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史觀類主觀題指導

2021-01-07 高中歷史學習輔導

高考歷史史觀類主觀題指導

一.什麼是史觀型歷史試題?

史觀型歷史試題是指必須使用一定的史學方法和新課標要求的史學觀點(史學範式)來解答的歷史試題。

二.主要可運用哪些歷史學方法、原則和步驟來解答高考歷史試題?

1.歷史史料(研究和認識歷史所依據的材料)的分類

(1)按內容分類:

①文獻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現)例如:史書、檔案、地方志、家譜、日記、筆記、近代以來的報刊、雜誌等。

②實物史料:(以實物、物件的形式出現)例如:考古發現的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錢幣、飾品、家具、近代的舊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們口口相傳的資料)例如:神話、傳說、史詩、民謠、近代以來的調查採訪、回憶錄、對話錄等。

(2)按學術價值分類:

2.歷史史料、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運用

(1)史料解釋(對歷史原材料的解析、闡釋)。

(2)歷史敘述(對歷史人物的經歷、歷史事件的概況或發展過程的直接描述)。

(3)歷史評價(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歷史事件給予較客觀、公正的評價或議論)。

3.主要的史學研究方法

(1)史由論來、論從史出:這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從材料出發、史實相互印證、甄別與辨偽、史論結合、左圖右史、從歷史材料中得出歷史結論等。

(2)孤證不立:只有一個例子不能證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證據法:即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印證,但不是任何結論都需要考古學證明,考古學主要適用於遠古時期沒有文獻資料的情況;另一方面,將正面史料與反面史料相互印證,從而得出符合實際的正確結論。

(4)「讀史徵信」:閱讀相關史料,發現歷史的真實。任何一個歷史結論都必須有史料的支撐,而運用史料論證歷史問題的前提是史料必須真實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問題,而史料的真偽或時代性未規定清楚則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因而要做到「無信不徵」。

(5)哲學思辨方法(即運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適應、事物聯繫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辯證評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與可能、實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學方法分析歷史事件)。

4.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1)史學根本原則與社會功能的統一。「求真」體現了史學的根本原則,「致用」體現了史學的社會功能。故強調史學根本原則與社會功能的統一。

(2)歷史研究要尊重人類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指出:「我們必須拋棄自己的幻覺,即某個特定的國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屬於我們自身,便把它當成中心並以為它比其他文明要優越。」對待人類文明,不能憑自己個人的幻覺,要尊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明。

(3)歷史研究要與時代同行。李大釗在《史學要論》中指出:「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歷史觀,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知識;史觀與知識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歷史事實的解喻自然要不斷的變動。」

(4)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很多材料對同一事件的記錄存在巨大差別,而導致雙方記錄差異的原因,不是因為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而是因為記錄者站在不同的階級和時代立場上。

(5)置於特定的時空考察、評價歷史現象(歷史主義的方法)。歷史是不斷發展的,歷史評價也應按照發展的觀點與時俱進。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對當時當地社會的影響是不同的,因而對同一歷史現象與事件的評價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一樣的。

5.史學研究的一般步驟

史學研究步驟一般包括問題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歷史解釋和評價等幾個環節,一是圍繞問題收集史料,二是針對問題解讀史料,三是根據史料論證問題,四是依託史料重現和評價歷史現象等。要求學生要學會辨析史料和具備對歷史問題的實證與想像能力,然後作出正確的判斷。

三.新課標要求的主要史觀(史學範式)及答題方法

(一)唯物史觀

1.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靈魂,是史學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基本方法,這也主要使用了哲學思辨方法。

(1)生產力的推動作用: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進入工業社會,生產工具主要表現為科技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指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在一定歷史階段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眾的作用為基礎的。任何一個歷史英雄人物的產生都是時代造就的,是時代的必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時勢造英雄」。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作用都受著歷史發展規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個人的作用無法改變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個人只能順應歷史的發展。

(4)繼承和發展:對待歷史文化遺產應該是批判地繼承,在繼承中發展。第一,批判不等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全盤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繼承,是因為歷史文化遺產往往存在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第二,繼承是為了發展,批判地繼承和吸收傳統文化遺產與外來文化,推陳出新;第三,以古鑑今,總結歷史,吸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聯繫現實,面向未來,發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對絕對的否定與絕對的肯定。

