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下面,我們看看大師們的家教經。」
家庭教育的問題,總是每個家庭常說常新的話題,甚至名人家中也不能夠例外。同樣是成績不好,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親便有不一樣的反應。
「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親」。
這句話出自胡適的《論家庭教育》,而胡適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尚在讀書。由此可見,在胡適的眼中,教育孩子的總是母親。
胡適與妻子一共育有三個子女,其中只有兩個兒子順利長大成人。
在兩個孩子的整個童年回憶中,胡適只忙於公務,對他們根本無暇顧及。江冬秀雖然能夠識文斷字,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實在不得其法。
加之,江冬秀又是一個愛玩的人,對孩子的管教就更少了。在教育孩子上,夫妻兩人基本上不投入精力,反而多加責怪。
但胡適卻也不是完全不管孩子,他在家庭教育中還一度倡導「獨立、合群、重學」。
對於孩子成績,胡適一向是要求他們做到最好。在他看來,合格就是一種羞恥。成績只有達到班級第一,年級第一,甚至全校第一,門門功課都優秀,才算得上是好孩子。
這樣的期望,不會帶來什么正面的反饋,反而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壓力。
「我真有點不配做老子。平時不同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
次年,胡適的遠大的期望就化為了泡影。十歲的長子,離開父母獨,獨自在外求學。待到成績報告寄到家中時,胡適大失所望。
胡適收到的是一張「成績欠佳的報告單,上面赫然標明胡祖望的八個成績都為差。
這張成績單又為胡祖望招來了一頓責罵,而這樣的責罵持續了他的整個求學時代。
最後,胡適的長子胡祖望雖說是上了大學,卻與胡適的期望相去甚遠。而胡適的次子胡思杜,同樣也上了大學。但是連續換了兩所大學,他也未能畢業,甚至還沾染上了不少壞習性。這樣的結局也讓胡適學會了反思。痛定思痛之後,他悟出找太太還是要受過高等教育的,這樣就能好好的管理孩子。
甚至還在晚年自我反省,覺得自己不配做父親,深刻意識到自己的責怪沒能給兒子帶來正面的影響。他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應當平時多關心孩子,多與他們親熱。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我們排除做學問很實際的目的,讀書就是我在吸取營養,把自己豐富起來。」
這世界上有胡適這樣只知道責備的父親,自然也有寬和民主的父親。而梁啓超正是這樣的一位父親。
梁啓超一共有九個子女。從子女未來的成就來看,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在一個領域中成為了專家。正因如此,他家甚至有「一門三院士」的傳奇佳話。
而所謂的三院士,便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方面的專家梁思永,火箭方面的專家梁思懿。
這些子女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都離不開梁啓超高超的育兒技巧。
梁啓超對於孩子們的愛,不僅表現在成績上。他在孩子們成長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關注,而且每次都能在關鍵時刻給予正確的引導。
他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事,如何理財,甚至對於政治也有所引導。而梁啓超最成功的地方,便是在學業上對於孩子們的管教。
在學業上,梁啓超根本不看重文憑。在他看來學問根本不等同於文憑,而做學問就是要穩紮穩打,好好打基礎。
在得知梁思莊未能考取大學之後,梁啓超不怒反而安慰他。「求學問不是求文憑」,沒能進入大學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穩紮穩打的做學問便好。
不僅如此,梁啓超還教導孩子們勇於承擔責任。在他看來,天下之事,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責任範圍之內,盡力去做便好。
梁啓超關心子女的方方面面,以正確的價值觀與他們溝通。孩子與父親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溝通,他們是父子也是朋友。
正是因為這樣的關係,孩子們與梁啓超無所不談。孩子們也在與父親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最終引領他們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