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

2020-12-16 鳳凰網讀書

  

 

  梁啓超

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是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革,是中國第一位在文章中用到「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的作品《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少年中國說》對後世影響深遠,他愛國救國的思想和主張更受後人景仰,被史學家所推崇和研究。

 

  近日,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梁啓超》一書,作者果遲,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以歷史題材為主,曾寫過《

左宗棠

》《

李鴻章

》《晚清風雲》《武則天》《林則徐》等書,約400萬字。《梁啓超》是他的又一部力作,全書分為二十一個章節,46萬字。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梁啓超波瀾壯闊的人生及感人肺腑的愛國主義情懷,梁啓超不但在作品中深刻揭露批判黑暗醜惡的現實,為祖國的現狀憂心忡忡,呼喚變法自強,而且身體力行地投身其中,為祖國的發展和進步殫精竭慮、死而後己。他是康有為的學生,但他們還是分道揚鑣了。他和孫中山合作過也對立過。他擁護過袁世凱也反對過袁世凱。對此,他說:「這不是什麼意氣之爭,或是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救國。」該書自始自終都是圍繞這個宗旨而寫。

 

  該書的前幾部分,主要講述了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流亡日本13年,雖身處異國,萬般困窘,仍心系朝廷,不忘大清,並積極投身救國救亡中。他的愛國思想首先體現在推行憲政上。清朝末年,外憂內患,民族危機深重,面對嚴峻形勢,中國向何處走,成了擺在知識分子面前的一大難題。年輕的梁啓超力主變法維新,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與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轟轟烈烈的變法失敗了,「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他萬般無奈逃亡日本。逃亡日本的他,看到歐美各國日益強盛,連小小的日本也走到前面,深感中國再不覺醒,就要亡國了。為了尋求救國道路,他辦報、講學,研讀歐美政治家、哲學家、自然科學家的書,從亞里斯多德到黑格爾、華盛頓等等都涉獵到了,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然後寫成文章,把自己的愛國救國思想充分體現文章中。他在《少年中國說》一文中寫道:「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他的文章酣暢淋漓,把「天下興亡,皆在我中國少年的奮發有為」作為全文宗旨,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其目的是提振士氣。梁啓超還提出對人才的培養,說:「沒有人才,同樣落後於他人,同樣為列強所鄙視,青年人才走向社會,凡事切忌空談,要切實去幹,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拿定了主意,隨別人怎麼說也不要動搖。」他鼓勵留學生回國效力時說:「清朝如同『舊宅』,在外的學子回國,成為新的『檀子』和『椽子』,挑大梁,做門柱,那『舊宅』就改造過來,既能減少流血犧牲,又能振興中華。」

 

