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與《新民叢報》| 札記

2021-02-13 古逸英華

梁啓超

1902年2月8日,在馮紫珊、黃為之等旅日華僑自助下,以《新民叢報》為名在日本橫濱復刊。報刊理論上,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上刊登一篇《敬告我同業諸君》,精準定位報館有兩大天職:一是對政府而為監督者;二為對國民而為嚮導者。簡言之,即為監督政府和嚮導國民。「報館者即據言論出版兩自由,以實行監督政府之天職」,「輿論無形,而發揮之代表之者,莫若報館」。關於嚮導國民,梁啓超認為「報館者,現代之史記也」,辦報要廣泛知曉全球近況,詳細闡述國家政治,博覽搜集要聞時事,刊載更多政論技術書籍。任公運用一種被後世稱為「新民文體」的文風。這種文體是王韜首先在《循環日報》上使用,其特點是:半文半白,平易暢達,筆鋒常常感情,有時還夾以口語和外來語。在報刊內容上,任公不僅單純利用宣傳各科知識來教導國民,更專注引進西方自由主義新聞思想。

《大學》中有「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新民叢報》即取《大學》「新民」之意,並在創刊號《本報告白》中稱:一、本報取大學新民之義,以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中國所以不振,由於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故本報專對此病而藥治之,務來中西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廣羅政學理論以為智育之本原;二、本報以教育為主腦,以政治為附從。但今日世界所趨重在國家主義教育,故於政治,亦不得不詳。惟所論務在養吾人國家思想,故於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詞費也;三、本報為吾國前途起見,一以國民公利公益為目的,持論務極公平,不貪偏於一黨派;不為灌夫罵座之語,以敗壞中國者,咎非專在一人也;不為危險激烈之言,以導中國進步當以漸也。

《新民叢報》是晚清時期極具影響力的一份報紙,創辦該報之時正是梁啓超一生辦報生涯中最得意的時期,也是他主持的報刊中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刊物。在《新民叢報》最為意氣風發時期,對社會、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少年知識界影響極大,很多文章和觀念可謂振聾發聵。毛澤東在活動早期曾建立「新民學會」,正是由於受到梁啓超《新民叢報》和《新民說》的影響。

《新民叢報》 第一號 第二號

這是影響了一代人的刊物,它以喚起知識青年「作新民」的覺悟為己任,黃遵憲曾贊其「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1901年,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中國何時可以建成法治國家的疑問。

著名編輯家、學者戴文葆曾這樣評價《新民叢報》:「戊戌維新失敗後流亡到日本的梁啓超,廣泛閱讀日文書刊報紙,接受福澤諭吉、加滕弘之等的影響,吸收明治時期新文化,將當時在日本最流行的西方近代學術思潮,通過他主編的《新民叢報》,熱情奔放地轉輸到國內,對中國傳統文化痛加批判,形成對思想界的強大衝擊,喚起許多知識青年『作新民』的覺悟,投身到時代的新潮中去。」

《新民叢報》影響了一批後來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毛澤東、吳玉章、魯迅等。在《新民叢報》第18號中,梁啓超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文中「麥喀士(馬克思),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鬥也」。正是梁啓超,將馬克思引入中國,介紹給了當時處於迷茫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胡適曾有過如此評價:廿五年來,只有三個雜誌可以代表三個時代,可以說是創造了三個時代。一是《時務報》,一是《新民叢報》,一是《新青年》,而《民報》與《甲寅》還算不上。

《新民叢報》(全14冊)

