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次子胡思杜的人生悲劇

2021-02-07 史實追蹤
點擊上方  史實追蹤 免費訂閱


胡適全家福,前排胡適與江冬秀,後排(從左到右)胡思杜與胡祖望


胡思杜是胡適的小兒子,1921年12月17日出生。胡適為次子取名「思杜」,是為了表示對恩師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感念之情。


胡思杜幼時頑皮,不好讀書,喜歡玩樂,好交朋友。但思想活躍,曾做過胡思杜家庭教師的羅爾綱在晚年著作《胡適瑣記》中說胡思杜從小就有進步思想,比較愛國、熱愛魯迅等等。


1939年,胡思杜隨母親避難上海,胡適委託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


1940年11月9日,這位竹姓朋友寫信告訴胡適:「小二在此讀書,無甚進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惡習,請兄趕快注意。」


胡適遂於1941年5月安排思杜到美國教會學校——海勿浮學院就讀。胡思杜在美國呆了8年,無心讀書。回國後,胡適的許多朋友都積極替他介紹工作,但胡適以「思杜學業不成,不是研究學問的人才」為由婉言謝絕,只同意胡思杜到北大圖書館工作,意在讓他能多讀點書。


1948年初,平津形勢危急。蔣介石親自打電報催促胡適飛抵南京,並派出專機飛到北平接胡適和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等人南下。胡適決定走,但胡思杜卻不願意隨父母南行,他說:「我又沒有做什麼有害共產黨的事,他們不會把我怎麼樣。」胡適夫婦沒法,只給思杜留下許多細軟和金銀首飾,說是讓思杜結婚時用。那年胡思杜已27歲。


北京解放後,胡思杜到華北革命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學習。1950年9月,國內掀起一場「胡適思想批判運動」,許多留在大陸的知名知識分子紛紛撰寫文章,表明「批胡」的立場。作為胡適的兒子,思想進步的胡思杜急切的想要融入新的社會,表現十分積極,他不僅到堂舅江澤涵家取走了父母留給他的那一皮箱財物,上繳給組織,說「他以後用不著這些東西了」,「向黨組織表示他的忠心」,「同時他還說要加入中國共產黨」(江澤涵語)。他還在報上發表了《對我父親——胡適的批判》,批判父親:「他是反動階級的忠臣,人民的敵人。」斥罵父親是「帝國主義的走狗」,宣布與胡適脫離父子關係:「在他沒有回到人民的懷抱來以前,他總是人民的敵人,也是我自己的敵人。在決心背叛自己階級的今日,我感受到了在父親問題上有劃分敵我的必要。」


1952年11月,胡適應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學院的邀請,自美國飛抵臺北講學。蔣介石專門邀請胡適吃飯,並拿出香港《大公報》上胡思杜批胡適的文章,胡適笑著說:「我的小兒子天性愚鈍,實不成器,不如總統令郎迷途知返!」


胡思杜原以為與父親胡適劃清了界線,就可以過上平安的日子。後來嚴酷的現實粉碎了他的幻想。


當時,國內批判胡適是「文化漢奸」、「妖怪」、「套著美國項圈的走狗」、「最無恥的賣國賊」。當然,胡思杜也要承受著「漢奸」「走狗」「賣國賊」的兒子的罵名。


不久,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鐵道學院在「馬列部」任歷史講師。在那裡,胡思杜非常積極努力地工作,想為父親「贖罪」。但由於他是胡適的兒子,所以他仍被視為異類。人們怕受牽連,對他總是迴避,沒有人敢與他接近。堂兄胡思孟回憶說:「思杜也沒有對象(女朋友),找不到對象。別人一介紹,女方一聽他是胡適的兒子,是戰犯的兒子,女方都不願意了。」胡思杜直到30多歲了仍孤獨地單身度日。


1957年,在反右運動已拉開序幕之後,胡思杜竟然還做著入黨的迷夢。就在他積極主動地給單位領導提了關於教學改革的建議後,學院領導卻說他是向共產党進攻,將他定為右派分子,並把他與父親胡適一齊批判。自此,胡思杜一下子由擁護中共的積極分子,成了「漢奸」、「走狗」、「賣國賊」胡適的餘孽和階級異己分子。


