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次子胡思杜36歲選擇自盡,一生未婚,去世時無妻無子無父無母

2020-12-25 歷史文談

民國文學家中,胡適必須佔有一席之地。胡適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更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大家對胡適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但是關於他的兒子,可能就很少人知道了。

他的長子名叫胡祖望,早年就讀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後來在美國開始學習機械工程,回國後擔任中國航空公司的工程師。胡祖望比起他的父親胡適也還是不錯的,但是胡適的次子胡思杜就沒有他的哥哥這麼幸運了。

胡思杜不僅一生沒有結婚,而且年僅三十六歲就自殺身亡了。不僅如此,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人相伴,沒有父母、妻子,更沒有兒子女兒了。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現代三十幾歲的年紀可以說是正值壯年了,可以胡思杜為何會在三十六歲就用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又是什麼事情導致他對人世間一點點留念都沒有?

1.父子分離,為後來埋下禍根

胡適在13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為他在老家定下了一門婚事,雖然胡適當時並不喜歡訂婚對象,但也沒有反抗。後來胡適和訂婚對象江冬秀結婚並生下來三個兒子,其中胡思杜就是胡適的次子。胡思杜這個名字也有些來頭。胡適有一個恩師名叫杜威,但是不久之後,杜威便去世了。為了紀念這位恩師,胡適便給自己的二兒子取名為思杜,表達了他對老師的情意。其次,胡適給自己兒子取這個名字,也是希望胡思杜能夠像他的老師杜威那樣,將來有一番偉大的成就。只可惜胡思杜從小便體弱多病,經常輟學在家修養,沒辦法上學。

後來抗戰開始,胡適便去往了美國擔任民國駐美大使。但是他這一次去往美國並沒有帶上其兒子胡思杜,所以胡思杜便和自己的母親江冬秀一塊兒留在了國內。可是胡思杜的母親江冬秀本身就是一個舊社會的女性,所以對胡思杜的學業並不上心,整日沉湎於牌桌之上,經常放任胡思杜,這也讓胡思杜沾染上了許多不好的惡習。胡適見自己的兒子常年臥病在家也不是個辦法,便請了自己的學生羅爾綱前來為胡思杜講課。可那時候的胡思杜的學業已經是難以補救了,而且他自身也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壓根就已經學不進去了。

2. 美國之行,誤入歧途

胡適見自己的兒子變成這樣,十分不忍,便想給胡思杜換個環境,也許換一個環境他就會好一點,所以胡適託人將胡思杜帶到了美國,並讓他入學海勿浮學校讀書。可是即便是這樣,胡思杜依舊沒有將心思放在學業上,而且還在美國結交了一群狐朋狗友,整日就只知道吃喝玩樂,對於學業一事兒壓根就不上心。後來,在胡適的安排下,胡思杜又進入了另外一個學校讀書,可是讀了兩所學校,卻連一張學校畢業證都沒有拿到手。胡思杜在國外荒廢學業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交友不慎,即便是一個不容易被外界影響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被影響,更何況是胡思杜這樣本身自制力就差的人?

後來,胡適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便讓胡思杜隨著自己的朋友一塊兒回國了。回國之後的胡思杜其實還算不錯,因為其父親是胡適,所以很多人都會看在胡適的面子上,主動給胡思杜工作,即便是胡思杜連一張像樣的畢業證都沒有。但是胡適卻不是這樣的人,他將那些前來邀請胡思杜前去工作的人全部都拒絕了,只給胡思杜安排了一個北大圖書館的工作。胡適是想讓胡思杜能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受到薰陶,從而改變自己。胡思杜也不負其父親的希望,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這些日子,他也看了許多的書,好像一改以前的懶惰模樣。這讓胡適感到十分欣慰,好在他的一片苦心沒有白白浪費。可是有些事情我們永遠也無法預料,更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胡適和胡思杜也是一樣。