  梁啓超的愛國救國思想還體現在對提高國民素質的培養與呼籲上,當他看到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很少有百姓出而死戰,甚至有人對聯軍歌功頌德,有人神情麻木地圍觀八國聯軍處死義和團的首領;看到一些身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與日本人一道感受戰勝國的喜悅,而忘記了自己的祖國因這場戰爭無端遭受兵燹之苦;看到臺灣被割了,有些人無動於衷,事不關己。等等。這些情景,讓他深感痛苦,他不禁發出這樣的吶喊:「這就是我們的國民啊!這是數千年來的慣性所致,認為國家大事從來就是肉食者謀之,我何與焉?無所謂亡國之災,無所謂瓜分之禍,異族入侵,山河變色,於他們來說,照常吃飽飯、睡大覺。在這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大環境中,為什麼我們的人民麻木不仁?這樣的國民能不被淘汰嗎?沒有公德心的國民只會當亡國奴,不可能挺立於世界。中國當務之急是改變這種不負責任、缺乏公德心的國民,使其從一個封建臣民逐步改造成共和國國民,予強權以制約,予百姓以啟蒙,上下都改變,中國才有希望。」他的話詞嚴義正、擲地有聲,在海內外華僑中產生強烈的反響。為了進一步喚醒民眾,他每天寫三至五千字,著《新民說》書,籌辦《新民叢報》。他在報紙創刊宗旨上寫道:「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中國之所以不振,由於國民公德缺失,智慧不開,故本報專對此病而藥治之,務採合中西道德以為教育之方針,廣羅政學理論,以為智育之本。」他還在《論公德》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社會的弊病:「因為社會分配的不公平,不勞而獲甚至可致富的現象存在,導致社會風氣的敗壞,而理想的『新民』,首先具備國家主義思想。」他的文章吸引了許多憂心國事的留學青年,紛紛回國參加救國救亡運動中。梁啓超的這些思想、認識和主張,在當時的社會,是積極的,起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該書還寫到梁啓超從保皇派向革命派、民主派的人生轉變,梁啓超到美洲等地考察後,認真比較了君主之國的民主與民主之國的公民有什麼不同後,思想轉向尋求真正的救國道路。他深刻分析中國為什麼積貧積弱,內憂外患,是因為制度造成的,罪魁禍首是獨裁,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興民權」,在大清國推行憲政,皇權得服從憲法,不能為所欲為,皇帝的權力受到限制,百姓權利有保障了,就能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強大。他辦的《清議報》,其宗旨就是:「倡民權、衍哲理、明朝局、厲國恥。」並給自己取筆名「哀時客」,積極宣傳維新思想。他在《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中寫道:「立憲是挽救大清行將滅亡的良方。」他的文章中,不再倡言保皇了,忠君頌聖詞沒有了,不斷出現鼓吹革命和宣揚自由平等的文字。他說:「我堅決反對專制,我們所主張的虛君共和,就是皇帝不再是朕躬獨斷的天子,而是一個普通公民,必須守法,中華幾千年帝制,民眾習慣做一個臣民,國有大事,聽由皇帝說了算,而一旦行憲,人人參與國政,群策群力,利用手中選票,決定自己的代言人,這於民眾,無異於平地飛升。」雖然他的行為受到老師康有為的屢屢痛罵,但他仍堅持自己的主張說:「當今世界,確實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我輩若不思進步,便要退步,無論做事也好,做學問也罷,都是如此。我那老師若死守保皇之說,可真要被這個時代拋棄了。」為促使清王朝儘快走君主立憲之路,他籌辦政聞社,其綱領就是實行國會制度、建立責任政府。在以他為首的民主派的推動下,各省諮議局開始籌備,清王朝也終於下達了行憲的詔書,這對於幾千年的帝制來說,如同鋼板撬開一條縫隙,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好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梁啓超的思想是進步的,與時俱進的,這種思想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希望之所在。

 

  作者在書中對梁啓超的刻畫是豐滿的,有骨性的,梁啓超不僅僅是一個讀書人,還是一位英雄,他不願隨波逐流、寧折不彎的氣概,更讓人佩服。辛亥革命爆發後,梁啓超得到國內形勢大變的消息,毅然剪去辮子,回國參與建設。原本與袁世凱有隔閡的他捐棄前嫌,推心置腹地遊說袁世凱:「國家處此多事之秋,國家的安定為頭等大事,應速開國會,頒布憲法,推行虛君共和制,開放黨禁,這樣才不致爆發全面內戰,才能鞏固京師,穩定人心。」他還在《新中國建國大綱》中寫道:「提高國民素質,共同建設新中國,無論民生主義還是民權主義,只要國家安定了,外患消除了,國民素質提高了,什麼主義都不妨在中國推行。」他用充滿感情的話語,對國家的前途,提出了諸多設想。然而,當他得知袁世凱要取締國民黨和圖謀稱帝的消息,立即警告說:「一旦解散國民黨,就達不到法定人數,等於癱瘓了國會,國會為民意機關,代萬民立言,大總統若隨意解散,將無法向天下人交代,若國會不存,何能稱民國?又何能稱民主?在我們中國,沒有一個人不想當皇帝,而歷史證明,最令人動心、最著誘惑的事,往往最不能做,就梁某本人而言,一生盼望的就是民主憲政,不希望自己的希望變成失望。」並揮毫寫下長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以表明自己堅決反對的立場,文中說:「冢骨﹙袁世凱﹚一意孤行,是可忍,孰不可忍!除非天奪我筆,不然,文章是不能不寫!」隨後,他鼓勵學生蔡鍔舉事,說:「起兵申討,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責任。」他本人也毅然赴兩廣,負責策動兩廣的起義。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中羞憤成疾而死後,軍閥混戰,神州大地烽煙四起,禍亂之源不絕於縷,接著,又上演了張勳復闢的醜劇。對此,梁啓超很氣憤地起草了《討張勳檄》,指出張勳繼袁世凱之後的所作所為,逆時代潮流而動,是開歷史的倒車,他一度追隨段祺瑞,打垮了張勳的復闢。

