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網:史觀人民英雄與英雄史觀有何區別?

2020-12-23 海疆在線

導讀: 以好萊塢大片為代表的英雄史觀主要是要維護一個資本統治的舊社會,以渲染脫離群眾的個人力量來麻痺群眾,消解廣大人民的鬥志。以紅色經典為代表的崇尚英雄觀念主要是為了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用人民群眾當中湧現出來的先鋒模範人物來教育群眾,鼓舞廣大人民認識與充分發揮自身的力量。因此,崇尚英雄非但不是英雄史觀,恰恰是群眾史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自《英雄烈士保護法》頒布以來,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崇尚英雄的浪潮。特別是近些天來,《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等眾多媒體紛紛發布了關於崇尚英雄的報導,讓這股浪潮達到了新的高度。

不過,也有一些朋友可能會感到疑惑:馬克思主義強調要堅持群眾史觀反對英雄史觀,但是在現實當中崇尚英雄恰恰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比如說在蘇聯時期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就是以書寫英雄人物為中心,又被稱之為「英雄主義文學」。新中國也是在成立之時便建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全社會大興崇尚英雄之風。那麼,反對英雄史觀與崇尚英雄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呢?筆者今天就想就這個問題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說起英雄,大概最著名的文藝作品要數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有些朋友大概也知道,這部作品最初是貝多芬希望獻給拿破崙的,命名為《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顯然,此時在貝多芬的心中拿破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不過,其剛剛完成準備進獻的時候,傳來了拿破崙加冕稱帝的消息。貝多芬氣得撕掉了交響曲上的獻詞,並且改名為《英雄交響曲》。顯然,在這個時候他已經認為拿破崙配不上英雄的稱號了。但是到了幾年以後,其又在《英雄交響曲》後邊兒加上了「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也就是說,後來在貝多芬心中拿破崙又可以稱之為「英雄」了。

這件事情也說明了一個道理,英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同的人心目中有不同的英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看法的變化,也會對英雄的認識有所不同。僅以貝多芬為例,其是積極擁護法國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派。所以在拿破崙加冕稱帝之前他認為拿破崙是領導法國革命最傑出的英雄人物。但是當拿破崙稱帝時,他就認為其背叛了法國革命的原則。幾年以後其又發現拿破崙稱帝只不過是為了維持統治換了一個名號,並沒有被歐洲的舊貴族和傳統君主們同化,所以就又認為他可以稱得上是英雄了。這種變幻莫測的行為背後貫穿的是不變的主觀立場。

對於主觀立場不同的人來說,對英雄的標準與具體判斷也不會相同。比如說,在中國古代的那些地主與官僚士大夫眼中,農民起義當中湧現出來的領袖人物們都是十惡不赦的反賊流寇,並寫出了汗牛充棟的史學與文學作品進行攻擊謾罵。但是在廣大勞動者眼中,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也留下了《李闖王渡黃河》等無數肯定農民軍的民間傳說。

特別是在近現代歷史上,立場不同的人對於英雄的判斷更加不會有多少共同之處。比如說,在精日分子乃至某著名茅姓經濟學家眼中,「曲線救國」的汪精衛堪稱「真正的英雄」。但是在廣大愛國群眾眼中,汪精衛就是不折不扣的漢奸賣國賊頭子。在國粉、美分包括首例因《英烈保護法》被處置的蔣某某眼中,為建立新中國和挫敗美國侵略者獻出生命的董存瑞、黃繼光等人絕不是英雄,但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眼中,這些人堪稱當之無愧的英雄。

明白了這些,我們大概也就會明白,「英雄史觀」當中的英雄和「崇尚英雄」當中的英雄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指的也並不是同一個群體。前者指的是在歷史上形形色色的剝削者、壓迫者及其受他們影響的人心目中的「英雄」,這些人是與廣大人民群眾完全對立的,甚至包括汪精衛一類的漢奸賣國賊。後者則指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之下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英雄,這些人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尤其是指近現代史上為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奉獻了自己一切的董存瑞、黃繼光等無產階級革命者。人民英雄紀念碑當中的碑文就很好的闡釋了共產黨人所希望崇尚的英雄: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或者用毛澤東主席《為人民服務》當中對張思德的評價,就是: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舊社會推崇英雄史觀和馬克思主義者崇尚英雄的指向也是完全對立的。筆者在這裡就僅以好萊塢大片兒和紅色經典為例簡單的談談這種對立。

好萊塢大片當中的英雄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就是以史泰龍飾演的蘭博為代表的極力鼓吹美國應該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者。塑造這些「英雄」實質上是為美國現實當中對外侵略擴張的帝國主義政策辯護。第二類就是以漫威漫畫為藍本改編的超級英雄拯救世界模式的電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的電影並不是說要改變美國這種資本統治的社會,而是說首先胡亂渲染一通「搗亂分子」破壞社會秩序的場景,然後讓超級英雄出來重新恢復原有的社會秩序,也就是當前美國社會的狀態。這實際上是為美國現實當中的資本統治社會的模式辯護。