定價:4800元

作者:梁啓超

出版社:中華書局

書號:9787101052244

版次:1-1

裝幀:精裝

相關連結

梁啓超談儒家哲學

憶林志鈞|張中行

---

想了解更多圖書信息,歡迎點擊左下「閱讀原文」,進入古逸英華公司文創微店


中華書局▪古逸英華

專一 | 強毅 | 前進

相關焦點

  • 梁啓超和《新民叢報》:被贊「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卻沒落收場
    創刊號、第二號 資料圖片   《新民叢報》是晚清時期極具影響力的一份報紙,創辦該報之時正是梁啓超一生辦報生涯中最得意的時期,也是他主持的報刊中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刊物。此時的《新民叢報》也影響了一批後來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毛澤東、吳玉章、魯迅等。在《新民叢報》第18號中,梁啓超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文中「麥喀士(馬克思),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鬥也」。正是梁啓超,將馬克思引入中國,介紹給了當時處於迷茫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 學術長廊‖《新民叢報》:影響一代人的期刊——兼談梁啓超的編刊思想和藝術 | 陳江
    一《新民叢報》是梁啓超從事編輯生涯後主編的第三種雜誌,一出版立刻風行海內外,常常再版和被翻印,一般銷數均在一萬份左右( 這在1902年是一個了不起的發行數),好評如潮。且看梁啓超自己的估價:「自是啟超復專以宣傳為業,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暢其旨義,國人競喜讀之,清廷雖嚴禁不能遏。每一冊出,內地翻刻本輒十數。
  • 新民叢報與民報之爭以及影響
    陶小榮你的努力別人不一定放在眼裡~你不努力,別人一定放在心裡~《民報》與《新民叢報大戰的結果:以《民報》的大獲全勝而告終,首先是因為《民報》所堅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叢報》所堅持的改良道路更加符合人民的意願。因為《民報》一方論戰力量雄厚,由孫中山掛帥,參與論戰的有二十多人;而《新》只有梁啓超一人,儘管他是馳騁文壇的老將,但畢竟勢單力薄,交戰幾個回合之後就招架不住了。
  • 《新民叢報》與《民報》的論戰
    梁啓超這些表述客觀上為地主佔有的土地進行辯護,把中國鮮明的階級分野一概抹殺。徹底暴露了輕視下層社會維護富人利益的真實態度,直接傷害的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廣大勞動群眾的感情。    客觀的來說,梁啓超在主持《新民叢報》與《民報》的論戰過程中,其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不無正確,對革命派有些不能自圓其說的觀點提出的駁斥往往還切中要害,入木三分。
  • 大師兄梁啓超設「美人計」,小師弟馬君武中招,羽衣女士是誰?
    康有為梁啓超在日本創辦了《新民叢報》,宣傳改良主義,反對推翻清政府。報紙上面的文章除了梁啓超主筆的文章外,馬君武也是主要撰稿人。1902年,梁啓超要到美國去一段時間,就把《新民叢報》交給馬君武代理。後來,梁啓超回到日本後,覺得情況不太對勁,馬君武有些懶散,不怎麼給報紙寫文章了,並且思想上顯得很激進,對小打小鬧的改良不怎麼感興趣了。
  • 梁啓超逝世90周年: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
    在隨即展開的維新運動中,梁啓超大顯身手,奠立了其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地位。「戊戌政變」後,梁啓超流亡日本,先後創辦了《清議報》與《新民叢報》,繼續發揮其引導輿論的優長。與此同時,他在日本近代文明的衝擊下,「思想為之一變」,開始逐漸從康有為的籠罩中獨立出來。這一時期,在《新民說》等文章中表達的「新民」主張,是其基本的思想立場。他將「新民」作為建立現代國民國家的首要任務與根本途徑。
  • 賴駿楠:清末《新民叢報》與《民報》論戰中的「國民」議題 |《法學研究》2018年第4期第171頁-187頁
    本次論戰的平臺,主要是立憲派刊物《新民叢報》和革命派機關報《民報》。論戰的主將,一方是《新民叢報》主筆梁啓超,另一方則是陳天華、汪兆銘、胡漢民等革命派人士。在論戰中,雙方就革命是否會招致列強幹涉和瓜分、種族革命是否需要與政治革命並舉、社會革命與土地革命是否為中國所必需、中國能否實行共和政治等重大議題,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在爭論中國能否實現共和立憲政體時,「國民程度」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 梁啓超:一條狗的使命,為開民智而發聲
    兩年後,也就是1901年,梁啓超發表論文《中國史敘論》,在這裡梁啓超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次年,梁啓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一詞,1905年,梁啓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在這一文中,梁啓超第一次明確了中華民族的內涵及概念,「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 民報與新民叢報的大論戰
    《二十世紀之支那》是華興會的機關報,1905年6月創刊,由宋教仁等主持。1905年8月20日同盟會成立後,華興會領袖黃興、宋教仁決定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為同盟會的機關報。但在移交之前,遭到日本政府的查禁,不能再使用原刊物名稱。同盟會決定改名《民報》出版。於是,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的第一份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
