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
1902年2月8日,在馮紫珊、黃為之等旅日華僑自助下,以《新民叢報》為名在日本橫濱復刊。報刊理論上,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上刊登一篇《敬告我同業諸君》,精準定位報館有兩大天職:一是對政府而為監督者;二為對國民而為嚮導者。簡言之,即為監督政府和嚮導國民。「報館者即據言論出版兩自由,以實行監督政府之天職」,「輿論無形,而發揮之代表之者,莫若報館」。關於嚮導國民,梁啓超認為「報館者,現代之史記也」,辦報要廣泛知曉全球近況,詳細闡述國家政治,博覽搜集要聞時事,刊載更多政論技術書籍。任公運用一種被後世稱為「新民文體」的文風。這種文體是王韜首先在《循環日報》上使用,其特點是:半文半白,平易暢達,筆鋒常常感情,有時還夾以口語和外來語。在報刊內容上,任公不僅單純利用宣傳各科知識來教導國民,更專注引進西方自由主義新聞思想。
《大學》中有「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新民叢報》即取《大學》「新民」之意,並在創刊號《本報告白》中稱:一、本報取大學新民之義,以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中國所以不振,由於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故本報專對此病而藥治之,務來中西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廣羅政學理論以為智育之本原;二、本報以教育為主腦,以政治為附從。但今日世界所趨重在國家主義教育,故於政治,亦不得不詳。惟所論務在養吾人國家思想,故於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詞費也;三、本報為吾國前途起見,一以國民公利公益為目的,持論務極公平,不貪偏於一黨派;不為灌夫罵座之語,以敗壞中國者,咎非專在一人也;不為危險激烈之言,以導中國進步當以漸也。
《新民叢報》是晚清時期極具影響力的一份報紙,創辦該報之時正是梁啓超一生辦報生涯中最得意的時期,也是他主持的報刊中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刊物。在《新民叢報》最為意氣風發時期,對社會、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少年知識界影響極大,很多文章和觀念可謂振聾發聵。毛澤東在活動早期曾建立「新民學會」,正是由於受到梁啓超《新民叢報》和《新民說》的影響。
《新民叢報》 第一號 第二號
這是影響了一代人的刊物,它以喚起知識青年「作新民」的覺悟為己任,黃遵憲曾贊其「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1901年,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中國何時可以建成法治國家的疑問。
著名編輯家、學者戴文葆曾這樣評價《新民叢報》:「戊戌維新失敗後流亡到日本的梁啓超,廣泛閱讀日文書刊報紙,接受福澤諭吉、加滕弘之等的影響,吸收明治時期新文化,將當時在日本最流行的西方近代學術思潮,通過他主編的《新民叢報》,熱情奔放地轉輸到國內,對中國傳統文化痛加批判,形成對思想界的強大衝擊,喚起許多知識青年『作新民』的覺悟,投身到時代的新潮中去。」
《新民叢報》影響了一批後來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毛澤東、吳玉章、魯迅等。在《新民叢報》第18號中,梁啓超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文中「麥喀士(馬克思),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鬥也」。正是梁啓超,將馬克思引入中國,介紹給了當時處於迷茫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胡適曾有過如此評價:廿五年來,只有三個雜誌可以代表三個時代,可以說是創造了三個時代。一是《時務報》,一是《新民叢報》,一是《新青年》,而《民報》與《甲寅》還算不上。
《新民叢報》(全14冊)
定價:4800元
作者:梁啓超
出版社:中華書局
書號:9787101052244
版次:1-1
裝幀:精裝
相關連結
梁啓超談儒家哲學
憶林志鈞|張中行
---
想了解更多圖書信息,歡迎點擊左下「閱讀原文」,進入古逸英華公司文創微店
中華書局▪古逸英華
專一 | 強毅 | 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