相反,社會主義國家紅色經典當中的英雄人物並不是要維護舊的社會秩序,而是要實現廣大勞動群眾乃至全人類的解放,建立起一個全新的社會。像著名紅色經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當中,主人公保爾就如是說: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這僅有一次的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還有,兩者在人物形象與藝術手法上也是截然相反的。像好萊塢大片當中的英雄基本上都可以用一人之力扭轉乾坤,廣大人民群眾處於一個旁觀或者被拯救的地位。這種作品主要是用反現實的手法片面突出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從而抹殺了社會整體與廣大群眾的歷史決定性作用。

而紅色經典當中的英雄本身就是在群眾集體當中生活的一部分,往往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個人事跡,也不能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他們只不過是群眾中比較先進的一員,真正取得決定作用的還是千千萬萬人民。像董存瑞和黃繼光並不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來取得戰爭的勝利,而是作為一個革命集體的一員才閃爍出奪目的光彩。這些作品是為廣大群眾樹立一個榜樣,以進一步突出社會整體與廣大群眾的歷史決定性作用。

概括的說,以好萊塢大片為代表的英雄史觀主要是要維護一個資本統治的舊社會,以渲染脫離群眾的個人力量來麻痺群眾,消解廣大人民的鬥志。以紅色經典為代表的崇尚英雄觀念主要是為了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用人民群眾當中湧現出來的先鋒模範人物來教育群眾,鼓舞廣大人民認識與充分發揮自身的力量。