(5)原因和結果:

①一因多果,即一種原因引起多種結果。

②一果多因,即一種結果是由多種同時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

③互為因果,即同時存在歷史整體中的多種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於歷史的橫向聯繫中。

(6)現象和本質:現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聯繫和表面特徵,是事物的外在體現;本質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本質決定現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過分析社會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全面理清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就能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使命,就能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發展方向。

(8)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所謂必然性,也稱規律性,是指在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註定要發生的、人的主觀意志無法改變的趨勢,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變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

2.唯物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高考選擇題或者非選擇題中都隱性涉及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判斷、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考查。無論是顯性或者隱性的考查,都有將辯證唯物史觀作為分析評價歷史的一種方法和標準,運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審清題意和解答要求,根據題目的命題角度和解答方向確定運用何種史學觀點和理論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2)平時學習中要多角度思考歷史現象,注意儲備常用的辯證唯物史觀理論觀點。

(3)注意看待歷史問題的幾種錯誤傾向:①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歷史主宰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史觀;②任意誇大階級鬥爭的作用,沒有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待社會發展的進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現象,犯了全面論或以偏概全的錯誤等。

(二)革命史觀

1.革命史觀的主要觀點

所謂革命史觀,就是從現實革命鬥爭的需要出發,從革命者的立場與視野來研究和品評以往革命鬥爭史中的事件與人物的一種歷史觀。

革命史觀範式作為中國近現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佔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裡,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2.革命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解答此類試題,一是閱讀題幹情境,明確考查主題,充分挖掘題幹情境所蘊含的有效信息,明確考查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二是運用革命史觀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找出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三是從一個國家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角度理解歷史事件的作用和影響;四是切忌錯誤地運用唯心史觀、英雄史觀看待歷史問題,犯以偏概全的錯誤,也不能任意誇大階級鬥爭的作用,要立足於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待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三)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1.全球史觀的主要觀點

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

(1)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的開闢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誌著其基本完成,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則是世界整體發展的深入階段。

(2)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簡單地講,整體史觀就是要把握人類社會橫向發展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並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3)依據這一史觀,世界歷史絕不是所有國家、地區及民族和文化的總和,它所關注的是整個人類和全球整體,即要求從全球整體的大視角去研究世界歷史。這一史學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歐中心論」和國別史拼湊世界史的傳統史學框架,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來考查歷史,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發展主流和總體趨勢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滲透。

2.全球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1)高考對新史觀的考查多是隱性考查,對古今中外歷史上的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現象,從新史觀的角度考查學生對其新的理解、認識,強化學生客觀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高考命題多是運用圖文材料,創設問題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視角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題型上,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有考查。

(3)涉及全球史觀的題型要注意中外歷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聯繫,將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置於世界大背景下思考。

(4)理解整體史觀、文明史觀的內涵,運用多種史觀解讀歷史主幹知識,掌握歷史的研究方法。

(四)文明史觀

1.文明史觀的含義及主要分類

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觀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

(1)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從範圍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文明。

(3)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採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資訊時代)。

2.文明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1)「文明史觀」構建中的正確態度:第一,文明史觀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依據;第二,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確評價各種文明成果,正確認識人類文明成果與代價的關係;第四,以文明類型作為基本研究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確把握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第六,把中華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中進行考察。

(2)文明史觀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國家、地區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徵,決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點。複習備考時,一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與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鑑、融合與碰撞。

(3)全部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演進史。這是一種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種歷史觀。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看歷史是總綱;實事求是、注重實踐是基本原則;強調生產力是評價的根本準則;辯證地看待成果與代價是一條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實踐檢驗的結果。

(4)正確把握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各種文明雖有強弱之分和大小之別,但沒有優劣高低之別,都有不容忽視的歷史價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閉的、隔絕的,各文明之間多以和平往來與暴力衝突兩種形式發生交往,通過這兩種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間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體,從區域走向全球。

(五)近代(現代)史觀

1.近(現)代史觀的概念、線索及類型

(1)基本概念:通常情況下,現代化有時候也稱近代化。它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等;經濟上的工業化,即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理性化;社會生活的現代化。現代化是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線索

