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大佬對康有為、梁啓超123個字的中肯評價,刷新你的舊史觀

2020-12-20 腦洞大開的歷史
(第157集)

寫這篇文章之前,與幾位中學歷史老師進行了交流。現在的中學歷史課本講到戊戌變法時,對康有為、梁啓超是這樣評價的: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掀起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思想解放的潮流,對中國人民的覺醒和進步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它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為特徵,成為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前奏。此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然而,與康、梁同時代的一位大佬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大佬換個髮型你還認得不?

「誤清室者乃此二人,誤蒼生者,亦此二人。慈禧垂暮之年,倘康、梁不採取急進態度,則光緒終可暢行變法,乃康熱中過甚,卒演成賣君、賣友慘劇。康最後隻身遠竄,施施然以忠臣志士自命,堪雲無恥之尤,梁則出風頭之念太甚,救國之心不足,不惜以昨我與今我宣戰。」

這位大佬,叫嚴復。上面兩段評價兩相對比,值得玩味。

大多數人在課堂上接受的歷史知識和教育是這樣的:清王朝沒有能夠接受康有為、梁啓超的變法措施(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報刊、開策論、訓練新式軍隊等),縮回守舊的老路上,最終走進死胡同。這就很有趣了:既然課本說康、梁變法失敗起到了這麼大的歷史作用,那麼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康、梁變法成功反而會造成歷史倒退?因為大清是腐朽的,沒必要挽救而應該推翻,而且革命總比改良進步……

對此,嚴復表示不同意,還說,康、梁不僅毀了大清,還誤了蒼生。按照嚴復的意思,康、梁不應操之過急,該把老太婆慈禧熬死再說。維新派基本是書生,缺乏執政經驗,做起事來只顧理想不顧現實,康、梁最後把皇帝和兄弟(譚嗣同等)搭了進去,自己卻跑路了。據說梁啓超逃到日本人那裡還驚魂未定,臉色慘白。

康有為

嚴復不僅認為康、梁辦事不行,道德人品也有問題。戊戌變法眼見要失敗,光緒求助康有為,這個「總司令」啥辦法沒有,還是譚嗣同挺身而出去找袁世凱冒險。慈禧要拿人了,康有為逃得比誰都快,跑出去以後卻以「保皇」為幌子騙錢。皇帝在國內關在瀛臺,康總您在國外可怎麼「保皇」?

至於梁啓超,以前對他印象蠻好,有次聽一個史學家大咖說「梁啓超就光搗亂了,沒發揮多少正面作用」,還有點不信。後來東西看得多了,覺得那位大咖講得沒錯。嚴復說梁啓超「以昨我與今我宣戰」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梁啓超政治立場經常變化,很輕易也很迅速就改變自己的政治主張。怎麼評價呢?說好聽點,這叫與時俱進,說難聽點,這叫政治操守不行,政治立場不堅定。此外,梁啓超也有「官癮」,熊希齡組閣時,梁既不想當教育總長,也不想當司法總長,而是想當財政總長……

