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這套悖離常識認知的殖民史觀究竟從何而來?

2021-02-13 觀察者網

網站轉載合作請洽微信ID:guosijiaaa

本文來自臺灣網絡新媒體風傳媒,作者林深靖系臺灣學者)「捍衛臺灣史,拒絕中國化」,這是反課綱遊行隊伍中,浮動於街頭的醒目標語。無需諱言,「拒絕中國化」正是反課綱動員核心訴求之所在。當然,「中國化」的另一個說法,就是「去臺灣化」。教育部的回應一直鬆軟閃躲,現任部長吳思華的風格充分展現了馬政府的特質。倒是上一任教育部長蔣偉寧拋出過一個相對直接的說法:「完全沒有去臺灣化,去日本化倒是有一點。」

在臺灣本土掀起另一場「中日戰爭」?

新課綱引發重大爭議,正反雙方說詞紛雜,一般民眾無緣也無力細究課綱內容,左顧右盼,莫衷一是,乍看彷若猛烈戰火,其實是瀰漫的煙霧。倒是上述的街頭標語和蔣偉寧的回應幫我們化繁為簡,直指核心:反新課綱者是擔心未來的課程內容會太過「中國化」;新課綱的支持者則是認為過去的內容太過「日本化」。

說穿了,課綱爭議,就是「中國化」與「日本化」之爭,這是在臺灣本土掀起的另一場「中日戰爭」。

只不過,臺灣人民絕大多數是漢人血統,雖有先後之分,父祖來自中國大陸,毋庸置疑。語言、文化、信仰、禮俗節慶世代沿襲,沒人敢說不是來自原鄉祖居地。因此,所謂「中國化」,不是未來,而是當前之事實;無需編造,因為已是本質。

倒是反課綱動員中所呈現出來的,對於日本殖民時期之溫存眷戀,相對令人好奇。甚至「日據」、「日治」之用語,慰安婦是否「被迫」……都可以在爭議之列,放眼全球,臺灣可謂絕無僅有。像臺灣這樣對殖民主魂牽夢縈的,舉世僅見。

日本大阪有一座博物館,人稱Peace Osaka,「和平大阪」,以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事物暨民眾記憶而知名。其導覽前言是這樣寫的:「我們不應該忘記,中國以及其他東太平洋地區人民所承受過的巨大痛苦,日本必須負起責任……對於韓國和臺灣人民在日本殖民期間所受到的巨大傷害,我們同樣不能卸責。」這是日本有識者對於軍國主義,對於殖民罪責的警醒之語。他們很清楚,和平,必須建立在對戰爭傷害的反思之上。

戰爭、殖民,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壓榨欺凌,這當然是人類歷史上傷痛的一頁,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國家,對於殖民戰爭的描述,occupy、invade…,是最基本的動詞,唯獨在臺灣,「佔據」、「侵略」成為教科書上禁忌的用語。

臺灣有一派本土論述,雅好誇飾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之功績,以反襯舊中國之落後,並據此得到一個簡單有效的結論:國民黨入臺,造成臺灣現代化的障礙。

「和平大阪」博物館展覽品

長老教會牧師的勳章

放眼四海,凡是以武力強佔他人土地,榨取異族人力暨自然資源以利自我發展的侵略行為,皆與法西斯暴力一樣,受到破壞人類文明的譴責。臺灣卻彷若世外之地,自我開發出一套對於殖民統治的美好想像,並且堅定而勤懇地在任何場合,包括教科書,矢志為殖民主做出忠誠的辯護。

如是奇詭的,具有臺灣特色的殖民史觀,看似荒謬,卻是浸浸然成為本土主流。

Why?我們不得不問,臺灣社會這一套獨特的、悖離於世界史常識認知的殖民史觀,究竟從何而來?究竟是什麼樣的獨特力量,得以引領這一套史觀,進而成為本土歷史詮釋的霸權?

「我想每一個人都會同意,所謂的成功殖民,就是人民發自內心對新政權臣服,以及新環境能夠引導社會道德明顯改善……我可以毫不遲疑地說,那些勤勉、機敏且具有影響力的福爾摩沙民眾,已經開始感覺到他們確實受益於日本的殖民。我曾與一些反叛份子交談過,我發現他們的反抗都是起於純粹的無知,另一些人則是因為熱愛冒險,不願每日腳踏實地的工作,因而『起身抵抗政府』。」

這是甘為霖《臺灣筆記》中的一小段,寫於日本殖民初期。甘為霖本名William Campebell,蘇格蘭人,英國長老教會牧師,1871年奉派到臺灣宣教,1917年離臺,返英退休。他在臺期間,曾獲日本官方授予「勳五等雙光旭章」及「勳四等瑞寶章」。