①政治現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進程,即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內容。

②經濟現代化主要指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即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從自然經濟到市場經濟等內容。

③思想文化現代化主要是指科學化和大眾化進程。

④社會生活現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會組織整合化等。

⑤除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其他還涉及教育現代化、軍隊與國防現代化、信息傳播現代化、人口控制化、社會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進程和經濟工業化進程是兩個主要內容。

(3)近(現)代化模式的類型

近(現)代化模式是指各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或發展類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按照不同標準,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①從現代化的動因和起步時間看,可分為:內源型現代化模式,即現代化起步的主要原因是該國或該地區社會內部經濟、政治和文化自然發展的結果,如英、法等國的現代化。外源型現代化模式,即現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開始的,如美國、日本和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

②從經濟體制的特點看,可分為:市場經濟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計劃經濟模式,如蘇聯的現代化;混合經濟模式,其特點是國家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在現代化過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國的現代化。

③從社會經濟的性質看,可分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又可分為蘇聯模式(即史達林模式)和中國模式(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

2.近(現)化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1)準確理解近(現)代化

①現代化有西化內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確的心態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學習。

②現代化是一種歷史進程,是動態的。只要在工業經濟時代,現代化就在進行、就在變化。

③現代化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④現代化並不等同於社會進步。作為一種歷史進程,它也有消極的一面,需要人類在探索中糾正失誤。

⑤建立民族獨立國家是現代化的前提,民族獨立是現代化的產物。

(2)如何運用近(現)代史觀分析理解歷史問題

①是運用近代史觀從宏觀角度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主要按照政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和思想文化現代化的縱向發展歷程認識歷史發展進程。

②是從微觀角度運用其基本觀點分析重大歷史事件。以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為例,從現代化的角度分析認識通商口岸、洋務運動、總理衙門、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事件。可從是否有利於中國的工業化、市場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學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分析時應突出相應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六)社會(民生)史觀

1.社會(民生)史觀的內涵及運用

(1)社會(民生)史觀的內涵

①社會史範式主要指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著重研究歷史的結構和進程,研究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變遷的歷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社會問題主要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會習俗、思想觀念等的變化;廣義的社會問題包括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等所有問題。

②社會問題的核心是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及其相關問題。社會問題具有廣泛性、綜合性和階段性等特點。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進化史和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係史等。它認為歷史應該是「所有人的歷史」或稱「社會習俗的歷史」,強調歷史研究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與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其本質是大眾化、生活化。

(2)社會(民生)史觀的運用

①理解社會問題的範疇,明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如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等問題。

②梳理中外歷史上有關社會問題:嚴重自然災害時期的社會(即人與自然環境關係)問題;動亂或戰亂時期的社會問題,涉及人口遷移、社會動蕩、政治動亂等;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問題;城市化歷程、人口暴增、環境汙染問題等;近現代社會生活變遷及習俗的變化,如與之相關的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動史等。

③分析歷史上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措施及影響。如統治者穩定社會的改革措施:美國羅斯福新政、蘇聯新經濟政策、中國60年代初國民經濟的調整等。

④重視歷史上的社會問題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的內在聯繫。研究歷史上的社會問題要突出如何借鑑或吸取歷史上解決社會問題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來解決現實社會問題。

2.社會(民生)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1)高考命題特別重視對中外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引發的社會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等問題的考查,特別突出的是對下層社會諸多社會問題的考查,如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進化史、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係史等。

(2)命題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個人所見所聞的記載等為載體,考查對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動引發的社會問題的理解認識,說明史學界研究的對象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會生活的轉變。

(3)歸納古今中外歷史發展進程中諸多歷史事件或現象對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響,分析人類文明進程中涉及人類的衣食住行、社會習俗、人與人之間關係等領域的變化,如古今中外服裝的演變史、婚姻演變史、人口繁衍遷移史等。

(4)注意正確運用新史學觀點、史學研究方法,特別注意從社會發展角度理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問題。

