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風丨王岫廬:嚴復與梁啓超的小說觀之比較

2021-03-01 粵海風

文/ 王岫廬

談到小說這種文體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學界通常認為促使近代小說進入興盛狀態的關鍵人物是梁啓超。梁啓超發表的一系列有關小說思想的論文,如著名的《譯印政治小說序》(1898)、《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1902)等,提出「小說界革命」,將小說界革命與新民救國、改良群治聯繫起來,對近代文學的發展確實產生多方面積極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梁啓超之前,嚴復、夏曾佑1897年發表於《國聞報》的《〈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已經開啟了「小說界革命」的先聲。嚴、夏二人對小說的文體特點和影響力有非常清晰的認識,該文對小說的普遍主旨、小說通俗喻眾之原因,以及說部之毒的根源,都給出了相當有見地的觀點。

(《國聞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嚴復、夏曾佑在《〈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一文中,首先試圖從人類普遍性情的角度,拈出「公性情」三字概括小說之主旨。文中指出:

凡為人類,無論亞洲、歐洲、美洲、非洲之地,石刀、銅刀、鐵刀之期,支那、蒙古、西米底、丟度尼之種,求其本原之地,莫不有一公性情焉。

各種政教,亦由此「公性情」而生。該文更明確指出:「何謂公性情?一曰『英雄』,一曰『男女』,」「非有英雄之性,不能爭存;非有男女之性,不能傳種也。」嚴、夏二人援引中國及西方神話、歷史,尤其是荷馬史詩所描繪的公元前 13 世紀中葉的特洛伊戰爭、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的傳奇時代,最終得出一個普世性的結論:

問嘗發陳編,考前事,見夫興亡之跡,波譎雲湧,而交柯亂葉,試討其源,大都女子敗之,英雄成之;英雄敗之,女子成之;英雄副之,女子主之;英雄主之,女子副之。

換言之,在進化論的視野下,「英雄」「男女」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公性情」,兩者之間有無限可歌可泣之事,足以流傳後世,因此小說乃至文學以「英雄」「男女」為主旨,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嚴、夏二人文中所歸納的小說主旨,並非凸顯個體經歷,亦非中國古典小說強調的人倫道德,而是一種跨民族、跨種族、跨文化的共性,是一種科學、人類學及社會學意義上的普世本質。

這一點與梁啓超《譯印政治小說序》(1898)中所提及的「英雄」「男女」對照起來,可以看得更清晰。梁公將中土小說不入流的原因歸結於:「述英雄則規畫《水滸》,道男女則步武《紅樓》,不出誨盜誨淫兩端,陳陳相因,塗塗遞附,故大方之家,每不屑道焉。」將「英雄」「男女」分列「誨盜」「誨淫」兩端,這一評價更多中國古典人倫道德標準的評判。與「英雄」「男女」相對,梁啓超提出「政治」作為小說之主旨,開篇即言「政治小說之體,自泰西人始也」,後文又進一步說明,歐洲學者將「政治之議論」寄於小說,為各國變革帶來契機和推動。這與梁啓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1902)一文所提出的「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之主張,一脈相承。梁啓超看重的是小說之「用」,本質上說,是一種傳統實用主義文學觀,認為文學承擔道義、道德、教化的工具。相比之下,嚴復的文學觀已經在很大程度發生變革,體現出特定時代的科學主義精神。

小說對人心民俗的影響力,後世多引梁啓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1902)一文所說的四種力:燻、浸、刺、提。梁公借用佛教用語,總結藝術審美移人性情的四種力量,指出小說之所以「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是因為小說可以潛移默化(燻)、持之以恆(浸)、突發移情(刺)、與自我領悟(提)。梁啓超的論說是一種符合(個人)文學閱讀審美體驗的描述,而嚴、夏二人的論說則更多從社會、歷史、語言、文字等角度,以客觀而科學的方式解釋小說影響力之原因。

嚴、夏二人文中談及文字、語言,以及「經」「史」 「子」「集」的關係,指出「紀事之書」(「史」「稗史」)的流傳有易、有不易,而二者取決於五種原因:

書中所用之語言文字,必為此種人所行用,則其書易傳,其語言文字為此族人所不行者,則其書不傳;

若其書之所陳,與口說之語言相近者,則其書易傳;若其書與口說之語言相遠者,則其書不傳;

