隨母親避難上海,胡適委託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1940年11月9日,這位竹姓朋友寫信告訴胡適:「小二在此讀書,無甚進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惡習,請兄趕快注意。」
  • 胡適次子胡思杜的悲劇人生!
    來源:學人說史8  青聽間採編胡適全家福,前排胡適與江冬秀,後排(從左到右)胡思杜與胡祖望胡思杜是胡適的小兒子
  • 北京大學哲學系與中國現代哲學
    胡適留美歸國後即來北京大學哲學門任教,在國內系統地講授實驗主義哲學。更為重要的是,他首先引進了西方哲學的範式研究中國哲學。 中國傳統思想中並無「哲學」這一概念,更無這一學科。黃遵憲先生於1887年首先引進了這一概念,此後「哲學」一詞在國內逐漸為學人所引用,但在胡適之前,還沒有人能夠正確地理解「哲學」這一概念的確切內涵,更沒有人能夠將「哲學」與中國傳統思想的研究結合起來。
  • 魯迅胡適點評
    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並非以絕對消極的人生態度面對一切,而是表面上和絕大多數樂觀者一樣,對生活充滿樂觀向上的動力,願為未來的美好付諸持之以恆的努力,但他們又對未來抱有了最壞的打算,他們懂得將未來託付給不可靠的明天是絕對愚蠢的,他們大膽地張開雙臂似是要擁抱世界,卻始終保持理性的距離。胡適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又與「楊朱的一毛」有異曲同工之妙。
  • 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比較
    甚至只是在簡單的敘述歷史,便認為「只需以某人只說話,歸之於某人,則哲學之進步亦顯然也。」後人根據前人已有之經驗,故一切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故歷史是有進步的....... 然漢以後哲學中理論,比漢以前之哲學,實較明晰清楚。 若知王陽明之《大學問》只是王陽明之哲學(而不僅僅是在講孔子的哲學),則中國哲學之進步,便顯然矣。
  • 人生哲學是過程哲學
    由此可引申出一個判斷,人生哲學不是重視結果的哲學,而是關注和充實過程的哲學。過程對人生有無限的意義,終極結果對人生基本沒有什麼意義。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不空虛不白過,那就要把人生視作一個美好的過程,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至於結果不必太在意。 不妨用比較的視角來看,我們會對人生哲學是過程哲學的說法更認可。
  • 歐陽健 | 歷史背景與事實細節的還原:北大學人胡適思想批判一瞥
    文章介紹說,6月8日杜威在五四運動發源地北京登壇開講,而由胡適擔任翻譯。文章還原了胡適與杜威策劃北京講演的過程,杜威承認,五四運動對於他做講演文稿時的觀念很有影響;而《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這個題目就是胡適提出的,他希望杜威「借這個機會做出一部代表實用主義的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
  • 胡適:新舊之「中庸」
    但自信歸自信,他卻從來不固執,倒是擅長因緣際會、就事逢時地展開多方事務,而不窮執於某一種理論、某一種主義。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胡適天性就趨向於實際問題的知與解。坊間常常傳說胡適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胡適未曾深入研習過西方的政治法律理論,不曾掌握自由主義理論體系;他的自由主義毋寧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學術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