相關焦點

  • 高考歷史之史觀型主觀題答題分析,你掌握了嗎?
    【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麼是史觀型歷史試題?史觀型歷史試題是指必須使用一定的史學方法和新課標要求的史學觀點(史學範式)來解答的歷史試題。二.主要可運用哪些歷史學方法、原則和步驟來解答高考歷史試題?2.唯物史觀題的答題方法高考選擇題或者非選擇題中都隱性涉及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判斷、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考查。無論是顯性或者隱性的考查,都有將辯證唯物史觀作為分析評價歷史的一種方法和標準,運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審清題意和解答要求,根據題目的命題角度和解答方向確定運用何種史學觀點和理論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 80句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模板精準預測高考主觀題答案
    十年高三歷史教學經驗總結80句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模板精準預測高考主觀題答案,每年高考後,多次在課堂驗證,學生無不嘆服只要熟練背誦這80句答題模板,考試時套用上去即可遠遠超越一些教輔書所謂的答題模板 創建「答題模板」回答歷史主觀題 歷史主觀題一直是個學生頭痛的難點,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 史觀專題|張銘:文明史觀與高中歷史知識整合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能夠準確地運用文明史觀重新整合歷史知識外,還應努力把握文明史觀的內涵和觀點,體現文明史觀要求,引導學生從文明史觀的角度分析、認識相關歷史現象,應特別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準確把握各種文明成果的核心內容。
  •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丨主觀題答題模式,新高考必須掌握!(附解析)
    但是,如果要問哪科最難背,那必須是歷史。很多同學學習歷史時都是背了忘,忘了又背。辛辛苦苦地記了很多,考試時一看主觀題還是無話可說,或者答不到得分點上,真是痛苦,今天為大家分享一下高中歷史主觀題的答題技巧,你絕對用得到!
  • 察網:史觀人民英雄與英雄史觀有何區別?
    特別是在近現代歷史上,立場不同的人對於英雄的判斷更加不會有多少共同之處。比如說,在精日分子乃至某著名茅姓經濟學家眼中,「曲線救國」的汪精衛堪稱「真正的英雄」。但是在廣大愛國群眾眼中,汪精衛就是不折不扣的漢奸賣國賊頭子。
  • 【乾貨】 歷史史觀題萬能答題模板,讓你有「得分新高度」(上)
    雖然多次解答歷史史觀題,並不缺少一定的答題技巧,但是這個萬能答題模板,讓很多童鞋出現「得分新高度」,也有人稱「國民級的答題模板」「自帶漲分的答題技巧」…… 高考歷史常考6大史觀,精彩上演。史觀型歷史試題是指必須使用一定的史學方法和新課標要求的史學觀點(史學範式)來解答的歷史試題。
  • 講座 NO.249 | 施耐德:進步史觀與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思維
    2018年3月26日下午,著名漢學家、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系施耐德(Axel Schneider)教授應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史高原學科的邀請,作客人文大講堂,在文苑樓708室發表題為「進步史觀與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思維」的學術演講。
  • 鄭外名師點評高考歷史試題:時代底色,歷史情懷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6月8日上午,高考大項文理綜考試結束,今年的試題情況如何,考生對考題的適應性如何?大河網記者連線採訪到鄭州外國語學校歷史教研組長辛西娟,為考生和家長送上第一時間歷史題目解析。鄭州外國語學校歷史教研組長辛西娟辛西娟表示,2019年全國文綜新課標1卷歷史試題以穩為主,穩中求變,無論是主觀題的問題設計還是選擇題選項的設置均以考試大綱為基本依據,對考試內容和要求進行了優化與整合,避免「偏、難、怪、深」,找準關鍵能力,注重知識整合,創設新情景,關注歷史與現實的契合,較好地實現了「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
  • 海澱高三歷史期中試題如何體現新高考?
    題型分析海澱期中試題延續了北京高考試題的總體思路,注重考查運用所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考查考生解讀圖文資料,分析具體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高階能力,以及在較為廣闊的歷史時空框架內對歷史發展與演變進行歷史理解和歷史闡釋的核心素養。
  • 13國二戰博物館館長:歷史不容篡改 要樹立正確二戰史觀
    專家們認為,中國的全民族抗戰為推動人類和平進程發揮了重大作用,要樹立正確的二戰史觀,反對戰爭,維護和平。  「紀念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國際二戰博物館館長論壇」正在京舉行,將持續至10日。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韓國、日本、荷蘭、烏克蘭、白俄羅斯、斯洛伐克、巴西、馬來西亞、菲律賓等13個國家的36家二戰博物館館長及代表、二戰史專家學者共70餘人參加。