 

  該書幾乎每一部分都寫到梁啓超把文章作為宣傳工具,以實現祖國富強為己任。他說:「人生天地間,各有責任,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者。」比如在對德宣戰上,他一連寫出好幾篇文章,說中國參戰的必須,意在提醒國人,不能因國弱而置身國際事務之外,錯失良機,只能讓國際社會更加藐視中國,百餘年來,中國處於被宰割的地位,被迫在列強的夾縫中生存,此番若積極參戰,能改變外交被動的局面,爭得在國際事務的發言權。然而,在那個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他屢起屢蹶,最後深感書生力弱,無力改變那種混亂的局面。於是,他對子女們說:「真的厭倦政治了,就早早地退步抽身,立德、立言,同樣不朽,潛心治學,著書明道,不也是大丈夫所嚮往的嗎?」隨後,退出政壇的他,將自己的後半生交與文化教育事業,最終成為有大成就的學者。

 

  全書結構完整,思路清晰,以流暢的筆法寫出梁啓超「褒貶不計,功過有天,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的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及日月可鑑的赤膽忠心。他那不負今日的人生寫照,將如璀璨的星辰永耀中華星空,激勵後人投身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這也是《梁啓超》一書的價值之所在。

 

 

 

 

相關焦點

  • 梁啓超逝世90周年: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
    19日,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啓超逝世90周年。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梁啓超在近代中國的地位家喻戶曉,他既是清末民初的政壇重鎮,也是其時的學界樞紐。對於後來者而言,閱讀梁啓超也就成為進入近代中國的歷史現場並把握其間內在邏輯的絕佳方式。政治活動家梁啓超以「善變」聞名。
  • 【兩會特別報導·溫總理謝幕】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十年功過毀譽,且待後人評說,正如他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本期兩會專題報導中,南方周末將目光投向這位老人,關注他這十年的執政之路,追溯他政治人生的種種細節,回望他的淚水與笑臉,焦慮與遺憾。
  • 一代女皇武則天,是非功過皆藏無字碑,留後世評說
    她也逐漸顯現出了政治才能,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編《兆人本業》農書,頒行天下,影響甚大。麟德元年(664年),李治和武則天之間出現裂痕,甚至差點廢后,至於為何,後世評說不詳有人說是因為武則天害了李治喜愛的武則天親侄女賀蘭敏之,也有人說是武則天把持朝政過甚引起李治不快,眾說紛紜,各有說法,我們可能更傾向於前一種,畢竟皇室八卦自古以來都是茶餘飯後 的論談。
  • 孔子評說管仲為何貶褒不一?
    如按儒法分界,管仲大概是要被劃為法家的,後世之人總是將他冠之於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以及韓非這一系列的歷史人物之首,把他當作法家的先驅。孔子要比管仲小172歲,他出生之時,管仲已經去世90多年。管仲無緣參加後世的百家爭鳴,孔子也無法與管仲進行儒法鬥爭。看看孔子怎麼評說管仲,或許是很有意思的。
  • 梁啓超推崇曾國藩 輯錄金句編成《曾文正公嘉言鈔》
    [書籍信息]  書名:曾文正公嘉言鈔  作者:曾國藩 梁啓超輯  ISBN 978-7-222-13883-4  定價:32.00元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編輯推薦]  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梁啓超,從曾國藩的海量遺著中
