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孩子成績不好,胡適氣急敗壞,梁啓超卻安慰盡力就好

2020-08-30 靈楓歷史閣

「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下面,我們看看大師們的家教經。」

家庭教育的問題,總是每個家庭常說常新的話題,甚至名人家中也不能夠例外。同樣是成績不好,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親便有不一樣的反應。

一、只知道責怪的嚴父

「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親」。

這句話出自胡適的《論家庭教育》,而胡適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尚在讀書。由此可見,在胡適的眼中,教育孩子的總是母親。

胡適與妻子一共育有三個子女,其中只有兩個兒子順利長大成人。

在兩個孩子的整個童年回憶中,胡適只忙於公務,對他們根本無暇顧及。江冬秀雖然能夠識文斷字,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實在不得其法。

加之,江冬秀又是一個愛玩的人,對孩子的管教就更少了。在教育孩子上,夫妻兩人基本上不投入精力,反而多加責怪。

但胡適卻也不是完全不管孩子,他在家庭教育中還一度倡導「獨立、合群、重學」。

對於孩子成績,胡適一向是要求他們做到最好。在他看來,合格就是一種羞恥。成績只有達到班級第一,年級第一,甚至全校第一,門門功課都優秀,才算得上是好孩子。

這樣的期望,不會帶來什么正面的反饋,反而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壓力。

二、大失所望的文學大師

「我真有點不配做老子。平時不同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

次年,胡適的遠大的期望就化為了泡影。十歲的長子,離開父母獨,獨自在外求學。待到成績報告寄到家中時,胡適大失所望。

胡適收到的是一張「成績欠佳的報告單,上面赫然標明胡祖望的八個成績都為差。

這張成績單又為胡祖望招來了一頓責罵,而這樣的責罵持續了他的整個求學時代。

最後,胡適的長子胡祖望雖說是上了大學,卻與胡適的期望相去甚遠。而胡適的次子胡思杜,同樣也上了大學。但是連續換了兩所大學,他也未能畢業,甚至還沾染上了不少壞習性。這樣的結局也讓胡適學會了反思。痛定思痛之後,他悟出找太太還是要受過高等教育的,這樣就能好好的管理孩子。

甚至還在晚年自我反省,覺得自己不配做父親,深刻意識到自己的責怪沒能給兒子帶來正面的影響。他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應當平時多關心孩子,多與他們親熱。

三、學問不等同於文憑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我們排除做學問很實際的目的,讀書就是我在吸取營養,把自己豐富起來。」

這世界上有胡適這樣只知道責備的父親,自然也有寬和民主的父親。而梁啓超正是這樣的一位父親。

梁啓超一共有九個子女。從子女未來的成就來看,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在一個領域中成為了專家。正因如此,他家甚至有「一門三院士」的傳奇佳話。

而所謂的三院士,便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方面的專家梁思永,火箭方面的專家梁思懿。

這些子女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都離不開梁啓超高超的育兒技巧。

梁啓超對於孩子們的愛,不僅表現在成績上。他在孩子們成長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關注,而且每次都能在關鍵時刻給予正確的引導。

他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事,如何理財,甚至對於政治也有所引導。而梁啓超最成功的地方,便是在學業上對於孩子們的管教。

在學業上,梁啓超根本不看重文憑。在他看來學問根本不等同於文憑,而做學問就是要穩紮穩打,好好打基礎。

在得知梁思莊未能考取大學之後,梁啓超不怒反而安慰他。「求學問不是求文憑」,沒能進入大學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穩紮穩打的做學問便好。

不僅如此,梁啓超還教導孩子們勇於承擔責任。在他看來,天下之事,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責任範圍之內,盡力去做便好。

梁啓超關心子女的方方面面,以正確的價值觀與他們溝通。孩子與父親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溝通,他們是父子也是朋友。

