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學家中,胡適必須佔有一席之地。胡適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更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大家對胡適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但是關於他的兒子,可能就很少人知道了。
他的長子名叫胡祖望,早年就讀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後來在美國開始學習機械工程,回國後擔任中國航空公司的工程師。胡祖望比起他的父親胡適也還是不錯的,但是胡適的次子胡思杜就沒有他的哥哥這麼幸運了。
胡思杜不僅一生沒有結婚,而且年僅三十六歲就自殺身亡了。不僅如此,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人相伴,沒有父母、妻子,更沒有兒子女兒了。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現代三十幾歲的年紀可以說是正值壯年了,可以胡思杜為何會在三十六歲就用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又是什麼事情導致他對人世間一點點留念都沒有?
1.父子分離,為後來埋下禍根
胡適在13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為他在老家定下了一門婚事,雖然胡適當時並不喜歡訂婚對象,但也沒有反抗。後來胡適和訂婚對象江冬秀結婚並生下來三個兒子,其中胡思杜就是胡適的次子。胡思杜這個名字也有些來頭。胡適有一個恩師名叫杜威,但是不久之後,杜威便去世了。為了紀念這位恩師,胡適便給自己的二兒子取名為思杜,表達了他對老師的情意。其次,胡適給自己兒子取這個名字,也是希望胡思杜能夠像他的老師杜威那樣,將來有一番偉大的成就。只可惜胡思杜從小便體弱多病,經常輟學在家修養,沒辦法上學。
後來抗戰開始,胡適便去往了美國擔任民國駐美大使。但是他這一次去往美國並沒有帶上其兒子胡思杜,所以胡思杜便和自己的母親江冬秀一塊兒留在了國內。可是胡思杜的母親江冬秀本身就是一個舊社會的女性,所以對胡思杜的學業並不上心,整日沉湎於牌桌之上,經常放任胡思杜,這也讓胡思杜沾染上了許多不好的惡習。胡適見自己的兒子常年臥病在家也不是個辦法,便請了自己的學生羅爾綱前來為胡思杜講課。可那時候的胡思杜的學業已經是難以補救了,而且他自身也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壓根就已經學不進去了。
2. 美國之行,誤入歧途
胡適見自己的兒子變成這樣,十分不忍,便想給胡思杜換個環境,也許換一個環境他就會好一點,所以胡適託人將胡思杜帶到了美國,並讓他入學海勿浮學校讀書。可是即便是這樣,胡思杜依舊沒有將心思放在學業上,而且還在美國結交了一群狐朋狗友,整日就只知道吃喝玩樂,對於學業一事兒壓根就不上心。後來,在胡適的安排下,胡思杜又進入了另外一個學校讀書,可是讀了兩所學校,卻連一張學校畢業證都沒有拿到手。胡思杜在國外荒廢學業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交友不慎,即便是一個不容易被外界影響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被影響,更何況是胡思杜這樣本身自制力就差的人?
後來,胡適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便讓胡思杜隨著自己的朋友一塊兒回國了。回國之後的胡思杜其實還算不錯,因為其父親是胡適,所以很多人都會看在胡適的面子上,主動給胡思杜工作,即便是胡思杜連一張像樣的畢業證都沒有。但是胡適卻不是這樣的人,他將那些前來邀請胡思杜前去工作的人全部都拒絕了,只給胡思杜安排了一個北大圖書館的工作。胡適是想讓胡思杜能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受到薰陶,從而改變自己。胡思杜也不負其父親的希望,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這些日子,他也看了許多的書,好像一改以前的懶惰模樣。這讓胡適感到十分欣慰,好在他的一片苦心沒有白白浪費。可是有些事情我們永遠也無法預料,更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胡適和胡思杜也是一樣。
3. 再次分離,斷絕關係
1948年12月,解放軍來到北平,胡適見局勢如此,便決定帶著一家人離開大陸。可是胡思杜之前在美國的生活已經讓他不想再去美國了,所以沒有跟隨胡適一塊離開大陸,而是留在了北平。其母親江冬秀見自己的兒子留在大陸,自己哪裡又忍心丟下他自己前往美國?所以她也陪著胡思杜留在了大陸。但是在胡適的勸說下,最後江冬秀還是跟隨了胡適前往美國,只是給胡思杜留下了許多的錢財讓他至少生活上不用愁。隨後一家人便前往美國去了,後來定居臺灣。