巴克禮與甘為霖(右)

再看另外一段,記述1895年日軍登陸臺灣之後,自北而南,逼近臺南府城之場景:「他們一路南下,不斷遭遇民眾的抵抗,最後所有日軍會師在臺南府之前……當時臺南府內有三位傳教士,經由我們居中調停,日軍才得以兵不血刃,和平街收這座城市。我們很幸運能擔任這樣的角色,因此得到了雙方的感激。我們主要關切的,就是這種新的局勢會如何影響福爾摩沙的宣教事務。就這一點而言,我很高興地說,我們現在的景況比以往中國統治時代好多了,不管是人民或新統治者皆然……日本官員即使不是基督徒,也相當了解:與中國的異教相比,基督教更有助於推廣文明、秩序和啟蒙,而這些正是他們打算在此地推展的目標。」

這是另一位長老教會傳教士巴克禮的記述。巴克禮原名Thomas Barclay,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與甘為霖是小同鄉。巴克禮牧師1875年抵達打狗(今高雄),宣教地以臺南為主,是臺南神學院的創辦者。於今,臺南市文化中心對面有一片寬闊的綠地公園,即是以他為名。

1895年,臺南府城抵抗激烈,日軍準備巨砲轟城,巴克禮和宋忠堅(Duncon Ferguson)兩位長老教會牧師主動求見乃木希典大將,接引日軍入城。日本明治天皇為此授予五等旭日勳章。

本土論述中的文化霸權

長老教會的事業在臺灣順利開展,根據巴克禮1900年發表於紐約《基督宣教會》(EcumenicalMissionary Conference)的文字,日本剛接管臺灣時,「領受聖餐」的信徒,全島大約三千到四千人。到了2015年6月21日,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在臺灣各地同步舉辦「慶祝宣教150周年」大會,光是在高雄巨蛋舉行的場子,就有一萬五千名信徒參加。民進黨的高層領導,從黨主席蔡英文、高雄市長陳菊、屏東縣長潘孟安、以及南部現任諸多立法委員、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等人全程恭敬參與。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和高雄市長陳菊都參加長老教會宣教150年大會

蔡英文更在致詞時,大力肯定長老教會自1970年代以來即積極推動的「臺灣住民自決」。她更高度推崇巴克禮對臺灣的貢獻,強調:「我們要把巴克禮牧師與上帝立的約,當作自己的約!」最後,對著巨蛋中仰首企盼福音的長老教會信眾,她激亢地宣誓,要以巴克禮為最高典範,她說:「在這裡,在各位的面前,我也要與臺灣人民立約……我必將奉獻所有,讓臺灣人充滿榮耀!」

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情境,這樣的崇隆誓言,足以見證長老教會在臺灣政治、經濟、社會各個面向的巨大影響力,當然也足以見證其在本土論述中的文化霸權。

長老教會入臺傳教已達150周年,在臺灣社會紮根一個半世紀,信徒廣眾,自有其成為文化霸權的基礎。只不過,長老教會的史觀、認同,從甘為霖和巴克禮的記述中可以看出,皆是以有利於宣教布道做為出發點,而這卻又在戰後延續成為臺灣本土「殖民有功論」者的認知基礎。臺灣悖離世局常理而獨樹一格的殖民詮釋,其根源在此。洋教士傳給我們的歷史,於今就是獨派指定的教科書。(本文來自臺灣網絡新媒體風傳媒,作者林深靖系臺灣學者

觀察者網系華語地區首屈一指的政經資訊新媒體。

www.guancha.cn 24小時滾動更新,每日獨家熱點評論,私人定製外媒內參,政治波普情趣閱讀,不同凡響資訊體驗!