這五個原因,前兩個說的是媒介,以通用的、與口語相近的文字語言寫成的作品,更易流傳;第三個原因在於寫法,細節描述詳細,一覽無餘無須耗費讀者太多心力的作品,更易流傳;後兩個原因在於內容,書寫之事與日常生活關聯密切,情節發展符合人心願望的虛構作品,更易流傳。嚴、夏二人從作品之媒介、寫法、內容三個方面,總結了文學作品流傳的規律,闡明史書(如《二十四史》)不容易傳,而稗史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長生殿》《西廂》《四夢》等)書行自遠的原因。

(《三國演義》,嶽麓書社,1986年6月,圖片來源於網絡)

將梁啓超與嚴、夏二人的論說對照來看,可見兩者思考路徑的異同。梁公所言小說「燻、浸、刺、提」四種力量,與小說本身的形式無關,而關心小說對讀者的影響,論說路徑符合重感悟輕論證的經驗主義批評傳統。相比而言,嚴、夏二人關心小說的媒介(即語言和文字)、寫法、內容,對小說的本體的思考更客觀、科學。

對於利用小說的影響力使民開化,嚴、夏二人與梁啓超的觀點是一致的,但對國民性的理解,以及小說能夠發揮的作用,各人理解又有差別。梁啓超認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並具體闡釋為「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將「人心」「人格」與「道德」「宗教」「政治」「風俗」「學藝」並列,均視為小說發揮影響、造成革新的領域,且「人心」「人格」的塑造,是小說發揮影響最根本、最終的旨歸。為了實現群治的目的,梁啓超將中國古代小說中的狀元宰相、佳人才子、江湖盜賊、人妖巫狐都看作是毒害社會的思想根源,而轉而提倡政治小說。

嚴、夏二人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困境有和梁啓超不一樣的理解。《〈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一文將宗教、政治等社會現象的本源,追溯至「公性情」:「政與教者,並公性情之所生,而非能生夫公性情也」。換言之,晚清中國亟須革新的方方面面,均可以歸為對「公性情」(即英雄、男女)的營構。中國古代小說多寫「英雄」與「男女」,這原本是人性最本質及社會最本源的「公性情」,但是「淺學之人」從中只能看出誨盜誨淫,而無法理解隱藏的精微深意,因此造成「天下不勝其說部之毒,而其益難言」的局面。嚴、夏二人在文中並沒有闡明小說的理想範式,但卻道出了以古代小說的困境之源:讀者之淺學。這背後,又隱約顯明了一個更大的邏輯困境:若沒有通情達理的讀者,小說又何以營構通情達理的人心?

梁啓超眼中,通過小說實現新民的路徑異常清晰明白。舊式小說諸如才子佳人、江湖盜賊之列一概不足取,應該以政論為主旨。由於小說「燻、浸、刺、提」,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所以取小說為載體,傳播經世濟國的大道理,也應該能直達人心,實現新民與群治的目的。而在嚴、夏二人的筆下,這個問題卻變得更加複雜乃至弔詭。小說「入人之深、行世之遠,几几出於經史上」的影響力,源自小說作品之媒介、寫法、內容三個方面的共同合力,小說內容書寫「日習之事」、符合讀者願望的「虛事」,恰是小說影響力原因之一。說得更淺白些,小說「公性情」(「英雄」「男女」)的出色描繪,往往是小說能夠書行自遠的原因。如果看不到內容和形式的一體性,而只是從經驗出發,認定小說這一文體形式易傳,於是直接借來包裹上大道理,並認定這樣的新小說可以塑造新國民,就是過於簡單化的看法。事實上,單純依靠梁啓超《新中國未來記》這樣充滿政論色彩的政治小說,確實不可能完成星火燎原的啟蒙任務。

嚴、夏二人文中沒有闡明小說的理想範式,但其中對「淺學之人」造成「說部之毒」的觀點,與嚴復後來一貫秉持的精英主義之立場是一致的。即便在《〈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中呼籲要效法歐美日本,廣為採輯並翻譯小說以使民開化,但同一時間嚴複本人並沒有走上翻譯通俗小說啟發民智的道路,而正潛心以桐城筆法翻譯後來對中國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天演論》。除此之外,在1902—1909年間,嚴復還翻譯出版了英國亞當·斯密的《原富》、法國斯賓塞的《群學肄言》、英國約翰·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穆勒名學》、英國甄克思的《社會通詮》、法國孟德斯鳩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學淺說》等八種重要西學著作。