  • 梁啓超在日本愛上小姑娘,原配回信:批准出軌,梁啓超乖乖認輸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本文由歷史醬料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都說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位偉大的女人,作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才華橫溢梁啓超梁任公的背後在經濟學、地理學、文學、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法學等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從他門下出來的弟子也無數,可謂桃李天下。晚清時期,他通過向中國傳播西方啟蒙思想,改革法律救國救國,推動了中國政治理論寫作和言論自由的進程。他一生勤奮樂觀,著述豐富,其中最寶貴的就是為後人留下了1400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 梁啓超與《新民叢報》| 札記
    報刊理論上,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上刊登一篇《敬告我同業諸君》,精準定位報館有兩大天職:一是對政府而為監督者;二為對國民而為嚮導者。簡言之,即為監督政府和嚮導國民。「報館者即據言論出版兩自由,以實行監督政府之天職」,「輿論無形,而發揮之代表之者,莫若報館」。關於嚮導國民,梁啓超認為「報館者,現代之史記也」,辦報要廣泛知曉全球近況,詳細闡述國家政治,博覽搜集要聞時事,刊載更多政論技術書籍。
  • 梁啓超話讀書
    更讓人懷念起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這些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導師。在那樣艱苦的年代,他們以淵博的學識,高深的造詣,宏闊的視野,獨立的思想,濟世的情懷,卓越的學養,嚴謹的治學,勤奮的著述,以及對學子的提攜培育,贏得了學子的熱愛,成為人們敬仰的學術大師,為後世學人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 梁啓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梁啓超評說自己的文章「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胡適對梁啓超崇敬之至,他曾講:「使無梁氏之筆,雖有百十孫、黃,豈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知識分子,幾乎無一不受梁啓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
  • 粵海風丨王岫廬:嚴復與梁啓超的小說觀之比較
    換言之,在進化論的視野下,「英雄」「男女」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公性情」,兩者之間有無限可歌可泣之事,足以流傳後世,因此小說乃至文學以「英雄」「男女」為主旨,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嚴、夏二人文中所歸納的小說主旨,並非凸顯個體經歷,亦非中國古典小說強調的人倫道德,而是一種跨民族、跨種族、跨文化的共性,是一種科學、人類學及社會學意義上的普世本質。
  • 梁啓超:太史公為史界第一創作家也
    今日,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梁啓超先生對《史記》一書的評價。在他看來,「史家惟一職務,即在『整齊其世傳』。『整齊』即史家之創作也。能否『整齊』,則視乎其人之學識及天才。太史公知整齊之必要,又知所以整齊,又能使其整齊理想實現,故太史公為史界第一創作家也。」
  • 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談家庭教育
    ★本書為「梁啓超修身系列叢書」的zui後一種,加上此前出版的《梁啓超修身三書·德育鑑》《梁啓超修身三書·節本明儒學案》《梁啓超修身三書·曾文正公嘉言鈔》《梁啓超修身講演錄》,成為全面深入了解梁啓超學問和立身之道的完整書系,亦為學習和實踐傳統文化的根本