  • 備考歷史要培養5大核心素養
    2020年高考歷史考試大綱明確高考考核目標和要求: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黃敏蘭老師說,什麼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 2012湖北高考政治試題改革:主觀題設問開放性增強
    2012湖北高考政治試題改革:主觀題設問開放性增強 http://hubei.eol.cn  來源:  作者:  2012-02-06  大 中 小   【政治】  主觀題設問開放性增強
  • 高中歷史小論文題解題指導
    (這個結論一定要結合這道題目的內容寫出,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和相關的歷史史觀以及歷史發展的趨勢等來論證。)>實中得出結論; 評述類偏重於敘述史實; 評論側重於運用辯證史觀或者唯物史觀,表明自己對歷史事件、人物、觀點的認識; (2)評價、評述類設問一般含有標誌性的詞語,如:評價、簡評、評述、說明、論證、如何解釋、你認為、你的看法、你的觀點、如何理解等;
  •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指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不會「了斷」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8日在北京召開「『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邀請兩岸近30位涉臺研究學者介紹「臺獨」史觀的由來,研判臺灣新課綱上路後的實質影響。
  • 「高考歷史論文攻略」全方位解讀高考歷史小論文答題套路!實用
    很多同學都跟學姐說不會寫歷史小論文,答題時總是感覺無從下手,得不來分數,歷史也總是打不來高分~所以學姐趕緊動手整理出一篇解題方法來解題技巧指導步驟一:看問題、明要求、確定對象步驟二:細讀材料提煉觀點(這個結論一定要結合這道題目的內容寫出,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和相關的歷史史觀以及歷史發展的趨勢等來論證。)
  • 蔡東傑:搞皇民化史觀是臺獨式微的反撲
    臺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蔡東傑表示,獨派有危機感,因為影響力在臺灣式微中,推行的皇民化史觀對學生而言是無感,只能盡其所能減緩衰落。蔡東傑表示,一般的學生也搞不懂皇民化史觀,畢竟他們本土化教育的產物,但是獨派人士想藉此做反撲,避免將日劇時期之前的中國跟現在的臺灣連結在一起,但其實講學生對皇民化史觀是無感的。
  • 高中歷史知識框架結構清單,背下來歷史成績輕鬆上90+
    很多人說歷史選擇題不太需要背書,確實如此,歷史沒有政治和地理要記得那麼多那麼死。而且等我說了歷史考向,大家即使某個小時間點記不清楚也是可以寫對的。但是,基礎要紮實,史觀不能錯。就像我們小時候寫政治題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樣,我們要堅持全球史觀,唯物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等。當然,要求掌握到什麼程度呢?要求其實並不高,你能看出來就行。教材內容你要熟記,不然的話你寫啥呢。歷史考試比起政治考試比較難的一點就是,歷史題考點太多太雜。
  • 堅持運用唯物史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原標題:堅持運用唯物史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馬克思指出,唯物史觀「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由此來理解文化,就不僅要把握其名詞性意義,更要把握其「以文化之」的動詞性意義。「化」是文化深層力量的生動體現,它強調文化的實踐性,即文化對現實世界的改變。
  • 平時作業題與今年高考文綜主觀題高度一致,是巧合嗎?
    平時作業題與今年高考文綜主觀題高度一致,是巧合嗎?今年高考文科綜合政治試題沒有迴避熱點問題。全國一卷第40題第(1)是這樣的: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運用認識論原理加以分析。這道題是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唯物史觀的策略分析
    (四)藉助高考題,落實唯物史觀的運用關於唯物史觀的考察在政治學科的高考題中很常見,但是近些年來在歷史高考題中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從2011年開始一直到現在,年年都會出現考查唯物史觀的考題。除了比較常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題,階級鬥爭,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等觀點都是近年高考的常考題,此處不一一列舉。因此,歷史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剖析歷年高考卷當中的經典例題,對高考題中考察唯物史觀的方式做到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