(《原富》,商務印書館,1981年,圖片來源於網絡)

1902年,梁啓超和嚴復就《原富》翻譯問題曾有一番商榷。《新民叢報》第一號「紹介新著」欄,梁啓超介紹嚴復譯英國亞當·斯密《原富》,一方面肯定嚴復的譯作:「嚴氏於中學西學,皆為我國第一流人物,此書(指《原富》)復經數年之心力,屢易其稿,然後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但同時提出批評:「但吾輩所猶有憾者,其文筆太務淵雅,刻意墓仿先秦文體,非多讀古書之人,一翻殆難索解,」並提醒嚴復「著譯之業,將以播文明以國民也」。對此,嚴復的回應是「不佞之所以事者,學理邃賾之書也,非以餉學童而望其受益也,吾譯正以待中國多讀古書之人」。嚴復的西學翻譯,以「多讀古書之人」為自己的目標讀者,而非「淺學之人」。梁啓超和嚴復這番就翻譯方法、目的和讀者的商榷,也從一個側面看出「小說界革命」之初,二人對「小說新民」方案的理解和期待早有差別。

(《新民叢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梁啓超曾說「天下通人少而愚人多」,把小說看作是天下人都會讀的東西,又試圖借小說之俗,傳播新知與道理。嚴復從小說本體的角度,分析出小說對於人心民俗的影響,但並不預設小說是人人都會讀,能讀懂的,對「淺學之人」之人而言,小說的精微之旨依然深隱難求的。因此嚴復雖然也表達了通過小說營構人心,改變現實的願望,但對於如何著手通過小說改變這個「通人少而愚人多」的世界,嚴復並無明確的計劃。而事實上,後來嚴復轉向西學翻譯,走上與梁啓超提出的以小說實現新民完全不同的另一條道路,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對於讀者的設定,梁啓超與嚴復或有不同,但無論設定讀者是普通國民、還是飽學之士,二人都將讀者放在異常重要的位置。借用李歐梵的觀點,晚清知識分子對於讀者的重視,是因為他們「想像的讀者和他想像的中國是一回事,我們甚至可以說晚清時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同時在締造兩樣東西:公共領域和民族國家」。李歐梵的這一理解,受到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與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的理論啟發。嚴格意義上,這兩個概念都無法完全適用晚清中國的語境,因為當時文化政治領域均並不具備相應的先決條件。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領域」,是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對政治進行理性批判與探討的空間,是中產階級民主觀念的基礎,在時間上早於安德森所說的「想像的共同體」。在晚清中國,理性對話的「公共領域」尚未正式成型,民族主義的「想像共同體」已經不可遏制地湧現,二者幾乎同時出現,互相衝突而又合二為一。

梁啓超、嚴復二人新民路線的差別,對讀者設定的差別,也正是體現了他們在締造期對「公共領域」與「想像的共同體」的不同理解與設想,乃至對何為中國的理解差異。這個問題並沒有答案,隨著後來歷史的變遷和發展,沒有哪一個設計最終完勝。「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出現,背後既有印刷媒體逐漸促成的「公共領域」的影響,也混雜著對民族國家的重新理解和定義,而新文化運動後來的發展,也為現代中國「公共領域」與「想像的共同體」的和解與共進,開拓了新的可能與方向。