因此,崇尚英雄非但不是英雄史觀,恰恰是群眾史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相關焦點

  • 尼爾·弗格森「英雄史觀」熱辨析
    「弗格森思潮」何以影響全世界尼爾·弗格森是哈佛大學歷史系和商學院兩個學科的特聘教授,也是個高產作家,不僅不時有歷史、財經和國際政治方面的著作問世,而且還經常在《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西方大報有言論發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豈止如此!
  • 高考歷史史觀類主觀題指導
    李大釗在《史學要論》中指出:「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歷史觀,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知識;史觀與知識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歷史事實的解喻自然要不斷的變動。」(4)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很多材料對同一事件的記錄存在巨大差別,而導致雙方記錄差異的原因,不是因為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而是因為記錄者站在不同的階級和時代立場上。
  • 季羨林:太祖太宗那套英雄史觀不是歷史的真相
    此外,我們的歷史觀,還停留在這個太祖、那個太宗的那一套英雄史觀上,那不是歷史的真相。有句老話,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儘管每個人都知道,甚至說得有的人都有點厭煩了。但是現在雖然口頭上沒有人敢反對,可是思想上是否同意,我看倒不一定。將來講歷史啊,不管在高中還是大學,把中國通史講完了以後,再講一個歷史的真相問題。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歷史教科書還停留在帝王將相的英雄史觀上,我們必須加以糾正。
  • 濱哥哥:「臺獨」史觀會教育一時,可現實會打臉一世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濱哥哥】 6月19日,臺親綠媒體《自由時報》曝光了「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聲稱要減少歷史內容、略古詳今,將「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改為「重點放在臺灣最近500年脈絡」,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中討論,以此去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 【乾貨】 歷史史觀題萬能答題模板,讓你有「得分新高度」(上)
    雖然多次解答歷史史觀題,並不缺少一定的答題技巧,但是這個萬能答題模板,讓很多童鞋出現「得分新高度」,也有人稱「國民級的答題模板」「自帶漲分的答題技巧」…… 高考歷史常考6大史觀,精彩上演。史觀型歷史試題是指必須使用一定的史學方法和新課標要求的史學觀點(史學範式)來解答的歷史試題。
  • 高考歷史之史觀型主觀題答題分析,你掌握了嗎?
    李大釗在《史學要論》中指出:「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歷史觀,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知識;史觀與知識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歷史事實的解喻自然要不斷的變動。」(4)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很多材料對同一事件的記錄存在巨大差別,而導致雙方記錄差異的原因,不是因為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而是因為記錄者站在不同的階級和時代立場上。
  • 史觀專題|張銘:文明史觀與高中歷史知識整合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能夠準確地運用文明史觀重新整合歷史知識外,還應努力把握文明史觀的內涵和觀點,體現文明史觀要求,引導學生從文明史觀的角度分析、認識相關歷史現象,應特別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準確把握各種文明成果的核心內容。
  • 蔡英文對「原住民」的道歉 史觀有問題實為政治秀
    [摘要]世新大學副教授戚嘉林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蔡提到的重建「原民史觀」,是用來對抗「漢人史觀」,這是一套比李登輝「外來政權史觀」更升級,欲與大陸脫鉤以建立「臺灣主體性」的分離主義史觀。島內學者戚嘉林批評,蔡重建「原民史觀」的目的,本意是建立要與大陸脫鉤的「臺獨史觀」2.0版。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伎倆,確實更為狠毒。作 秀道歉儀式現場的一大「亮點」,是蔡英文穿上了有排灣人圖騰的外套。按其辦公室發言人黃重諺的說法,外套是由屏東排灣人出身的時尚設計師劉詠苒專門設計,衣上圖騰是意象式的蝴蝶紋圖飾。
  • 臺灣這套悖離常識認知的殖民史觀究竟從何而來?
    日本大阪有一座博物館,人稱Peace Osaka,「和平大阪」,以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事物暨民眾記憶而知名。其導覽前言是這樣寫的:「我們不應該忘記,中國以及其他東太平洋地區人民所承受過的巨大痛苦,日本必須負起責任……對於韓國和臺灣人民在日本殖民期間所受到的巨大傷害,我們同樣不能卸責。」這是日本有識者對於軍國主義,對於殖民罪責的警醒之語。
  • 學術爭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唯物史觀意蘊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觀意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主體是中國人民,制度自信是一種不斷深化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功能、績效的價值認同和價值共識,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辯證關係的科學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科學論斷、黨和人民群眾是血肉相連關係的科學理論、社會主義制度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而走向成熟的科學法則。
  •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指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不會「了斷」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8日在北京召開「『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邀請兩岸近30位涉臺研究學者介紹「臺獨」史觀的由來,研判臺灣新課綱上路後的實質影響。
  • 堅持運用唯物史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原標題:堅持運用唯物史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馬克思指出,唯物史觀「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由此來理解文化,就不僅要把握其名詞性意義,更要把握其「以文化之」的動詞性意義。「化」是文化深層力量的生動體現,它強調文化的實踐性,即文化對現實世界的改變。
  • 蔡東傑:搞皇民化史觀是臺獨式微的反撲
    [摘要]蔡東傑判斷,理性考量,獨派在臺灣政壇的影響力是不會成形,會成立這些臺獨政黨跟參與反課綱的目的,都是希望在未來民進黨執政之後,能在兩岸政策有一些發言地位。臺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蔡東傑表示,獨派有危機感,因為影響力在臺灣式微中,推行的皇民化史觀對學生而言是無感,只能盡其所能減緩衰落。蔡東傑表示,一般的學生也搞不懂皇民化史觀,畢竟他們本土化教育的產物,但是獨派人士想藉此做反撲,避免將日劇時期之前的中國跟現在的臺灣連結在一起,但其實講學生對皇民化史觀是無感的。
  • 俄德日的二戰史觀
    原標題:俄德日的二戰史觀   安倍晉三等一些日本高層領導人不僅粉飾、美化日本的戰時行徑,還悍然參拜供有甲級戰犯   對於所有經歷過二戰的國家來說,70年前的那場戰爭,無疑影響甚至改變了這些國家的發展軌跡。70年來,各國對二戰有紀念、有反思,其不同做法,也折射出各國不同的二戰史觀。 (來源:解放軍報)
  • 汪丁丁:鎖入效應與「英雄史觀」
    人類技術進步的歷史記錄(「史詩」)裡有一段關於錄像帶制式的「悲劇」。在這段悲劇裡扮演主人公的(在希臘悲劇裡稱為「英雄」的)是日本索尼公司。我是在希臘悲劇的三種「悲劇性」當中最流行的一種意義上來使用「悲劇」這個詞的。
  • 政治知識-人民至上的原則
    對此,教育局表示人民至上,先以人民的安全為主,延期的語文考試後期會想辦法進行。人民至上,這一態度不禁令人動容。這次在我們的疫情期間,人民至上這一原則也是貫穿始終,國家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第一位,不計代價進行抗疫。人民至上,這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的觀點。
  • 臺灣宣布廢止"課綱微調"向"臺獨史觀"妥協
    這本來是導正臺灣年輕人史觀的一件好事,但島內分裂勢力卻無理取鬧,刻意製造社會對立,讓新課綱寸步難行。  「5·20」還沒到,尚未上臺執政的民進黨就迫不及待對課綱議題出手了。首先是4月中下旬,有多名即將上任的臺教育部門官員表示要求廢止馬英九任內通過的微調課綱。
  • 講座 NO.249 | 施耐德:進步史觀與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思維
    2018年3月26日下午,著名漢學家、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系施耐德(Axel Schneider)教授應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史高原學科的邀請,作客人文大講堂,在文苑樓708室發表題為「進步史觀與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思維」的學術演講。
  • 洪秀柱:懷疑蔡英文借道歉宣揚"去中國化"史觀
    針對蔡英文上午道歉儀式時提到,「《臺灣通史》是典型的漢人史觀、用強勢族群的角度來書寫歷史」,為此,蔡代表臺當局向原住民族道歉。洪秀柱說,她懷疑蔡英文是不是故意用原住民史觀排斥漢民族史觀,甚至是去中國化的史觀?最後再形成另一個史觀?她也說,雖不免懷疑其動機、用心,但此言論難免會讓人家打問號。
  • 王奇生:現在需要反思革命史觀與民族主義敘事
    現在需要反思革命史觀與民族主義敘事。【編者按】2014年8月6日,騰訊思享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就唐啟華的《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一書舉行座談會,邀請眾多學者暢談關於巴黎和會的歷史研究問題。那麼,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拒絕籤約就是愛國嗎?籤署和約就是賣國?修約與廢約的思路,應該如何選擇?革命史觀與民族主義敘事又給我們帶來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