觀察者網微信ID:guanchacn

網站轉載合作請洽客服微信ID:guosijiaaa


小編工資已與此掛鈎,一贊一分錢,求!打!賞!↓↓↓


中國關懷,全球視野

觀察者網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www.guancha.cn感受超凡資訊體驗

點擊右邊了解如何加入觀察者網

相關焦點

  • 濱哥哥:「臺獨」史觀會教育一時,可現實會打臉一世
    我們從一些青年一代臺灣人所表現出的「臺灣人不是中國人」,把來大陸當成是出國,甚至說到「大陸」的時候真的不知道是指中國大陸的意識就能明白,這種史觀的教育是為了弱化其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培植分裂主義土壤。 臺灣的「同心圓史觀」,在於以臺灣這塊土地為核心,一圈一圈地往外認識世界,先從認知臺灣本地開始,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
  • 洪秀柱:臺灣有些人留戀殖民過去 是被虐待狂嗎?
    海外網5月12日電 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11日下午赴桃園忠烈祠祭祀英靈,由於桃園忠烈祠本身也是日本神社,當被問到對日本殖民臺灣的看法時,洪秀柱表示,臺灣受到殖民統治之後,還這麼留戀殖民的過去,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是有被虐待狂嗎
  • 民國:國民黨曾派飛機轟炸臺灣,遭日本殖民並打造高雄為侵略軍港
    而這段片頭前言,以及MV中在美軍炸彈火光裡消逝的驚恐日軍、沉沒的日本戰艦、焚燒的臺灣總督府,再加上桌遊裡象徵神風特攻隊的紅蜻蜓與白蝴蝶手摺指示物,被冠以「被遺忘的文化記憶」之稱,觀者可由此看出,這款遊戲想傳達的,絕不是血淚抗日、八年抗戰的立場;反而在躲避戰火的主題下,包裝了接受甚至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含意,暗示盟軍的轟炸並不「合法」與「合理」。
  • 臺灣宣布廢止"課綱微調"向"臺獨史觀"妥協
    為撥亂反正,2014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發布了高中微調課綱,其中包含把「中國」改回「中國大陸」、在慰安婦前面加「被迫」、把「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等內容。這本來是導正臺灣年輕人史觀的一件好事,但島內分裂勢力卻無理取鬧,刻意製造社會對立,讓新課綱寸步難行。  「5·20」還沒到,尚未上臺執政的民進黨就迫不及待對課綱議題出手了。首先是4月中下旬,有多名即將上任的臺教育部門官員表示要求廢止馬英九任內通過的微調課綱。
  •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縱容李登輝親日,才是臺灣人真正悲哀
    對比亞洲各國反省檢討日本殖民侵略歷史,對比全世界熱烈討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臺灣繼續淪為亞洲「親日孤兒」,繼續縱容李登輝「親日史觀」橫行無阻,才是臺灣人的真正悲哀。郭正亮全文如下:遺憾的是,包括李登輝在內的戰後臺灣「親日派」,常因為反對國民黨外來政權,反對大中國史觀,故意誇大「日本皇民」史觀以偏概全。這種「親日史觀」在處理二次大戰的歷史正義問題,常陷入不知反省、連美國也無法接受的日本右翼觀點,讓臺灣淪為「被殖民者同情殖民統治」、「罹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國際笑柄而不自知。我們不禁要問,相對於其他亞洲殖民地,日本殖民統治者果真對臺灣人比較好嗎?事實上完全沒有。
  • 臺媒:史觀倒錯,臺灣何時能「傾聽戰爭」而自省?
    據中國臺灣網8月31日援引臺灣《旺報》報導,自省,象徵民族的質地,臺灣目前在史觀上的倒錯,隨著媚日政權的得勢而愈演愈烈,但勇於對右翼說「不」的日本人,好似也不是當權者學習結交的對象。好的不學,學壞的,什麼時候臺灣才能通過「傾聽戰爭」而自省呢? 評論摘編如下: 臺灣人到底要從什麼角度看二戰?
  •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指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不會「了斷」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8日在北京召開「『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邀請兩岸近30位涉臺研究學者介紹「臺獨」史觀的由來,研判臺灣新課綱上路後的實質影響。
  • 中國史變「東亞史」,被教科書蒙蔽的臺灣年輕一代
    (圖片來源臺媒)  通過和一些臺灣學生的交談,以及網上查找的一些資料,我們會了解到一些臺灣青年人的「國族認同」從何而來。  臺灣的教科書告訴他們孩子的歷史是這樣的:以臺灣這塊土地為核心,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  這就是臺灣所謂的「同心圓」史觀。
  • 張良樺:民進黨鼓動臺灣學生反對課綱微調意欲何為
    作者 張良樺    近日,臺灣教育部門公布了對高中社會科教科書的微調,包括把「清代」改為「清廷」,將「日治」改為「日據」,將日本「統治政策與臺民反應」改為「殖民統治政策與臺民反應」,對「慰安婦」增加了「被迫」兩字,把「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改為「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構想」,把「國民政府」對臺灣的「接收」改為「光復