正是因為這樣的關係,孩子們與梁啓超無所不談。孩子們也在與父親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最終引領他們走向成功。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藏康有為、梁啓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
    4月13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藏康有為、梁啓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書信展」開幕,首次集中向公眾展出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近年徵集入藏的一批清代、民國人物的信札和書畫作品。包括陳獨秀致胡適、李大釗等人,梁啓超致胡適,康有為致梁啟勳書信、詞稿等共26通,藏品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
  • 《知否》明蘭環環相扣引君入甕 墨蘭氣急敗壞大打出手
    ­  明蘭環環相扣引君入甕 墨蘭氣急敗壞大打出手­  最近劇情中,明蘭已確定林小娘為殺母仇人,繼而計上心來,開啟反擊模式。恰逢墨蘭屬意想嫁入的永昌伯爵府看中了明蘭,明蘭巧藉此事引得墨蘭嫉妒焦慮,引得林氏母女共同為婚嫁一事左右籌謀。­  昨晚劇情再度開啟高潮模式,明蘭盡展聰慧謀略,可謂一步一步、環環相扣地打擊墨蘭,直至對方方寸大亂犯下錯事。
  • 徐志摩和胡適是如何商量安排梁啓超的身後事的?
    梁啓超去世的第二天,徐志摩就給胡適寫了一封長信,商量其身後事如何安排, 信中說:先生遺稿皆由廷燦兄(梁廷燦,梁啓超的侄子。)掌管,可與一談,其未竟稿件如何處理,如《桃花扇考證》已十成八九,亟應設法續完,即由《新月》出版,如何?又《稼軒年譜》兄亦應翻閱一過,續成之責,非兄莫屬,均祈留意。《新月》出專號紀念,此意前已談過,兄亦贊成,應如何編輯亦須勞兄費心。先生各時代小影,曾囑廷燦兄掛號寄滬,以便製版,見時並盼問及,即寄為要。
  • 孩子在學你:梁啓超談教育
    父親的眼界,決定孩子的邊界父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父親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父親的胸懷決定孩子的格局。父親的眼界,為孩子打開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01最好的教育,是眼界教育所謂教育,拼的不是財富出身,而是父母的眼界格局。
  • 告訴孩子:盡力就好!
    孩子碰到挫折時,判斷力會受影響。有的會埋怨不公平,有的人自暴自棄,認為自己本來就比別人差。這兩種心理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信心動搖、失去鬥志。很多事情不全是因為自己的問題,好比考試的題目簡單一點兒,成績就高一點兒;考題很難,分數自然就差一些。對於這種情形,家長不必太過憂心,告訴孩子要保持平常心。 所以當孩子心情沮喪,不知道該怎麼辦時,你可以告訴他只要盡力了,就無須難過,同時鼓勵他為下一次考試定個目標,繼續努力!
  • 胡適的同一篇文章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版本?
    (孫中山先生曾指出《文法要略》的大錯,如謂鵠與猨為本名字,與諸葛亮、王猛同一類!)文學史更不能存在,不先懂得一點文學,就讀文學史,記得許多李益、李頎、老杜、小杜的名字,卻不知道他們的著作,有什麼用處?第二,高師版和《新青年》版相比,文章中推介誰、不推介誰、如何推介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高師版中胡適對梁啓超和林紓都有值得玩味的評論。
  • 日軍氣急敗壞,將一名孕婦肚子剖開
    日軍氣急敗壞,大肆屠殺老百姓,於是上演了文章開頭的這幕慘劇!大約到了10點鐘,佐佐木手提軍刀,冷笑著說道:「這裡太冷了,為了中日親善,請你們到村中大院,有好戲給你們看。」接著,日軍拳打腳踢,將人群趕進了潘家大院。這個大院圍牆又高又厚,院子裡鋪滿了茅草、松枝、玉米杆,牆上還架著好幾挺機槍。村民意識到大難臨頭,人群瞬間大亂,四處奔逃,可還未跑到門口,就被鬼子刺殺。
  • 中國道爾頓制引路人(二)——胡適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所重要的私立學校,中國公學有著梁啓超「教育救國」理念的大膽實踐,有著舒新城推行「新教育運動」,最早在中國採用道爾頓制開闢「自由天地」的嘗試,有著胡適倡導民主和自由的辦學風氣,創造學校歷史上顯赫的黃金時代。在中國公學的教育史上,湧現出吳晗、羅爾綱、吳健雄、胡頌平等一大批頗有盛名的學生,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一定的成就。
  • 媽媽說「盡力就好」,考古女孩得到減壓,面對鏡頭,卻因此而哽咽
    說明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很強。但當記者董倩問道「盡力就好」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變得哽咽了起來。盡力就好,是母親的理解。高三這一年是最辛苦最困難的時候,成績會波動,情緒也會波動。如果有有人理解這種波動,並及時的開導,是孩子的壓力小一些。所以母親的盡力就好,在鍾芳蓉看來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理解和幫助,同時也是鞭策。