3. 再次分離,斷絕關係

1948年12月,解放軍來到北平,胡適見局勢如此,便決定帶著一家人離開大陸。可是胡思杜之前在美國的生活已經讓他不想再去美國了,所以沒有跟隨胡適一塊離開大陸,而是留在了北平。其母親江冬秀見自己的兒子留在大陸,自己哪裡又忍心丟下他自己前往美國?所以她也陪著胡思杜留在了大陸。但是在胡適的勸說下,最後江冬秀還是跟隨了胡適前往美國,只是給胡思杜留下了許多的錢財讓他至少生活上不用愁。隨後一家人便前往美國去了,後來定居臺灣。

可是誰也想不到,這一次分離竟然是父子倆最後一次見面了。後來,北平解放,新中國成立,站隊國民黨的胡適成為了「人民的敵人」。所以身為胡適的兒子胡思杜自然而然也成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人,為此,胡思杜做出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兒,那就是大義滅親,他不僅將自己父親留給自己的錢財上交,還寫了一篇文章,狠狠斥責了自己的父親是帝國主義的走狗。還將自己這片批判文章發布在報刊上,讓許多人都知道了胡思杜這一舉動。

其實胡思杜做出這樣的舉動是非常讓人震驚的,但是胡思杜在國內需要自保,胡思杜是胡適的兒子,為了自保他不得不做出這樣的舉動。後來身在臺灣的胡適聽說了這件事情後很是驚訝,但是為了面子問題,胡適對這件事情假裝不知。只是胡適最終還是痛心不已,原本他的處境就已經非常不好了,卻沒想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居然也會站出來批判自己。這不管放在誰的身上都會覺得悲痛吧,而且胡適在胡思杜身上花費了不少的心血,更是寄託這胡適的期望。只是這些希冀和期望最後都付之東流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胡思杜正式同胡適劃清界限,斷絕了父子關係。

4. 看透一切,自盡而亡

雖然胡思杜同自己的父親劃清了關係,這一舉動得到了上層的讚賞,但是這依舊改變不了他是胡適的兒子這件事情。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身份,導致他不管是找工作還是交朋友還是找妻子,都沒有那麼順利。許多人一聽胡思杜的父親是胡適,許多人連劃清界限都來不及,更別說同他扯上什麼關係,因為在那個時候,只要同這些人扯上關係,就好像自己也會變成人民的敵人。就這樣,胡思杜打了三十幾年的光棍。在工作上,胡思杜可謂是非常積極努力了,雖然整日生活在流言蜚語和指指點點中,他也沒有氣餒,而是儘量讓自己樂觀。可即便如此,他在人們眼中依舊是有罪的,他永遠也擺脫不了父親的陰影。

1957年,國家又一政治運動襲來,胡思杜以為自己的機會到了,他本來一直想要入黨的,可是因為自己的身份一直沒能實現願望,所以他決定抓住這次機會,在工作上好好表現一把。他向上層提出了許多關於改革的意見,可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居然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一次他被化為了「右派分子」。當時的反右派積極分子正在打擊「右派」,所以身為胡適的兒子,胡思杜自然也是不能放過的,胡思杜被牢牢的釘上了「右派」的標籤。就這樣,胡思杜之前做的那些努力也都全部白費了,這也正是將他擊垮的一個致命的點,他以前的那些堅強樂觀終於在這一刻徹底爆發了。

他以為批判自己的父親,同自己的父親劃清界限,努力工作就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事與願違。他在人們的批判聲中備受煎熬,他多麼希望這個時候能有一個人帶他走出困境,可是他永遠也沒有等到這個人,他看不見前方的道路,因為前方的道路一片黑暗。最終,他在1957年9月21日的一個晚上,了結了自己的生命,當時的他也不過才三十六歲。胡思杜死的時候非常的悽涼,沒有一個親人朋友在身邊,而他也只留下了一封遺書,而這封遺書也是留給自己的堂兄的,並非是留給父母的。想必在胡思杜的心裡,對於父母他始終都是心懷芥蒂的吧。