胡思杜對沒完沒了的批判深感困惑和委屈,他認為自己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公開宣布和父親劃清了界線,就可以擺脫父親的陰影,為何還要把自己與「人民的敵人」捆綁在一起批判?他百思不得其解,終於絕望了。於是在一封留給了遠房堂兄胡思孟的遺書中寫道:「現在我沒有親人了,也只有你了。你來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個同事,他會告訴你我的一些情況。你是我最親的人了,現在我已經死了,你不要難過。你能吃苦,耐勞。我留下的六百多元錢。公債券二百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學的話,供給他們上大學。一個手錶也給你,留個紀念。希望你們努力工作,你的孩子們好好學習,為社會主義立點功。」


1957年9月21日,年僅36歲的胡思杜精神徹底崩潰,上吊自殺。胡思孟趕到他所在單位的時候,只見大院牆上貼滿了批判胡思杜和胡適的大字報。領導告訴他胡思杜是「畏罪上吊自殺」。幸虧胡思孟是個工人,才敢於收殮他的遺體,在郊外的空地上挖了個坑把胡思杜草草掩埋,總算入土為安了。


在暴風驟雨般的「反右」運動中,一個正在進行批判的右派分子自殺,只能認定是「自絕於人民」。胡思杜死後,媒體沒有任何報導,無聲無息,在海外的胡適一家當然無從知曉。後來胡適雖然聽到一些片言隻語的傳聞,但他總是將信將疑,不敢確信。1962年2月24日晚,胡適心臟病復發,在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館逝世。2月26日,她的長子祖望聞訊從美國趕回臺北,在瞻仰父親遺容,行過跪拜禮後,轉回家中,安慰母親。母子見面抱頭痛哭,江冬秀問:「思杜兒也知道你父親的死訊嗎?」祖望低聲答道:「他已先於父親離世了!」江冬秀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追問「你說什麼?」 祖望說「我是在美國聽大陸上來的人講的,我怕你們傷心,一直沒敢寫信告訴你們。」江冬秀頓時昏厥過去,好不容易才搶救過來。


文革後期,胡祖望從美國給尚在大陸的堂舅江澤涵夫婦寫信,了解他們的近況,並問及他弟弟思杜是否還活著。但當時的江澤涵夫婦一家因為與胡適的關係,也是被整得灰溜溜的抬不起頭,不敢給祖望回信,怕再因「海外關係」、「胡適關係」帶來災禍,於是就把這封信交給了學校的領導,不敢直接給美國的外甥胡祖望回信。


1980年11月,經有關部門重新審查,胡思杜的冤案終於獲得平反昭雪。然而,胡思杜已含冤自盡23年了。



胡適長子胡祖望早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後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機械工程。畢業後服務於美國斯都德貝克汽車廠,後擔任中國航空公司的工程師、臺灣駐美國機構「經濟參事」等職。1980年退休。夫人曾淑昭,一子胡復,胡氏祖孫三代都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胡祖望一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幸福,2005年3月12日病逝於美國,享年八十六歲。


胡適次子胡思杜的命運就悲慘多了。1939年6月27日,江冬秀對胡適說:「小三(胡思杜)死沒出息,他要學政治,日後做狗官。」可悲可嘆的是,胡思杜不僅沒有做成狗官,最後卻戴著「右派分子」的帽子,用一根冰冷的繩索結束了自己36歲的生命,而且落了個「畏罪自殺」的惡名!


胡適夫婦生前時時牽掛留在內地的次子,胡祖望也沒有忘記煢煢孑立、36歲即自殺身亡的弟弟。祖望生前曾表示,願死後葬在臺北的父母墓旁,並與弟弟相伴。在胡適夫婦墓地的東南側,有一塊胡祖望為其弟胡思杜而置的約四平方尺的小石碑,上刻:「亡弟胡思杜紀念碑。胞兄祖望泐石。」


胡氏同胞兄弟的不同命運,令人感慨不已!

版權聲明

除特別註明均來源網絡。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我們會及時刪除

歡迎關注高品質公眾號



擊    閱讀



  金剛酊精油 | 用戶反饋實錄

👉腰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每天塗點這個,擁有健康不是夢!

👉滑膜炎、膝關節炎、半月板損傷、膝蓋部位酸
👉前列腺炎怎麼辦?這個辦法很簡單!
👉皮下長了脂肪瘤怎麼辦?