  • 少年毛澤東勤練寫作,競賽作文得滿分,主張偶像梁啓超做外交部長
    同時,柳潛認為毛澤東的文筆「恰似報筆」,筆鋒非常犀利深刻,值得推崇。這裡的「報筆」是指當時報刊新聞文章上的筆鋒,這種「報筆」文風尤其是以當時的風雲人物梁啓超為代表。少年毛澤東本來就以梁啓超作為自己的偶像,平時就經常閱讀梁啓超的文章並模仿他的文筆。在老師柳潛的督促下,毛澤東研習梁啓超「報筆」風格文章的寫作水平更是迅猛提升。
  • 梁啓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毛澤東每當在《新民叢報》上看到梁啓超的文章,都要反覆地閱讀。郭沫若認為梁任公在當時不失為一個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興氣銳的言論之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氣都好像狂風中的敗葉,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正是因為梁啓超在當時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他逝世後,天津、上海都舉行了公祭,各界名流紛紛著文悼念。楊杏佛的輓聯是「文開白話先河,自有勳勞垂學史;政似青苗一派,終憐憑藉誤英雄。」
  • 【專欄】梁啓超的意外收穫
    政聞社成立以前,梁啓超主要是報人和專欄作家。政聞社成立以後,梁啓超主要是政治領袖。這種轉型並不是梁啓超在《新民叢報》創刊時的初衷,而是時勢的演變所致。他最初以為思想播種需要漫長的時間,也許會比他的一生還長。他沒有預料到,思想的分歧如此迅速地轉變為政治生態位的爭奪。《民報》變成了同盟會。《新民叢報》變成了政聞社。如果你在微妙的機會窗口優柔寡斷,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未來。
  • 梁啓超家族百年縱橫:三代人身上的時代烙印
    1873年,梁啓超出生於廣東新會茶坑村。在《三十自述》裡,他交代了自己出生的時代背景:「太平天國亡於金陵後十年,清大學士曾國藩卒後一年,普法戰爭後三年,而義大利建國羅馬之歲也。」梁啓超半個世紀中的所有追求與惶惑,困境與出路,誤解和洞見,皆因時代而起。正如蕭公權先生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的概述:「綜其一生,悉於國恥世變中度過,蒿目憂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壯以迄於病死,始終以救國新民之責自任。享年雖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則雲變波折,與清末民初之時局相響應。」梁啓超以「善變」聞名於世。
  • 作業存檔丨近代史學範式移轉與《廿二史札記》學術地位變遷​
    素有「流質善變」之名的梁氏本人,對《廿二史札記》倒有著一以貫之的推重,這對該書在近代史學中地位的奠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1904年發表在《新民叢報》上的《近世之學術》直到依據1926-1927年在清華大學講義編訂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其中但凡論及乾嘉間史學,趙翼必定佔有一席之地,在其中的的位次,通常僅居章學誠之下。
  • 粵海風丨王岫廬:嚴復與梁啓超的小說觀之比較
    值得注意的是,在梁啓超之前,嚴復、夏曾佑1897年發表於《國聞報》的《〈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已經開啟了「小說界革命」的先聲。嚴、夏二人對小說的文體特點和影響力有非常清晰的認識,該文對小說的普遍主旨、小說通俗喻眾之原因,以及說部之毒的根源,都給出了相當有見地的觀點。
  • 梁啓超:「三步讀書法」教會孩子如何有效閱讀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不僅自己功成名就,而且將九個孩子都培養成國家的棟梁,創造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教傳奇。 對於讀書,梁啓超在《民國家訓》中說,指導孩子讀書要把握三個步驟,即鳥瞰,解剖,會通。
  • 高瑞泉:梁啓超「新民說」為20世紀初確立了道德坐標
    自此,梁啓超便隨著康有為積極從事「天下大事」。1895年,23歲的梁隨康公發起公車上書,從事改良運動,主編《時務報》《清議報》,任《新民叢報》主筆,一時名動天下。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梁啓超東走日本;回國後,反對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支持學生蔡鍔起兵,期間做過四個月的北洋政府財政總長,五四期間積極參與民間外交。「二十世紀前20年的所有重要政治事件,都有梁啓超的身影。」高瑞泉概括。
  • 梁啓超: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
    近日,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梁啓超》一書,作者果遲,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以歷史題材為主,曾寫過《左宗棠》《李鴻章》《晚清風雲》《武則天》《林則徐》等書,約400萬字。《梁啓超》是他的又一部力作,全書分為二十一個章節,46萬字。
  • 梁啓超所謂只可以受磚制不可以享自由
    1903年農曆八月初五日,梁啓超一行抵達舊金山。十月二十三日,梁啓超從美洲回到日本橫濱,他隨後把這次美洲之行的經歷寫入《新大陸遊記》,在他自己主持編輯的《新民叢報》連續刊載。梁啓超在《新大陸遊記》中敘述了美國的不同政黨在競選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弊端:「當其競爭劇烈之時,甲黨對於乙黨之候補者,攻擊亦不遺餘力。往往將其平生行誼,毛舉以相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