王岫廬:翻譯學博士,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

相關焦點

  • 陳華:嚴復與梁啓超的公民教育思想比較
    [1]《原強》繼續指出正是制度上的差異造成國家的強盛或衰弱,西方國家是「自由為體,民主為用」,嚴復由此提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教育主張;[2]《闢韓》和《救亡決論》則分別集中反對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八股取士的教育制度,其中《闢韓》指出封建君主的愚民政策是造成國家貧弱局面的原因,提出富強之道在於「與民共治」;[3]《救亡決論》則提出「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於作偽,終於無恥」,主張廢除「八股」,
  • 探究 | 梁啓超與嚴復是如何評價對方的?
    其實,早在戊戌維新前的通信中,作為長輩的嚴復已經直接指出了梁啓超言論多變、無固定操守等問題,並加以勸誡。對此,梁啓超在回信中一面對嚴復的批評表示認同,承認自己「性喜論議,信口輒談,每或操觚,已多窒閡」;一面感謝嚴復對自己的指教,並且不無誇張和煽情地說 :「天下之愛我者,舍父師之外,無如嚴先生。天下之知我而能教我者,舍父師之外,無如嚴先生。」
  • 黃克武丨晚清社會學翻譯中的思想分途
    這個「三民」主義其實是翻譯了斯賓塞的概念,後來通過梁啓超的傳播,在中國社會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嚴復的中國傳統觀念淵源深厚。其第一個來源是《易經》與邵庸的「運會」觀。嚴復指出,中國正歷經自秦代以來最大的變化,然而我們卻無法得知促成這一變化的理由,如果要用一個詞彙來描繪,就是「運會」。其第二個來源是荀子。嚴復批評聖王觀念,背後也是荀子思想的影響。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嚴復是現代文明的「盜火者」。這位曾留學英倫的海軍教官,是晚清第一個認識西方現代文明之意義的啟蒙思想家。甲午兵敗國辱,嚴復痛切地認識到「世變之亟」,「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雖然甲午之役兵敗東鄰日本,但嚴復則將目光投向西方,將世變危亡之因歸為西方文明的東漸。對西方富強原因的追尋,使他發現了西方「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現代文明。
  • 文史學人談嚴復:深刻影響中國近代史的船政精英
    李治亭、鄭大華等文史學者20日在北京一場論壇中表示,船政文化在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進程中具重要地位,應持續探究嚴復等一代船政精英求新求變的理想追求對今日中國的影響。  20日,在匯集社科院、北京大學等機構近百位文史學者的閩都文化論壇上,有多位學者深入論述福建船政代表性人物嚴復及其啟蒙思想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影響。
  • 梁啓超小說中的驚人預言:上海會舉辦世博會
    1902年,梁啓超創作並發表了「政治幻想」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在這部小說中,他驚人地預言清王朝將在1912年垮臺,新的共和國將定都南京被通緝之後,梁啓超匆忙乘日艦逃往日本。艦長將一本日本小說《佳人奇遇》送給梁啓超,供他在亡命途中消磨時光之用。沒想到,這本小說竟深深吸引了梁啓超。    這本《佳人奇遇》是日本政治家、作家柴四郎寫的「政治幻想」小說。
  • 翻譯大師嚴復
    嚴復還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 回國後,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他的譯著既區別與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
  • 嚴復的翻譯及世紀之交的語言困境
    嚴復開始翻譯工作時,人文社科領域翻譯的積累可以說是一片空白。這是我們如今很難想像的。嚴復在翻譯和著述過程中,遇到了怎樣的困難?日本關西大學教授、東西學術研究所所長沈國威先生長期從事語言學研究,繼《嚴復與科學》(2017)之後,最近又出版了《一名之立 旬月踟躕:嚴復譯詞研究》(「學科、知識與近代中國研究書系」),詳細討論了嚴復的譯詞及其對現代漢語建立的貢獻。《上海書評》請他談了談這方面的情況。
  • 翻譯家、教育家嚴復八句智慧名言,句句富有啟發,讀懂絕對有用處
    縱觀嚴復的一生,他在海軍思想、人才培養、教育、西學、翻譯等諸多領域,為後人留下巨大的寶貴財富,他被後人譽為「第一批方言看世界的人之一」。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啓超曾盛讚嚴復,稱他為「中、西學皆為當今第一流人物」,可見當時嚴復在國內的影響力有多大。嚴復幼年時期非常上進,品學兼優,他一心想科舉中第後報效國家。