相關焦點

  • 胡適次子胡思杜的悲劇人生!
    胡適為次子取名「思杜」,是為了表示對恩師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感念之情。胡思杜幼時頑皮,不好讀書,喜歡玩樂,好交朋友。但思想活躍,曾做過胡思杜家庭教師的羅爾綱在晚年著作《胡適瑣記》中說胡思杜從小就有進步思想,比較愛國、熱愛魯迅等等。1939年,胡思杜隨母親避難上海,胡適委託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1940年11月9日,這位竹姓朋友寫信告訴胡適:「小二在此讀書,無甚進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惡習,請兄趕快注意。」
  • 胡思杜的人生悲劇
    胡思杜是胡適的小兒子,1921年12月17日出生。胡適為次子取名「思杜」,是為了表示對恩師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感念之情。
  • 胡適次子胡思杜36歲選擇自盡,一生未婚,去世時無妻無子無父無母
    胡祖望比起他的父親胡適也還是不錯的,但是胡適的次子胡思杜就沒有他的哥哥這麼幸運了。胡思杜不僅一生沒有結婚,而且年僅三十六歲就自殺身亡了。不僅如此,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人相伴,沒有父母、妻子,更沒有兒子女兒了。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現代三十幾歲的年紀可以說是正值壯年了,可以胡思杜為何會在三十六歲就用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
  • 胡思杜發表文章,要和父親胡適劃清界限,胡適是什麼表情?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對父子為敵,以致於直到胡思杜自殺時,九年間都沒有再見胡適一面?胡適有二子一女,胡思杜是他最小的兒子,從小受的寵愛也最多。作為一個開明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胡適對子女的教育是開放和先進的,所以他的幾個孩子從小就非常懂禮節、有素質。在他家幹過活的傭人們都說,胡家的公子們沒有架子,很平易近人。
  • 臺灣訪學記:專程到胡適墓園看胡適小兒子-在反右中飲恨自殺的胡思杜!
    胡適是本人敬仰的大師,在臺期間恰逢清明節,本想寫一篇短文紀念一下大師。在搜集大師的資料中無意中發現其小兒子因留在大陸最終飲恨上吊自殺的人生悲劇,而且更可悲的是直到大師去世都不知道10多年前小兒子已經死亡的消息。胡適的這段悲慘的家事讓我難以釋懷!因此,決定把這段悲催的故事借清明時節在傳播於世。希望得到社會的徹底反思!
  • 胡適之子胡思杜:36歲自盡,自殺時身邊無親無友,十分悲涼
    雖然胡適光芒無限,但是他兒子胡思杜的生活卻是一個悲劇,一生沒有朋友,在36歲的時候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後身邊也沒有人陪同。在我們看來,36歲正當風華正茂,但是胡思杜為何選擇草草了結自己的生命呢?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樣的苦衷?
  • 父子在1949——胡適與幼子胡思杜的不同選擇和結局
    胡適的幼子胡思杜更是拒絕與胡適一同離開。奈何胡適如何勸說,最後胡思杜選擇留守大陸。胡適等民國學人對同事和家人有一個傳統,就是你只能勸說,講道理,而不能命令。最後江冬秀則給幼子留下了細軟等,與傅斯年的夫人俞大綵去往臺灣,這一年胡思杜27歲。
  • 這26張照片,記錄著播種者胡適從青年到老年的精彩人生
    胡適(右)與陳獨秀(左)。在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的力薦下,尚未畢業的胡適就接到了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聘書。此時,胡適與陳蔡二人皆尚未謀面。回國後,胡適與這二人都結下了一生的友誼。
  • 作為胡適的入室弟子批判胡適,歷史學家羅爾綱為什麼感覺豁然開朗
    胡適欣賞羅爾綱的才華,提出來:「你畢業後,如果願意到我家來,我是很歡迎你的。」就這樣羅爾綱來到胡適家,成了入室弟子,開啟了燦爛的人生。作為胡適的入室弟子批判自己的恩師肯定是有心理負擔的,羅爾綱看到胡適的兒子胡思杜寫的《我的父親》以後,感覺豁然開朗了。
  • 胡適對書籍情有獨鍾 藏書擺滿40個大書架
    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胡適更是如此,他不收藏字畫、碑帖,也不收藏古玩,對書籍卻情有獨鍾。據說胡適的藏書擺滿了40個大書架,以線裝為主,中文書居多。當時北京琉璃廠有多家古籍書店,店主經常為胡適送貨上門,有時候胡適的朋友們也幫他收集一些舊籍。  由於歷史原因,胡適的藏書分置於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地,後世研究者與普通讀者都難以一窺全貌。
  • 同是孩子成績不好,胡適氣急敗壞,梁啓超卻安慰盡力就好