  • 梁啓超欲迎娶女翻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回信為何令他越想越怕?
    然而好景不長,「戊戌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便被慈禧太后喝止,因此也被後世稱為「百日維新」。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9月21日,在守舊派大臣的鼎力支持之下,慈禧太后重掌大權,清理朝政,第一件事便是將光緒皇帝囚禁在瀛臺,第二件事則是下了一道詔令,將所有參與變法的人員逮捕問罪。
  • 立足歷史背景深入研究梁啓超學術思想
    2013年是梁啓超誕辰140周年,值此之際,2013「人文嶺南·學術圓桌」論壇於11月23日在廣州召開。20餘位來自不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梁啓超與近代中國」這一主題展開了研討。  對梁啓超的研究不斷有新視角  會上,學者圍繞梁啓超與近代語言文學變革、梁啓超與現代史學之建立等論題展開討論。
  • 探究 | 梁啓超與嚴復是如何評價對方的?
    其實,早在戊戌維新前的通信中,作為長輩的嚴復已經直接指出了梁啓超言論多變、無固定操守等問題,並加以勸誡。對此,梁啓超在回信中一面對嚴復的批評表示認同,承認自己「性喜論議,信口輒談,每或操觚,已多窒閡」;一面感謝嚴復對自己的指教,並且不無誇張和煽情地說 :「天下之愛我者,舍父師之外,無如嚴先生。天下之知我而能教我者,舍父師之外,無如嚴先生。」
  • 梁啓超五大教子金句,說透中國人的家教
    如果教子一門藝術,那麼梁啓超已經把這門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讀懂梁啓超五句話,傳承中國人的家教。這封信,是梁啓超寫給長子梁思成的。梁思成赴美學習建築,數年間都在在練習繪圖基礎。梁啓超在回信中,引用了曾國藩的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他告訴兒子,不必急於證明自己。專注當下,過程永遠比結果更重要。
  • 民法典評說三國②|合夥創業需要注意什麼?三國第一男團告訴你!
    民法典評說三國②|合夥創業需要注意什麼?三國第一男團告訴你!《三國演義》評書聽得多了用《民法典》評說《三國演義》你聽過嗎?上周《民法典評說三國》第一期一經推出反響相當熱烈
  • 梁啓超所謂只可以受磚制不可以享自由
    1903年農曆八月初五日,梁啓超一行抵達舊金山。十月二十三日,梁啓超從美洲回到日本橫濱,他隨後把這次美洲之行的經歷寫入《新大陸遊記》,在他自己主持編輯的《新民叢報》連續刊載。梁啓超在《新大陸遊記》中敘述了美國的不同政黨在競選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弊端:「當其競爭劇烈之時,甲黨對於乙黨之候補者,攻擊亦不遺餘力。往往將其平生行誼,毛舉以相指摘。」
  • 梁啓超的家庭逆境教育
    梁啓超的子女個個成才,可以說,這源於他的寒士家風,他的父親推崇「淑身濟物」,日常生活十分簡樸,沒有任何不良嗜好。梁啓超回憶,「父慈而嚴,督課之外,使之勞作」。(一)逆境趣味與樂觀向上梁啓超的家庭教育信仰是「趣味主義」。其積極樂觀的態度,正是在逆境中尋找「趣味」的產物。1901年,清政府開始推行「新政」。順應時勢,梁啓超和蔣觀雲等人在日本發起、組織了政聞社,以促進清政府的「預備立憲」,達到實施君主立憲的目的。但是,清政府下令查禁了政聞社。面對這種挫折,梁啓超並未偃旗息鼓,而是不斷發表文章,推進國內的立憲運動。
  • 正午書架 | 茶坑村的少年梁啓超
    日後,梁啓超批評中國女學不興,致使兒童們不過在灶膛、閨房這些地方廝混成長,無法自幼學習文化與知識,而他的母親肯定不屬於這個行列。趙氏有一種樸素而強烈的道德意識,梁啓超記得自己童年時,不知因何事說謊,終日含笑的母親突然盛怒,鞭打他數十下,警告他再說謊會變成盜賊與乞丐。這不無詛咒的訓誡影響了梁啓超一生,以至於他多年後還記憶清晰,始終保持誠實,對他人與自我有一種難得的坦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