可是誰也想不到,這一次分離竟然是父子倆最後一次見面了。後來,北平解放,新中國成立,站隊國民黨的胡適成為了「人民的敵人」。所以身為胡適的兒子胡思杜自然而然也成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人,為此,胡思杜做出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兒,那就是大義滅親,他不僅將自己父親留給自己的錢財上交,還寫了一篇文章,狠狠斥責了自己的父親是帝國主義的走狗。還將自己這片批判文章發布在報刊上,讓許多人都知道了胡思杜這一舉動。
其實胡思杜做出這樣的舉動是非常讓人震驚的,但是胡思杜在國內需要自保,胡思杜是胡適的兒子,為了自保他不得不做出這樣的舉動。後來身在臺灣的胡適聽說了這件事情後很是驚訝,但是為了面子問題,胡適對這件事情假裝不知。只是胡適最終還是痛心不已,原本他的處境就已經非常不好了,卻沒想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居然也會站出來批判自己。這不管放在誰的身上都會覺得悲痛吧,而且胡適在胡思杜身上花費了不少的心血,更是寄託這胡適的期望。只是這些希冀和期望最後都付之東流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胡思杜正式同胡適劃清界限,斷絕了父子關係。
4. 看透一切,自盡而亡
雖然胡思杜同自己的父親劃清了關係,這一舉動得到了上層的讚賞,但是這依舊改變不了他是胡適的兒子這件事情。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身份,導致他不管是找工作還是交朋友還是找妻子,都沒有那麼順利。許多人一聽胡思杜的父親是胡適,許多人連劃清界限都來不及,更別說同他扯上什麼關係,因為在那個時候,只要同這些人扯上關係,就好像自己也會變成人民的敵人。就這樣,胡思杜打了三十幾年的光棍。在工作上,胡思杜可謂是非常積極努力了,雖然整日生活在流言蜚語和指指點點中,他也沒有氣餒,而是儘量讓自己樂觀。可即便如此,他在人們眼中依舊是有罪的,他永遠也擺脫不了父親的陰影。
1957年,國家又一政治運動襲來,胡思杜以為自己的機會到了,他本來一直想要入黨的,可是因為自己的身份一直沒能實現願望,所以他決定抓住這次機會,在工作上好好表現一把。他向上層提出了許多關於改革的意見,可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居然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一次他被化為了「右派分子」。當時的反右派積極分子正在打擊「右派」,所以身為胡適的兒子,胡思杜自然也是不能放過的,胡思杜被牢牢的釘上了「右派」的標籤。就這樣,胡思杜之前做的那些努力也都全部白費了,這也正是將他擊垮的一個致命的點,他以前的那些堅強樂觀終於在這一刻徹底爆發了。
他以為批判自己的父親,同自己的父親劃清界限,努力工作就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事與願違。他在人們的批判聲中備受煎熬,他多麼希望這個時候能有一個人帶他走出困境,可是他永遠也沒有等到這個人,他看不見前方的道路,因為前方的道路一片黑暗。最終,他在1957年9月21日的一個晚上,了結了自己的生命,當時的他也不過才三十六歲。胡思杜死的時候非常的悽涼,沒有一個親人朋友在身邊,而他也只留下了一封遺書,而這封遺書也是留給自己的堂兄的,並非是留給父母的。想必在胡思杜的心裡,對於父母他始終都是心懷芥蒂的吧。
5.陰陽相隔,不敢相信
胡思杜的堂兄胡思孟收到他的遺書後立馬趕來到他所在的單位,但是這裡早已經成為了人們批判的場所了。院裡的牆上到處都是打擊右派的標語,還有批判胡適的,胡思杜的都有,胡思孟心有不忍,將胡思杜埋葬在了郊外,只簡單的立了一個小木牌。關於胡思杜的遺書,內容十分簡單,就是將自己生前所有的錢財和一點值錢的東西留給了堂兄,讓他供自己的孩子上學。並且在遺書中,他說道讓堂兄的孩子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1958年5月的一日,胡適在臺灣聽廣播,突然聽到胡思杜去世的消息,但是胡適夫婦並不相信這一消息,一直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1962年,胡適去世,直到去世胡適也一直不相信自己這個兒子已經過世了。在胡適的葬禮上,江冬秀十分感慨朝自己的大兒子胡祖望說道,你弟弟知不知道你父親去世的消息?胡祖望一時間有些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他在美國的時候早已知道胡思杜過世的消息,只是因為害怕父母傷心,所以一直沒敢將這件事情告訴他們。這也是非常讓心心酸的,人走茶涼,而活著的親人卻還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過世,大概胡適都還以為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吧。
1980年11月,此時離胡思杜去世已經過去有23年的時間了,這個時候他又被推上了政治舞臺,不過這一次是為胡思杜平反。經過重新審查,才發現當年是錯劃了胡思杜為右派,胡思杜這才徹底洗清了自己的冤屈。可是人都死了再來談這些又有什麼用呢?胡思杜的悲慘經歷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小時候被環境所影響荒廢學業,後來又結交了一些狐朋狗友誤入歧途,雖然後來想要改正,浪子回頭,可是時代卻沒有給他機會。從批判父親,斷絕父子關係開始,到後來被化為右派,這一樁樁一件件對胡思杜來說都是非常煎熬的。他這一身可謂是十分悽苦悲涼的。