    這句話出自胡適的《論家庭教育》,而胡適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尚在讀書。由此可見,在胡適的眼中,教育孩子的總是母親。胡適與妻子一共育有三個子女,其中只有兩個兒子順利長大成人。在兩個孩子的整個童年回憶中,胡適只忙於公務,對他們根本無暇顧及。
  • 晚年胡適,經濟條件一落千丈,僅應聘到圖書館館長,還被解僱
    這其中,就有著名文學家胡適。今天,小編就來說一說胡適的晚年生活。胡適的前半生可謂是開了掛的人生,他19歲留學美國,26歲回國,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年紀輕輕就已經有如此高的榮譽,人生之路起點頗高。27歲時,他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之一。「五四運動」後,他倡導改良,開始代辦各種周刊,暢談自己的政治觀點。
  • 胡適反對包辦婚姻,自己為何不肯離婚再娶?原因有四個方面
    胡適全家福(後排右起:胡思杜、胡適、胡祖望。前排:夫人江冬秀。) 第一個原因應該從胡適的人生追求中可以窺見一斑。1929年,胡適在《新月》雜誌上發表《人權與約法》一文,標誌著人權運動的開始。隨後,胡適又發表《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對於建國大綱的疑問》《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等文章。1930年,胡適與羅隆基、梁實秋等三人有關人權問題的文章結集為《人權論集》交新月書店出版,後被國民黨政府查禁。從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人權是胡適的人生追求。
  • ...的傳奇愛情 魯迅胡適錢鍾書沈從文都走了 他們的子女如今在哪裡
    但是,他們信中沒有花呀月呀的辭藻,沒有悱惻和纏綿的柔情,而是對社會人生問題嚴肅的探討。後來,魯迅與許廣平的交往遭到了不少非議,然而封建禮教和巨大不幸並沒有摧毀許廣平和魯迅追求真正愛情的理想。1927年10月3日,魯迅和許廣平同到上海,開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魯迅46歲,許廣平28歲。結婚以後,魯迅和許廣平的感情是超於一般夫妻之上的。
  • 民國大師胡適:即使孩子是白眼狼,也沒關係
    說到畢業致辭,民國時期的北大校長胡適先生的畢業致辭,每年都會被拎出來作為楷模。他說人生的道路上滿是陷阱墮落,總括起來,大約有這兩大類:第一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求知識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理想的人生追求。
  • 《新青年》的創辦者,北大校長胡適,他的後代怎麼樣?個個有出息
    如果你去採訪一個生活在20年代的青年,他最愛看什麼雜誌的話,他大概會說:「《新青年》」,如果你接著問他最佩服,最信仰的人是誰,那他大概齊就會說新青年報的主要創刊人——胡適。胡適把《新青年》做成西方先進思想的糕點,讓一些學習了新知識,並且渴望得到啟發的青年們食用。《新青年》也因此廣受讀書人的喜好,特別是年輕人的追捧。
  • 如何定義胡適的本來面目?
    那麼,禮拜六禮拜天,胡適沒課的時候呢?他能否陪伴江冬秀呢?那就更不幸了,周末的時候,胡宅向所有人開放,三教九流都來到胡家,胡適跟外人談笑風生眉飛色舞,賓客盡歡,唯獨冷落了我們的小腳太太,對胡適的這一行徑,江冬秀憤憤不平,譏笑為「胡適之做禮拜」。七七事變之後,就更加悲劇了,胡適奉命出使美國,從1937年到1946年,一去九年,江冬秀的孤寂,只怕也就自己能懂。
  • 胡適:吃得開,決定人生的廣度;穩得住,決定人生的高度.
    人生只有兩個主題,無非做人、做事。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吃得開,五湖四海都是朋友,開闊眼界,這是人生的廣度。做事,最高境界是穩得住,不浮躁,一點點努力,累積起來,成就人生的高度。民國時期,胡適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在北京,甚至還有一句流行語「我的朋友胡適之」。胡適的朋友實在太多了,以至於他每周都要抽出一天的時間來專門招待朋友。胡適本人沒有架子,待人和藹可親,對待朋友更是真誠仗義。
  • 閣樓裡的胡適(圖)
    比如格裡德的《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37)》,對胡適的人格悲劇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的啟蒙者和精英群體,如果不能從人格及情感上同封建傳統實行決裂,那麼,他們的一切現代化的努力和奮鬥都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 陸小曼是不是胡適的情人
    唐德剛說胡適:「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羅爾綱說胡適:「我還不曾見過如此一個厚德君子之風。」胡適是一代人的偶像,在政治上文化上學問上毫無異議是公認的君子,但是在生活上女人方面離君子就太遠了。年輕時候的胡適也是上海灘的浪蕩公子,就像他自己在《藏暉室日記》中所寫:「我們打牌不賭錢,誰贏誰請吃雅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