5.陰陽相隔,不敢相信

胡思杜的堂兄胡思孟收到他的遺書後立馬趕來到他所在的單位,但是這裡早已經成為了人們批判的場所了。院裡的牆上到處都是打擊右派的標語,還有批判胡適的,胡思杜的都有,胡思孟心有不忍,將胡思杜埋葬在了郊外,只簡單的立了一個小木牌。關於胡思杜的遺書,內容十分簡單,就是將自己生前所有的錢財和一點值錢的東西留給了堂兄,讓他供自己的孩子上學。並且在遺書中,他說道讓堂兄的孩子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1958年5月的一日,胡適在臺灣聽廣播,突然聽到胡思杜去世的消息,但是胡適夫婦並不相信這一消息,一直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1962年,胡適去世,直到去世胡適也一直不相信自己這個兒子已經過世了。在胡適的葬禮上,江冬秀十分感慨朝自己的大兒子胡祖望說道,你弟弟知不知道你父親去世的消息?胡祖望一時間有些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他在美國的時候早已知道胡思杜過世的消息,只是因為害怕父母傷心,所以一直沒敢將這件事情告訴他們。這也是非常讓心心酸的,人走茶涼,而活著的親人卻還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過世,大概胡適都還以為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吧。

1980年11月,此時離胡思杜去世已經過去有23年的時間了,這個時候他又被推上了政治舞臺,不過這一次是為胡思杜平反。經過重新審查,才發現當年是錯劃了胡思杜為右派,胡思杜這才徹底洗清了自己的冤屈。可是人都死了再來談這些又有什麼用呢?胡思杜的悲慘經歷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小時候被環境所影響荒廢學業,後來又結交了一些狐朋狗友誤入歧途,雖然後來想要改正,浪子回頭,可是時代卻沒有給他機會。從批判父親,斷絕父子關係開始,到後來被化為右派,這一樁樁一件件對胡思杜來說都是非常煎熬的。他這一身可謂是十分悽苦悲涼的。