  • 徐志摩轟轟烈烈的愛情,原來是胡適精心給他丟的一雙「破鞋」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黃克武(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胡適紀念館主任)說:胡適有很多女朋友,但有個基本模式,胡適在情感上放得不多、收得很快,一旦發現這些女子陷得太深、有點糾纏的時候,他馬上打退堂鼓,這就是胡適,在情感上相當內斂、保守,在各種各樣的文件中儘量隱藏,蔣介石說他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是有道理的,他受這種舊道德的束縛相當大。
  • 梁啓超與《新民叢報》| 札記
    報刊理論上,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上刊登一篇《敬告我同業諸君》,精準定位報館有兩大天職:一是對政府而為監督者;二為對國民而為嚮導者。簡言之,即為監督政府和嚮導國民。「報館者即據言論出版兩自由,以實行監督政府之天職」,「輿論無形,而發揮之代表之者,莫若報館」。關於嚮導國民,梁啓超認為「報館者,現代之史記也」,辦報要廣泛知曉全球近況,詳細闡述國家政治,博覽搜集要聞時事,刊載更多政論技術書籍。
  • 父親氣急把孩子手機摔壞,孩子吃飯、做事掙錢買手機!怎麼回事?
    疼他愛他們但不能逆愛,任由他們胡來,該教育的還是教育,用適當的方法儘量與孩子溝通,了解他的性格,對症下藥,我相信孩子會越來越聽話懂事的。1、這個孩子不教育卻實不行,以後可能學習一天比一天差,可急壞了兩個大人,氣急之下,父親把孩子手機摔了。我要說的就是我老公妹妹的女兒,聽他妹妹說孩子一天到晚就老玩遊戲,書不看、字不寫,氣急之下妹夫只好把孩子手機摔了!
  • 《小孩不笨》:孩子成績不好,是不學還是學不會,家長一定要看清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很多家長一籌莫展,送課外班、找家教,各種方法都用遍,還是不奏效。作為家長,一味著急是沒有用的,到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分析一下孩子到底屬於哪種情況,他是不好好學習呢,還是學不會?分析清楚,才好對症下藥。我想請家長聽我講一下這個叫劉國彬的小孩的故事。
  • 講座|張仲民:「我的朋友胡適之」——那些年胡適的粉絲
    胡適自己不敢以三胡之後自居,但他可以有各種方式向蔡元培等人暗示自己是徽州三胡之後——畢竟誰也不會去查證此事真假。 後來蔡元培這個績溪三胡之後的說法又被梁啓超等很多人所接受。故而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裡同樣說胡適「用清儒方法治學,有正統派遺風」。
  • 為什麼不好好學習的孩子,成績不好卻埋怨自己對學習沒有天賦?
    但是總有一孩子不努力學習,卻把成績不好的原因歸納到沒有天賦上,其中的大部分孩子這樣一味地歸納到是自己沒有學習天賦的想法是不對的,是為自己的不努力學習找的一個藉口,一個搪塞老師的的話語,自欺欺人,同時也是欺騙父母的理由。只能說這些人在學習的階段並沒有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學習上而已。比如用到戀愛、玩電腦遊戲、手機遊戲、朋友聚會、體育愛好、唱歌、舞蹈,或者其他愛好上去了。
  • 孩子你已盡力:成績好與不好都應釋然,平凡也是另一種意義的成功
    發揮差的學生和家長,也許這幾天度日如年,家長責怪,孩子自責。其實只要自已努力了,盡力了,不管結果好與不好,都要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去接納。奮鬥了,盡力了,所有的孩子都值得被肯定。前幾年,有一個親戚的女兒,平時成績一直不錯。平時開家長會,孩子的分數總在年級前三,家長會上,老師的表揚少不了。老師對她寄於厚望,家長也想著如果清華、北大考不上,考個本一肯定沒問題。孩子對自已也信心滿滿。結果考試第一天,孩子自已覺得數學沒考好,有了心理負擔,第二天的英語也沒有發揮好。成績出來對本來成績一直很好的她來說,如晴天霹靂,只夠讀個本二。
  • 民國大師胡適:即使孩子是白眼狼,也沒關係
    胡適先生不要求孩子感恩自己,在那個時代甚至是現代,都是有違「公序良俗」的。如此特立獨行,有位讀者不能理解,寫信反問胡適,這樣不就是會養出白眼狼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娶太太,要受過高等教育的」胡適先生說,「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這對他來說有點諷刺,畢竟他自己就娶了個文盲老婆。
  • 胡適為何始終未與蔣介石分道揚鑣
    閱讀提示:正是出於對蔣介石人格感召力量的敬仰和蔣介石本身對他本人的誠摯無偽的禮敬,胡適不得不從心底裡看來李敖對胡適有一個說法還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他說"胡適之不是輕易被了解的人,所以他也不容易被論斷。"臺灣一直流傳著一句"適之先生似乎並不是如一般所想像的那樣容易了解的人物"的話。人也好、事物也好,雖然不是非黑即白,但內心必定會是涇渭分明的。
  • 親子課堂|青春期孩子成績不好了怎麼辦?
    青春期孩子成績不好了怎麼辦? 進入青春期,父母會產生的兩個最大的疑惑,一個是孩子怎麼如此叛逆,另一個就是怎麼學習成績就不好了呢? 父母會覺得,明明那麼聽話,成績又那麼好的孩子,怎麼進入青春期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呢?
  • 梁啓超給徐志摩的證婚詞:希望這是你最後一次結婚!
    這份「證婚詞」,便是梁啓超在其愛徒、中國近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婚禮上當眾講說的。  梁啓超「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6歲中舉,18歲拜康有為為師並參與「百日維新」,23歲發起「公車上書」,後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兼京師圖書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