梁啓超

連一個普通人往往都是多面的,何況政治人物。

相關焦點

  • 康有為,梁啓超關係演變述論
    針對於康梁關係,2016年中山大學也考了一道類似的論述題,論述梁啓超的政治參與活動及其政治參與活動的特點,實際上也是對梁啓超的思想轉變進行考察。康梁的關係實際上經歷了維新變法前「一唱一和」、維新變法後「若出兩人」,辛亥革命後「公開辯難」、康有為晚年兩人「貌合神離」的四個階段。而兩人的關係演變,恰恰反映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思想界和政界的變動。下面看一下來自人民網的一篇文章。
  • 探究 | 梁啓超與嚴復是如何評價對方的?
    嚴復與梁啓超之間的相互評價天差地別:如果說梁啓超對嚴復除了推崇以外絕無微詞的話,那麼,嚴復對梁啓超則除了學問上的不屑一顧就是基於政治原因的不滿甚至責罵。檢視嚴復與梁啓超之間的相互評價,既可以直觀感受兩人思想的異同,又可以進一步體悟戊戌啟蒙思想的內部分歧。
  • 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啓超跑路惹的禍?
    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改良派(又稱維新派)發動了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他們幻想在不觸動封建主義經濟基礎和不推翻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實行變法維新。通過改良主義道路來達到參與政權和進行一些社會改革的目的,取得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效果,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藏康有為、梁啓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
    4月13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藏康有為、梁啓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書信展」開幕,首次集中向公眾展出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近年徵集入藏的一批清代、民國人物的信札和書畫作品。包括陳獨秀致胡適、李大釗等人,梁啓超致胡適,康有為致梁啟勳書信、詞稿等共26通,藏品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
  • 康有為和梁啓超誤導下的中國
  • 康有為:「虛君共和」夢斷1911
    東方情聖康有為  康有為躲過了那場浩劫,當年6月,應梁啓超的邀請,康有為攜夫人何旃理從新加坡經香港探母后移居日本,與梁啓超一家合住在須磨的雙濤園。  何旃理是康有為的第三夫人。1907年,49歲的康有為到美國西部去演講,臺下一位17歲的華僑女孩何旃理迷戀上了他。
  • 李端棻倡議設立京師大學堂 曾主鄉試錄取梁啓超
    一位著名大學校長曾說:「如果沒有北大,中國的現代史就有可能重寫。」這一個事件,一個學校,都與一個人物相關,他就是李端棻。  我省著名文化學者劉學洙言:「戊戌維新變法前後,從貴州大山走出了一個李端棻。他屬於貴州,更屬於全國,屬於近代改革運動。」
  • 武昌起義後南北談判,康有為出了個餿主意:把孔子後人弄成皇帝!
    這個君主的人選,要麼是保留舊的清帝,要麼是孔子後人。前者能夠更大規模的保留疆域,所以康有為還是傾向於前者,後者推舉孔子後人,更像是對革命軍中的漢民族主義勢力的一種妥協。在《致黨內公啟》(1911.11)裡,康有為說:「吾黨無論舊朝如何,即有變動,吾黨欲戴孔衍聖公為虛君。孔衍聖公者,孔子之後而漢人者也。」可以做這個解釋的一個註腳。
  • 梁啓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梁啓超生於1873年,卒於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別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萬字,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之一。他學問淵博,貫通新舊中西。他的文章極其動人。嚴復稱「任公妙才,下筆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後,於報章文字,成績為多,一紙風行海內,觀聽為之一聳。」
  • 梁啓超和《新民叢報》:被贊「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卻沒落收場
    每期讀者約18萬人 「投身到時代的新潮中去」   著名編輯家、學者戴文葆曾這樣評價《新民叢報》:「戊戌維新失敗後流亡到日本的梁啓超,廣泛閱讀日文書刊報紙,接受福澤諭吉、加滕弘之等的影響,吸收明治時期新文化,將當時在日本最流行的西方近代學術思潮,通過他主編的《新民叢報》,熱情奔放地轉輸到國內
  • 一門三院士,九個子女都是國家棟,梁啓超的家庭教育堪稱當代典範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中近代思想啟蒙者之一,著名思想家、史學家和教育家因領導戊戌變法,聯合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雖然變法失敗,兩個人卻贏得巨大的名聲。胡適評價梁啓超:「為吾國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國之思想界。」在胡適眼裡,梁啓超才是第一個真正敢於打破常規,走上變革之人,而後來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人,都是得到梁氏思想的啟發。
  • 梁啓超先生:刻在少年心間的座右銘,少年自有少年強,心似朝陽……
    在他17歲的時候,遇到了比他大15歲的秀才康有為,由於康有為見多識廣的淵博知識以及不同於他以往所接觸到的各種思想說法,梁啓超憑著內心一股子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懷,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科舉仕途,選擇從師康有為,也正是從這刻起,他從以前的為功名讀書轉變為了為愛國讀書。
  • 從中國女子與外國和親到中日合邦,陳平、康有為:他們有個共同點
    我查了查視頻中,說這話的人居然是知名學者、中國某最著名大學前教授陳平。一個影響力巨大的知名學者,居然能說出這麼驚世駭俗的話,我想在中國很少見了。在我的認知領域,上一個說出這話的人可能就是戊戌變法的主導者——康有為。那麼,我們來說說康有為。
  • 千萬別被古裝劇給騙了,康有為可能不是什麼好人
    相信大家如果或多或少看過一些古裝劇的話,尤其是那些關於清朝著名改革派康有為的片段,都將其塑造成了一個光明磊落的人物,但歷史不會開玩笑,真實的歷史上,康有為可能不是個好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思想陳舊的,喜歡開歷史倒車的人物,那麼,康有為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 「戊戌變法代表人」康有為墓,國內唯一一墓兩碑的存在
    康有為這個人被人一提起,大家都會想到戊戌變法,當時正處於光緒帝期間,在得知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之後就聯合了梁啓超、譚嗣同等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 青島掌故|康有為寓居青島始末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因而也被稱為康南海。康有為的著述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南海先生詩集》等。有人將孔子奉為聖人,而把康有為尊為「新聖人」。
  • 察網:史觀人民英雄與英雄史觀有何區別?
    不過,也有一些朋友可能會感到疑惑:馬克思主義強調要堅持群眾史觀反對英雄史觀,但是在現實當中崇尚英雄恰恰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比如說在蘇聯時期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就是以書寫英雄人物為中心,又被稱之為「英雄主義文學」。新中國也是在成立之時便建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全社會大興崇尚英雄之風。那麼,反對英雄史觀與崇尚英雄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呢?
  • 康有為:提倡一夫一妻,卻坐擁6房妻妾!年紀最小的妾室僅16歲
    康有為舊照 1858年,康有為出生了,他生長在一個封建的官僚家庭中,幼年經祖父教導,他飽讀詩書,長大後又拜師朱次琦,但是康有為並不滿足自己的學識
  • 梁啓超的九個子女皆成棟梁之材,他有什麼教育秘訣?
    直到19世紀,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舊的制度土崩瓦解,舊的習慣也有所改變,但這種觀念,這種模式,卻像沙漠中那些渴望水源的根須一樣,依舊深深扎在國人的意識裡。直到有一天,梁啓超先生用他的實踐給我們做了個示範,讓國人為之驚嘆。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一般對梁啓超先生都不會陌生。
  • 康有為,一個沒有人品的大忽悠
    這一年的康有為已經37歲了高中進士,正好在北京參加完會試。當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聽到清政府又要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時,參加考試的士子們激動了。所以,康有為在北京的松筠庵內組織了一次士子的集會,他自己起草了一份長達一萬四千多字的「萬言書」,參加籤名者達一千二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