相關焦點

  • 胡適之子胡思杜:36歲自盡,自殺時身邊無親無友,十分悲涼
    雖然胡適光芒無限,但是他兒子胡思杜的生活卻是一個悲劇,一生沒有朋友,在36歲的時候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後身邊也沒有人陪同。在我們看來,36歲正當風華正茂,但是胡思杜為何選擇草草了結自己的生命呢?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樣的苦衷?
  • 胡適次子胡思杜的人生悲劇
    胡適決定走,但胡思杜卻不願意隨父母南行,他說:「我又沒有做什麼有害共產黨的事,他們不會把我怎麼樣。」胡適夫婦沒法,只給思杜留下許多細軟和金銀首飾,說是讓思杜結婚時用。那年胡思杜已27歲。北京解放後,胡思杜到華北革命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學習。1950年9月,國內掀起一場「胡適思想批判運動」,許多留在大陸的知名知識分子紛紛撰寫文章,表明「批胡」的立場。
  • 胡適次子胡思杜的悲劇人生!
    胡適為次子取名「思杜」,是為了表示對恩師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感念之情。胡思杜幼時頑皮,不好讀書,喜歡玩樂,好交朋友。但思想活躍,曾做過胡思杜家庭教師的羅爾綱在晚年著作《胡適瑣記》中說胡思杜從小就有進步思想,比較愛國、熱愛魯迅等等。1939年,胡思杜隨母親避難上海,胡適委託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1940年11月9日,這位竹姓朋友寫信告訴胡適:「小二在此讀書,無甚進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惡習,請兄趕快注意。」
  • 胡思杜的人生悲劇
    蔣介石親自打電報催促胡適飛抵南京,並派出專機飛到北平接胡適和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等人南下。胡適決定走,但胡思杜卻不願意隨父母南行,他說:「我又沒有做什麼有害共產黨的事,他們不會把我怎麼樣。」胡適夫婦沒法,只給思杜留下許多細軟和金銀首飾,說是讓思杜結婚時用。那年胡思杜已27歲。   北京解放後,胡思杜到華北革命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學習。
  • 父子在1949——胡適與幼子胡思杜的不同選擇和結局
    胡適傅斯年李宗仁中共派吳晗勸說胡適留下,胡適不為所動。此時的吳晗和老師胡適的思想已經南轅北轍。胡適離開後說:吳晗可惜了,走錯了路。後面吳晗等一幹知識分子在隨後的歲月中,或死或殘,無一人倖免。胡適的幼子胡思杜更是拒絕與胡適一同離開。奈何胡適如何勸說,最後胡思杜選擇留守大陸。胡適等民國學人對同事和家人有一個傳統,就是你只能勸說,講道理,而不能命令。最後江冬秀則給幼子留下了細軟等,與傅斯年的夫人俞大綵去往臺灣,這一年胡思杜27歲。
  • 胡思杜發表文章,要和父親胡適劃清界限,胡適是什麼表情?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對父子為敵,以致於直到胡思杜自殺時,九年間都沒有再見胡適一面?胡適有二子一女,胡思杜是他最小的兒子,從小受的寵愛也最多。作為一個開明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胡適對子女的教育是開放和先進的,所以他的幾個孩子從小就非常懂禮節、有素質。在他家幹過活的傭人們都說,胡家的公子們沒有架子,很平易近人。
  • 無父無母卻成一代巨星:一生傳奇、一生孤獨
    據說當年陳凱歌在尋找《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一角時,就曾向尊龍發出過邀請,不過最後遺憾錯過。圖片來源自豆瓣翻看尊龍的人生履歷,雖然一身貴氣,卻無父無母、孤單漂泊,性情敏感固執又極度缺乏安全感。他一生輝煌卻一生孤獨,渴望愛卻不會愛,幸與不幸,交織而行。
  • 臺灣訪學記:專程到胡適墓園看胡適小兒子-在反右中飲恨自殺的胡思杜!
    胡思杜以為與胡適劃清界線,就可以擺脫父親的陰影,無所扯絆的投入新社會去了。他顯然低估了胡適影響力,也低估了新政府的決心。他是有原罪的,這個罪至死方休。別人一介紹,女方一聽他是胡適的兒子,是戰犯的兒子,女方都不願意了。」胡思杜直到30多歲了仍孤獨地單身度日。1957年,在反右運動已拉開序幕之後,胡思杜竟然還做著入黨的迷夢。就在他積極主動地給單位領導提了關於教學改革的建議後,學院領導卻說他是向共產党進攻,將他定為右派分子,並把他與父親胡適一齊批判。自此,胡思杜一下子由擁護中共的積極分子,成了「漢奸」、「走狗」、「賣國賊」胡適的餘孽和階級異己分子。
  • 那些無父無母的年輕人怎麼過節
    本來我是想獨立的介紹幾個無父無母的朋友他們的生活、過節方式,可那種無言的孤獨,我真的說不出來,我感受不到那種孤獨;我也形容不出那些肆意妄為不思進取的人所表現的言行舉止。所以我只能敘述我聽到的,看到的,感覺到的。