  • 梁啓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梁啓超生於1873年,卒於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別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萬字,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之一。他學問淵博,貫通新舊中西。他的文章極其動人。嚴復稱「任公妙才,下筆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後,於報章文字,成績為多,一紙風行海內,觀聽為之一聳。」
  • 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福建人嚴復
    它的首任校長叫嚴復。 嚴復,1854年1月8日生,福建侯官縣人,現福州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先後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 沈國威談嚴復的翻譯及世紀之交的語言困境
    《一名之立 旬月踟躕:嚴復譯詞研究》,[日]沈國威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380頁,85.00元嚴復與林紓都在晚清時期翻譯了大量西方書籍,林紓翻譯小說,嚴復則側重人文社科類著作,如《天演論》《原富》《穆勒名學》等,與林紓相比,嚴復翻譯的目的及所處語言環境有何不同
  • 嚴復:一個被長期「誤讀」的思想家
    嚴復:一個被長期「誤讀」的思想家  嚴復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但在長期以來,他又是一個受到誤解的思想人物。他在甲午戰爭以後連續發表的那些氣勢恢宏的時論文章,使人們自然而然地把早年的嚴復歸入開一代風氣之先的激進的變革派思想家。
  • 著名大佬對康有為、梁啓超123個字的中肯評價,刷新你的舊史觀
    康最後隻身遠竄,施施然以忠臣志士自命,堪雲無恥之尤,梁則出風頭之念太甚,救國之心不足,不惜以昨我與今我宣戰。」這位大佬,叫嚴復。上面兩段評價兩相對比,值得玩味。因為大清是腐朽的,沒必要挽救而應該推翻,而且革命總比改良進步……對此,嚴復表示不同意,還說,康、梁不僅毀了大清,還誤了蒼生。按照嚴復的意思,康、梁不應操之過急,該把老太婆慈禧熬死再說。維新派基本是書生,缺乏執政經驗,做起事來只顧理想不顧現實,康、梁最後把皇帝和兄弟(譚嗣同等)搭了進去,自己卻跑路了。據說梁啓超逃到日本人那裡還驚魂未定,臉色慘白。
  • 語文考編素材人物:啟蒙導師"嚴復"
    教育什麼人:嚴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譯家。什麼事:他是一個反對頑固保守、力主開放自由的維新派代表人物。什麼點:嚴復把批判的矛頭直接對準了科舉取士的體制,想要建立完整的學校系統來「開民智」。同時他還很重視婦女教育,提倡婦女「自強」,鼓勵女性讀書和參與社會活動,肯定了女性對於社會建設的意義。
  • 許知遠的梁啓超書寫:不失為優秀,但沒自我期許的那麼高
    作為晚清的言論界巨子,梁啓超在一定的時間段是執輿論牛耳的人物;作為政治變革的倡導者和行動者,梁啓超青年時期即介入政治,其後被各方勢力所拉攏;作為學者,梁啓超在生命最後十年左右才專心治學,涉及數量和門類卻令人驚嘆。比較一下許知遠與梁啓超,或許更有助於理解《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所呈現的青年梁啓超形象。
  • 維新派嚴復:與袁世凱分道揚鑣後,為何還給對方稱帝造勢?
    嚴復接連在報紙上發表《論世變之亟》 、《原強》 、《闢韓》 、《原強續篇》和《救亡決論》等5篇文章,痛陳封建專制之弊,宣揚西方自由民主之思,奠定其維新巨子之地位。1895年,康有為、梁啓超創立強學會,袁世凱亦加入其中,「捐款五百金」支持維新變法,「人皆喜聆其言論, 目為一世之雄」。嚴袁二者未見其人,已聞其名。
  • 嚴復的進化與保守
    雖然仕途不順,但嚴復一直關心時局,深憂中國的未來,思考救國之道。甲午戰爭的慘敗使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給他極強的刺激,痛感不能不公開說出自己的思考,以喚醒國人。1895年,他發表了《論世變之亟》、《救亡決論》、《原強》及《闢韓》這四篇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不僅介紹了進化論,而且以此作為理論基礎呼籲中國必須急變、大變,對傳統的專制制度作了尖銳的批判。
  • 梁啓超的家庭逆境教育
    梁啓超的子女個個成才,可以說,這源於他的寒士家風,他的父親推崇「淑身濟物」,日常生活十分簡樸,沒有任何不良嗜好。梁啓超回憶,「父慈而嚴,督課之外,使之勞作」。1928年,梁思成學成歸國時,原本可以去清華大學,可梁啓超認為,在清華大學工作比較舒適安逸,很容易消磨人的志氣。所以,建議梁思成去東北大學工作。
  • 嚴復翻譯:一名之立旬月踟躕
    嚴復舊像,出自《八閩文物攝影作品選集》嚴復自己也知道很多人買自己的書並不是為了閱讀,而是炫耀自己是新派人物而已。以《天演論》為例,嚴譯難讀的原因是:「原書論說,多本名數格致及一切疇人之學,倘於之數者向未問津,雖作者同國之人,言語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譯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