  • 100多年來,日式神社在臺灣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日本在臺灣建立第一座神社是位於今臺南市的「開山神社」,該神社為原「開臺聖王廟」改建而來,是清廷收復臺灣後,地方鄉紳為紀念鄭成功而建。清廷重臣沈葆楨赴臺履職後,原址擴建為「延平郡王祠」。如今成為臺獨勢力老生常談的「臺灣四百年」歷史觀和「西班牙、荷蘭、鄭氏政權、清廷、日本和國民政府都是殖民者」的論述都是在這一時期大量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其言下之意,其實就是要改變臺灣歷史屬於中國歷史一部分,臺灣人屬於中國人範疇的既有認同,建構新的「以臺灣為主體的臺灣歷史」和「獨立的臺灣人認同」。
  • 臺灣歷史課綱變遷史:臺灣史脫離中國史,中國史變東亞史,與中華史觀...
    始作俑者李登輝:臺灣史成為獨立單元 在兩蔣時期,臺灣的歷史教材處處彰顯中華民族史觀以及中國人的精神,「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種剛正昂揚的精神幾乎貫穿了所有的歷史教材。儘管兩蔣這樣做,有其政治目的,但在客觀上起到了維護中華史觀、導正人心、反對「臺獨」的作用。
  • 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刺殺日本親王的臺灣義士 被包圍後捨生取義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戰敗後的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就是從這一刻起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進入到了黑暗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儘管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但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抗爭從未停息。提起針對日本殖民者實施刺殺的義士,我們往往知道的都是安重根、尹奉吉、李奉昌這樣的韓國人。
  •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政治制度
    一、臺灣總督的性質 及其代表的意義1895年,根據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澎湖割讓予日本,雖然在法律上,臺灣是日本的版圖,但日本卻在臺灣實施民族差別的殖民政治。
  • 兩岸學者齊聚廈門 探討「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
    今天專家們齊聚一堂探討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文化,這對於深化史實認知,還原歷史真相,駁斥「臺獨」分子「日本殖民有功論」等荒謬言論,糾正被「臺獨」分子歪曲的視聽,服務兩岸融合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具有重要意義。此次參會的兩岸專家學者約60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安徽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廈門大學以及臺灣佛光大學、臺灣藝術大學、臺灣文獻館等。
  • 「中國」不再是「我國」,認清臺灣最「獨」教科書的真面目
    在過去《認識臺灣》出版前,就有學者質疑日據時期的篇幅過多。更有學者撰文批評該教材竟以「多元論」對日本殖民統治給予正面評價。日本統治臺灣50年殺害民眾甚多,但新版教科書中對這一切卻隻字未提。以往教科書皆敘述三國及隋代以來的兩岸交流,新版盡刪不談。「最獨」教科書進入課堂,到底會對臺灣帶來多大衝擊?具體量化其危害性或許很難,但從定性這個角度可以確定,必將遺禍無窮。
  • 「臺北法案」對臺灣究竟有何意義
    華廣網3月9日訊:「臺北法案」對臺灣究竟有何意義    作者:陳建偉    華盛頓時間3月4日,美國眾議院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了「臺北法案」,這項「法案」距離完成立法程序還有待送入國會參議院進行表決
  • 我讀︱劉士永:在殖民與醫學交錯的經緯之間
    相比於西方殖民醫學史的研究,華人學者直到1990年代才開始這個領域的研究,但多半卻僅將臺灣作為主要研究之對象。因此,儘管許多臺灣殖民醫學史研究十分有趣也頗有見地,但還不至於能從根本上撼動英國殖民醫學史——此一西方殖民醫學史研究核心的主流論述。僅僅以英國經驗作為西方殖民醫學史範式,並非毫無問題的。
  • 臺灣課綱或定調慰安婦不寫「被迫」被痛批
    這也被一些輿論認為是臺灣教育部門向「臺獨史觀」的妥協。臺灣「名嘴」黃智賢在臉書上痛批表示悲痛,說「教育部」所聘請的專家,「正在告訴我們,做臺灣人,是沒有價值的。」 日本政府至今不肯對他們道歉認錯賠償,而我們的「教育部」專家小組,竟然堅持不肯在慰安婦這三個字前,加入「被迫」這兩個字。而這樣一來,也就是說慰安婦不寫被迫、光復臺灣改成「接收」臺灣、不寫「日本殖民時期」;「這是可以列入國際笑話的專家課綱共識,流露了對日本皇民史觀的曲意維護, 對日本在二戰時期暴行的掩蓋。」 黃智賢嘲諷這樣的課綱,「臺灣光復節該廢了吧!
  • 50年的殖民統治 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了解了這段歷史的真相,那些鼓吹日本殖民統治優越的論調也就不攻自破了。  殘酷鎮壓  程依娜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籤訂喪權辱國、賠款割地的《馬關條約》,日本以刀架在清政府脖子上的方式,強行獲得了覬覦已久的臺灣。  消息傳出,全國輿論大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