  • 68歲「中國第一美男」:無父無母無名無姓,一生孤獨
    在這樣傾國傾城般的長相背後,尊龍還隱藏著謎一般的身世,坎坷的經歷更是吸引著眾人一遍一遍追尋、慨嘆……01無父無母無姓名,他是長在貧民窟的明星。1952年,出生不久的尊龍被放在竹籃,丟棄在香港街頭,後被一位獨居女人收養,只因當時收養小孩可以領到補貼。
  • 央視主持張宏民,如今59歲無妻無子,卻因「一塊雪糕」被推上熱搜
    央視主持張宏民,如今59歲無妻無子,卻因「一塊雪糕」被推上熱搜現如今主持人這個行業真是越來越吃香了,無論是電視中的各大節目還是結婚生子,都需要有主持人來捧場,而主持人這個行業中,中央電視臺作為龍頭企業,培養了眾多優秀的主持人
  • 【學生佳作】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家長會畢,感悟如初 南山河畔,風兒輕輕吹拂著晨光。星期天的清晨,歡笑聲滿堂。家長踏入教室入座時,不禁勾起嘴角。即使那天的風兒是涼絲絲的,但在座的家長和同學們內心卻都是熾熱的,富有激情的。
  •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跪下:您其實還有個兒子
    第一次做官時,就因為父母的身體不是很好,所以在為國盡忠和孝順父母之間,包拯選擇了毅然辭去官職,專心留在父母病榻前侍奉雙親。只可惜天不遂人願,幾年之後父母還是相繼離去。而這樣極盡孝道的包大人,卻險些無後,無人來為他盡孝。包拯的一生一共有兩位妻子,第一個是原配李氏,因為很早就過世了,也沒有留下個一兒半女的,所以歷史上並無過多記載。
  • 故事:老人一生無妻無子,買下別墅苦等60年,等來和未婚妻合葬
    那香港人一生無子也無女,與他的未婚妻失散後,後來就在杭州定居了下來。據說清泰街是他未婚妻的老家,而他就在此等了一輩子。那是舊時的愛情,一人就是一生。她與那位老者相熟,是在她六歲那年。少年人總頑劣,她看見那別墅裡種了許多櫻桃樹,為飽口腹之慾,她翻牆進去偷櫻桃。
  • 老人一生無妻無子,買下別墅苦等60年,等來和未婚妻合葬
    那香港人一生無子也無女,在1939年與他的未婚妻失散,後來就在杭州定居了下來。據說清泰街是他未婚妻的老家,而他就在此等了一輩子。那是舊時的愛情,一人就是一生。 她與那位老者相熟,是在她六歲那年。 少年人總頑劣,她看見那別墅裡種了許多櫻桃樹,為飽口腹之慾,她翻牆進去偷櫻桃。
  • 穿越成無父無母的孤女,有靈泉空間種田種藥,帶著一雙弟妹奔小康
    穿越成無父無母的孤女,有靈泉空間種田種藥,帶著一雙弟妹奔小康各位看官大人早上好呀,又到了每天早上的推書時間啦,最近小編對女頻的小說非常痴迷,發現有許多好看的小說想要推薦給大家,在這裡強烈推薦給大家穿越成無父無母的孤女,有靈泉空間種田種藥,帶著一雙弟妹奔小康其他三本也同樣精彩哦,喜歡的話趕快快點擊閱讀吧
  • 作為胡適的入室弟子批判胡適,歷史學家羅爾綱為什麼感覺豁然開朗
    羅爾綱作為歷史學家和太平天國研究的權威,可以說是胡適精心栽培和引導的結果。1930年初夏,羅爾綱即將在上海中國公學畢業給校長胡適寫信,請求幫助。胡適答覆說:「此間並無歷史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又遠在北京。大圖書館此間亦少。」
  • 典故「長嫂如母」的由來
    「長嫂如母」包含著兄嫂對幼小的弟妹有撫養的責任,以及弟妹敬重兄嫂這樣兩層意思。這個典故,和宋朝的包拯及其長媳崔氏有關。  據1973年合肥包拯墓出土的墓誌記載,包拯沒有兄長,63歲去世時,其長子包繶已死多年,次子包綖才5歲,由長媳崔氏撫養成人。
  • 蘇軾: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卻不知造化弄人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遁,取自《易經》中的第三十七卦「遁」,是遠離政治旋渦、消遁、歸隱的意思,這一卦的爻辭中說:「嘉遁,貞吉」,「好遁,君 子吉」,可見這個名字,既寓有自己遠遁世外之義,又包含著對兒子的諸多美好祝願。蘇遁滿月之時,蘇東坡想起昔日的名躁京華,而今卻「自漸不為人識。」
  • 丈夫守孝期間妻子懷孕,為了清譽將孩子打掉,最終一生無子
    丈夫守孝期間妻子懷孕,為了清譽將孩子打掉,最終一生無子文/號外學琴 圖/網絡馬一浮,中國近代著名的儒學大師,周總理曾經評價他為當代中國唯一的理學家,但是他和妻子湯孝愍之間發生的事情卻不禁令人惋惜。馬一浮16歲去參加顯考,當時同考的還有他的啟蒙老師,結果他考了榜首那個啟蒙老師卻只考了20多名,同時參加這次考試的還有之後的周樹人、周作人兄弟,他們名次都在馬一浮之後。馬一浮的才華在這場考試中藍露頭角,於是被一位朝廷官員所賞識,甚至將自己的女兒湯孝愍許配給馬一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馬一浮和湯孝愍的婚姻經由雙方父母同意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